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实就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等。“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这15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虽然大多数文言虚词意义比较抽象,却能起组织文言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作用,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因此,这一考点已成为江苏省、山东省和其他一些自主命题省份历
2、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如:试 卷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考查题 文言语句翻译题 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 之、以、于、焉 2011年江苏卷陈公弼传 为、而、之、以、且 2012年山东卷后汉书阴兴传 而、为、以、乎 所、之、其【规律总结】江苏省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采用融合到翻译题中的命题形式来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而其他一些自主命题的省份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 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
3、,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 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 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 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 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 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 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 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 降挹,卒不
4、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 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 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 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 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 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 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
5、,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 庆为 阳侯,庆弟博为 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 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信息提炼帖】人物主要事迹性格品质阴兴 (传主)为黄门侍郎,率领武骑随光武帝征伐,随侍光武帝左右,对光武帝照顾殷勤周到 忠诚、细心、恭谨 好施舍,爱交结,举荐唯贤不唯亲,临终推荐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堂兄阴嵩 忠诚公允辞让关内侯的爵位,推辞大司马的职位;安居于街巷之中 不贪图富贵权势,淡泊廉洁 人物主要事迹性格品质阴兴 (传主)回答阴
6、贵人他辞让官爵的缘故 明事理、懂进退、见识非凡 皇上(光武 帝、明 帝)非常信赖阴兴;多次授予阴兴官爵;阴兴临终前前去探望并询问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去世后下诏褒扬其美德并封赏其家族 信赖器重阴兴,从侧面表现阴兴的才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选项 释义分析 推论 A 语境中是说阴兴随从并亲自侍奉光武帝;“躬”后面的“履”是动词,因此“躬”应为副词“亲自
7、”的意思 错误 B 从“不相好,知其有用”中可知虽然阴兴和他们并不相好,但仍然称赞他们的长处并推荐其任官;“称”为“称赞”的意思 正确 选项 释义分析 推论 C“不敢惜身”“不可苟冒”,从中可知阴兴执意拒绝皇帝的加封;“固”为“坚决”的意思 正确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中可知虽然两人关系不好,但阴兴对其从兄嵩的优点仍然赞赏有加;“能”为形容词“和睦、融洽”的意思 正确【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需要做好以下两点:1.知故事。读懂故事是解读文言实词的关键。如本题D 项,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然”,可知两人关系不好,进而推 测选项中释义为“和睦”是正确的。阅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事迹、品性等
8、要素,把握文章 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这是准确把握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关 键。2.巧代入。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代入语境,分析词义、词性、句法是否合乎要求,进而做出选择判断。当然,在验证词语释义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注意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中思考解决问题。答案:A【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B.C.D.【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
9、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选项 意义、用法分析 推论 A“华而少实”中“而”连接前后是转折意,因此“而”表转折,翻译为“但是”;“腾跃而上”中的“腾跃”是对“上”的修饰,因此“而”表修饰,不译 不同 B“卒不为宗亲求位”和“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均为介词,“替”的意思 相同 选项 意义、用法分析 推论 C“欲以(之)代吴汉为大司马”中的“以”是“用”的意思,介词;“但以刘日薄西山”结合原文应是因为刘氏身体虚弱,自己不能离开,“以”表原因,译为“因为”,介词 不同 D“里巷”是具体的位置名称,“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介词;“先乎吾”表比较,因此,“乎”应当“
10、比”讲,介词 不同【解题指导】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择相同还是不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课内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语境来推断阅读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意义是否相同。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答案:B 得失反思:做高考文言虚词选择题,一定要把题中选项所列出的材料中的语句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结合所给的课内的语句进行比较,看两句中加点的同一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如果意义相同,再比较它们的用法(词性)是否相同,最后根据推论,进行选择。高考专家如是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每组中 后一例是我们学过的课内语句)中的同一
1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的理解、比较、判断能力。此类题目的考查侧重点在所选取的 文言阅读文本中的重点文言虚词,这也是高考测试考生对文言 虚词理解判断能力的难点。本题中A、C两组区分难度不大,较 有迷惑性的是D组,两个语句中的“乎”虽同为介词,但一个 是表处所的,另一个是表比较,意义是不一样的。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做本题,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 步,先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第二步,力求读懂文章,把握文 意,弄清人物关系,准确理解题中选项列出的材料中的语句意 思;第三步,结合已确定的课内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比较验 证不同语境中的同一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B项,“为击破 沛公军”中“为”是介词,可译为“
12、替,给”;“卒不为宗亲 求位”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此相同,因此我选择了B项。阅卷老师如是说: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过程中,有两类 问题比较集中:(1)部分考生对题中提供的课内语句熟悉程度 不够,再加之高考提供的是陌生的阅读文本,因此,不能在有 限的时间内,根据语境来准确判断选择,如有的考生对虚词“而”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和意义拿捏不准,造成了选择失 误;(2)文言阅读理解能力薄弱,不能在语境中进行合理的 分析推断。如D项两句中的“乎”均为介词,但意义是不一样 的,一个表处所,另一个表比较。有些考生没能看出二者之间 的差别,而误选了此项。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13、3分)()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是以世称其忠平 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 B C.D.【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是以世称其忠平。推论:是世人对阴兴的称赞,间接体现阴兴的美德。可排除C、D两项。【信息2】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推论:这是明帝说的话,间接体现了阴兴的美德。可排除B项。【解题指导】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中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三个关键词点明题目的要
14、求和范围,“美德”点明话题。第二,准确解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如本题两句均是间接体现了阴兴的美德。第三,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地扫除障碍。【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 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 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 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
