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B. 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C.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 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内液【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体液包括
2、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正确;B、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内环境,B正确;C、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D、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外液,即内环境,D错误。故选D。【点睛】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A液与B液之间可以双向进行物质交换B. 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导致A液的pH明显降低C. 发生过敏反应时,C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 A液与C液相比蛋白质的含量很少【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C表示组织液;1表示毛细
3、血管,2表示毛细淋巴管,3表示组织细胞。【详解】A、B淋巴单向进入A血浆,血浆不能直接进入淋巴,A错误;B、人体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不会导致A液的pH明显降低,B错误;C、发生过敏反应时,C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D错误。故选C。3.下列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血浆蛋白、氨基酸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激素、消化酶和氨基酸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为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4、,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血浆蛋白、氨基酸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消化酶分布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均可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A.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B.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D.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
5、丙酮酸【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详解】A、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的环境属于外界,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属
6、于内环境,C正确;D、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点睛】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 人体内环境的指标包括细胞外液的温度、24小时的尿量等C. 人体内凋亡细胞的清除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言
7、、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B、人体内环境的指标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尿量不属于内环境指标,B错误;C、人体内凋亡细胞的清除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D正确。故选B。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8、( )A. II内的葡萄糖通过进入血浆和淋巴B. I表示的器官是肺C. 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D. 此图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是呼吸系统(或肺);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表示消化系统(或小肠),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表示泌尿系统(或肾脏),表示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为皮肤,可将体内物质排出体外。【详解】A、内的葡萄糖通过消化吸收只能进入血液而不是淋巴,A错误;B、表示的器官是肺,能进行细
9、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B正确;C、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使营养物质重新被吸收回内环境,C正确;D、此图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A。7.如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丁区域的膜电位是K内流形成的B. 乙区域的动作电位是Na+外流形成的C. 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D. 将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
10、流形成的。【详解】A、丁区域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形成的,A错误;B、乙区域的膜电位都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的,B错误;C、甲、丙区域的膜电位都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正确;D、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因为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所以动作电位将变小,D错误。故选C。【点睛】8.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别为电表和电表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B. 刺激c点,电表偏转一次,电表偏转两次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仅发生了电
11、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 在该反射弧的局部结构图中包含了3个神经元和3个突触【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递方向是向右。【详解】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A正确;B、刺激c点,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电表不偏转,电表偏转两次,B错误,C、兴奋由c传导到e时,经过了一个突触,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错误;D、在该反射弧的局部结构图中包含了3个神经元和2个突触,D错误。故选A。【点
12、睛】9.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不会引起的后果是( )A.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C.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动作电位D.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会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
13、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会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详解】A、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则a处不能兴奋,b处不能释放神经递质,A符合题意;B、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仍保持静息电位,B不符合题意;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而且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则神经递质不被分解或分解减慢,则c的电位变化持续时间较长,C不符合题意;D、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则神经递质不被分解或分解减慢,但不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故使用有机
14、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B.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 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 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
15、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视觉,B正确;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共同参与,C正确;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听和说,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和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参与,D正确。故选A。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过程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等过程
16、C.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D.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血糖有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三个来源分别是图中的,三个去路分别是图中的,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去路是氧化分解。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血糖正常范围是0.81.2g/L。【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过程,血糖含量上升,A正确;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糖类,即促进过程来实现,B正确;C、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
17、转化为血糖,C错误;D、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故选C。12.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B. 激素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C. 内环境渗透压较低时激素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加强D.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的量增加,的量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代表甲状腺激素,代表抗利尿激素。【详解】A、激素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靶
18、器官垂体,A错误;B、激素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甲状腺,不能作用于下丘脑,B错误;C、内环境渗透压较低时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减弱,C错误;D、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的量增加,从而增加机体的产热量,寒冷环境出汗少、排尿多,的量减少,D正确。故选D。13.下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示中的A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B. 图示中的B、C分别为肾小管和集合管、下丘脑渴觉中枢C. 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D. 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外液渗
19、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详解】A、图示A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并通过体液运送到肾小管和集合管处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B、C为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C正确;D、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和无机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和对该过程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14.下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
