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74 ,大小:2.74MB ,
资源ID:60572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57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共174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共174张PPT) .ppt

1、第五节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例1(2016 年山东卷第 14 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_【答案讲评】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

2、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3、(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答:_【答案讲评】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

4、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例2(2016年北京卷第1517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西 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

5、”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答案讲评】A(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 A 项不正确。)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

6、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答案讲评】B 本题从声音、色彩的描写角度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中,前一句的“幽禽语”为听觉,是写“声”;后一句的“苔”(青苔)为视觉,是写“色”。B 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 项中,“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 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 项中,“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与窗纱”体现了视觉,并没

7、有体现听觉。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_【答案讲评】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

8、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一、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注意整体阅读首先要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文;四看注释。整体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对作品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一般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体感知,切不可断章取义。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

9、画面。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备步骤。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形象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所以,探究技巧既可体会

10、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技巧一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作者的人生遭遇、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我们在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把握作品的韵脚和节拍。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吟咏中,融入自己的情

11、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二、例谈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较,可以知晓特点。纵观各省市近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可以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一)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

12、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请看下面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

13、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解析】题目明确告诉我们,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有所不同,其实,这就提示我们,从处境的不同去把握心境的不同。而处境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壮年被贬,一个是暮年遭弃。明确了这点,自然就能体会不同心境。因而,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

14、”的急切期待。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泻而出的强烈感情。(画横线处为答案,下同)(二)比较意象的选择把握意象,从而把握诗歌情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古人认为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西方以为意象是一种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集合体。其实,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如柳暗指留别、竹代表气节、菊象征隐逸等。但我们更要知道,选择什么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不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

15、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请看例题及简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唐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其形象特征不同,因而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只要抓住了不同的形象特征,即可把握不同情感。杜牧笔下的荷是“倚恨”“回首背西风”,而杨万里笔下的荷是“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回首背西风”是因恨

16、而显得决绝,恨恨不平之情凄怨低沉。而“低面深藏碧伞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三)比较情感基调读诗重在感悟,有所感触,才能有所领悟。赏读一首诗歌,首先要能通过诵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下面的一道考题,就可从这个角度思考作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湖州歌(其六)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_【解析】汪诗

17、中的“不尽头”“烟云”“夕阳”“寒鸦”“目断”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背景,即可断定,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诗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是不同。“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词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四)比较遣词造句古人创作诗歌讲究炼字炼句,“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炼字佳话千古流传。炼字的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因而,阅读诗歌离不开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有时,优秀的词句能给读者以最大的阅读想象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句或同一字的表达效果会有见仁见智的情况。下面是从

18、炼字的角度设计的一道开放型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_(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

19、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2)用词用句的好坏,主要看是否利于作者更好地抒发情感,因而,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五)比较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不同的作家往

20、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对表达技巧的鉴赏更能让我们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2)题。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21、(1)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流直下三千尺:_千古长如白练飞:_(2)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答:_【解析】(1)题考查修辞的运用及效果,比较简单,李诗(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徐诗(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2)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李诗雄奇瑰丽,想象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有回味余地;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切入,给人以感觉上的强烈冲击。可谓各有千秋,考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六)比较意境的营造抒情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

22、,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形成永久的艺术魅力。一首诗歌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请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_【解析】古人论境界有“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沾染了“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喜悲的氛围。结合题目后的注释可知,这首诗要抒发的是流放遇赦后的欢乐情绪

23、,营造的是一种“有我之境”。“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兴奋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能表现出流放遇赦后的兴奋心情。当然,也可能有人认为“雁别秋江去”好,但也必须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去分析方有说服力。设题角度:整体鉴赏题整体鉴赏是着眼于诗歌的全局,局部的鉴赏为整体鉴赏服务。【答题格式】分点局部鉴赏总结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

24、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 溪 沙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皮。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

25、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答:_【答案讲评】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互为映衬。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景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设题角度: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是经常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歌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答题格式】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格式是:(比较对象)A 侧重于,

26、(比较对象)B 侧重于。3阅读下面两首词歌,完成题目。念奴娇咏荷 姜 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注】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争忍:犹“怎忍”。两首词描写荷花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27、讲评】姜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荷,将荷拟作一位以水为佩带,以风为衣裳的美人,倩影娉婷,嫣然含笑,清空传神。周词以白描手法写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十分生动的白描,把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呈现于读者面前。一、古代诗歌鉴赏“七注意”一要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王维的过香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由题目即可得知该诗表达的是听笙歌的感受,进而能够探知最后一句“疑有碧桃千树花”是在写音乐的幻境,正确赏读这句诗也就不困难了。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歌,大都是能代表