15、,于是封他的 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审题推断】细审本题,结合阅读材料,写出你读取的关键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据此可知,阴兴只是向光武帝介绍了二人的才干。推论:光武帝后来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因此,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解题指导】做这类题目:(1)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2)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3)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
16、恰当。找出其中的差异。如“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阴兴只是向光武帝介绍了席广和阴嵩的才干,然而C项变成了阴兴请求光武帝让他们二人做官。很明显,这是不符合文意的。【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审题推断】写出你认为翻译以上三个句子的关键信息。【信息1】“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推论:“辄”,副词,总是。“清宫”在动词“入”的后面,表“入”的目的,故“清”应为“清理”,“清宫”指“清理宫室”。“甚见亲信”,被动句。【信息2】“帝
17、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光武帝很赞许阴兴的谦让,没有强迫他。推论:由陈情表中“舅夺母志”可以推断出“夺”是动词,改变。【信息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阴兴言语恳切真挚,感动了光武帝身边的人。推论:“中”,心中。“感动”,使动词,“使感动”的意思。“左右”,指光武帝身边的人。【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实虚词和特殊 句式的考查。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指 翻译要准确,“达”指翻译要通顺,“雅”指要有文采,三者 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另外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才能 准确翻译。(1)注意“辄”“清宫”“见”;(2)注意“嘉”“夺”(改变);(3)注意“中”“感
18、动”(使动 词)。请你写出译文:(1)_(2)_(3)_【规范答案】(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2)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附【译文】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他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蔽风雨,脚踩泥路,做期门(官)的表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道他们有用,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
19、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忠诚公允。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 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之中多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 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 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 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 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阴 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
20、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次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
21、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的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国舅也应按比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坚决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子、闵子骞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厚的待遇。(现在决定:)封阴兴之子阴庆为 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 强侯。”阴庆死后,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后,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后,子阴桂继承爵位。判定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四种
22、方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做例子来说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 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 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 颛臾)其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 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
23、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 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特别提醒】我们在做虚词题时容易犯脱离语境理解虚词词义的错误。具体的语言环境是虚词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符合一定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文言句子里面的虚词,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还不能判明其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否则,就容易出错。2.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 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 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 有
24、虚词的固定格式,如:固定格式 译 文 是以 因为这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视情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应当,一定)无忘乃父之志”。4.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
25、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 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 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 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 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 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 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
26、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 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 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 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 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 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 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
27、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 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 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 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 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 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 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8、)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联想法 C项中“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中的“累”可以联想成语“日积月累”中的“累”,由此可以推断出“累”应为“积累”之意。C项是正确的。2.语境推断法 B项“请者必当其人”的意思是:被邀请作序的人一定是能够承担这个职责的。“当”应为“担当”,而非“充当”,由此可推断B项的释义是错误的。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29、组是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A.B.A.C.D.A.B.A.B.A.C.B.A.C.B.A.D.C.B.A.D.C.B.A.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推断,两者结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具体方法如下:1.语境推断法 A项“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两个句子中,“且”都处在连接上下文的位置上,均为连词,但
