1、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高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近年不单独设题,而放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一直不单独设题,都隐含于翻译题目中进行考查。并且这四个
2、点还是文言文翻译的评分点。对文言实词、虚词,后面作专门讲解。本考点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果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和翻译语句的不通畅。近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一、文言句式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等。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查。(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
3、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类型 例 句“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也”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的类型 例 句“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字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被动句的类型 例 句“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
4、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三)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省略句的类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四)变
5、式句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变式句 的类型 具体情况 例 句 主谓 倒装 谓语在前,主语在后 渺渺兮予怀 宾语 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变式句 的类型 具体情况 例 句 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
6、,铸以为金人十二 介词结构后置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即时小练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1沛公欲王关中 _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_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_4具告以事 _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_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判断句 介词短语后置兼省略,省略宾语“之”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被动句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_7今日之事何如 _8客何为者 _9赐之彘肩 _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11何辞为 _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省略介词“以”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 宾语前置句 12大王来何操 _13
7、沛公安在 _14吾属今为之虏矣 _15秋以为期 _16为仲卿母所遣 _17客有吹洞箫者 _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1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_19而又何羡乎 _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2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_22但见悲鸟号古木 _23树之以桑 _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省略句,“号”后省略介词“于”介词短语后置句 24非我也,岁也 _25.以为轮 _2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_27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_2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_29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_判断句 省
8、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判断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判断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3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_3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_3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3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3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_3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_判断句 省略句,省略主语“今之众人”介词短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36不拘于时 _37之二虫又何知 _38而彼且奚适也 _39彼且恶乎待哉 _40今臣亡国贱俘 _4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_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42戍卒叫,函谷举 _43秦人不暇自哀 _44其制稍异于前 _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五)固
9、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
10、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5 “如 何”“奈 何”“若 何”,译 为“把 怎 么 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
11、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2“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马说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17“孰与”“以孰”,译为“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
14、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呢?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9“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
15、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二、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
16、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做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类 型举 例翻 译表状态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表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表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翻译为“用(以)”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类 型举 例翻 译表处所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翻译为“在(当)”的形式表频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
17、间翻译为“每(天、年等)”的形式表层递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日益”的形式(二)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结构类型举 例翻 译名名(代)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结构类型举 例翻 译能愿动词名词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所名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副名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18、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三)名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四)名词用作意动即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其特点如下: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看成粪土”。(五)动词用
19、作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伏”译为“伏兵”,“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六)动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衡而斗诸侯。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朝拜”,“斗”译为“使相斗”。(七)动词用作为动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
20、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既泣之三日。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泣”译为“对哭泣”。(八)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吊有忧,贺有喜;与苍梧太守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忧”译为“忧事”,“喜”译为“喜事”,“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的国家”。(九)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
21、,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十)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高”译为“抬高”,“苦”译为“使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十一)形容词用作意动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渔人甚异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
22、美我者,私我也。其特点如下: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劣”译为“认为它低劣”,“异”译为“觉得与众不同”,“耻”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事情)”,“美”译为“认为美”。温馨提示所有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这样判断:主语使宾语发出了这个动作。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臣”使宾语“之”发出了“活”这个动作。即时小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_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向东南”2道芷阳间行 _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_4夙兴夜寐 _5孔雀东南飞 _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下”动词的使动
23、用法,“使煎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7逆以煎我怀 _6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_8足以荣汝身 _9击空明兮溯流光 _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1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_名词作动词,“攻占”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天亮”名词作动词,“尽兴”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14不知东方之既白 _1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12顺流而东也 _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_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形容词作动词,“认真
24、从事”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7谨庠序之教 _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19约从离衡 _20却匈奴七百余里 _2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2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_24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_2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
25、功德的旧臣”名词作状语,“像狗马一样”26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_27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_28则刘病日笃 _29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_31期山东为三处 _名词作动词,“约定”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名词用作意动,“把鼎、玉、金、珠看作”32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_3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_37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_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35楚人一炬,可怜焦