20、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B. 图中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C. “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D. 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答案】D【解析】【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A正确;图中过程需要下丘脑、大脑皮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故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故C正确;寒冷时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但产热和散热是相等的,故D错误。【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只要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产热速率与散热速
21、率就保持相等。15. 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A. 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B. 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等C. 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D. 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放射性下降;两天后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是合成
22、的带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的缘故;第四天注射不同物质,曲线发生变化,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曲线下降;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加快,曲线上升;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详解】A、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若a狗甲状腺功能正常,则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大于C,现在a小于c则说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A正确;B、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b相同,B错误;C、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
23、激素的功能,所以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D、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D正确。16.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等载体有关,A面为负电位,B面为正电位C. 饮水不足时此细胞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或血糖平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其既能传导神经
24、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调节着体温、水平衡、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此图若为突触后膜,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由神经递质这种化学信号转化成后膜上的电信号,A正确;B、由图示糖蛋白的位置判断,A面为膜外,B面膜内,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与膜上的、等载体有关,A面为负电位,B面为正电位,体现出内正外负的特点,B正确;C、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而不是下丘脑释放,C错误;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D正确。故选C。1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表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
25、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C.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有的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详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正确;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C、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血糖调节中胰岛会直接受下丘脑调节,而甲状腺间
26、接的受下丘脑控制,C错误;D、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故选C。【点睛】18.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细胞乙可来源于甲细胞和记忆细胞B. 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 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D. 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
27、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详解】A、图中细胞甲表示B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正确;B、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C正确;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中,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故选。【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
28、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9.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B.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C. 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过程叫细胞免疫D. 采用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答案】C【解析】【分析】1.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2.方法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
29、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详解】A、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正确;B、根据上述方法的优点,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比于方法1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1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B正确;C、人体内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为细胞免疫,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采用方法使人获得抗体的过程是体液免疫,C错误;D、抗
30、体发挥了作用后就会失活,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遇到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以识别该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出免疫效应。所以方法比方法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D正确。故选C。【点睛】20.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信息分子AE均参与细胞代谢B. 信息分子A和E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 幼年人体内信息分子D过少时患侏儒症D. 信息分子E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传入神经与下丘脑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所以信息分子
31、A是神经递质;B能促进肾小管细胞重新吸收水分,故B是抗利尿激素;体内信息分子C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含有该激素的受体;D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E是淋巴因子。【详解】A、信息分子AE均对细胞代谢起着调节作用,不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和E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幼儿体内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过少时患呆小症,C错误;D、信息分子E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21.下图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
32、后,接着进行、所示的实验,则、中燕麦的生长情况依次是()A. 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B.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C. 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D. 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单侧光的照射,使燕麦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中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详解】由于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中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由于琼脂块A和B之间的生长素不横向运输,所以转动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因此胚芽鞘也向B侧弯曲生长;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而琼脂块
33、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其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B. 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 生长素由移向,由移向D. 处生长速度比快是因为生长素由移向【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
34、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图甲中,随着NAA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说明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但是图中没有显示生根数下降,因此不能确定最适宜浓度。图乙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在极性运输的条件下,生长素浓度,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图中NAA浓度大于c时插条平均生根数目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错误;B、插条生根实验会受到内源性激素的影响,故其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图乙中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结果是由移向,由移向,C正确;D、
35、在单侧光下,生长素从运向,在极性运输的条件下,生长素含量,故处生长速度比快,尖端下部不能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生长素不能由移向,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和胚芽鞘的相关实验,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分析曲线,并具有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设计的能力。23.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B. 两种植物都能
36、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C. 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了D. 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由于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向日葵和番茄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能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则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
37、量未受影响。【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A错误;B、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瓜子壳来自于子房壁,是无须受精就可以形成的结构;瓜子仁是种子,是必须由精卵结合才能形成的,所以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B错误;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C错误;D、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也能形成无子果实,但是生产上没有意义,产量下降,D正确。故选D。2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调节剂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B.