28、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文字有多种表现方式,考题中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有时介绍写作的特点,那是在暗示你赏析的方向。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29、,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歌语言和形式、评价诗歌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比如 2006 年湖南卷的试题,首先根据“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的提示,要求关注“白海棠”的形和神,来理解其意象。薛宝钗的诗“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动感、

30、情韵毕至,这是语言技巧层面的鉴赏;林黛玉诗“梨蕊三分白”,这是诗歌形象层面的鉴赏;林黛玉“借得梅花一缕魂”表达孤高傲世的情志,这是思想感情层面的鉴赏。可惜的是,许多考生根本不注意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也就无法正确赏析。答案除了一些套话外,也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得不到分。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比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将万重相思、千般牵挂融入其中,传达了厚重丰富的情意,纸短情长。七要注意“情语”。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

31、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末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二、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炼字炼词型命题形式: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很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

32、二步,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好处。【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拳”和“退”(第一步:分别指出是哪一个字)。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

33、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第二步: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第三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二)分析语言特色型命题形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妙处,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歌中相关

34、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 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点明语言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指出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析表达技巧型命题形式:这首诗歌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35、(技巧)?作者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好处。【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插 秧 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问题: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

36、”比作铁甲(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四)分析形象意境型1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歌中的形象的特点。诗歌中的形象表现(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歌中的形象倾注了作者的思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答案

37、中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典例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海 棠苏 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崇光:美艳的光彩。问题: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答:(因题干中已明确了诗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开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2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解题指津:无固定模式

38、,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典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问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描摹图景),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古代诗歌鉴赏分析思想内容型命题形式:请分析诗歌中某句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

39、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的情况,努力忠于原作,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步骤: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典例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

40、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又题“阻风三峰下”。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概括了胸怀的特点)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描写,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的心理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中的景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

41、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作者的用意不是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豪迈气势、乐观胸怀,略见一斑。(举例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高考诗歌鉴赏所要考查的内容。(六)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卷面清爽 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改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

42、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表述严密 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要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条理清晰 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 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近两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

43、居主体地位。2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3难度有所加大。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考点集训(选诗歌 10 首,共 20 道题)第四十一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下列对

44、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B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E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了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答案讲评】BD(B 项,不是发生在同一天。D 项,

45、“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的是“双关”的手法。)2请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答:_【答案讲评】本诗精心选择了“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个细节。“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意和迷恋程度。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

46、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背里却非常凄清。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E该诗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答案讲评】AC(B 项,“直到”有误,“半轮”句是另写早行之人。D 项,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象嫦娥自

47、己问自己。E 项,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答:_【答案讲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他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首联一个“寒”字统摄全篇(或“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

48、荣名以为宝。【注】驾言迈:驾车远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事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E这是首情文并茂的说理诗,用语清丽自然,行文流畅而不浅露,余味曲包,耐人寻味。【答案讲评】DE(D 项,本诗中,诗人虽有盛衰有时、人生苦短之感,但仍发出及早“立身”的感慨,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

49、复奚疑”句表达的却是乐天安命的感慨。E 项,诗歌用语质朴。)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四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答:_【答案讲评】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美好之景,但诗人独自驾车行进在漫漫路途上,抬头张目四顾,只见原野茫茫,百草萋萋,心头更添苍茫凄清之感。一个“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令人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同时蕴含了诗人思神摇曳的心态,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陆 游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

50、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的五六句中“最堪笑”“羞自照”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无限的不平与感伤,是对颓唐失意、容颜苍老的自我解嘲。B“谁知得酒尚能狂”两句,作者表面上惊诧自己居然酒后失态,实际上透视内心,这是借酒后狂态来宣泄难以抑制的愤慨。C“逆胡未灭”是作者“心未平”的根源,也是其醉思的核心,由此产生的抑郁悲凉之感贯穿全诗。D“孤剑床头铿有声”移情于物,通过床头孤剑发出铿然响声把作者的内心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打窗风雨正三更”以景作结,景中含情,既

