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联系二战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联系冷战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产生的历史影响。2注意以时间为序分析掌握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并同当时世界形势发展相结合、相联系。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同年波茨坦会议,相关会议主要内容:清算法西斯罪行,审判战犯;创建联合国;明确美苏势力范围。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宣告美国全球范围的扩张和对苏发动冷战的标志。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
2、7年9月):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币制改革(1948年6月):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是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分裂,次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反击“马歇尔计划”,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东欧阵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华沙条约,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抗衡,东西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形成。戴维营精神(19591960年):赫鲁晓夫访美,对峙缓和。随着古巴导弹危机、U2事件、柏林墙事件,军备升级。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19611969年):肯尼迪实行“和
3、平战略”;赫鲁晓夫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局面逐步形成。由对峙走向缓和(19691975年):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美苏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美苏就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缓和”政策下,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仍在继续。八十年代的争霸(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军备。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标志冷战结束。苏联解体(1991年):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两极格局宣告结束。1课程标准(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
4、因和特点。(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2高考考点(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3高考真题【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
5、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征服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
6、,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解析】此题以二战作为背景,考查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及战后重建的相关知识点。第(1)问应该非常明确的是战争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自然灾害,使得欧洲变得脏乱、寒冷、饥饿,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第(2)问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要从美国加强对欧洲援助的目的出发,思考其对于欧洲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同时特别要注意题中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一致,将二者
7、结合考虑,形成文字表述。【参考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了社会主义的影响。【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
8、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2)战后两极格局未
9、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2)不同点: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
10、洲地位的下降。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2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第一阶段: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2)第二阶段:美守苏攻局面形成的原因。苏联方面:加紧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保持巨额的军费开支。建成一支能对美
11、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勃列日涅夫推行和美国争夺霸权的进攻战略。美国方面: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危机的打击,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3)第三阶段:美攻苏守局面形成的原因。苏联方面:经济下降和陷于停顿。侵略阿富汗,成为沉重负担。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美国方面:经济复苏。里根政府政策转变,采取强硬态度。3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理解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 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
12、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基本组成力量。在经济领域,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区域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多极化趋势有可能出现,但进程曲折而漫长。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他山之石】1美苏实力超群:美国在二战前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有两大洋作为屏障,本土没有受到破坏,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美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拥有核武器,在世界多地驻军。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
13、位。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战争结束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在军事上,苏联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军事力量,又在1949年爆破原子弹,打破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同时,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支持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形成两极对峙。2遏制理论的提出: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回“八千字电报”,提出了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来遏制苏联的“遏制理论”,为美国对苏实行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岳麓版不同的表述:(1)第二次柏林危机
14、,以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暂告结束。(2)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冷战高峰期美苏所拥有的核武器分别超过3万枚和4万枚,战争一旦爆发,降临在人类头上的将是核大战,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的一次核赌博。(3)尼克松总统提出“尼克松主义”,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1975年欧安会签署赫尔辛基宣言,冷战得到第一次缓和。(4)第二次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领导人,推行“新思维”对外政策,1987年与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苏美的第二次缓和。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描述,正确的是()铲除德、日法西斯势力 创建联合国 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雅
