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63 ,大小:1.46MB ,
资源ID:60560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56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1节 第1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1节 第1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1、第二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常见文言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其考查点多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二)“在文中的含义”,明确规定了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如:试 卷 实词词义 选择题 文言语句翻译题 2012年江苏卷 伯父墓表 多、

2、益、许、矫 重点实词:屈、礼、委、贤、逮、寡 2011年江苏卷 陈公弼传 耸、易、戢、蠲 重点实词:勒、持满、贷、流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宋史萧燧传 属、怀、易、阙 重点实词:贤、否、浇浮、治、与、坐视【规律总结】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实词含义,二是融合到翻译题中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伯 父 墓 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 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

3、怙 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 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 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 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 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 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 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 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

4、 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 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 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 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 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 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 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 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

5、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信息提炼帖】人物 主 要 事 迹 性格特征 苏涣 担任凤州司法时,拒绝了知州王蒙正的赏识、荐举 为人耿直 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里谎称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洗雪了冤情 秉公执法,执政为民 西夏人侵犯边境,替府里赎买百姓的马来扩大骑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且没有扰民 处事得当 人物 主 要 事 迹 性格特征 苏涣 担任阆州通判时,刑法严明,百姓秩序井然;举荐好学、重 品行的阆州人鲜于侁为官 执法严明,

6、知人善用 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遭到苏涣的反对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孝肃公(包拯)赞叹苏涣“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侧面表现苏涣的为官正直【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选项 释 义 分 析 推论 A 多:称赞 结合语境分析,王蒙正为官骄横放纵,苏涣拒绝了他的荐举,当王蒙正败落后,士人都赞许苏涣的做

7、法,因此,“多”可理解为“称赞、赞许”之意 正确 B 益:有利 “益”在古代汉语中有“有利”之意,也有“增加”之意,联系此句前有“夏人犯边”的信息,夏人之兵多骑兵,可见朝廷急需扩充骑兵队伍,此处的“益”应解释为“增加、扩充”错误 选项 释 义 分 析 推论 C 许:期望 “许”是常见的多义词,在古汉语中多解释为“答应”“期望”等义项,结合语境,鲜于侁为人品行端正,受到苏涣的赏识,开始进入仕途,苏涣对他充满期望,后来升职为“谏议大夫”。因此,句中释为动词“期望”符合句法语意 正确 D 矫:假传 结合语境,张宗贿赂温成皇后家族的人,让中贵人假传圣旨“必于法外与之”,此人因此被杖责,并被驱逐出宫。“

8、矫命者”,应理解为“假传圣旨的人”正确【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需要做到两点:1.读懂内容。阅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事迹、品性等要素,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这是准确把握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关键。2.代入验证。因为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代入语境,分析语意、词性、句法是否合乎要求,进而做出选择判断。当然,在验证词语释义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注意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中思考解决问题。【答案】B 高考专家如是说:本题从理解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句中文言实词词义的准确把握能

9、力。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意的重要基础。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联想推断(联想课文语句)、语言结构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同义复词、偏义复词)、随文引申推断等方法。此题的干扰项在C项,“公复以循吏许之”中的“许”,很多考生可能会望文生义,解释为“答应”,从而造成误选。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做本题,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先读懂文章,把握文意大概,弄清人物关系;第二步,结合全文,准确理解选项中的语句意思;第三步,结合语境,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来确定答案选项。“以益骑士”,把“益”释为“有利”,而此处“益”不是形容词(应是动词),这样的解释显然和文意不符

10、,据此,我选择了B。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集中:(1)部分考生读不懂文意,不能根据语境来准确理解实词含义,如有的考生对C项中多义词“许”的常用义项不能随文加以引申,造成了选择错误;(2)文言知识积累薄弱,不能在语境中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如对B项“以益骑士”一句,有些考生分析不到位,故而没能选择此项。这给我们两点启示:(1)平时要注意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整理;(2)适当强化文言文阅读训练,不断提升做题技能。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

11、法不奉诏 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B.C.D.【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 息 推 论 写苏涣少时之事,与为官无关 说的是苏涣的为人处世态度,与题干所指不符 写的是苏涣对人才的礼遇,与“为官公正”无关 句写苏涣虽然治理政事很宽松,但使用刑法必定与罪相当;句写苏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写苏涣被提拔为利州路提点刑狱后,弹劾了一个随便杀人的城固县令。以上三句,均表现了苏涣的“为官公正”【解题指导】做审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题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中的“全都”“苏涣”“为官公正”,题干从三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限制和要求。2.准确解

12、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如本题:句写苏涣为官之前少时之事,应予以排除;句写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为人处世态度,不能体现其为官公正;句写苏涣对人才的礼遇。3.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地扫除障碍。【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

13、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推论:“加以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府尹派来传话的人。【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文意、夸大其词、张冠李戴、颠倒是非、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等。做这类题目:(1)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2)要细读选项,将总

14、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如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不符。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答案】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审题推断】写出你认为翻译以上三个句子的关键信息。【信息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推论:此句省略主语,根据上下文省略的主语应是“王蒙正”,“礼”应为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前一个“之”用在代词和名词之间,应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

15、”用在动词“礼”之后,应为代词。【信息2】“贤于言事官远矣”推论:“贤”应是“贤能”之意,“于”应是表比较,“贤于言事官”为状语后置。【信息3】“尔曹”“逮”“姑”“寡”推论:“曹”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此人称代词的复数。“逮”用在“不”与“人”之间,应为“赶上”,“姑”在这里不是名词,应为副词,“姑且”。“寡”应为“少”的意思。【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特 殊句式的考查。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意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翻译要 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另外要抓住句中的 关键词,才能准确翻译。(1)着重理解“屈

16、”“礼”“委”。“屈意”应理解为“降低身份”;“礼”,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委”即“委托、托付”之意。(2)着重理解“以”“于”及状语后置句式。“以”可理解为“凭借、作 为”;“于”理解为介词“比”;“贤于言事官”语序应调整 为“于言事官贤”。(3)着重理解“逮”“姑”“师”“寡 过”。“逮”即“及、比得上”;“姑”即“姑且”;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寡过”,“寡”即“少”之意,“过”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请你写出译文:(1)_(2)_(3)_【规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

