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325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驱逐(q)空白(kn)衷心(zhn) 卓有成效(zu)B诽谤(fi) 嫉恨(j)诅咒(z) 豁然开朗(hu)C悼念(dio) 肤浅(f)给予(j) 坚忍不拔(rn)D估量(lin) 勒令(l)诬蔑(mi) 纷繁芜杂(w)【解析】A项,“卓”应读zhu;C项,“悼”应读do;D项,“量”应读lin。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

2、、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用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A BC D【解析】通读语段发现,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择C项。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D) 虽然比起战争带给陆军士兵的心理压力和外部损伤,一般人都有的慢性疼痛

3、显得微不足道,但乐观的心态对疼痛有保护作用这一结论适用于所有人。在一些大城市,共享单车尽管投放量大,但是在高峰时段仍然供不应求,我们都司空见惯了调度单车一到即被“抢光”的景象。有些人起点不高,天资较差,但若能潜下心来认真积累,长此以往,以岁月的悠长弥补天资上的缺陷,一样能够取得成就。梁思成正在生病,住在北京医院。我就到北京医院告诉梁思成,说周总理请你会见韩素音。他一听到这话就痛哭流涕。青年人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励志勤学,一曝十寒,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起义各部队按预先侦察好的方向目标,对没有准备的敌军采取突袭,敌人惊慌失措,迅速瓦

4、解。A BC D【解析】微不足道: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使用正确。司空见惯:经常看到,不足为奇。这个成语相当于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用法错误。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不合语境。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涕泪交加的样子。使用正确。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褒贬失当。惊慌失措: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使用正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霄壤之别。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

5、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无一用是书生”的()。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_,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_。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

6、,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B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C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D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还包括功业的建立。【解析】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读书作为立身之本”,如果保留“作为”的话,前面要加介词“把”,可以将“作为”改为“为”,排除A、D;二是“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不仅”这

7、个连词的位置不准确,因前后句的主语一致,所以应把“不仅”调整到“这个立身”这个主语之后,排除B项。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_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_【解析】根据后文“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可知,“功业”是人们读书的一个目的,所以第一句影响人们对读书的评价的应该就是读书的目的,所以第一处可填“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前文关于人们读书的观点可以看出,读书已经远远超过了功业这一目的,所以第二处可填“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6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

8、,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答:_(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_【解析】“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是同位语,二者可变成一个判断句,而原句的主干也是一个判断句,原句的状语有“又”,因此可变为两个句子。7请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为例,按照要求续写下面的话。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内容充实;不少于60字。人是一根能

9、思想的苇草,思想使渺小而脆弱的人变得伟大而坚强。答:_示例一:是孜孜不倦的思考,让出身低微的孔子成了名垂千古的大成至圣;是超凡脱俗的智慧,让形容枯槁的庄子成了逍遥自在的南华真人;是开天辟地的理论,让潦倒一生的马克思成了开启时代的革命导师。示例二:孔子“天下归仁”的思想,引领人类文明几千年,他的思想经久不衰;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他的思想永放光辉;霍金“黑洞”的思想,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他的思想超前创新。_【解析】扣住中心句,结合所选人物续写,注意使用排比手法,语意要连贯。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马克思墓地唐 弢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

10、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7月12日早晨,我们决定先到北区的查林再说。大风骤起,阴云密布。从筑路工人口中问明路由,缓步上坡,路不太陡,但对像我这样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两旁是属于中等阶级的住宅,看去简单朴素,幽静整洁。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便到坡路尽头,绿树成荫的滑铁罗公园已在眼前。进入大门,绕着池塘穿行,芳草如茵,杂花满圃。出北门向左拐,便是与小山同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妮、外孙哈利龙格、“忠诚的琳蘅”海伦德穆特等葬在一起。公墓的铁门半掩。里面到处是十字架,到处是大小不同、式样各别的墓碑。我们沿着一条长满蔓草的小径往南,读

11、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其中有资本家、小商人、教师、海员找不到一个我们曾经听到过的熟识的名字,更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的卡尔马克思了。不久,我从小径左边发现一座方形尖顶、巍然矗立的高高的碑石,碑座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原来这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埋骨之处。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大大地轰动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界。她的长篇小说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取材农村,描写社会动态、刻画人物心理,从生活里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笔底的人物一样,马克思也引用过艾略特小说里的人物,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在给她大女儿燕妮的信里,就说地质学家达金斯有点像艾略特