15、尔塔体系破坏了世界政治格局,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提供了条件 ABCDD【解析】此题考查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意义。为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错误,雅尔塔体系只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奠定了基础,并没有形成两大阵营;错误,雅尔塔体系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为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雅尔塔体系,突出美苏大国作用,两极格局由此确立。选D。220世纪60年代,苏美争霸局面逐渐形成,下列史实属于这一时段的有()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柏林墙修筑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签订尼克松入主白宫,强调均
16、势外交ABCDD【解析】本题是有关美苏冷战的组合式选择题。做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时间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1959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明确比较容易判断。对于古巴导弹基地,可根据肯尼迪政府的声讨判断在19611969期间。不属于此时间段,不选。3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西欧经济在美国资本扶植下得到恢复ABCDD【解析】“一战”后出现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一战”后和“二战”后,德国领土都被分割和占领;两次世界大战都为美国经济实力增长创造了条件,美国借机输出资本,欧洲经济得以
17、恢复和发展。“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都不是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错,排除。答案选D。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二战”后美国内政外交(经济方面)重要史实的理解、掌握情况及辨析能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的重要举措,但时间不符(1944年,在“二战”中),故排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冷战”的标志;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是分裂德国的重要步骤;而马歇尔计划即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实施
18、,才是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5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的战略意图在于()A结束“冷战”,实现和平B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C用“缓和”战略麻痹美国D同美国争夺对欧洲的控制权【解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美苏争霸中,双方也有缓和的表现如苏联主动同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地利的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政府;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等。故正确答案为B项。B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
19、,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报告材料二:被丘吉尔称为“铁幕”的东西方边界,同样分割了德国,导致两个德意志国家于1949年的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首任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带领下目标明确地倾向西方阵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发展成为苏联的最忠诚的附庸。1950年,北朝鲜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向亲西方的南韩发起进攻,
20、目的是使分裂的国家在共产党的控制下统一。人们担心,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德国。为了震慑苏联,北约加强了军备。这时,要求西德也做出防务贡献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些人则警告在德国重新建立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痕迹还到处可见,有关德国重新武装的问题,在国内的赞成和反对两派间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像这个年轻的国家的所有关键性的问题一样,最后阿登纳的观点得到了贯彻。1955年5月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了北约,1956年1月,阿登纳向新的联邦国防军的第一支部队表示了祝贺。苏联试图制止西德进入北约,对这种发展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它于1955年5月14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除苏联外,参与国还有波兰、捷克、保加利
21、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一个月之后,东德建立了“国家人民军”的第一支部队;并于1955年加入了华沙条约。摘自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德国战后分裂的大国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走向分裂对峙的历程。【参考答案】(1)美苏大国战后分区占领并统治德国,彼此缺乏互信,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倾向分裂德国,把德国西部建立为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缓冲器。(2)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美苏“冷战”,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朝鲜战争引发德国重新武装问题;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组建军队;同年,苏联组建华约,东德组建军队并加入。7阅读下列材料:材
22、料: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
23、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参考答案】(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赫鲁晓夫)说:“和平共处是社会
24、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他同时强调:“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材料二:“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20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
25、松时的谈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赫鲁晓夫的什么意识?(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尼克松僵硬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他“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真实涵义是什么?请用史实证明这一结论。(3)分析材料三,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是基于什么考虑?(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是什么?据此美国在亚洲还采取了哪些重大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考查争霸局面的形成;第(2)问考查尼克松的均势外交;第(3)(4)问主要考查美苏关系缓和的实质。【参考答案】(1)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为策略,争夺世
26、界霸权。(2)意识形态:反对共产主义。真实涵义:根据国家的战略利益,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史实: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美两国尽管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4)战略利益: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重点在欧洲。重大政策:改善中美关系;结束越南战争;撤出部分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给美国递交了两份紧急文件)这个文件说,希腊需要2亿以上的美元,作为应急的第一笔援款,否则就只得向野蛮的俄国侵略屈服。第二份文件说,土耳其亦处于困境。他们力量稍强一些,但要是得不到援助,也是会被征服的。英国已