30、意义上有区别。第一个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第二个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还”。据此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答案为A。D项两句中的“则”,根据语境推断,均为连词,表转折,可以理解为“却”。2.语法分析法 B项两句,根据文意,“于是(在这里)”“于江渚之上(在江中小洲上)”均为“介词宾语”(介宾结构),且都后置在谓语之后,可知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3.句位分析法 C项两句中的“也”都处于句中,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至此,答案就准确地选出来了。答案:A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两序,非体也 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
31、以传者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B.C.D.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研读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要求从规定的5句话中选出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然后阅读各句,分析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即每句内容是否属作者的观点,而非旁人的或别的内容。如文章中提及杜牧、娄坚等人的言论,题干中的句子是否混有这些人的言论及学术思想。如第句即是娄坚的言论,而非顾炎武的言论。据此可排除A、D两项。在此基础上比较B、C两项的内容,发现其差别在句上,此时可仔细分析句的内容,判断其是否合乎要求。经分析可知:句表述会试录乡试录写序的规矩,非作者的观点。据此可断定答案为C项。答案:C 4.下
32、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教师讲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时应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各选项的内容,将自己认为表述有错误的地方回归原文进行验证,之后,若仍然找不出,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确定其在原文的信息区间,再次筛选信息,与选项进行比对,直至核实出正确答案为止。本题D项说法有误,原文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认为是宗师的那个人。答案:D
3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译文:_ _(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译文:_ _(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译文:_ _ 教师讲解 第(1)句,注意关键词“审”(考虑、审视),“让”(推让)的含义。第(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第(3)句,注意“汲汲”(急切的样子)的含义,“不吾知”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附【译文】会试录乡试录由主考官在开篇作序,副主考官在 它们的后面作序
34、,这是他们的职责。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况且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举乡里年 长受尊重且有文采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 里做官的人来作序。被邀请作序的人一定是能够承担这个职责 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 后再作序。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很精 通,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很精通,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是自己独自完成的书,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和为官者。凡是这些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说书的序只有一篇。有时可能有新的阐释,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
35、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个序而不止的。有两篇序,不合规定。让不应该写序的那个人写序,不是职责所在。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最担忧的就是喜好给别人作序。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某文章作序的,都是后世认为是宗师的那个人写的。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给您还没完成的文章写序,本来就不可以啊。”读了这些话,当今喜欢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文,是叙述 作文原因的宗旨的,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序。那以后刘 向以校对书籍为职业,每编成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文辞特别 优美,典
36、雅不俗。左思的三都赋写成,自认为名气不是很 显扬,就向皇甫谧请求写一篇序文。从那时起写文章的人大都 托付别人来传扬自己,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 自己。到了他的名声传扬已经很久了,但存留下来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够辨读,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就再找人为文章作序,这应该叙述重刻的原因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叙述者,不是追论以往的贤才,而是胡乱地做些优劣的辨析,过度地称颂好事,多说颂扬的话,这些我认为都不可取。”读到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一、高考题组(一)(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
37、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 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 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 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 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 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 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 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
38、漕运梗阻,协办大学 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 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 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 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 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
39、。在江南治河、治 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 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 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解析】选C。举:治理,启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灾民赖之无失所
40、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D.C.B.A.【解析】选D。D项,均为介词,把、拿、用;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B项,助词,的/代词,代指江水;C项,名词,住所/“所”与“经”组成所字结构,指经过的地方。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B.C.D.【解析】选D。交代了陶澍的政绩被举荐为四川第一,不能表现其“实心任事”。是对陶澍概括的评价,不能具体表现其“实心任事
4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解析】选C。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2、。译文:_ _(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译文:_ _(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译文:_ _【解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病;“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答案:(1)收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2)(陶澍)最先编修了
43、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3)(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附【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任为庶吉士(官名),任命为翰林编修,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上疏弹劾治河工程冒领滥支,以及对外省官吏治理上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请求疏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外出担任川东道(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安徽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 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 别给他们该弹劾的弹劾,该赔偿的赔偿,该豁免的豁免,于是
44、 三十多年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 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劝百姓捐献数十万金,仔细 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没有失去自己的住所。又因 为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 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 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减价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道