17、员好多了!(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附【译文】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苏涣年少时聪慧,和 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 年中举,担任凤翔宝鸡主簿。不久,苏涣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他和 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权势骄纵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 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 因为职位侍奉王蒙正,但鄙视王蒙正的为人。王蒙正曾经把他推 荐给朝廷,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涣可以担当大任。苏涣告诉 郡邸的官员,压下王蒙正的奏折并且藏起王蒙正写给权贵的书 信。不久,王蒙正失势,士人因为这件事称赞苏涣

18、。苏涣因为太夫人去世离职,后被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里害怕罪责,报告说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吏查办,派了多人也没能查明真相。等到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西夏人侵犯边境,府里赎买百姓的马来增加骑兵,府尹把这件事委托给苏涣,马全部得到而百姓不被侵扰。后改任阆州通判。苏涣虽然治政极为宽和,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和百姓既害怕又感到安心。阆州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行为纯正踏实,苏涣以礼待他很优厚,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鲜于侁因此得以出来做官。鲜于侁开始担任官吏,苏涣又以守法官吏期望他,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苏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中担任书写、抄写工作的吏员 张宗长期作奸营私,

19、害怕苏涣,称病满一百天离职,并推荐他 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按照法律用三等人,你的等 次是第二,不可以。”张宗向来侍奉权贵,便到州府诉讼。州 府发文书到县里,苏涣杖打了他。不久宦官到州府,传皇上的 圣旨,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依据法律不执行诏令。又一个宦 官到来,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 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匹夫能像这样扰乱法律,州府也不能 有所作为了,您为什么不以县里不肯的缘故来争论这件事?”李绚听了苏涣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入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 赞苏涣做得好,命内侍省审问这件事。原来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不再穷究,杖责假传命令的人,放逐张宗,全府都震慑。孝肃

20、公包拯见到了苏涣,叹息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涣上任超过一年,弹劾一个胡乱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慑畏惧,于是以后相安无事。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已经死了,只有我仅存于世,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散失,那么我就大不孝了。”我自幼侍奉伯父,听他说过:“我年幼时读书,长大后写文章,每天都有所长进,没有长进就不停止学习。出游于途中,行动符合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仪容。所以当时,没有听说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后辈做事一天天懈怠,所以记

21、录下所听到的来告诫。一、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1.语境推断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伯父墓表(2012江苏卷)“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一句中的“多”,结合语境分析,王蒙正为官骄横放纵,苏涣拒绝了他的荐举,当王蒙正败落后,士人都称赞苏涣的做法,因此,“多”在此可理解为“称赞、赞许”之意。【特别提醒】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

22、然后就可以做出判断。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而做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对偶句,句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23、副词充当等。如宋史萧燧传(2012新课标全国卷),“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中的“怀”,前有名词“桧”(秦桧),后有代词“之”(萧燧),因此“怀”在此应是动词,做谓语,“衔恨、怀恨”的意思。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自戒(2012湖南卷),“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中的“劫”,结合我们学过的“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劫”,可以推知其应释为“胁迫,挟制”,从而选定此项。【特别提醒】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

24、义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课文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课文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5.成语对应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后汉书阴兴传(2012山东卷),“躬履途泥,率先期门”中的“躬”,可以联想到成语“事必躬亲”中的“躬”,两者均应释为“亲自”,副词。由此可以判断此选项中把“躬”释为“弯腰”是错误的。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

25、为错误解释。如宋史萧燧传(2012新课标全国卷),“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中的“属”,按通假字理解,释为“托付”,代入句中检验发现是能讲通的,可知该项释义正确。二、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的四大技巧 在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时,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1.读文技巧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推断词语意义的 基础。因此,我们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具体说 来,要做到: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大多不同 于现代汉语,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境,从 而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这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辨明体裁风格。高考考查到的

26、文言文体裁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绊脚石。2.读句技巧 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虚词使用频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特点都

27、是把握句意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3.读题技巧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我们在读题时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意图,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根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4.选答技巧 文言实词的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我们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我们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

28、法: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排除确定选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 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 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 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29、庆礼躬至其境,询问 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 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 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 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 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 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 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 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

30、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 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 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 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 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 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 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31、的含义。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具体排查方法如下:1.分析联想法 语法分析和成语使用对应联想。B项“庆礼躬至其境”,由于“躬”前有名词主语“庆礼”,后有动词谓语“至”,因此这里释义为副词“亲自”是讲得通的,再者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事必躬亲”中的“躬”,两者词义和词性应是一样的。据此,排除B项。2.语境推断法 C项“遂罢镇兵五千人”中的“罢”,读b时,有“罢免、遣散、废除、停止、结束”等义项;读p时,通“疲”(疲 乏),还有“疲弱、软弱无能、品行不好、失败”等义项。根 据上下文分析,可以判定“撤去”为其确切含义,故应排

32、除C 项。3.语法分析法 D项“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中的“乖”,前有主语“都 督赵文翙”,状语“政理”(在执政治理上),后有宾语“方”(常规的事情),再结合上下文分析,释为动词“背 离”是讲得通的,故应排除D项。4.代入检验法 A项“仍充岭南采访使”中的“充”释为“代理”,代入 句中检验发现讲不通,与上下文文意不合,可知该项释义是错 误的,应为“充当、担任”的意思。因此,应选择A项。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 是()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独庆礼甚陈其利 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B.C.D.教师讲解

33、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干,二要注意选项中每一个句子所反映的内容和题干是否一致,三要留心文中某些事件前后总括句,四要留心选项中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上下句,特别是表因果、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治安有方,是善于谋划,是善抓经济,这三句都属于“雅有方略”;是玄宗下诏让宋庆礼等人做的事,是说宋庆礼为政清廉严正,并且勤于处理政务,是宋庆礼执法严格和勤政的结果,所以应排除。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B.宋庆礼处事求

34、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一要注意无中生有,二要注意张冠李戴,三要注意时间、地点的错位,四要注意程度、范围、因果等。本题B