27、是无能为力了。反纳粹斗争进行了六年,把英国弄到筋疲力尽,财源枯竭。实际上,他们也亟需美元救急。不久之后,英弗查佩尔勋爵就将再次来找美国人亲自求援。威廉曼切斯特光荣与革命材料二:1975年欧安会标志着欧洲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分水岭,其对于欧洲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会议最终成果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除了就当时两大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安全信任机制做了规定之外,还特别引入了有关人权保障的措施,这种制度性安排背后新的安全理念超越了传统的通过均势平衡维持安全的联盟战略,其作为国际习惯法的独特地位和效力也增进了国家间安全合作的意愿。此后,这种依赖国际习惯法而擢升的区域性安全合作机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了
28、今天的欧安组织。李道刚、喻锋欧安会/欧安组织框架下的人权与安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接到这两份文件后不久对欧洲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外交目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1975年的欧安会是欧洲战后国际关系分水岭的原因。【参考答案】(1)措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外交目的:援助欧洲,遏制共产主义,加强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及合作。(2)确立了两大阵营间政治军事的信任机制,引入了有关人权保障的措施;安全合作的理念超越了均势平衡的理念。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采用地理范围联系的方法,从朝鲜半岛战争到伊朗高原战争,从越南的茂密丛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油田等战争,说明世界的局部战争
29、的此起彼伏。用对比方法,梳理出每次战争的原因、结果、影响、特点。2联系局部战争发生的时间,把每次局部战争的发生与世界大国的战后的世界国际局势联系分析,同时要注意本章节和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结合。3运用地图,观察这些地区的特点,从而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局部战争进行状况。朝鲜战争前后时间表1948年5月,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以金日成为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10月,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7月,停战谈判;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越南战争前后时间表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1954年,南北
30、越南出现。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1965年,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1968年,新春攻势,越南掌握主动权。1969年6月,美国宣布撤军,1973年,美越签订停战协定。中东地区战争前后时间表1917年,贝尔福宣言。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1949年7月,签订停战协议。1952年,纳赛尔建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同年12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1959年,阿拉法特成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也称六日战争。1973年10月初,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下旬战争结束。1978年,埃及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
31、”,1980年,两国正式建交。1993年,巴以签署原则宣言。1995年,拉宾遇刺。两伊战争前后时间表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1988年,两伊战争停火。海湾战争前后时间表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沙漠风暴”行动开始;2月24日,“沙漠军刀”地面攻势;2月27日,海湾战争结束。2003年3月,美、英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4月,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5月,“主要战斗行动”结束。1课程标准(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
32、生的原因和教训。(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2高考考点(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3高考真题【例1】(2010山东)阅读下列材料: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问题。第(1)问注意A段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该时期美国参与朝鲜战争,导致军费上升。B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南战争,军
33、费下降。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阶段的特点:对抗、缓和。【参考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例2】(2010浙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反映的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34、的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结局,C、D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和原因。故B正确。【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中国为什么要介入朝鲜战争?首先,美国入侵朝鲜是要包围中国,扼杀新生的中国,对苏联进行“冷战”。其次,从历史上来说,对任何一个中国政府来说,朝鲜都是不可缺少的战略缓冲。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就支持朝鲜半岛北方的新罗对抗日本支持的位于朝鲜半岛南方的百济,明朝有两次抗倭援朝,清朝末年援朝失败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如今美国首先介入了台湾海峡,所以对中国来说介入朝鲜才是正常的,不介入反而是不正常的。美国人自己也说,如果有敌对势力入侵墨西哥,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出兵。2如何理解越南战争与
35、冷战格局的关系?越南战争也可以说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表现在:(1)战争原因:美国向越南渗透力量是一种冷战思维,担心印度支那、东南亚国家倒向共产主义一边(如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导致越南的国内统一战争发展为美国侵越战争。(2)战争过程:苏联对越南的军事援助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也被认为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在亚洲的发展)。(3)战争结果:美国急于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也体现了美国为了在美苏争霸中确保优势的战略实质。3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东问题的复杂性、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表现在:(1)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针锋相对
36、。(2)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仇视。(3)“路线图”计划陷入困境,难以贯彻执行。(4)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歧使和平进程面临挑战。(5)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希望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6)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不公平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4比较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异同相同点:(1)两者都有高科技战争的特点:高科技武器;先空中打击后地面部队出击;电子战与信息战。(2)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都是美国和伊拉克。(3)战争都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不同点:(1)原因不同:海湾战争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伊拉克战争,美国并无正当出兵理由。(2)方式不同:海