12、小说费里克斯霍尔特的主人公,不过达金斯不像费里克斯“装腔作势,而是有学识的”。他还告诉燕妮,自己曾开玩笑警告达金斯,要他别让艾略特夫人遇见,否则,“她会立刻抓住他,把他写进她的文学作品里”去。看来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不肯轻易地放过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一切动人的印象。我们继续前行。远处,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有个老人将成堆的枯枝点燃了,一面烧,一面不停地从四周把落叶扫拢来。我们加快步子,正待向前问讯,立刻发现自己原来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绿荫环抱,不需要再问什么,马克思的头像已经赫然在望了。头像底座是一块方形的浅色大理石。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正面

13、中间微凹的小块白石,刻着墓中人姓名及其生卒年月,底座上端是英文金色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端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比起中国传统的墓碑来,两句话也许简单了些,但我以为选得十分恰当。正如李克内西说的: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是的,这是不朽的纪念碑。因此,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三天,他被合葬在海格特公墓一角的爱妻燕妮的墓穴里,离此一箭之地。我们现在站的并不是当年恩格斯作墓前演说的地方。这里是1954年新迁的墓址,由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筹资建成。它并不豪华,却显得庄

14、严,大方,雄伟,特别是1956年劳伦斯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安上以后,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布雷德肖的马克思头像的确是一个杰作,就我见过的马克思画像或者塑像而言,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为政治伟人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造像是不容易的。布雷德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罗丹的巴尔扎克放手大胆,给人以一种粗犷的美,而他的维克多雨果却是浑朴的、厚实的。我们的雕塑家为了保持严肃而不敢过于放任,为了表示正直而不想使棱角流于圆熟,我的印象是有点拘谨。这是艺术上的问题,又不完全是艺术上的问题。

15、我们在墓前大约流连了半个小时,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当我转到滑铁罗公园,出了大门,踏着坡路走上归途的时候,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恩格斯的墓前演说开头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我现在要说,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100年过去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马克思在沉思。1983年6月30日追记8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16、的一项是(D) A马克思引用艾略特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既表现了马克思的风趣性格,也说明他酷爱文学的特点。B作者引用李卜克内西的话,旨在表明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为他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C1954年筹资迁墓、1956年雕塑青铜头像等,这既表明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广为传播,也表明后人对他的纪念与缅怀。D 恩格斯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而作者却说“他没有停止思想”,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二者表达了相同的含义。【解析】D项,“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二者表达了相同的含义”表述错误。恩格斯用“停止思想了”委婉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作者用“他没有停止思想”写出了自己瞻仰马

17、克思头像的感受和思考。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这既突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成就,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B“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微凹的小块白石”“英文金色大字”等数字说明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具体的印象。C拿罗丹的雕塑作品作对照,指出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艺术方面的。D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英国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解析】A项,“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主

18、要是为了突出艾略特的文学成就。而非“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10“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两处天气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1)第一处交代天气变化,渲染肃穆的氛围,烘托作者要去拜谒马克思墓时的沉重心情。(2)第二处照应了上文的天气变化,烘托了作者瞻仰马克思墓后的沉重心情,暗示了马克思头像“欲语不语”的沉思。_【解析】第一处“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根据文本“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可知,作者是去拜谒马克思墓,通过天气的阴沉变化刚好渲染庄严肃

19、穆的氛围,烘托作者当时的沉重心情。第二处“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也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还是通过天气的描写,来照应了第一处的天气变化,而此时作者面对伟人之墓,更是心情沉重,所以烘托了当时的沉重心情,同时也暗示了马克思头像“欲语不语”的沉思。11“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马克思有何期待?下文又两次写到马克思的这种期待神情,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1)马克思的期待:期待人们的思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变化;期待关于基层民众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期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交代马克思“期待”的原因

20、;突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形象特点;表达对马克思无限崇敬的感情。_【解析】第一个问题要结合马克思的生平简介来思考。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1、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期待。(2)文章后面确实曾两次出现了马克思的期待神情。第一处是“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第二处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这两次描写巧妙地为我们交代马克思“期待”的原因;即他在沉思。而全文通篇都在强调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所以这样的描写

22、恰好能够更好地突出他的这一形象特点,从而也表达对马克思崇拜赞扬的感情。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

23、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关于AI时代的艺术

24、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材料二: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

25、模仿”没有生命力。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

26、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材料三:近年

27、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AI时代,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

28、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可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C材料三认为,

29、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解析】A项,“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与材料一末段文意不符,材料一说“关于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拓展”,但“一直拓展”不等于“无限拓展”。B项,“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为已然,材料二末段说“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

30、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注意是“未来”。D项,以偏概全。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的是材料一,原文是“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会被AI取代。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

31、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解析】D项,“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错,原文是“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B)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D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解析】A项