35、项中“宋庆礼处事求实”表述有误,原文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这表明他做事虚浮不实。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译文:_ _(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译文:_ _ 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考查。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时,(1)要注意“功役”“嗤”“切事”;(2)要注意“苦节”“所”和判断句式,“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答案:(1)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36、。(2)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附【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道 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 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 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 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人到达过。宋 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 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做河 北支度营田使。起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了奚、契 丹。武则天时,都督赵

37、文翙在执政治理上背离常规的事情,奚 和契丹反叛,攻陷了州城。从那以后,(将都督府)移到幽州 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这样做的好处。于是皇上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 充任使者,改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就完成了。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任检校营州都督。开垦屯田八十 余处,并且招集前来经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 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然而喜爱 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开元七年宋庆礼

38、逝世,被追赠为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评议 说:“宋庆礼过于刚强则容易被摧折,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 人能当他的伙伴,东北地区发生战事,死去的人数以万计。按 照制定谥号的规矩,好虚浮不实而又自以为是叫专,请赐 给他谥号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做人 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本可以在家欢乐,唯独他甘心在外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始终坚持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全力地守护坚贞准则。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失掉。”于是议定谥号为“敬”。(加的题目是与本节考查内容一致的题目,

39、其余章节一样,不 再一一说明)一、高考题组(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 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 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 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 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 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 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 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 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 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

40、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 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 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 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 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 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 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 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 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 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

41、去,乱遂定。时又有 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 B自劾求退 劾:检举揭发 C必宥尔,无恐 宥:宽恕 D上官按之不

42、得实 按:查验【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鄙:动词,视为浅陋,看不起。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钦听其论学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他;副词,大概,恐怕。B项,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来。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动词,作为;介词,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钦做官,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

43、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B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C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不愿做官”错,文章写道,大臣们相继引荐,但始终未被起用;“大家称他医闾先生”是因为贺钦自号“医闾”。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译文:_(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_ _【解析】本题考查

4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具体用法与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等。(1)词语:即。句式:宾语前置。(2)词语:既而、磨砻淬厉。(3)词语:激变、无辜。答案:(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贺钦常对他们)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3)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附【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住在定海,他的父亲贺孟员,因为 军籍转到了辽宁的义州卫。贺钦年少时十分聪明机敏,认为学 习的考取功名类的文章很浅陋,说:“求学难道就停止在这种 程度上吗?”得到近思录,拿来读,读后

45、有所醒悟。成化 二年,凭进士出身担任户科给事中。因大旱上书皇帝,尽力规 劝,又因进言官吏旷废职守招致灾祸,自己弹劾自己,要求免 去官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城,贺钦听他谈论求学的道 理,感叹道:“天赋卓绝的品性没有彰显出来,客观纯真的道 理还被埋藏世间,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 呢?”当天,上书解除官职离开,用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 陈献章。(和陈献章)分别之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 他。贺钦专门攻读学习的是五经四书、文字学,期望 能够反过身来约束自己,更好地践行书中的道理,恪守敬重来 收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学习的人,他总是讲给他们说:“自 己还没有研究透彻,又怎么来管理

46、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 习的人很多,(贺钦常对他们)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 识。像这种情形有十几年,贺钦虽然足不出户,但是听到传闻 仰慕他品德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到座位下行礼的。弘治登基改元,因内阁大臣的推荐,贺钦被起用为陕西右 参议。封官的诏书来到,但正赶上他的母亲因病逝世,于是上 书恳求辞去官职。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圈禁辽东的土地,辽东 的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想要发起叛乱。义州因为戍守的官员贪 婪凶残事先发生兵变,聚齐民众抢掠财物,互相告诫说:“不 要惊动了贺黄门。”贺钦听说了,前去告诉众人说:“你们都 是我的同乡之人,如今遭受不幸才到这种地步。但是我内心里 很为大家担忧,镇守城池的官

47、兵不多久就会来到,大家又该怎 么办呢?”民众最初气势汹汹,到如今才明白、后悔,围绕着 贺钦下拜哭泣着大声呼告:“你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愿意听 从你的教诲。”贺钦说:“只有不杀人,祸患才能解除。地方 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 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好百姓又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没有多 久,有人说镇守城镇的官兵果真来了,众人又大声呼叫:“贺黄 门没有欺瞒的话。”环绕着跪在贺钦的庭院之中。贺钦说:“我 本来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城中纷扰喧闹到这种地步,镇守的部 队怎么能够不派兵来?军队既然来了,你们没有杀人,一定会宽 恕你们的,不要担心。”百姓分开离去,变乱于是平定下来。当

48、 时,又有一个把用欺诈手段诱杀的俘虏作为在战场上俘获的俘虏 的戍守边关的将领,上级官吏查验不到实情,一见到贺钦立即羞 愧地跪伏在地上说:“他人都能够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 呢?”他极为诚恳的品行令人感动都像这种情况。贺钦在家中注重恩情道义,端正伦理关系,厚待内外亲戚,和睦同族同乡。成年、婚嫁、丧葬、祭祀各种礼仪都遵循古代的礼制,没有根据的话一点也不入耳,子孙后辈一定用“孝悌之义”来熏陶教化。天天修正,月月教化,慢慢地一乡之人都乐于做善事。乡里风俗沉溺于非正统思想,丧葬都要作佛事,喝酒吃肉,放肆毫不节制的奢侈、不合规矩的事,贺钦以身作则来给大家示范。晚年改变研究,喜欢易经,深入研究心理术数,常

49、常手不释卷,大臣们相继推荐引荐他,但最终没有被起用。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上,于是就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世人就称他为“医闾先生”。二、模拟题组(一)(2013南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欧阳 ,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 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 信著闻于岭表。父丧,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相善,故常随钦征讨。钦度岭 以疾终,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时湘衡 之界五十余洞不宾,敕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之,粲委 为都 督,悉皆平殄。侯景构逆,京城陷后,岭南互相