37、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行动由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并无联合国的授权。(3)影响不同:海湾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力量有所增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处境尴尬,联合国的权威遭遇严重挑战。【他山之石】1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反恐”从此成为美国国家政策的头等大事。2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一、选择题 1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大环境走向缓和,阿以问题也出现了新的曙光,促使和平希望出现的根本性原因是()A联合国从中调解B美国的推动C当地居民对战争的厌恶D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斗争C【解析】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斗争,又加上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
38、强,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这里面也包括中东地区的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但自身的才是根本的。所以答案为C。2下列哪项不是美国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的目的()A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权益B进一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C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D维护亚洲和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它破坏了亚洲和平,答案选D。D3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合通过上表可以看出()A美国操纵联合国军队,并担当主力B南朝鲜反对盟军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役的正义性D朝鲜在战争中处于非正义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39、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联合国军队的出现实际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产物,本身就是对朝鲜内战的干涉,答案选A。4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是()A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B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C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D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勒斯坦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过程,初期以色列处于劣势,但后来却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就是以色列抓住停火机会迅速武装自己,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最后败下阵来。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次中东战争的焦点及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A犹太
40、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矛盾B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C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家园D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分治方案的合理性C【解析】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冲突,虽然有民族与宗教冲突,更有大国的插手,使这个问题显得非常复杂。从这个问题本身来说,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领土主权之争,但以色列基本上处于主动地位。主要是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应该说实质是阿拉伯人的家园问题。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
41、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尼赫鲁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萨达姆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
42、纳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原因。(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局部战争留给我们什么教训?【参考答案】(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2)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大国的干预;长期依赖武力手段。(3)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发展国家之道。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因为战火波及了整个朝鲜半岛,所以产生了很大的损害。死亡人数虽然没有准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数量相当大。牺牲者的多数是民间的老百姓。因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的人口约1000万,即当时朝鲜半岛人口的1/3。因为这场战争,朝鲜半岛将停
43、战线作为国境线,将南北的分裂固定化了。停战后,美军依然驻扎在韩国,给韩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影响并非局限于朝鲜半岛,给中国和日本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国就参加的战争,也有很多的牺牲者,其中包括很多东北的朝鲜族人。另外,战争也增强了美国对台湾的影响,海峡两岸的对立关系进一步尖锐化。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情况。首先,因向美军提供军需,日本的经济受到刺激,摆脱了不景气状况。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朝鲜特需”。其次,开战后不久,日本政府根据麦克阿瑟的指令,组织了警察预备队(现在的自卫队前身)。也就是说,借着朝鲜战争,日本的经济复兴,同时再度发展军备,开始践
44、踏由宪法规定的放弃战争的框架。旧金山媾和条约、“日台和平条约”及日韩邦交正常化的谈判,都是在朝鲜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进行的。受到冷战的影响,日本的赔偿、补偿问题也变得暧昧了。于是,朝鲜战争使东亚的冷战体制进一步增强。现在,虽然说世界上的冷战已经结束了,可是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及中国的台湾问题等等,东亚仍然没有从冷战体制中完全解脱出来。那样规模的冷战,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东亚社会。摘自中日韩学者合著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今“东亚仍然没有从冷战体制中完全解脱出来”的原因。【参考答案】(1)朝鲜:巨
45、大的损失,南北的分裂;中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海峡对立尖锐化;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再度发展军备;东亚:冷战体制增强,长期影响东亚社会。(答出苏联、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增强也可给分)(2)虽然苏联解体后冷战格局结束,东亚各国关系也大大改善;但是冷战所遗留下来的朝鲜半岛分裂及中国台湾问题依然存在,日韩与中朝依然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对该地区的形势影响依然较大。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5年,美国政府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坚持反共的吴庭艳政权。1963年8月4日晚,林登约翰逊总统对美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他声称,由于北越鱼雷艇无端袭击美国军舰,美国政府决定轰炸北越。他说:“对于目前的事态,我们的反应
46、是有限的和适度的我们仍然不寻求更大规模的战争今天晚上,当我向你们宣布此事时,那个反应已经做出。在这次敌对行动中北越所使用的补给设施和鱼雷艇正在受到攻击。”1963年底,约翰逊在一次会议上说,吴庭艳没能阻止“红色浪潮”的蔓延,越南的形势完全有可能掌控在胡志明手上,这种状况“极不令人满意”,“必须有所改观”。材料二: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经济日益陷于困境,越战的失败成为美国世界霸权地位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到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在尼克松1969年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