26、土 _3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_3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_三、翻 译近几年,文言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和把握能力。而对句子的选择标准则是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或者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往往是高考翻译评分时的采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字字落实
27、,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文言文七种翻译方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2)专有名词可以
28、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即时小练1(2015高考广东卷,T9)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可保留的词有:弘文、象昇。采分点有:“惜”,为动用法,为惋惜;“多”,称赞。译文: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侯
29、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
30、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一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即时小练2(2015高考浙江卷,T2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可删削的词有:之。采分点有:“之”,取消句
31、子独立性,可不译。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译文: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
32、型:(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
33、”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即时小练3(2015高考福建卷,T5)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可替换的词有:岩、居、川、系等。采分点有:“岩”“川”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
34、山岩上”“在河岸边”;“系”是实词,“束缚”。译文: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被生计所迫来到宣城和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澈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灌到他们的胸怀,来增加他们的奇特,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能把大自然的精神如实反映出来。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
35、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即时小练4(2015高考四川卷,T1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
36、,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可添补的词有:(己)才不及(人);亦(为)骥之乘。采分点有:“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学习的人,联系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知其意义;“患”,担心;“才不及”是省略句,(自己的)才智赶不上(别人);“希”,羡慕;“亦骥之乘”省略谓语中心语“成为”;“之”,代词,这;“伦”,同类。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
37、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工匠染色时,先处理好底子,然后给它上颜色,底子处理好了,颜色沉积,染色的工作就完成了。学习也有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守信。君子能够在内端正自己的思想,在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有余力,就来学习学问,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
38、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句,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即时小练5(2015高考安徽卷,T7)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可调序的句子是: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采分点有:“于”,向;“誓
39、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译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因此,可以凝缩
40、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即时小练6(2014高考安徽卷,T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可凝缩的词有:趋谒、势要。采分点有:“既”,副词,已经,在以后;“趋谒”是动词,趋附巴结;“势要”指有权势,居要职,此处指有权有势的人。译文: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世俗之人不敢到他的门前,贫穷的读书人有一点美德,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师时,用车子载着酒要和
41、他交往的人,车辆堵塞了道路;他所到之处,跟从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2)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做官的人)(4)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5)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即时小练7(2015高考山东卷,T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太公曰:“
42、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须贯通的词有:社稷。采分点有:“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文段】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留:隋军、辽、兵部尚书、高丽、俭、朱鸢主簿删:无换:伐讨伐,
43、时当时,亡逃亡,奔投奔,坐因而被治罪,与和,交游交往,谪贬谪调:无补:与(他)交游缩:无贯:无译文: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俭因为和他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根据示例,填写空格。【文段】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留:又、无所、卖大宅、买小宅、分、其余删:而换:念挂念,庇庇护、依靠,乃于是,以来,处居住,之她,资钱财,轻装只带很少的行李,去离开、上路调:处之使之处,让她居住补:(己)轻装而去缩:无贯:无译文:又挂念妹妹无所依靠,于是卖掉大宅,买小宅让她居住,分掉余下的资财,(自己)只带很少的行李上路。四、文言文翻译五步骤第一步 读联系语境明大意将
44、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步 审字句落实莫疏漏在通读以后,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便引起注意。第三步 切翻译句子要得法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上文介绍的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第四步 连连缀成句有条理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第五步 誊书写规范要清晰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阅读下
45、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 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 右棒。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 遂得免。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
46、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译文:_(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译文:_(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第一步 读联系语境明大意找到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翻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1)句在第一段段末,前面交代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
47、2)句在第四段段首,句后的内容是写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可见两人关系很不好。第二步 审字句落实莫疏漏首先仔细阅读给出的文言文语句,且每个字都要注意,并找到得分点。(1)句的得分点主要是“坐”“系”“义”。(2)句的得分点主要是“厚”“衔”和省略的成分。第三步 切翻译句子要得法逐字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在逐字翻译的过程中要联系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免翻译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1)句中“坐”是古今异义词,“因犯罪”;“系”意为“拘禁”,含被动意味;“义”是意动用法,“认为讲义气”。(2)句“厚”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交情好”;“衔”也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怀恨”。第四步 连连缀成句有条理按
48、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2)“不往”前应补充主语“他”或“郭舒”。第五步 誊书写规范要清晰将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必须书写规范清晰。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郭舒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
49、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也就免于处罚。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
50、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的文言句子,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 确定句子的谓语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由名词充当,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用眼睛示意”或“使眼色”。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 果 是 判 断 句,可 能
51、用“者”“也”,也 可 能 用 副 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半句的“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这句话是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
52、,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其谓语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谓语前置。第二步 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句中的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此句中的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则该句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
53、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
54、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况译为状语、补语、定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
55、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第三步 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该句中的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该句中的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
56、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今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
57、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省略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之后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
58、否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2分析谓语(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讥笑”。(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
59、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3看句末(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状语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译时要将它们放到谓语“重”“轻”之前。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
60、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为帮助考生加深理解,现举一个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注】偾军:溃败的军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
61、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文段】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翻译: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根据前面“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如果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根据前面“找宾语”一步中“宾语一般由
62、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2)分析谓语。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前面“分析谓语”一步中“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