50、吞并,兰钦弟前高州刺史 裕攻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其郡。裕以兄钦与有旧,遣招之,不 从。乃谓使云:“高州昆季隆显,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 扈!”裕败,迁 为始兴内史。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 举所知。”群臣未有对者。帝曰:“吾已得一人。”侍中王褒 进曰:“未审为谁?”帝云:“欧阳 公正有匡济之才,恐萧 广州不肯致之。”乃授武州刺史,萧勃留之,不获拜命。时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元帝深患之,遣王琳代为刺 史。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拒战。勃怒,遣 兵袭,尽收其赀财马仗。寻赦之,还复其所,复与结盟。萧勃 死后,岭南扰乱,有声南土,乃授 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 军事。未

51、至岭南,子纥已克定始兴。及 至岭南,皆慑伏,乃进广州,尽有越地。初,交州刺史袁昙缓密以金五百两寄 ,令以百两还合 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付儿智矩,余人弗之知也。寻为萧勃所 破,赀财并尽,唯所寄金独在。昙缓亦寻卒,至是 并依信还 之,时人莫不叹伏,其重然诺如此。(节选自陈书卷九列传第三)【注】洞,指少数民族的部落。萧广州,指萧勃,时 为广州刺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庐于麓山寺傍 庐:建造房屋 B侍中王褒进曰:“未审为谁?”审:清楚 C恐萧广州不肯致之 致:招来 D闭门高垒,亦不拒战 拒:抵抗【解析】选C。致:送来。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欧阳 “质直、笃信”的一

52、组是()父丧,家产累积,悉让诸兄 粲委 为都督,悉皆平殄 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扈 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拒战 专精习业,博通经史 昙缓亦寻卒,至是并依信还之 A B C D【解析】选D。“质直”意为“朴实直率”,“笃信”意为“忠厚诚信”。句是说明韦粲任命欧阳 为都督,平定了湘 衡边界的五十多个部落;句是讲他在学业上的成就。这两句 都不是表现欧阳 “质直、笃信”的句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 生于长沙郡一个豪富大族,祖父、父亲都曾任官;父亲死后,家产积蓄全部让给兄长们,自己屡次拒绝了州郡的 征召,专心于学业。B侯景叛乱时,岭南局势动荡,兰裕夺

53、取萧绍基的郡邑,并 想借兄长兰钦的交情招用欧阳 ,欧阳 不从,而且毫不客气 地对他提出了批评。C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认为欧阳 公平正直有匡扶救助 国家的才能,就任命他为武州刺史,萧勃却留住了他,使他不 能接受皇上的任命。D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欧阳却不愿拜谒他;萧勃死后,岭南局势又出现动荡,欧阳 奉命前往,平定了始兴以及广州 等南越所有地区。【解析】选D。平定始兴是欧阳 儿子所为,而非欧阳 所 为。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译文:_ _(2)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译文:_ _(3)及 至岭南,皆慑伏,乃进广州,尽

54、有越地。译文:_ _ 答案:(1)欧阳 年轻时朴实直率有思辨能力,凭言行举止 忠厚诚信在岭外闻名。(关键点:质直,质朴直率;笃信,忠 厚诚信;岭表,岭外,岭南)(2)欧阳 被授予临贺内史,他启奏皇上请求为兰钦送丧回 京都,然后再到临贺去赴任。(关键点:除,被授予;启,启 奏;之,到去)(3)等到欧阳 来到岭南,岭南人都被震慑而顺服,于是进 军广州,完全占有了南越之地。(关键点:慑,震慑;伏,顺 服;尽有,完全占有)附【译文】欧阳 ,字靖世,长沙临湘人,是长沙郡的豪富大族。祖 父欧阳景达,梁代时担任本州治中。父亲欧阳僧宝,做过屯骑 校尉。欧阳 年轻时朴实直率有思辨能力,凭言行举止忠厚诚 信在岭外

55、闻名。父亲死后,家产积蓄,全部让给兄长们。州里 郡里多次征召他做官都没有答应,却在麓山寺旁建造房屋,专 心致志研习学业,博览通晓经史著作。梁左卫将军兰钦年轻时,和欧阳 非常友好,所以欧阳 经常跟随兰钦出征讨伐。兰钦越过南岭因为生病去世,欧阳 被授予临贺内史,他启奏皇上请求为兰钦送丧回京都,然后再 到临贺去赴任。当时湘衡的边界有五十多个部落没有归顺,皇 上命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伐他们,韦粲任命欧阳 为都督,这些 部落都被平定。侯景叛变,京城失陷后,岭南地区互相吞并,兰钦的弟弟 前任高州刺史兰裕攻打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取了他的郡邑。兰 裕因为哥哥兰钦和欧阳 有交情,派人招用他,欧阳 没有听 从。反而对使

56、者说:“高州刺史兄弟地位显赫,现在应该奔赴 国难援助京都,怎么能够自作主张骄横强暴!”兰裕战败,欧 阳 被任命为始兴内史。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问朝中所有官员:“现在天下刚 刚安定,十分需要优秀人才,你们各自推举所了解的人。”群 臣中没有回答的人。梁元帝说:“我已经得到了一个人。”侍 中王褒进说:“不知道是谁?”梁元帝说:“欧阳 公平正 直,有匡扶救助国家的才能,恐怕萧勃不肯送他来。”于是任 命欧阳 为武州刺史,萧勃留住了他,他不能接受皇上的任 命。当时萧勃在广州,兵力强大权位显重,梁元帝对此很担 心,派王琳代替他担任广州刺史。欧阳 另外占据一城,不前 去拜见萧勃,关闭城门,高筑营垒,也不抵抗

57、作战。萧勃很生 气,派军队袭击欧阳 ,全部没收了他的钱财物资马匹武器。不久又放了他,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又和他结盟。萧勃死 后,岭南动荡不安,欧阳 在南方有声望,于是授予欧阳 散 骑常侍,统率衡州一切军事。还没有到达岭南,欧阳 的儿子 欧阳纥已经平定了始兴。等到欧阳 来到岭南,岭南人都被震 慑而顺服,于是进军广州,完全占有了南越之地。当初,交州刺史袁昙缓暗中把黄金五百两寄存在欧阳 那 里,让欧阳 把一百两还给合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交给儿子袁 智矩,其他的人不知道这件事。不久,欧阳 被萧勃打败,财 产都没了,唯独袁昙缓寄存的钱还在。袁昙缓不久也死了,到 这时欧阳 按照袁昙缓的托付把钱全还给了他们,