47、”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守势,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亨利基辛格说:“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本来根本不应该闯进去。”乔治麦戈文认为:“印度支那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错误。”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2)对美国:经济衰退;国内矛盾加剧,反战运动高涨;政府调整外交政策。对世界:美国霸权衰落,美国对苏联争霸中转为守势;美国同中国关系正常化。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
48、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它的阿拉伯属地几乎全部为英军控制。英国占有中东的心脏地带巴勒斯坦面临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是声称自己在此地有最大传统利益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法国,二是以魏兹曼为首的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者,三是以费萨尔为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为了对付这三个对手,1917年11月2日,在英军向巴勒斯坦迅速推进之际,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在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银行家洛希尔的一封信中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必须清楚地理解,绝不应使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社团的公民权利或宗教权利或其他任何国家内的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
49、受到损害。”(即贝尔福宣言)从魏兹曼费萨尔协定看大英帝国所主导的犹、阿“合作”材料二:1918年11月,费萨尔和魏兹曼双双到达伦敦,以“阿拉伯人的好朋友”著称的TE劳伦斯为阿、犹合作积极奔走1919年3月,魏兹曼费萨尔协定在伦敦正式签订其中第3条款的内容是“在制定巴勒斯坦宪法和行政管理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应该保证英国政府1917年11月2日的宣言得以有效执行”。第4条款的主要内容是:“所有应该采取的必须措施是,鼓励和促进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并尽可能地通过密集定居和精耕细作把犹太民安置在土地上。在采取这些措施时,阿拉伯农民和佃农的权力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帮助他们尽快地发展经济。”从魏兹曼费萨
50、尔协定看大英帝国所主导的犹、阿“合作”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犹、阿矛盾产生的原因,说明贝尔福宣言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兹曼费萨尔协定的签订是否有利于犹、阿合作的实现及其理由,并说说你心目中国际社会的应有作为。【参考答案】(1)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因素、大国控制、历史因素。(答出三点即可)实质:对阿、犹双方分而治之;为英国在巴勒斯坦赢得话语优势。(2)答案一:有助于犹、阿合作的实现。因为协定的签订本身就已说明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有避免的可能。答案二:无助于犹、阿合作的实现。因为协定在合作问题上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方案,只是一纸空文。国际社会应有的作
51、为:积极促成两个民族的和解,摒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1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国联和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所采取的一些行动。2联系中国在世界上积极参与的活动,了解中国对世界和平做的贡献,对比记忆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3联系世界上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战争,通过对战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及重要意义。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3月,斯德哥尔摩宣言。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5年7月,罗
52、素爱因斯坦宣言。1970年,美军入侵柬埔寨,激起美国最广泛、最激烈的大学生抗议活动。1985年10月,国际和平年宣言,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2004年底,联合国共有会员国191个。1课程标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高考考点(1)世界当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中国今天在世界上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3高考真题【例1】(2010全国新课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
53、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
54、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对法西斯的审判问题。第(1)问背景主要从二战后的胜利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等方面归结。理由从材料中提炼:国际惯例、国际组织的成立等。第(2)问原因从材料中体现不明显,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地位未受到尊
55、重、维护本国利益等角度分析。评价主要从抗争维护了中国的地位、尊严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例2】阅读下列材料: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
56、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地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
57、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信息“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1933”“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地参军”和“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对以上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参考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
58、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理解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潮流当代世界历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表现为:(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
59、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5)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20世纪以来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全球性的生态污染、自然资源枯竭、难民、艾滋病蔓延等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危害和平的主要有环境恶化、毒品、恐怖主义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发展中国家无权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利益形成的。它为发达国家利益服务,极大地损害了
60、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既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而且,贫困、环境恶化、毒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在增多。这些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悬殊,既表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自1990年以来,国际上出现的强国对他国进行的武装干涉达四十余次,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这些都说明了霸权
61、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进入21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企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需要不懈追求的目标。【他山之石】1反战和平运动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战和平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对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反战和平