38、 使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生长期的甘蔗,能提高甘蔗的产量C.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能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淀粉酶D. 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苹果植株,能促进果实的脱落【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39、。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故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A正确;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甘蔗产量与茎秆生长有关,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植物生长,B错误;C、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也能诱导-淀粉酶的产
40、生,用赤霉素处理大麦,能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C正确;D、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苹果植株,能促进果实的脱落,D正确。故选B。25.下图表示的实验结果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乙烯生成的影响,以及对成熟叶片脱落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低浓度的生长素对叶片脱落起抑制作用B.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C. 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全部由激素调节来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由曲线可直接看出,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低。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
41、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脱落酸发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看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上升,脱落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B、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正确;C、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C错误;D、植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还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故选B。【
42、点睛】26.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组背地弯曲生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组插入云母片的目的是阻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而组是本实验的实验组C. 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知重力导致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D. 本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是极性运输,在重力作用下,由远地侧向近地侧发生横向运输,组胚芽鞘形态学上下端之间没有阻隔,因此可以完成极性运输,由于云母片的阻断,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胚芽鞘不弯曲
43、生长,对照说明重力的作用可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组胚芽鞘尖端下部有云母片存在,仍然发生弯曲生长,对照说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详解】A. 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组插入的云母片没有阻断极性运输,A错误;B. 组未做处理,是本实验的对照组,组是本实验的实验组,B正确;C. 通过对比可知重力导致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C正确;D. 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实验体现的是高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考查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的理解,
44、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以及实验分析能力。27.下列哪项不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A. 作物均匀种植,杂草随机分布B. 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C. 某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D. 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详解】A、作物均匀种植,杂草随机分布属于空间特征,不属于数量特征,与题意相符,A正确;B、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
45、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与题意不符,B错误;C、某果蝇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与题意不符,C错误;D、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A。【点睛】28.下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个体数量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D.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
46、速率为0【答案】D【解析】【分析】从据图分析,靠近纵坐标的为J型增长曲线,另一个为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A错误;B、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错误;C、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左右,C错误;D、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2
47、9.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乙某海洋鱼类,每次捕获后应使其增长速率维持在t4时间点B. t1t2时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t4t5时间内乙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3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乙种群
48、:在t1-t4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4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4-t5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5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A、在t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乙为某海洋鱼类,每次捕获后应使其增长速率维持在t4时间点,A正确;B、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故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下降,B正确;C、t4t5时间内乙种群的增增长速率大于零,故其死亡率小于出生率,C错误;D、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在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9、是增长型,D正确;故选C。【点睛】30.某水池中有a和b两种生物,在某一时刻投放生物c,则生物a和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a和b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B. 生物b和c的种间关系一定为捕食C. 该池塘内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 生物c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投放生物c之前,a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b种群不断增加,说明a与b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其中b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投放生物c之后,b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a种群数量又不断增加,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生物c对生物b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
50、知,生物a和b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定时间内生物c对生物b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B错误;池塘中不同水层分布的生物有差异,即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J”型增长针对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正确。3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 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锥形瓶轻轻震荡几次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51、D. 该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然后比较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增殖,A正确;B、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锥形瓶轻轻震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计数误差,B正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该实验在不同