58、当时人没有 不惊叹佩服的。他就是这样地把许诺看得很重。(二)(2013扬州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 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 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 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 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 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 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 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 出中庸论,其

59、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 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 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 也。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 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 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 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 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 恐不

60、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 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 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解析】选C。发:发掘,发现。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比冠,学通经史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 B C D【解析

61、】选B。句突出苏轼治学态度,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句赞美苏轼的人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解析】选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的遗志。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62、成现代汉语。(1)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译文:_ _(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译文:_ _(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译文:_ _ 答案:(1)(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关键点:“成败”“要”)(2)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关键点:“川”“瞠然”)(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关键点:“于”“善”“称”“斥”)附【译文】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

63、)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东汉史,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先生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

64、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父亲晚年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先生继承他的遗志。先生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先生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先生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

65、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先生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三)(2013苏北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孙 征 君 传 方 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

66、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

67、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 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 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 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 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 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 九十有二。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 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

68、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 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 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 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治身务自刻砥 务:务必,一定 B.使自力于庸行 庸:平常,日常 C.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 分:甘心,甘愿 D.其殆庶几耶 殆:大概【解析】选C。分:料想。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孙奇逢“高义”的一组是()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有司敦趣,卒固辞 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无不阴为之地者 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 A.B.C.D.【解析

69、】选C。说明他不愿做官,说明他有孝心,说明其懂得天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忠贤得政,迫害东林党人士。根据孙征君的秘密上书,孙承宗将阉党罪状报告朝廷。魏忠贤向皇上求情,孙承宗未能如愿。B.孙征君拥有治世的才略,想建立显赫的功业,却不愿勉强出仕。作者认为他的人生际遇就是易所谓的“介于石,不终日”。C.孙征君刻苦自励,为人亲和,不摆架子,品质操行受人敬重,以至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暗中帮他。D.文章表现了孙征君不畏权奸势焰的刚直正义的品格和明亡后拒绝仕清的志行,颂扬他坚持陆、王、朱子之学,立身孝义。【解析】选B。易所谓的“介于石,不终日”应是孙承宗的遭遇。4.把文中画

70、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译文:_ _(2)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译文:_ _(3)虽武夫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译文:_ _ 答案:(1)年轻时豪放洒脱,有美好的节操,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2)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的田地和房产送给他,他接受了并带领子弟亲自耕种,四方来向他求学愿意留下来的人,他也给予田地让他们耕种,所居的地方于是发展成了村落。(3)即使是兵卒、村民、牧童,也一定会用诚心对待他们,因此天下闻名。附【译文】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年轻时豪放洒脱,有美好的节操

71、,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凭仗自己有着治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而又把东林诸君子看作是朋党。由此杨涟、左光斗等人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累及到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依赖他们才得以使遗体寻回,这就是世间所传的“范阳三烈士”。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暗中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在皇上身边哭泣求饶,皇上下急令在途

72、中阻止孙承宗。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县受困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入住易州五公山,他的弟子亲人朋友跟随并依仗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了劝谕性的条规让他们遵守管理,不断教化他们。回到朝廷,孙奇逢以国子祭酒的身份被征召,主管官吏敦促他就任,他最终坚决推辞。后来搬家到新安,不久渡过黄河,居住在苏门山百泉湖畔。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的田地和房产送给他,他接受了并带领子弟亲自耕种,四方来向他求学愿意留下来的人,他也给予田地让他们耕种,所居的地方于是发展成了村落。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 宗旨,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他

73、修身一定刻苦磨 练,守父母的丧期,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任何 人无论贤能愚笨,如果来问学,必定用“性之所近”来启发 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 是兵卒、村民、牧童,也一定会用诚心对待他们,因此天下闻 名,却没有嫉妒他的人。正值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为 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 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清朝取代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道呢?”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赞(

74、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起初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遭遇死亡的情况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学贵知命而不惑的缘故啊。”正当高阳孙承宗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宗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最终没有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与他的遭遇差不多吧。三、原创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 欧阳修 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呜呼!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

75、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此予之所欲铭也。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幼孤,事母,乡里称其孝。好学 自立,年四十始用其兄棐荫,补英州真阳主簿,再调安州应城 尉,能使其县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荐者称其材任治民,乃迁 谷城令。汉旁之民,惟邓、谷为富县,尚书铨吏常邀厚赂以售 贪令,故省中私语,以一二数之,惜为奇货,而二邑之民未尝 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至君一切以法绳之,奸民、大吏不便君之政者,往往诉于其上,虽按覆,率不能夺 君所为。其州所下文符,有不如理,必辄封还。州吏亦切齿,求君过失不可得,君益不为之屈。其后民有讼田而君误

76、断者,诉之,君坐被劾。已而县籍强壮为兵,有告讼田之民隐丁以 规避者,君笑曰:“是尝诉我者,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 也,吾岂挟此而报以罪邪?”因置之不问,县民由是知君为爱 我。是岁,县民数万聚邑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 发常平仓赈之。有司劾君擅发仓廪,君即具伏,事闻,朝廷亦 原之。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而使得岁免破产之患。逾年,政大洽,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时予为乾德令,尝至其县,与其民言,皆曰:“吾邑不幸,有 生而未识廉吏者,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而继之者今君 也。”问其一人者,曰:“张及也。”推及之岁至于君,盖三 十余年,是谓一世矣。呜呼!使民更一世而始得

77、一良令,吏其 可不慎择乎?君其可不惜其殁乎?其政之善者可遗而不录乎?君用谷城之绩,迁大理寺丞,知新州,至则丁母郑氏忧。服除,赴京师,道病,卒于宿州。(选自文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诉之,君坐被劾 坐:因为 B.已而县籍强壮为兵 籍:征召 C.有司劾君擅发仓廪 发:打开 D.而长老之名所记 名:姓名【解析】选D。名:称说。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狄栗爱民的一组是()往往诉于其上 君益不为之屈 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 因置之不问 君发常平仓赈之 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 A.B.C.D.【解析】选C。不是狄栗的行为,是狄栗对奸民、大吏的不屈服。3.下