62、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岳麓版新增内容: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内容上,反战运动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范围上,反战和平运动参与阶层广泛,声势浩大,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具有真正的全球性。组织上,反战和平运动逐渐成为有组织的运动,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联合国风雨历程:(1)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把国际法对国家的关心扩大到对人的关心;(2)1960年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推动非殖民化进程;(3)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
63、家团结起来,利用联合国舞台与西方国家对话和斗争。4时代主题的历史演变:(1)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交织(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2)20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一、选择题1下列历史事件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成立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的政策 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 ABCDC【解析】世界和平理事会以“和平共处”为基本原则,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故入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中指出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的危险,而应该“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一切争端”,故入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目
64、标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在世界上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不入选;国际和平年宣言是在和平运动推动下通过的,故入选。答案为C。2反战和平运动在“二战”后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以反核为中心 参与的阶级主要是学生 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由分散走向统一ABCDD【解析】题目中要求的是“新特点”,即以往所不具备的。而在以前的运动中学生就有参与。故答案为D。3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在于()A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D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的共管
65、之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维和行动固然能起到防止地区冲突升级、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与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宗旨一致,D项明显错误,故选B项。B4在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A人口众多,资源短缺B经济区域保护主义盛行,竞争激烈C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大压力D环境污染严重【解析】解答此题时应注意题干中所隐含的问题情境: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以冷战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中国,采用双重标准,强硬向中国推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设置障碍,这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C5下图是中国和越南1959年发行的十周
66、年纪念邮票,它们纪念的是十年前()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首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C中越建立外交关系D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B【解析】1949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约里奥居里(中国邮票上人物)担任主席。越南邮票上也有“和平”中文字。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为维护和平而大声疾呼,成为和平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后,和平运动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中,学生、妇女、工人和宗教界人士等都是运动的主要力量,各国政治家也参加了运动。材料四: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认为越南战争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一场战争”。请回答:(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你
67、能简述他对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吗?(2)观察材料二的图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的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哪些新特点?(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战和平运动的作用。【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的识记能力,通过知识再现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的图解“抗议印度和巴基斯坦核试验”及材料三中的“和平运动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中”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参考答案】(1)罗素。贡献:1955年发起签名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指出“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一切争端”。(2)新特点:在内
68、容上,反战和平运动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反战和平运动参与阶层广泛,具有真正的全球性,在组织上,反战和平运动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反战和平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制止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中的反战标志流行世界已有五十年历史,在欧美与可口可乐和耐克的商标一样有名。它源于海军旗语,由nuclear disarmament(核裁军)“N”和“D”字母组成。材料二: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挪威诺贝
69、尔委员会的理由是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写道,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评奖标准是颁发给那些为“取消或减少常备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反战标志出现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为制止核战所作出的努力。【参考答案】(1)内容:以反核运动为核心。意义:有利于世界人民团结反战,广泛参与;有利于扩大反战和平运动在世界的影响。(2)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平利用核能,防止用于军事目的;各国加强外交合作,美苏多次达成核裁军条约(如中导条约);各界人士积极呼吁,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各国人民开展反战和平运动。8阅读下
70、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的教科书颂扬战争,而又掩饰战争的恐怖。它们把仇恨灌输给孩子们。我却要教他们和平而不教他们战争,向他们灌输爱而不灌输恨。人们应当继续战斗,可是他们应当为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去战斗,而不是为想象中的地理界线、种族偏见和爱国主义色彩伪装下的私人贪欲去战斗。他们的武器应当是精神,而不是榴弹和坦克。爱因斯坦为和平而牺牲(1931年)材料二: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这一情况的某些方面似乎需要加以密切注意,如有必要,政府方面还应迅速采取行动。这种新现象也可用来制造炸弹,并且能够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我了解到德国实际上已经停止出售由它接管的捷克