52、时间点的取样形成了相互对照,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正确。故选C。3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更容易B. 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D.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53、。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正确;、“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属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统计方法,不是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错误;、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正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正确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
54、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3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会影响果树的产量D. 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另外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55、。【详解】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也可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C正确;D、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34.下列有关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曲线处于b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很高B. 图2中,曲线乙可表示下丘脑破坏后的小鼠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耗氧量C. 图3中,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c点、d点分别表示顶
56、芽、侧芽生长素浓度D. 图4中,HIV侵入人体后,bc段数量急剧上升是因为T细胞数量减少,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1.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下降时,将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4.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是由于该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因此随着T淋巴细胞的减少,人体的免疫能力逐渐丧失【详解】A、图1中,当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
57、素,并且b点之后血糖含量开始下降,因此b点胰岛素含量较高,A正确;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到破坏时,小鼠的体温不能保持稳定,会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升高,消耗的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增加,可用图2中的乙曲线表示,B正确;C、在顶端优势中,由于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生长,而图3中d点是促进生长作用,C错误;D、oa段表明HIV侵入人体后大量增殖,ab段表示大量HIV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bc段数量急剧上升是因为T细胞数量减少,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D正确。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35.请根据下面的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其中A、B、C、D为体
58、液:(1)A、B、C、D属于内环境的是_(只写字母);某同学参加远足活动时,脚底磨起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_。(2)A和B的交换是通过_(结构)进行的。与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应有_(填“器官”)。(3)外界环境中的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到被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了_层磷脂分子层。(4)在饮水不足或吃得食物过咸时,过程c会在_激素的作用下_(“增强”或“减弱”)。【答案】 (1). A、B、D (2). B(或组织液) (3). 毛细血管壁 (4). 大分子蛋白质 (5). 皮肤 (6). 22 (7). 抗利尿激素 (8). 增强【解析】【分析】
59、分析图中可知,D来源于B,回流到A,可以推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E为尿液,a为分泌消化酶等过程,b为吸收营养物质,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d为血浆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e为组织液流向淋巴。【详解】(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B组织液;(2)A血浆和B组织液的交换是通过毛细血管壁;与A血浆相比,E尿液中不含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A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代谢废物的排出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应有皮肤,可以排除汗液等;(3)外界环境中的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到被组织细胞利用,利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整个过程为:穿过肺泡壁
60、(2层膜)进毛细血管(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出红细胞(1层膜)出毛细血管(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计11层膜,每层膜都是磷脂双分子层,共计22层磷脂分子层;(4)在饮水不足或吃得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作用增强。【点睛】本题考查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等知识,难度不大,理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结构,在解决氧气穿膜时,找准起点和终点,再分析过程,可以得出穿过了11层膜,共计22层磷脂分子层。36.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e是放置在神经d上的电位计,f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请回答:(1)图示反射弧中,
61、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_,此时Na内流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2)刺激骨骼肌,不能在e处记录到电位,原因是_。(3)刺激d,e处有电位变化,但骨骼肌不收缩;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_(填字母)部位受损。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了异常的抗体,使其神经递质的含量虽然正常,但骨骼肌却收缩无力,该病因是异常抗体攻击了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兴奋传递受阻,则该病为_。(4)给a施加不同的刺激,产生的感觉如下表:刺激强度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微小无无较小刺痛较弱较大刺痛较强刺激强度微小时感觉不到刺痛,原因是刺激强度太小,向大脑皮层传导的神经纤维处于_状态,没有产生局部电流;刺激强度较
62、大并引起较强的刺痛,该过程_(“属于”、“不属于”)反射活动。【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协助扩散 (3). 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 f (5). 自身免疫病 (6). 静息 (7). 不属于【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反射弧的结构中,a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骨骼肌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而且离体情况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经过突触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而且只能是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63、钾离子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的外负内正。【详解】(1)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的,此时,由于Na+通道打开,大量的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内流,该过程不耗能。(2)由于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骨骼肌,不能在e处记录到电位。(3)刺激d,如果e处有电位变化,但骨骼肌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正常;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所以只能是传出神经与骨骼肌的结合部位, 即 f 部位受损,使兴奋不能传递到骨骼肌。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了异常的抗体,异常抗体
64、攻击了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兴奋传递受阻,则该病为自身免疫病。(4)据表分析,刺激强度微小时感觉不到刺痛,原因是刺激强度太小,向大脑皮层传导的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刺激强度较大并引起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刺痛,该过程没有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不属于反射活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反射弧的结构和作用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37.饥饿状态下肾上腺通过两种调节途径,实现了对机体的调节。下图是相关调节的模式图,图中A、B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1)途径一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释放_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此过程中肾上腺可以看作是反射弧的_部分。(2)
