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1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4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夏 商 西周 春秋3、封建社会: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元 明 清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1600前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
2、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三、西周(前1046前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3、分封制的内容: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4、分封制的影响:积极:扩大了周朝的
3、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宗法制的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
4、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2)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第2、3、4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5、,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称为中央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称为“专制主义”)。二、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战国初步形成。(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秦朝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度)(3)西汉巩固。(中朝、推恩令、征辟制察举制)(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6、5)宋代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6)元代新发展。(一省制)(7)明清强化。(明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下面详细概述:1、秦朝(确立):内容: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制定严酷的秦律地方:建立郡县制。影响:积极: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的发展。消极:皇帝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 2、汉(巩固):内容:建立“中朝”为决策机构;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隋唐(完善):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
7、行)。三省六部制的影响:A、三省互相牵制,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B、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C、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唐朝政治制度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4、北宋(加强):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军)与调兵权的枢密院互相牵制;政权:中央: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地方: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设通
8、判起监察作用;财权:把地方税收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的经济基础。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从权、兵、财三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北宋政治制度的结果:积极方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5、元(新发展):内容:中央实行一省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权有所加强。6、明清(强化):内容: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来,明成祖设内阁,阁臣只有“票拟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能:跪奏笔录,传达旨意。 军机处的作用:简化了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办事效率。军机处实质
9、: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 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古代中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在面对外来侵
10、略时,也有利于抵御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消极作用: 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强化的专制统治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思想文化上,压制了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不利于明清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总的来说,使得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五、几个制度的演变历史 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秦朝三公九卿制6)、北宋二府三司制 2)、西汉中朝7)、元朝一省制3)、东汉尚书台8)、明朝废丞相、设内阁4)、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制雏形9)、清朝军机处5)、隋唐三省六部制 2、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分封制(始于西周) 郡县制(始于秦朝) 行省制(始于元朝)3、选官制度的演变 军功爵制度(战国、秦朝推行,讲究军功) 察举制、征辟制(西汉推行,讲究门第) 九品中正制(东汉推行,讲究门第) 科举制(隋唐以后历朝都推行,讲究才能)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身份不高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4、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朝:御史大夫 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 唐:门下省 宋:谏院(独立谏议机构的出现) 明清:“科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但是,它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