78、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为狄栗写作墓志铭,不仅是因为狄栗儿子的请托,更是为了让后人了解狄栗,并从其生前为官的德政中受到鼓励,积极为善。B.狄栗四十岁才因哥哥的功劳踏入仕途,不过,他颇有吏才,在他升任谷城令后,他曾治理过的安州应城县仍没有一个百姓做盗贼。C.狄栗所处的时代,尚书省的官员在选拔官吏时,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卖官,以致富甲一方的邓、谷二县的百姓很少遇到清廉的官吏。D.狄栗在谷城县县令任上,修建孔子庙,制作祭器,与百姓在春、秋两季祭奠孔子,大兴学习之风,后因政绩显著,升为大理寺丞。【解析】选B。对文中“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的理解有误。应城县百姓无一人做盗贼,

79、是狄栗担任应城尉一职时的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译文:_ _(2)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译文:_ _(3)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译文:_ _ 答案:(1)如果他死后又没有传记,那么后世就会将他忘记,(如果这样)为善的人凭什么受到鼓舞呢?(关键点:“殁”“遂”“劝”)(2)即使(上级)来核实,(也)都不能让狄栗改变他的做法。(关键点:“按覆”“率”“夺”)(3)让老百姓经历了一世(或:三十多年)才得到一位好的县令,官吏怎能不慎重地选拔呢?(关键点:“使”“更”“其可乎”)附【译文】距离长沙县西边三十里的地方,有

80、一座坟墓,是狄君之墓,(狄君)就是我所记载的谷城狄栗。起初,狄栗居住在谷城,有好的政绩,等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狄遵谊哭着请求我(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唉!我对狄君的死很伤心,他的寿命只有五十六年,他的官职只是一个卿丞。他生前不为世人所熟知,如果他死后又没有传记,那么后世就会将他忘记,(如果这样)为善的人凭什么受到鼓舞呢?这就是我要为他撰写墓志铭的原因。狄栗,字仲庄,世代都是长沙人。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他)热爱学习,生 活自立,四十岁时才因为哥哥狄棐的功绩,补任英州真阳主 簿,后调任安州应城尉,能让该县在他离开之前没有一人做盗 贼。推荐他的人称赞他的才能能

81、够担当治理百姓的重任,于是 升为谷城令。(生活在)汉水流域的百姓,只有邓县、谷城县 是富县,尚书省(的官员)在选拔官吏的时候,为了谋取丰厚 的财物常常把一些职位卖给贪腐的县令,因此尚书省的官员私 下商议,把邓、谷城二县官吏职位的价格排在一二位,像奇货 一样来惜售,因而这两个县的百姓不曾遇到过廉洁的官吏,而 那些有声势的不法之徒就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县令,进而胡作 非为。狄栗上任后,一律依法惩治他们,认为狄君的做法不利 自己的奸民、大吏,常常向狄君的上级告状,即使(上级)来 核实,(也)都不能让狄栗改变他的做法。州里下发的文件,有不合事理的,(狄君)一定封好退回。州吏也很痛恨(他),(千方百计)寻

82、找狄君的过错,但始终未能如愿,狄 君更加不会因此而屈服。后来,有一个老百姓为田地打官司,狄君误判,(该百姓)控告他,狄君因此而遭到弹劾。不久,县里征召强壮的人入伍,有人揭发因田地打官司的那个百姓隐 瞒自己的强壮来逃避兵役,狄君笑着说:“这是曾经控告我的 那个人,他有冤情能够为自己申雪,这正是县令所希望的,我 怎么能借他逃避兵役这件事来报复他让他获罪呢?”于是搁置 了这份告发而不追究,谷城县的百姓从这件事上认识到狄君是 爱民的。这一年,县里的几万百姓聚集在县城,正值秋天,下 大雨,米价上涨,变得昂贵,(随后)断了供应,狄君打开常 平仓库救济百姓。官吏弹劾狄君擅自打开粮库,狄君当即立具 承认(注:

83、具伏=具服,此为“立具承认”的意思),这件事 上奏到朝廷,朝廷也原谅了他。(狄君)又替百姓纠正征税簿 册上的错误,而让他们免除了当年破产的忧患。过了一年,政 治非常和谐,狄栗就修建孔子庙,制作祭器,与百姓在春、秋 两季陈设酒食祭奠孔子(注:古代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大兴学习之风。当时我担任乾德县令,曾经到他所管辖的县,跟他的百姓交谈,(百姓)都说:“我县很不幸运,我们生下来就没见过清廉的官吏,年长的人称说他们记得的(此指“清廉的官吏”)只有一人,接下来的就是现在的县令了。”问他那个人(是谁),说:“张及。”推算张及(离 任)的那一年到狄君,大概已有三十多年,这是一世了。唉!让老百姓经历

84、了一世(或:三十多年)才得到一位好的县令,官吏怎能不慎重地选拔呢?您又怎能不痛惜狄君的死呢?狄君好的政绩(又)怎能遗忘而不记录下来呢?狄栗因为(治理)谷城的政绩,升为大理寺丞,掌管新州,到任就遇上母亲去世。守丧期满,赴京城,在路上得病,死在宿州。【备选试题】(一)(2011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 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 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 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 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 新宫

85、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 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 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 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 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 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 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 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 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

86、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 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

87、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C项,延:延请,邀请。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 是()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复以细故烦御史 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选出答案。是熊鼎推辞做官以及这么做的原因,表现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应予以排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

88、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C项,迁走的是方氏占据当地后担任官将的人,对明朝而言,这些人算

89、不上官将,原文用的是“伪”,所以“凶恶残暴的官将”表述不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 _(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时要紧扣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特点,准确理解并翻译。第(1)句中实词“罢、有司、列”需要把握,第(2)句中两个“使”和两个“遣”需分辨异同。此题中文言翻译考查仅限于实词,未涉及虚词和句式,难度降低。答案:(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