45、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接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都是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漕运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然后打算依次治理刘河、白茆河、练湖、孟渎等地方
46、。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勠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林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陶澍)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并深表痛惜,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务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二)(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与薛寿鱼书清袁枚 天生
47、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 处,此吾所为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 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 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 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 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
48、先生非名医乎?”虽子 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 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 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 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 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 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 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
49、者,辑而传焉,当 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 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 惜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若:和,同。不禄:死的委婉说法。夭札:因病而早死。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50、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解析】选A。“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使工以药淬之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C.B.A.A.B.A.B.A.C.B.A.C.B.A.D.C.B.A.D.C.B.A.【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项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C项
51、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那、那些”。D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3.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解析】选B。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
52、多。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解析】选D。D项“盛年辞世”错误,文中是“高年不禄”,意思是高寿去世。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译文:_(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译文:_(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译文:_【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是“虽”“词”。第(2)句的关键词是“以”“所共信”“传”。第(3)句的关键词是“活”“所以”。答案:(1)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3)
5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附【译文】天生一个不朽的人,可是他的子孙却一定要把他推到必然腐朽的地方去,这是我忧闷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并不一定是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不朽。后羿的箭法,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可以不朽。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可以不朽,那么宇宙间哪有这么多的周公、孔子呢?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料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一瓢先生不传扬了!磨灭了!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
54、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 得上仁爱,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 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 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 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依仗高官 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 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 亲戚也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 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莫不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
55、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表面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绝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绝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从前我患病,性命垂危,此时即使有许多像周、程、张、朱这样的理学家,有什么益处呢?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
56、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料想此外他一定有可以救人并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高明医方,把它们编辑并使之传播,其价值一定超过语录陈言万万倍。你竟然回避而不加宣扬,甘愿舍弃神奇的医学而依附于腐朽的理学,在理学中未必能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而在医学中反而失去一位真才实学的医家。难道不谬误吗!难道不痛惜吗!二、模拟题组(一)(2013南通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童 区 寄 传 柳宗元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 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以为俗。幸得壮 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 问。以
57、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 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 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 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 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 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 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 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
58、惊。童曰:“我区 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 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 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注】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耗:减少 B贼易之,对饮酒 易:轻视 C童微伺其睡 伺:伺候 D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愿:老实【解析】选C。“伺”是“看、观察”的意思
59、。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某所,而母立于兹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愿以闻于官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C.B.A.【解析】选A。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B.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名词,地方。C.介词,对,向/介词,替,给。D.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区寄之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对方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
60、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解析】选D。“虚构的成分居多”有误。传记可以有适当的艺术加工,但是所写必须是真人真事。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译文:_(2)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译文:_(3)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译文:_