71、斯洛伐克铀矿出产的铀。它之所以采取这种先发制人的行动,只要从德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儿子冯魏茨泽克参加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这一事实,也许就可以得到解释,这个研究所目前正在重复着美国关于铀的某些工作。爱因斯坦为原子能问题给罗斯福总统的信(1939年)材料三: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在战时团结一致的大国,现在却在解决和平的办法上分手了。世界被许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但事实上战争结束后恐惧却大大增加。世界被许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却面临饥馑,而另一部分人则养尊处优。各国人民被许诺获得解放和正义;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并且现在还在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以“解放”自居的军队向那些要求独立和社会
72、平等的人民开火,而用武装力量来支持那些国家里最能为既得利益服务的政党和个人。领土问题和权力之争,尽管已是陈腐了的东西,但仍然压倒了共同幸福和正义的基本要求。爱因斯坦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1945年)材料四:我们在这里向你们提出的,是这样一个严峻的、可怕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置人类于末日,还是人类该弃绝战争?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希望美国注重研发原子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背景及思想精神
73、。(4)概述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社会思想。【参考答案】(1)主张: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与仇恨;用精神的武器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奋斗。(2)原因:铀的开发取得了进展;威力大的新型炸弹有助于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纳粹德国也在研制原子弹。(3)背景: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核武器的研究不断发展;世界各种矛盾与斗争依然重重;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危机,人类生存存在威胁。思想精神:反对核武器;要求政府承诺和平解决争端。(4)捍卫和平,反对战争;坚定地反法西斯;站在人类世界的高度上看待社会问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核武国家的核武统计此外,南非曾拥有核武器,以色列被怀疑拥有核武器,日本、德国拥有核武器技术和原料。
74、韩国、伊朗、叙利亚等都尝试过研究核武器。摘编自维基百科材料二:美苏争霸以军事实力为筹码,核武成为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核战威胁降临到人类头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最具有爆炸性的一次危机。美苏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1965、1967、1968年美苏分别或联合提出草案和修正案防范扩散核武器,1968年联大核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0年正式生效。1987年,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双方同意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1991年7月,美苏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双方进一步削减核弹头和运载工具。1992年,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5年,178个缔约国协商一致决定
75、无限期延长该条约。2010年3月,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就新的核裁军协议达成一致,将进一步削减核武器。5月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其核弹头储量为5113枚,较1967年时的31225枚削减了84%。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诞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核局面。【参考答案】(1)背景:美苏两个核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加剧核威胁;法、中等国核试验成功;联合国大会通过批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局面:中国承诺不扩散核武器;更多周边国家拥有核武器,中国处于核包围中;美俄核竞争局面改善;中国积极开发并和平利用核能。名师导学新高考
76、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二十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D【解析】题干内容是针对一战结束后,以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协约国成员们为防止德国死灰复燃制定的凡尔赛和约,和约从各个方面对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必然会引起德国的反抗,故选D项。选项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不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选项B,英国的“均势”政策恰恰是不过分削弱
77、德国;选项C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A、B、C三项。2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哪一次()A反法同盟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D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
78、宣言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A【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有关知识点。分析A项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应指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而从1943年德黑兰会议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1944年的开辟正反映了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B项不涉及军事斗争一说;C项开罗宣言是1941年美英中三国宣示的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不存在军事斗争情况;D项1944年7月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与本题无关联。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79、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美苏都有大国强权的做法,故排除A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故排除B项;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是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故排除C项;而二战后政治方面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组织联合国,经济上既有美国为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又有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5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80、 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ABCD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带有绝对化的倾向,如果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人类就不会兵戈相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6(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7年二三月间,日本分别同英、法、俄、意达成秘密协议:日本支持中国参战,四国应允在战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自恃有此保证,估计中国参战也不可能收回山东。同时,它还试图以中日为盟国的方式,控制中国的财政与军事。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材料二:1943年1月11日上下午,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缔结了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