32、,错误在于这句是说科学家、艺术家应该具有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B项说的是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载体, 符合此观点。 而 A 项错误在于这句是说科学家、 艺术家应该具有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 C项说的是艺术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D项说的是AI艺术发展边界的问题。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_运用例证法。第一段运用达芬奇绘画涉及解剖学,印象派代表人物雷诺阿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的实例,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的观点。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最后一段用问句开头,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

33、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_【解析】第一段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时,采用了例证法,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样的论证方式使得文章浅显易懂,也具有说服力。第二段论证“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先用两个问句引发人们思考,引起阅读兴趣,“今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接着用“在我看来”进行分析,解答疑问,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段

34、论证“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也是先抛出问题“关于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然后用“我觉得”来分析回答,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材料一除了运用例证法外,主要运用了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5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说明“艺术供给”的内涵和主要形式。答:_内涵:一是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二是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多元形式和手段。形式: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数字艺术馆(或美术馆、博物馆),让艺术品通过标准化的数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_【解

35、析】“艺术供给”的内涵,由“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概括出“一是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二是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多元形式和手段”。“艺术供给”的形式,由“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

36、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可概括出“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数字艺术馆(或美术馆、博物馆),让艺术品通过标准化的数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 数学家说:你们会毫不在乎数量概念,比如“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杆枪”(宋王祈)为了对仗,让十根竹竿共一片叶子,也称最得意的写竹诗?比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的竹子,直径大约7尺,区区7尺之径,要支撑两千尺高,可能吗?文学家哈哈大笑:先生过虑了,依你之见,那个“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是不是也

37、该唤他来替你磨墨、脱靴?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是不是也该实地丈量一下,看看究竟是在吹牛,还是缩水?数学,硬邦邦的,一根筋,严格按照逻辑来办;文学,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理,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成道理。文学讲道理,举上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了;数学讲理,对的就必须100%,即使一万个例子都对了,只要有一个例子出现了偏差,也一定不对。按文学思维“论道”,数学绝非文学的对手,但是文学归纳出来的东西,能全当真吗?数学,科学技术的教父;文学,文化艺术的养母。正是由于矛盾的万物构成了和谐的宇宙,包括数学与文学的两山对峙、二水分流

38、,才成就了今日这等风光。(数学与文学的对话)材料二: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零 赞你自己一

39、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这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如果说在电工学中引入复数只是为了计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过麻烦一点而已。那就请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用复数表示。这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换言之,微观世界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要求复数的存在。谁说数学太抽象?即使抽象如复数,其应用也实际得很呢。(沈致远说数)材料三: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

40、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

41、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

42、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善用大数据 赋能好作品)6下列对材料

43、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数学注重数量概念,要求逻辑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文学则海阔天空,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逻辑。B数字并非枯燥无味,其中蕴含许多美的内涵,有无穷的妙趣,没有数字就不可能有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C文学讲道理时,举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而数学则要用大量例子来论证,因此文学中的道理不可信。D“零”代表着无,是复平面的中心,在所有的数字中地位很特殊,被提名为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解析】A项,“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逻辑”说法绝对。B项,“没有数字就不可能有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说法错误,不是所有的优美诗句都含有数字。C项,“因此文学中的道理不可信”说法错误,材料只是说文

44、学和数学讲道理的方式不同,并没有对两者所讲的道理做出可信度判断。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数学天地空间无限,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和趣味性,都值得去研究挖掘。B数学抽象,文学形象,数学与文学有着很大差异,但看似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宇宙。C数字蕴含着许多哲学道理,譬如数字“零”,能给人以人生启迪,告诉人们定位人生位置的重要性。D虚数和复数有的是有原型的,其运用非常实际,譬如在量子力学中复数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解析】“虚数和复数有的是有原型的”错,原文说的是“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D

45、) A“数据提供的参考是有限的,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容易归纳,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仍需探究。”B“随着数据维度不断细分,越来越多内在的创作规律将被大数据挖掘出来,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C“集纳了大数据推荐的流行元素和吸睛话题,而没有在打磨作品上下足够功夫,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D“大数据是用数字说话的,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参考指标,对充满智慧与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没有实质性帮助。”【解析】“没有实质性帮助”不符合材料三中“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因此D项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三观点

46、的论据。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_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_【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论证的概念。论证就是通过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可从论证方法、论证层次、论证思路或结构等角度思考。材料三第二段举长安十二时辰选角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中针对“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属于对比论证。另外,从论证思路上看,从现象到本质,分析论证层层深入。10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好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数学是严谨的科学,我们要尊重科学;文学是主观感性的学科,文学中会用到数字,而数学中也蕴含文学因素。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要善于发掘数学中的文学美。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让其服务于人类的文学、文艺创作。_【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基于文本回答提问,弄清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答案信息集中在材料一中;其次,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数学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要能自圆其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