61、答案:(1)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2)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3)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用计谋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附【译文】柳先生说,越地的百姓寡恩薄情,不论生下男孩女孩,都当作货物一样看待。孩子长到七八岁以上,父兄就把孩子卖掉来贪图其中的钱财。还不满足,就劫取别人家的孩子,捆绑和套上枷锁。甚至有长了胡须的成年人,因力气敌不过人家,都屈服地当了奴仆。在路上互相残杀,已形成风气。如侥幸不被人掠卖,长大之后就去绑架弱小的人。汉族官员借此为自己谋取私利,如果能够得到廉价的僮仆,就听任这些
62、人胡作非为而不加过问。因此,越地一带户口日益减少。很少有人能够免遭劫掠,只有十一岁的幼童区寄胜过劫持他的人,这也算很稀奇了。这件事是桂部从事杜周士对我说的。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63、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 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 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 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 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 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于是 把同伙的尸体藏起来,带着区寄到一家旅店。越发把区寄捆绑 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 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 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
64、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管理集市的官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了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用计谋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二)(2013南京、盐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 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
65、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 书之。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鄜州从 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 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 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 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 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 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 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 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青涧东北一
66、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 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 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 责,期于必瘳,士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 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 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 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栗请命。由是属 羌无复敢贰。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
67、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吏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患,乂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注】瘳(chu):病愈。乂(y):安定。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遗:埋没 B尔攻其石,屑而出之 攻:开凿 C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易:代替 D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 署:委任【解析】选C。易:调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子泣血请铭于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自兹西
68、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C.B.A.【解析】选C。句末语气助词,不译。A介词,向介词,对于。B介词,凭借介词,趁机。D助词,表承接,就助词,表转折,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种世衡有勇有谋,他率军民筑青涧城坚守边塞,凿井以解无水之患,击败了隔河对峙的敌军。他恩威并施,收服了环州的属羌部落。B种世衡视兵如子。他专门派一个儿子去探视生病的士兵,负责他们的饮食治疗,到期没能治愈还要责罚儿子,士兵都大为感动。C种世衡治绩卓著,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一致推许。皇帝下诏褒奖他,长官大力举荐他。逝世之后
69、,吏民百姓、外族酋长都来吊唁他。D范仲淹认为,种世衡是名门之后,既立有大志,又努力作为,他捍卫边疆,安定百姓,日夜辛劳,忠于职守,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解析】选D。“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有误,“生则有涯,死宜不泯”的意思应是“虽然生命有限,但功勋永垂不朽”。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译文:_ _(2)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译文:_ _(3)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译文:_ _ 答案:(1)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种君主管修城的工役,种君与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数月,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
70、修筑城池。(2)招募商人让他们来贩卖商品,有时先借给他们本钱,以加快货物的流通周转。(3)(兀二部落)一半被消灭了,一半归降了,种君把他们的土地和牛羊全部用来奖赏各位有功的将士。附【译文】种君名世衡,字仲平,是国家的功臣。不幸逝世后,他的儿子哀请我写墓志铭。我曾经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对他的了解最为详细,我担心埋没他的善行,不能不答应为他写墓志铭。当初,在康定元年春天,西夏侵犯延安,我军战败。种君 当时担任鄜州从事,献策说:延安东北二百里处有一座过去的 宽州城,请求朝廷依凭原先的旧城垒兴建城池,用以防守敌军 入侵的要道。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种君主管修城的工 役,种君与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数月,一边
71、与敌人作战一边修筑 城池。但其地险要没有水源,有人认为无法防守。凿地至一百 五十尺深,见到了石头,工匠束手无策,说:“此处不能打井 啊。”种君说:“凿穿石头再向下,还会没有泉水吗?你们凿 那个石头,把它凿碎运出来,每一簸箕碎石,付给你们一百个钱。”工匠再努力开凿,凿穿了几层石头,泉水果然喷涌而出,水味甘甜,汩汩不绝。上万人欢呼着说:“神奇啊!即使敌军重重包围,我们也没有干渴的忧虑。”因此又打了几口井,军队百姓及战马耕牛的饮水都非常充足。从此以后西部边疆缺水的堡垒城障都照此法,得到了很大的便利。不久朝廷把过去的宽州命名为青涧城,任命种君为内殿承 制,主管守城事务。又就地提拔为供备库副使:这是为了
72、表彰 他的功劳。青涧城东北方三十里处,临无定河。河北岸有敌军 的营寨,敌军常渡河侵略。种君多次派所属的羌兵攻打他们,每次出兵都能打败并赶走敌军。设置屯田两千顷,年年都有收 益;招募商人让他们来贩卖商品,有时先借给他们本钱,以加 快货物的流通周转。于是就建议城中所需的军马草料、军粮和 钱财,以及军中所需的物资及守城的器具,不需要从外地调拨 供应,全部都自给自足。种君派一个儿子专门负责照看生病的士卒,负责他们的汤药和饮食,(儿子稍有怠忽,)他常以笞刑惩戒,要求一定要使士卒痊愈,士卒没有不因此感动流泪的。王尧臣任陕西安抚使,上奏种君的政绩。皇上很高兴,下诏褒扬他说:“守边的大臣都能像这样,我还有什么
73、可忧虑的呢?”庆历二年春天,我巡视环州。于是向朝廷请求,希望调任种君为环州知州。种君就视察州境各地,到了所属羌人聚居的部落,以朝廷的恩德安抚他们,如同他在青涧城时的做法一样。有一个叫兀二的羌人部落接受了西夏的委任,种君派人征召他们,他们却不肯听从。于是种君就出兵讨伐,(兀二部落)一半被消灭了,一半归降了,种君把他们的土地和牛羊全部用来奖赏各位有功的将士。那些妄自接受西夏委任的部落,都吓得大腿发抖,请求饶命。从此所属的羌人部落不再敢怀有二心。种君年青时就崇尚气节,他为官到任,能铲除奸恶,护佑百姓,青涧与环州的百姓,都画了他的像来祭祀他。到他去世的时候,官吏百姓及所属羌人部落的酋长都一直在他的灵前
74、守灵数日。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德之家。立有大志,努力作为。捍卫边疆,防御敌人的侵犯,安定百姓的生活;日夜辛劳,披星戴月,顶风冒霜,尽忠驭守。虽然生命有限,但功勋永垂不朽。三、原创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 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 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筑,墉堞屹然。贼焚牛卫 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 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 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
75、群苗交 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详慎重 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 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 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 言。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 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 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 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 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 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