65、途径二中,已知部分T淋巴细胞等分泌某些细胞因子能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但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却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3)免疫系统具有_三大功能。研究发现部分细胞因子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由此推测这些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_。长期饥饿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神经递质 (2). 效应器 (3). (负)反馈 (4). 防卫、监控和清除 (5). 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6).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降低部分T淋巴细胞的活性,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途径一为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调控肾上腺素的分
66、泌。途径二中,A是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部分T淋巴细胞等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能促进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增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详解】(1)途径一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2)途径二中,部分T淋巴细胞等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能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时又会抑制部分T淋巴细胞等的分泌活动,使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3)免
67、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三大功能。在体液免疫中,主要靠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后产生抗体“作战”。部分细胞因子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这些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由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降低部分T淋巴细胞的活性,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所以长期饥饿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明确反射弧的组成、激素分泌调节机制的特点以及体液免疫的过程,并结合图示准确分析是解题关键。38.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和迁出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
68、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得到的曲线。图丙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是指_,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_(填数字)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2)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种内斗争最激烈的点是_,曲线中de段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该曲线是根据_法调查获得的。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其天敌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偏高/不变/偏低)。(3)若将该草原演替成森林,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该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_(变大或变小),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_。(4)图丙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对该
69、草原鼠害的防治应在_点之前。【答案】 (1). 种群密度 (2). (3). S (4). d (5). 一直减小 (6). 标志重捕法 (7). 偏高 (8). 次生演替 (9). 变大 (10). 速度和方向 (11). 增长型 (12). B【解析】【分析】分析甲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所以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年龄组成,为性别比例。图乙中0a种群数量不变,ad种群数量增加,d点种群数量最大,de种群数量减少;图丙中AD种群数量不断增大,D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详解】(1
70、)图甲中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是指种群密度,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进而影响出生率来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2)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ad段,此段内的先增加后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种内斗争最激烈的点是是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即d点。曲线中de段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可说明种群密度一直在减小。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要使用标志重捕法。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其天敌捕食,则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偏高。(3)若将该草原演替成森林,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变大,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图丙中,AB段
71、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对该草原鼠害的防治应在低密度时期,防止其达到增长速率最快的K/2值,即在B点之前防治。【点睛】本题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9.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甲图所示为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IAA)的反应,乙图所示为某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
72、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请据图回答:(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在这些部位,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_。(2)据图甲可知,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效应是_,对根的生长效应是_。若某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3)如乙图所示,生长素类似物(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效果_(“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理由是_。正式实验应在_L/L浓度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
73、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光源等。实验过程:a_;b三组均在胚芽鞘右侧给以单侧光照射;c观察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情况。实验结果:_。实验结论:_。【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色氨酸 (3). 吲哚乙酸 (4). 促进 (5). 抑制 (6). m背光侧生长素浓度n (7). 能 (8). 与浓度为0相比,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在2-10L/L时、根平均条数较多,而浓度在12L/L时,根平均条数较少。 (9). 26 (10). a将长势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第一组不作处理,第二组用薄云母片竖直阻断A段,第三组用薄云母片竖直阻
74、断B段。 (11). 第一组弯向光源生长,第二组直立生长,第三组弯向光源生长。 (12).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敏感,茎不敏感。乙图所示为某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产生。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2)图甲中B点对茎的作用是促进,而对根的生长效应却表现为抑制
75、,显然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若某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而且促进作用较强,故其浓度范围是m背光侧生长素n。(3)图乙中,与浓度为0相比,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在2-10L/L时、根平均条数较多,而浓度在12L/L时,根平均条数较少,且少于空白对照,据此可推测生长素类似物(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效果能体现两重性。根据图中的结果可将正式实验应在26L/L浓度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材料,结合实验目的,应该设计将云母片放置在A段和B段的相互对照,同时然后增加空白对照进行实验。然后给与单侧光照射,观察实验结果。实验过程:a将长势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第一组不作处理,第二组用薄云母片竖直阻断A段,第三组用薄云母片竖直阻断B段;b三组均在胚芽鞘右侧给以单侧光照射;c观察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情况。实验结果:第一组弯向光源生长,第二组直立生长,第三组弯向光源生长。据此得出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点睛】熟知生长素的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效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设计原则正确分析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