81、,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废除1901年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终止该议定书给予美英的一切权利;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英国放弃要求中国任用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国际关系史第六卷(19391945)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上的日本所达到的目的和中国的反应。(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签订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参考答案】(1)达到的目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的反应: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82、,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原因:中国艰苦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英美需要中国继续合作抗战。影响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信心。7(15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事年表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请回答:(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
83、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6分)【解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主要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2)问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参考答
84、案】(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人占领密支那后,以为彻底地切断了中国对外联络通道,中国必须随时屈服,他们没有想到,靠着大无畏的
85、英雄主义气概,我们的飞行英雄中国航空公司、盟军印中联队所有进出中国、途径喜马拉雅、横断大山的人们,在冰山雪峰之间,在人类无法飞越的地带,闯出一条通道,开辟驼峰航线!中美两国从没有像在这场战争中这样,紧密相连,并肩作战。航空救国!孙中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从1942年中航开辟驼峰航线,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中国航空公司、美国陆军航空兵印中联队,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先后投入飞机2700余架,参加人数84600余人,运送各类物资八十万吨,运送战斗人员33477人次。现代战争的持续性是靠后勤补给能力所决定,在战争状态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只要失去了补给能力,等待它的,注定是彻底的失败!刘小童驼
86、峰航线材料二:现代战争离不开汽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以租借法案向苏联运去了各种车辆46万多辆。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怎么能够从斯大林格勒推进到柏林!”苏联的汽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朝鲜前线,仅1950年即达5000辆,1951年中方又提出购买12000辆。总之,到战争结束时,全军拥有各种汽车71000余辆,这其中包括运输车、指挥车,以及随60个步兵师、10个坦克团装备和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军、公安军、海军、空军购买苏联装备时配置的特种车(牵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信、移动发电等专用车辆)。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对志愿军在朝鲜三八线上顶住美军起到了首要的作用,使中国
87、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短期内起了质的飞跃,用彭德怀的话说就是,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王亚志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接受外国军援的异同。(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军援的历史作用。(6分)【参考答案】(1)同:军事结盟国大力援助;壮大中国军事力量,赢得战争胜利。异:驼峰航线: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空中援助深入中国内地,打破日军封锁;朝鲜战争:冷战背景下,苏联全面支援中国境外作战,实现与美军的抗衡。(2)中国顶住了美军,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苏联巩固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获得安全屏障;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大大加快。9
88、(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分别受到美苏控制的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对立状态,特别是南北双方各自成立了单独的政权机构以后,形势更趋紧张。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摘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材料二:朝鲜战争是战后国际关系演变中最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之一,在此期间
89、,中苏同盟也显示出政治、军事、外交乃至经济各方面的功能。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出兵朝鲜,不仅挽救了平壤,也为莫斯科的错误决策弥补了漏洞,为社会主义阵营守住了东方大门。因此,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共和毛泽东的看法,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全面援助。可以说,中苏同盟保证了战争的不败结局,而战争则巩固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由来。(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1)冷战下美苏矛盾日益加剧;朝鲜半岛分裂,南北政权对峙;南北双方都想通过武力完成统一,摩擦不断。(2)影响:
90、中苏同盟得到加强;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东大门;美日韩加强了合作;朝鲜半岛依旧南北对峙;冷战对峙状态继续维持。10(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人们称这种状况为“威慑的均势”,两个超级大国相互都对军事行动采取谨慎态度。它的第一次表现,是东德于1961年8月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柏林墙。这是一个极权国家试图防止其公民逃向经济更好、政治更自由的西方的措施。西方各国虽然提出抗议,美国甚至还派了几辆坦克前往,但这也就是全部的反应了。人们对建柏林墙的正式看法认为,这是“苏联势力范围的内部事务”。与此相反的情况,是苏联对“美国门前”的社会主义古巴的支持,并秘密在那里部署了导弹。美国的空中侦察于1962年10月15
91、日发现了导弹发射架。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171963)随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他在岛国的周围实行了海上封锁,进行了军队动员,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立即撤出导弹。在长达13天的时间里,世界又站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然后,赫鲁晓夫做了让步,把导弹从古巴撤走。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也就是说,双方都知道无法战胜对方的。所有参与者都清楚,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平共处。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了“热线”,以便有可能在危机时刻尽快达成谅解。同时也开始
92、了犹豫的停止军备竞赛的尝试。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从攻击性的对立变成了“和平共处”。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危机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指出两次危机对历史的积极作用。(7分)【参考答案】(1)背景:美国二战后全球扩张,实施“冷战”,遏制共产主义;50年代末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60年代初,为遏制东德人西逃,修筑柏林墙,成为冷战标志;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架,核威胁美国本土。(2)对核武保持更高的警惕与慎重;美苏建立“热线”,超级大国谋求“和平共处”;尝试停止军备竞赛,形成“威慑的均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11(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93、一:伊拉克战争大事记据世界知识年鉴等材料二: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6分)【参考答案】(1)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伊拉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未得到联合国授权。(2)如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科索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