76、六年,疏陈课民 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 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 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 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 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注】陴,音p,附属的土墙。甃,音zhu,修砌。堞,音di,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鞫,音j,审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
77、相闻 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解析】选C。比:接近,临近。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寻以母忧去官 以其无礼于晋 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 蚓无爪牙之利 乃给工本,筑坝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十二年,卒于官 且贰于楚也 D.C.B.A.【解析】选A。A.均为介词,因为。B.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C.连词,于是/副词,竟然。D.介词,在/介词,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B陈德荣
78、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C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解析】选C。他禀告的是经略,经略很感动,又转告其属下将领。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译文:_ _(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译文:_(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译文:_ 答案:(1)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
79、类,怎么可以杀尽?(关键点:“省”“曷”)(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关键点:“以”“数”)(3)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关键点:“恤”“嫠”,定语后置句式)附【译文】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中进士,被授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
80、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予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奏推荐,提升陈德荣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军事行动正频繁,古州姑卢硃洪文等叛乱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屯田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张广泗颇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属下将领。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奏皇帝:“黔 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
81、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 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 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 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 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 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用蓄泄的方法疏导。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书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余所,家家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陈德荣
82、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乾隆十二年死在任上。【备选试题】(2012山师附中冲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 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 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 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
83、人号“鲁公 浦”。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 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 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 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 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 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 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 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
84、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 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 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 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 书。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 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 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 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 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 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
85、,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注】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法统治,设七庙供奉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称赞 B.袖所著文谒戚纶 袖:衣袖 C.帝诘之,宗道谢曰 谢:推辞 D.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故事:定例【解析】选D。A项,易:轻视。B项,袖:拿着。C项,谢:谢罪。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86、()后因对,自讼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 登高而招 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顷之,烟炎张天 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D.C.B.A.【解析】选D。A项,介词,趁机;介词,通过、经由。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代词,指代枢密使曹利用;后一个为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均为介词,按,按照。3下列句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他为“鲁公浦”。B.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
87、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去酒馆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解析】选B。A项,人们称这个河道为“鲁公浦”。C项,要求太后不能在皇帝前面走。D项,是太后重用了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译文:_ _(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译文:_ _(3)帝以为忠实
88、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译文 _ _ 答案:(1)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呆的地方呢?(重点词:“以”“处”)(2)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重点词:“用事者”“目”“骨鲠如鱼头”)(3)真宗认为鲁宗道忠实可重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就重用了他。(重点词:“以为”“语”“大用”)附【译文】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勤奋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文章拜见戚纶,戚纶很器重他。中了进士,做了
89、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白白担当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
90、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 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 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 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 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仁宗皇帝、太 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 宗道说:“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 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辇之后乘车子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 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 方,怎么是纨