90、召熊鼎。附【译文】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 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暴乱,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胁迫他投降,熊鼎都没有理睬。邓愈镇守江西的时 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 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母亲衰老(需要照顾)的 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 母亲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城,被授予德 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都非常惊恐,熊 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 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 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

91、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 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发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 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 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 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 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 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 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朝廷)问起我们徇私故纵 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

92、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 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熊鼎)释放 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 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逮捕了陈德 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 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奏 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 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 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

93、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二)(2012徐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 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 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 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 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

94、吏欲 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 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 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 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 闸、周公桥云。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 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 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 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

95、,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 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 列传,当无愧云。(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任烦剧 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制:式样 C力争无少逊 逊

96、:谦逊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 知:交好【解析】选C。逊:退避,让步。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君素闻,疾之 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君卒后,家贫甚 A B C D【解析】选C。说明周梅圃刚强耿直,是王亶望所设奸计,说明周梅圃清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

97、一斑。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D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解析】选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并无因果关系。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译文:_ _(2)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译文:_ _(3)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译文:_ _ 参考答案:(1)(周梅圃)修复了风峪

98、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很感激他。(2)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3)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附【译文】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 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作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 百姓的农田。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 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

99、邃,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 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唐延渠 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

100、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除治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很感激他。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 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 巡抚。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 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 恶痛绝。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 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 上

101、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相反,他上奏朝廷 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 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 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 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

102、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不切实的言辞。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选事简单,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收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 天 一 传(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 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 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 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 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 一挟书吟诵自若也。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

103、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

104、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 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 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 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 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 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 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 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 说,

105、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 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 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 义烈之士,无以尚也。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暑则暴酷日中 暴:暴露 B大帅购天一甚急 购:悬赏 C遂牵诣通济门 诣:到 D天一

106、为赍辨疏 赍:呈递【解析】选A。暴:曝晒。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 是()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 A B C D【解析】选C。是军事方面的才能,陈述客观经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天一贫而好学、少有品节,得到了前朝歙县县令傅岩的赏识,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他总是被选拔为第一名。三十六岁时,补为一名生员。B

107、江天一虽然凭借文人身份而出名,却沉着持重、足智多谋。他英勇抗击盗匪,在同郡佥事金声的部下发生叛乱,徽州人非常震惧之时,被金声委以重任。C江天一生死关头知事明理、豪侠仗义。囚禁期间,他碰到同案在系的好友金声,虽有解脱的机会却坚决与朋友共存亡。D作者以“好奇尚气”评价江天一,文中江天一请许多名士写诗文来表彰为救婆婆而割下自己肝脏的淮安民妇一事,正是这种性格的具体体现。【解析】选B。张冠李戴,是左良玉的部下发生叛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译文:_ _(2)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译文:_ _(3)虽古义烈之

108、士,无以尚也。译文:_ _ 答案:(1)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关键点:“遽”“属”“遂”,“我江天一也”属于判断句式)(2)到那里后,江天一多次高呼“高皇帝”,向南面拜了两次,拜完,坐下来受刑。(关键点:“再”“讫”,“高皇帝者三”“南向”的句式)(3)即便是古代义烈之士,也没有能超过他的。(关键点:“虽”“无以”“尚”)附【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幼时失去父亲,侍奉他的母亲,抚养弟弟天表,有着天赋的卓越的品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出众,每次县

109、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曝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天一虽然以文人身份而出名,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做好防守的打算。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所经之地放火抢劫。将要到达徽州时,徽州人非常

110、震惊恐惧。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天一佩上腰刀,裹好头巾,黑夜里骑着马,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得以平安。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

111、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毫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另外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清军的主将非常急迫地悬赏捉拿天一。江天一知道抗清之 事已没有希望,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 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 家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 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 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 母亲担忧。”到了南京

112、,总督(洪承畴)想不问他罪,江天一 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你不如把我杀了。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士卒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那里后,江天一多次高呼“高皇帝”,向南面拜了两次,拜完,坐下来受刑。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叹流泪的。过了几天,天表去收殓天一的尸体,把他安葬了。而佥事金声也是在这一天被杀害的。当广西土司的叛兵被江天一挫败之后,凤阳总督马士英非常恼怒,向皇帝上奏章揭发徽州人拦杀官军的罪状,想置佥事金声于死地。江天一为此带着申辩金声无罪的奏章,赴朝廷递呈上;又写了吁天说,流着眼泪向掌权大臣申诉,这件事情才得以弄清楚。自从清兵与明王朝开战以来,前后训练乡兵三年,都在佥事金声的幕府中。当时

113、,幕府中号称精通兵法的侠士数以百计,而金声只是推重天一,凡对内对外的机密大事,都取决于天一。后来天一竟然与金声同时牺牲。(像天一这样的人,)即便是古代义烈之士,也没有能超过他的。我是在翁汉津那里得知江天一的生平事迹的,于是替他写了这篇传记。汪琬说:正当前朝的末期,新安的士大夫尽忠而死的有汪伟、凌駉与金声三人,而只有江天一是以生员的身份为国殉难的。我听说江天一游经淮安时,淮安有个姓冯的民妇,割下自己的肝脏救活了她的婆婆,江天一得知后便请了许多有名的人写诗作文来表彰她,还想上奏章给朝廷,最后没有成功。这个人喜欢奇特、崇尚气节大致就像这样。天一本来名景,另外还自号“石嫁樵夫”,这也是翁汉津说的。一、

114、文言实词常见类型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一般来说,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本义;这个词还有一些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或比喻而来的,叫作引申义或比喻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假借义。除假借义以外,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同时本义又与字音字形相关。熟知这方面的语言知识,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和理

115、解多义词。如:拉、牵(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后退(相如引车避匿)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 拉弓(本义)朝 早晨 朝见、朝廷 朝代 向 朝北的窗户 朝着,面对 方向,趋向 再如:实词“间”常用的义项有以下几个: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 无厚。”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断断续续,间或、偶然。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 之后,时时而间进。”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 矣。”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116、。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 乃屏人间语曰”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 中。”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 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2.古今异义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利用通感方法扩大。例: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例: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例:(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