51、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含蓄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E陆游的这首七言律诗充分反映了他胸中所存的一股不可磨灭的杀敌锐气,以及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伤悲,写得跌宕奇崛,似狂似悲。【答案讲评】CE(C 项,“抑郁悲凉”情感的产生不仅是由于“逆胡未灭”,更是由于报国无门,这种情感也并非贯穿全诗,诗歌前四句的情感是慷慨激昂的。E 项,这首诗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七言古诗。)2诗歌鉴赏通常要求我们置身诗境,体悟其中的精妙和意蕴,得到审美享受。请置身诗境,结合全诗,对此诗的前四句进行赏析。答:_【答案讲评】前四句描绘了前年在白浪如山的东海中遨游,把鲸鱼肉切细了做鱼羹;去年在南山射虎,晚上归来,雪满貂裘的情形,句意豪

52、壮,气魄雄伟。诗句对如山白浪、满身急雪的描写,对“脍鲸”“射虎”行为的重温,均寄托了诗人自己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胸襟气魄,与他志灭金虏、向往收复失土紧密相连。前四句是回忆往昔之情境,起笔虚写,情感豪迈,与后八句实写自己如今功业无成的失意悲凉之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因为往昔生活符合他杀敌立功的抱负,比较下来,更显如今的不堪,使整首诗形成虚实相反、对比映衬的艺术特色,具有跌宕奇崛之美。五、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53、“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答案讲评】AB(A 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词牌。B 项,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且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答:_【答案讲评】“梅花惊作黄昏雪

54、”写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西塞山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爨(cun):烧火做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勾起了他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抒发盛

55、衰荣辱的感叹。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答案讲评】BC(B 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 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2首联“西塞

56、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讲评】“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飞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

57、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归雁”“秋”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B“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作者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C“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两句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

58、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D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全曲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答案讲评】AB(A 项,“归雁”“秋”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的是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B 项,“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时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2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讲评】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

59、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喜 迁 莺 蔡 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注】蔡挺: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橐(tu)鞬:指装甲胄、弓箭的袋子

60、。锦领:战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写景,抓住了边塞特有的景物,如“紫塞”“故垒”“边鸿”等,突出了边塞的特点。B上片写景动静结合,先写静景,后写动景,为读者展现了荒凉、冷寂、秀丽的景象。C“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和“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一致。D“谈笑”意即谈笑间就平定了边事,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E“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中,“烽火”“平安”对举,写出了人们对战乱的麻木。【答案讲评】BE(B 项,“秀丽”错,“汉马嘶风,边鸿叫月”展现的是壮阔的景象特点。E 项,“写出了人们对战乱的麻木”偏离诗歌主旨。这句话是对守边将士

61、的赞扬,正是因为他们把守边关,才传来了平安的消息。)2这首词塑造的边关将士具有怎样复杂的情感?“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对这种复杂情感的抒发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讲评】情感:既有慷慨报国的豪情,又有年老不得归去的悲愁。作用:对复杂情感的抒发进行了照应:边境太平,将士们频倒金樽,体现了他们的豪情;归去无望,将士们频倒金樽,以酒自宽,体现了他们的悲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长安秋望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

62、“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

63、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E尾联寓情于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意蕴丰富;整首诗读起来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答案讲评】DE (D 项,“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E 项,不是“寓情于景”,而是用典。)2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答:_【答案讲评】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表现手法上看:视听结合:“残

64、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赊:语气词。绷:布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65、。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答案讲评】BD(B 项,颔联描绘是一幅幽静的画面,并非“清幽冷寂”。D 项,尾联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并没有官场失意的愤懑。)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答:_【答案讲评】这种说法不妥。诗人在前三联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

66、秋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去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的情怀。前后情怀是一致的,不显突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考点集训(选诗歌 16 首,共 20道题)第四十二课时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荆 卿 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注】田光:战国时燕国豪侠,为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荆 轲 山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67、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C袁诗末句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E两首诗对于荆轲的行为和精神皆有褒贬,但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答案讲评】DE(D 项,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匕首刺秦王。E 项,“皆有褒贬”不正确,袁诗并没有贬低荆轲,而是对其高度赞扬。)2两

68、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异: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州草新绿。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吴州: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69、)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E本诗前四句运用

70、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等手法,抚今追昔,以乐景衬哀情,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平淡自然,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答案讲评】BD(A 项,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C 项,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触景生情”表述错误。E 项,语言清丽自然。)2这首诗的尾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早发白帝城中,由于李