91、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呆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邪恶之人),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 很近,曾经穿着便装到酒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 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馆回来。到了宫中,使 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为何 来得这么迟,该找个什么理由回
92、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 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 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 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 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 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认为鲁宗道忠实可重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就重用了他。一、文言虚词的特点 1一词多类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 之志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其中
93、,例是动词,译 为“往”;例是代词,译为“他”;例是助词,译为“的”;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见的此类虚词还 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等。2同类异形 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表 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等,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等;表示时间短暂 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等,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 儿、片刻”等。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句末虚词,表示各种 语气的有“者、也、乎、哉
94、、矣、焉、邪(耶)、耳、尔、与(欤)”等,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3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如“矣乎”“云尔”。(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二、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及用法特点 (一)介词 介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用在名词、代词、数
95、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 面,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 些词为中心的短语成为介词的宾语,因此介词结构也叫介宾结 构(介宾短语)。例如:“以一当十”“不足为外人道也”。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 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或名词 短语。例如:“以逸待劳。”(安逸的精神状况)“自其变者 而观之。”(变化的情况)“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不变的 情况)“以少胜多。”(少数的力量)这些仍然属于介词结 构。3介词“以”后面的部分在一定语境下常可省略,其他 介词后面的部分较少省略,例如:“以(廉颇)为贤大夫。”介词“以”后面的部分有
96、时候可以前置,例如:“一以贯 之”即“以一贯之”,“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是以”即“以是”,“何以”即“以何”。4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 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 面去翻译,是状语,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 患中才能生存,在安乐中常会灭亡。)5介词结构修饰动词,通常有以下功能:表示动作的时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 于邯郸。”表示动作的地点:“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表示动作的对象:“今以钟磬置水中。”(处置对象)“苛政猛于虎也。”(比较对象)表示动作的工具、方式:“常以身翼蔽沛公。”
97、“愿以十 五城请易璧。”表示动作的原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动作的依据、条件:“君何以知燕王?”表示被动状态:“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先即制 人,后则为人所制。”(二)副词 副词是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具有以下特点:1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前,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 状语。例如:“渔人甚异之。”“少益嗜食。”“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 状语或补语。例如:“王之好乐甚。”(作补语,说明“好 乐”的程度)3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主要有以下类别和功能:(1)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达到的程度,多用来
98、修饰形容 词或心理动词。轻微程度。少、稍、略等,翻译为“稍”“略微”“丝 毫”。例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夫妻心稍 慰。”加深程度。愈、渐、益、弥、尤、更等,翻译为“渐 渐”“逐渐”“越来越”“更加”“尤其”。例如:“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离愁渐远渐无穷。”“然是说也,余尤疑 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极高程度。最、极、甚、殊、良、绝、太、特、颇、尤 等,翻译为“最”“很”“太”“非常”“特别”“格外”等。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佛印绝类 弥勒。”(2)范围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范围
99、,或与行为动作有关的人物、事物的范围。表示总括。悉、皆、咸、俱、毕、尽、举、凡等,翻译 为“全”“都”“完全”。例如:“珍宝尽有之。”“众人皆 醉而我独醒。”“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凡在故老,犹蒙 矜育。”表示仅限。唯(惟)、特、只、仅、独、直、但、止、徒等,翻译为“只”“仅仅”“唯独”“独自”“只不过”等。例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独在异乡为异 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无他,但手熟 尔。”“直好世俗之乐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表示共同。俱、并、齐、相、同、共、偕等,翻译为“一起”“共同”“互相”等。例如:“今两虎相斗,其势不 俱生。”“吾
100、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王于兴师,与子偕 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落霞与孤鹜齐 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3)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发生、持续或变化的时间。过去时间: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曾”“尝”“既”“已”等,表示“已经”“曾经”的 意思。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人道寄奴曾住。”“向”“初”“始”等,表示“以前”“过去”“当初”的意思。例如:“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初,鲁肃 闻刘表卒。”“素”“常”“恒”“雅”等,表示“一向”“常 常”“平素”等意思。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 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安帝雅闻(张)衡善术学。”“出则无敌
101、国外患者,国恒亡。”现在时间: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变化。“恰”“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恰 逢”“正好”的意思。例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 之江中。”“俄”“旋”“寻”“须臾”“顷之”“未几”“无何(亡何)”“已而”等,表示“没多久”“不一会儿”“片 刻”的意思。例如:“顷之,烟炎张天。”“未果,寻病 终。”“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未几,成归。”“急”“遽”“猝(猝然)”“即”“立”等,表示“突 然”“急忙”“立刻”“马上”的意思,说明时间紧迫。例 如:“立诛杀曹无伤。”“遽扑之,入石穴中。”“此其志不
102、在小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 馈之。”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将要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 况。“将”“方”“且”“欲”等,表示“将要”“即将”“将会”“打算”的意思。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世 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若属皆且为所虏!”“吾欲之南海。”“终”“竟”等,表示“最终”“终于”的意思。例如:“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赵亦终不予秦璧。”(4)频度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变化的周期、频率等。表示“常常”“一再”“再三”“多次”“屡次”的,有“每”“数”“屡”“频”“累”等。例如:“每责一头,辄 倾数家之产。”“范增数目项王。”表示“再次”“又”“还”“第