117、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 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语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古 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 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4)词义的强化、弱化 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

118、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5)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 古义及感情色彩 今义及感情色彩 爪牙 武士 褒义词 坏人的帮凶 贬义词 乖 偏执 贬义词 听话,不闹 褒义词 谤 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 中性词 诽谤 贬义词 3.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类别 内 涵 阐 释 举 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反”通“返”,“知”通“智”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在阅读时

119、遇到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类别 内 涵 阐 释 举 例 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莫”同“暮”,“益”同“溢”4.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某个实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意义也随之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例 句 译 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

120、潭记)其一犬坐于前(狼)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 类型及规律 例 句 译 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在(当),每 类型及规律 例 句 译 法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 补语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译作“动+名”:军,驻军 换成动词:目,以眼睛示意,使眼色

121、;水,游水;面,面对着;刑,处罚 译作“介+名+动”:东,向东突围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类型及规律 例 句 译 法 形容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亲,亲近;远,疏远;穷,到尽头;近,接触、沾染;轩邈,争高、争远 前面有能愿动词 前面有助词“所”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其他表动态的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2)使动用法、意动

122、用法 类 型 例 句 译 法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形+宾=使+宾+形 名词的使动用法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名+宾=使+宾+动+名 类 型 例 句 译 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宾=以+宾+为+形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名+宾=以+宾+为+名 5.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 足,使语意更

123、加充实。如“根本”中的“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中的“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再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 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相从”或“相许”,此处也为同义复用。6.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近义或 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 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上相近。例如:“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并序)句

124、中,逼迫刘兰芝的是“兄”,“弟”只起陪衬作用。二、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80例 1.亲戚 今义:常指外亲,即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古义:内外亲属。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妻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4.非常 今义:十分;极。古义:意外的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缘故,表原因,用来,靠它来。余叩所

125、以。(狱中杂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7.无论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表条件关系的连 词。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9.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的委婉说法。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10.无日 今义: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天天都”;没有 那么一天。古义:没有多少时

126、候,很快。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1.殷勤 今义:热情而周到。古义:恳切慰问。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12.唧唧 今义:形容虫叫声等。古义:织布机的声音,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 并序)13.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14.往往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 或经常发生。古义:处处,到处。旦日,卒中往往语 (陈涉世家)15.何苦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

127、移山)16.鱼肉 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17.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古义:卑,指身份低微;鄙,指见识短浅,常用作谦辞。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18.不过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表范围的副词;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19.其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义:它的果实,那实际情况。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20.春秋 今义:春季和秋季;时代名称。古义:年龄,四季,书

128、名。天子春秋鼎盛。(新书宗首)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21.左右 今义:方位词;支配,操纵。古义:侍卫人员。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22.结束 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行装。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杜甫最能行)23.大风 今义:风力很大的风。古义:麻风病。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24.一切 今义:全部的事物。古义:一律、一概。皆高祖一切功臣。(史记荆燕世家)25.宣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 宣传号召的文告。古义:扬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6.烈士 今

129、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7.牺牲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古义:做祭礼的牲畜,指猪、牛、羊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28.交通 今义:运输事业。古义:勾结,互相通连。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29.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并序)30.秋天 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1.可恨 今义:令人痛恨;使人憎恨。古义:痛惜。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32.留意 今义:注意;小心。

130、古义:考虑。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33.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动手,告别时的动作。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并序)34.老子 今义:父亲,男性的自称(含傲慢意,用于气愤或开玩笑 的场合)。古义:老人。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35.鞠躬 今义:小心谨慎的样子;弯身行礼。古义:弯着身子,恭敬地、谨慎地。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36.怠慢 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古义:松懈、轻忽。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37.口舌 今义: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古义:口和舌,指言辞。而蔺相如徒以

131、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38.丈人 今义:岳父。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39.风流 今义:轻浮放荡;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古义: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学问才 华,雍容的风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40.操持 今义:料理,处理;筹划,筹办。古义:拿着。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41.开张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古义:扩大。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42.学者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

132、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43.地方 今义:d fn,泛指空间的一部分;d fn,本 地,当地。古义:当地的事,土地方圆,大地的形状是方的。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44.山东 今义:山东省。古义: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45.不避 今义:不躲开。古义:不亚于、不次于。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46.县官 今义:知县、县令。古义:朝廷。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

133、罪。(论贵粟疏)47.致意 今义:表示问候之意。古义:表达自己的用意。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48.反复 今义:多次重复。古义:扭转形势,书信往返。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49.从容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举动。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汉书董仲舒传)50.慷慨 今义:大方;不吝惜。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51.无赖 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古义:撒泼放刁,为

134、非作歹,活泼好玩。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52.故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古义:旧事,前例。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53.南面 今义:南边。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54.老大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古义:年纪大了。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并序)55.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古义:可爱,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并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35、(卖炭翁)56.小子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古义:小孩子(有贬义)。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并序)57.逢迎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古义:迎接。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并序)58.斗争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古义:吵闹、打架。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其三)59.同志 今义: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古义:志同道合的人。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60.于是 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61.中心 今义:方位词,事物的主要部分,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 位的城市或地区。古义:

136、心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62.中间 今义:方位词。里面,中心,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 物之间的位置。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63.束手 今义:比喻没有办法。古义: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64.指示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 方法,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古义:指出,给人看。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5.行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古义:行,品行;为,做,成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66.从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

137、结果、目的等。古义:从,跟随;而,而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67.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 致”“以至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68.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69.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泛指祖辈父辈。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70.会计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71.不必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138、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72.作文 今义: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古义:写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3.以往 今义:从前;以前。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74.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古义:感,感动;激,奋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75.因而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76.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不笼统。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77.智力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 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六国论)78.前进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义:前,走上前去;进,进献。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9.或者 今义:连词,表选择关系或等同关系;副词,或许。古义:有的人,有些人。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80.即使 今义:表示假设的让步的连词。古义:即,就;使,让,叫。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