71、白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他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九日置酒宋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重 九元鲁渊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已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72、)A宋诗首句,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B宋诗颔联,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两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C宋诗尾联,前一句,诗人嘲笑太守的滑稽行为,幽默诙谐,形神俱出。D鲁诗前四句,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从而勾起了对自己故乡并州的思念。E鲁诗尾联,劝人不要登上龙山路,实际上是诗人感悟到登高所望只会更添心头的悲愁。【答案讲评】CD(C 项,“诗人嘲笑太守的滑稽行为”不正确,这两句乃诗人自画像,太守即诗人自己;“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D 项,“自己故乡并州”不正确,此句化用古人诗句,并非指诗人的故乡为并州。)2请简要赏析两首诗的首联在描写景物、营造意境方面的不同。答:

73、_【答案讲评】宋诗通过对晚秋时节早晨美丽的景色、高高的楼台、双重的帷帐、胡笳欢快的节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意境。鲁诗通过对重阳节南飞的大雁、苦寒的秋霜、萧萧的风雨的描写,营造了萧索、悲凉的意境。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蟾 宫 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表现了曹操的意气风发。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

74、转变。C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D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E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答案讲评】CE(C 项,末句虽系总括,但并未“指明”三国英雄。作者在曲中追慕的三位英雄人物是:曹操、周瑜和诸葛亮。E 项,表现手法没有运用比较。)2阿鲁威的蟾宫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二者表现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蟾宫曲中,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

75、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华 清 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华 清 宫 唐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

76、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D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E吴诗“无人知道外边寒”和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中的“寒”都主要写出了天气寒冷之意。【答案讲评】BE B 项,诗歌所表达的并非“赞美之情”,而

77、是对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愤恨之情”。E 项,吴诗的“寒”有民众受冻挨饿(寒冷)的意思,崔诗的“寒”是凋零衰败的意思。2两首华清宫诗,虽题材相同,但手法、主题各异,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各自使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讲评】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顾民生疾苦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崔诗运用时空转换的描写方式,一、二句言白昼之景,三、四句写夜间之景;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再写华清宫宫中之景。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

78、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注】诗人早年曾热衷功名,颇有抱负,但科举失利,未得酬志。卜 算 子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之妙。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梅”味香色泽的特点,

79、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D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答案讲评】BD(B 项,应该是间接描写。D项,“直抒胸臆”有误,所引词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词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遭遇。)2两首诗歌借咏梅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情感追求?答:_【答案讲评】齐诗末二句语义双关,祝

80、愿梅花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写出满怀希望的心境,借咏梅花传递出自己不甘寂寞,意欲大展宏图,有所建树,并满怀期待的心志。陆词借写傲然不屈的梅花表明自己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曹松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二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注】己亥:公元 879 年(乾符六年)。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其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一作“樵渔”。传闻:一作“波间”。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81、,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用力着笔,表达直白显豁。【答案讲评】BE(B 项,分析有误,此句是以“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E 项,对其一的说法有些偏颇,其一最后一句表达直白,并不含蓄委婉。)2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82、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赏析。答:_【答案讲评】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的控诉,以及对百姓的同情。“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无情的感叹,对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讽剌。八、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题目。临 江 仙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秣陵:今江苏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一晌:很短的时

83、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远去,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E全词最

84、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答案讲评】BE(A 项,冯延巳虽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题材较狭窄,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 项,“惊”字并非指笛声惊吓到主人公,使他从美梦中惊醒,而是指使他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D 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对时间、生命的感悟并无依据。)2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柳永

85、雨霖铃下阕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答:_【答案讲评】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九、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过石头城 唐张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石 头 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

86、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宫。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E这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答

87、案讲评】BC(A 项,景物都是实写。D 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说法错误。E 项,“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说法错误。)2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相同点: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感伤。不同点: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悠长。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十、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沉醉东风对酒卢 挚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

88、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注】炼成腹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炼之,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这里借指修养性情。泼煞:扑灭。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沉醉东风”是曲牌名,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规定着曲子的唱腔。B“对酒”是该曲的题目,意为“面对着酒”,酒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酒抒怀或浇愁。C三、四句写作者欲修养性情,以扑灭心头之火,可见作者对社会有许多愤慨和不平。D第五句转到写醉酒,作者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他的颓废。E末尾两句写作者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的讪笑于不顾,表达了归隐的决心。【答案讲评】DE(D 项,“也表现出他的颓废”不正确。E 项,“归隐的决心”不正确,应是“超脱的愿望”。)2本曲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也有“人生几何”的提问,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前两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曹操发问“人生几何”,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了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之不同,作者发问之后,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它的补充,表达了人生易老、年华不再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作铺垫。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