103、二次”的,有“复”“更”“再”“又”等。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 织。”“再拜还入户。”“春风又绿江南岸。”(5)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疑问等各种语气。表示肯定,确认语气。必、诚、信、实、果、固、真。翻译为“一定”“实在”“果真”“确实”“固然”等。例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 求。”“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沛公默然,曰:固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不、毋、勿、莫、未、非、靡、无(亡)。翻译为“不、没有、不要、不能”等。例如:“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 军勿虑!”“曰
104、:毋从俱死也。”“吾子未之思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殆、盖、庶(庶几)、得无、无乃等。翻译为“大概”“或许”“也许”“可能”“差不 多”。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胡、安、何、奚、焉、岂、宁、庸、其等。翻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怎样”(疑 问)或“难道”“哪里”“怎么”(反问)等。例如:“田园 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割鸡 焉用牛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表示祈求命令语气。例如:“吾其还也。”
105、“与尔三 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谦敬副词 表示谦卑或恭敬。表示谦卑。窃、辱、伏惟等。例如:“窃为大王不取 也。”“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表示恭敬。敬、谨、幸、请、敢等。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三)连词 连词的主要特点:1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分句。与介词、副词比较,介词 要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或相当的短语结合,只用来修饰动词;副词不需要与其他词类组合,也是只修饰动词、形容词;连词 处于前后的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不需要与 别的词组合,表示两者之间的意义关系。如“朝而往,暮而 归”连接时间状语和动词,“且战且退”连接两个谓语表示并
106、 列关系,“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连接两个分句表示 假设性条件关系。2连词连接的前后词语或短语,有的是同类的,如“剑 阁峥嵘而崔嵬”前后的“峥嵘”“崔嵬”是形容词,“彼与彼 年相若也”前后的“彼”是代词;有的不同类,如“朝而往,暮而归”。如果前后的顺序能够调换,则是并列关系,如果不 能,可能是顺承、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连接两个分句 时,有的有对应配合的其他连词,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 相乎”中,“且尚,况”搭配,表示分句之间的 关系很明确;有的前分句有连词而后分句没有,有的后分句有 连词而前分句没有,可以根据语境补充出来,如“若使烛之武 见秦军,(则)师必退”“(虽)夫妻心稍慰,但
107、儿神气痴 木”。3连词表示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有:(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而、且、且且、既 且等。翻译为“和”“跟”“同”“又”“并且”“边 边”“又又”。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2)表示层进关系。而(以)、且、尚、尚况、犹、非惟亦、非独亦等。翻译为“而 且”“不仅也”“不仅还”“尚且何 况”等。例如:“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表示承接关系。而(以)、遂、乃、则、即、因、于
108、 是、然后等。翻译为“于是”“就”“便”。例如:“樊哙覆 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 垦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跪请秦王。”(4)表示转折关系。而、然、但、则、乃、顾、虽等。翻 译为“可是”“然而”“只是”“却”“竟”“竟然”“虽 然”。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黔无驴,有好 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 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表因果关系。以
109、、为、而、故、是故、是以、则等。有的用在原因分句,有的用在结果分句,翻译为“因为”“由 于”“所以”“因此”“因而”“就”。例如:“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则有去国怀乡 感极而悲者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6)表示假设关系。若、苟、而、使、向、向使、设、即、自、诚等。翻译为“如果”“假如”“果真”“真的”。例如:“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苟以天下 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虏多且 近,即有急,奈
110、何?”“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7)表示选择关系。或、抑、其、非则(“非”是副词)、将、与其孰若、宁不等。翻译为“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与 其不如”“宁可也不”。例如:“人或益 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 而无所至极耶?”“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抑别 有疾而至斯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 乎?”(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等。连接状语和动词,翻译为“着”“地”或不翻译。例如:“吾尝
111、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 存。”“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 而始流。”连词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让步关系等。(四)助词 助词在文言文中不能独立使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类。1结构助词 (1)有的助词有比较实在的意思,与前面或后面的实词组合成短语。“者”与前面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为“的人”“的东西”“的方法(条件、原因、情 况、结果等)”。例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112、。”“所”与后面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翻译为“(所)的人”“(所)的东西”“(所)的方 法(条件、原因、情况、结果等)”。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置人所罾鱼腹中。”“岂敢盘桓,有所希 冀。”“苟余心之所善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然”“焉”“者”“尔”“之”等在形容词、副词后 面,补足音节,可以翻译为“地”“着”“的样 子”,或不译。例如:“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焉。”“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子路率尔而对曰”“卓尔不群。”“言之,貌若甚戚者。”(2)有的不与
113、其他词语结合,用在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的 实词之间,作为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 语前置的标志,通常有“之”“唯是”“惟(唯)之为”。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孔子云:何陋之有?”“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可 也。”“惟弈秋之为听。”定语后置的标志。“之”“者”“之者”“有 者”可以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是动词。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求人可使报秦 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与中心词的标志。“之”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 翻译为“的”或不翻译。例如:“以君
114、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使句子 独立性取消,整个主谓短语更紧密地成为句子的状语、宾语、主语等。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主要有矣(已)、耳(尔)、焉、乎、欤(与)、耶(邪)、哉、夫等,在句子中帮助表示或加强各种语气。从位置看,有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和句尾语气助词。句首语气助词主要用来引起话题或转换话题,句中语气助词主要用来表示节奏的停顿,句尾语气助词表示各种语气的功能比较明显。(1)用在表示陈述句、判断句或因果假设复句末,表示肯 定(
115、否定)、解释的语气。主要有“也”“耳(尔)”“矣”等。“也”可以翻译为“呀”“啊”;“耳(尔)”可以翻译 为“呀”“啊”“罢了”“而已”;“矣”可翻译为“了”。有些可以不翻译。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权曰:老贼欲废汉 自立久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非死则徙 尔,而吾以捕蛇独存。”“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2)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句中,表 示疑问的语气;有时句子里有其他的词语与之配合。可以根据 问句的类型和意思,将语气助词翻译为与现代汉语疑问语气相 当的词语。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侯生曰:公子畏 死邪?何泣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将军迎操,欲安 所归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得无教我猎虫所邪?”“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 等语气。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噫!其可哀也已!”“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另外,助词还有两个或多个连用的情况,要根据情况确定 其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