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届北师大附中高三第19次调研 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卷(语言知识应用)两部分。满分为326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考生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准确填写,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卷(共317分)一、古诗文阅读:共16题 共15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2、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3、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加粗并加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
4、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
5、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3(本题5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
6、.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本题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答案】1A2D3C4(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
7、”“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2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杀二宦者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称帝”;“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2)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
8、前置句,翻译成“没有点名要我”。5(本题1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吴文英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 2 * GB3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注: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幽素:幽情素心。(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答案】(1)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切合“除
9、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2)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句时要注意其多义性,首先是本义/语境义,其次是其情感义,再次是其结构义。“残日”句写夕阳,立足于“除夜”;写“春风”,着眼于“立春”;“不放岁华去”用拟人的手法,写对岁月、时光的挽留。结合下片“归梦”句,可知作者客居他乡之日又多一年,心中自然是悲苦无穷;结合“可怜千点吴霜”,可知作者久居在外,已经两鬓霜华,又见一年将近,自然有时光无情、人生迟暮的感慨
10、。(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反衬在本词中表现为以乐景衬哀情。作者远客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见异乡之美景、乐事无不起故园之思,眼前的赏心乐事,不仅不会带来愉悦之情,反而更增胸中之愁苦。作者见他乡之春、他乡守夜之人,进而回忆往事,虚实结合,正是要突出孤寂愁苦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来源:学科网ZXXK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6(本题10分)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11、,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7(本题10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答案】6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7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
12、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8(本题10分)“好梦频惊”
13、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9(本题10分)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答案】8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9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解析】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14、解答此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几个字,然后熟读全词,筛选概括信息。解读诗词时重点应注意从“时光”、“人老”、“长恨”、“泪滴”、“西风”等词包含的内容来做分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点明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技巧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诗句说明其表达的效果。首先明确所使用的表达技巧:诗歌通过写春光、离亭、梧桐、西风、淡月、高楼、雁声等来抒情;拿时光、雁归来衬托人;第一句“时光只解催人老”运用拟人的手法。10(本题19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登新平楼李白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
15、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注:本诗为李白年轻时离开长安登新平楼回望京城所作。(1)本诗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令人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注意空间变化,远近结合,将天边的落日和近处的寒波有机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写出了寒波流动,落日苍茫的暮秋景象。(2)面对凄冷的暮秋景象的伤感;去国怀归,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之情;天地苍茫、人生渺小的无奈之情。【解析】【小题】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常见的写景技巧考生在备考之时已有所储备,可以作为思考的切入口。颔联写的是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落日显得特别遥远,水流纯净,
16、可以看出它的流动。既有远近高低的结合又有动静的结合。【小题】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诗人情感要注意注释,关键性的带着情感的句子,诗歌意象的选择。首联注意“去国、怀归、伤暮秋”可知诗人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的无奈与伤感;颔联、颈联借景抒情,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凄凉的暮秋景象和诗人怀归忧国的心情相一致;尾联则感慨天地广阔,人生人力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
17、空自。11(本题10分)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12(本题10分)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答案】1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1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情感的抒发主要靠意象来传达。“忽有人家临曲水”,呼应前面“疑无地”,一个“忽”字写出了意外惊喜之感。接着呈现出
18、烟村之景,整体营造了幽静、安详之境,给词人带来温暖和慰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看到如此安详的烟村,自然而然的会触发词人的思乡之情。词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包括:惊喜,温暖慰藉,思乡。12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鉴赏时从两方面作答,一、结构上本句处在中间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景,启下触景生情。二、内容上,关乎情感。本句直抒胸臆,“乡心”直接点题,抒写了思乡的孤独惆怅之情。结合诗句分析作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登 快 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诗
19、人作此诗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颈联使用了伯牙破琴谢知音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13(本题7分)本诗的体裁是 。作者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 ”。14(本题7分)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15(本题7分)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答案】13七律 苏门四学士14“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15先写了却公务登上快阁赏景的怡然自得,然后表现对澄江晚景的陶醉,继而触动了无知音相赏的感伤,最后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和文学常
20、识。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虽然只是考查整首诗中的一个字,但考生不能脱离整首诗歌把该字孤立起来赏析,而应该把该字放入具体诗句中,并结合全诗来分析。“了却”是结束之意,结束公家繁忙是政务,终于能登上快阁悠闲地依靠在栏杆上欣赏落日、远山、澄江,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烦和对自然的喜爱。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联写官场的厌烦和美景的热恋;颔联写澄江晚景之美;颈联通过“诛弦绝”和阮籍的典故写知音难觅的忧伤;尾联一“归字写出作者热切归隐的愿望。16(本题19分)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金】吴激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如天,忆
21、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注】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华颠:头发花白。(1)作者在词的上片叙写行程是如何实现地点转换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思?(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地点的转换:从茅店内,转换为道路间,再转换为渡口、船头。表达了作者在回家途中的急切和喜悦之情。(2)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欢乐的场景。通过想象(或“侧面描写”“对写”“从对面落笔”等),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解析】(1)本题
22、考查筛选信息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夜寒”“不眠”写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是在室内;“残月照吟鞭”是连夜赶路的情景,是在行路之中;“催上渡头船”则是在渡口。作者行程地点的急速变换,体现的是归乡的急切心情。可以参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思考。(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应是”表想象,是虚写。作者身在归乡途中,心情是兴奋喜悦的,对家人团聚的向往溢于言表。想象之中对童稚动作行为的描写表面上看是以孩子们为描写主体,其实是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服务的。二、现代文阅读:共15题 共159分17(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别难过,妈妈【加拿大】莫卡拉汉下班
23、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
24、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作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
25、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我需要钱,妈妈。”“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
26、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
27、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傻愣着干什么?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有删改)(1)下列对
28、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D.小说结尾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
29、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2)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冷漠、惊讶、愧疚(内疚)、钦佩(敬重)。主要作用: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3)遇事沉着冷
30、静,大方从容。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流泪求情,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保护孩子的尊严,教育孩子有方。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敢于担当,坚强。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4)观点一:“别难过,妈妈”更合适。理由:“别难过,妈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感召力,既表达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愧疚、痛苦、悔恨的心理,又传达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妈妈”的伟大之举,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1、理解了做人的责任,真正地长大了。小说情节是以“阿尔弗雷多”为主体来展开的,而“别难过,妈妈”是阿尔弗雷多的心里话,以此为题目正与这种情节保持一致。以“别难过,妈妈”为题目,在结构上与结尾“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相呼应,浑然一体,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观点二:“另一个妈妈”更合适。理由:从情节上说,小说主要写了“我”眼中“两个妈妈”的形象,用“另一个妈妈”为题目,突出了“我”对妈妈言行的意外,使妈妈这一形象更丰满。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妈妈”的伟大。妈妈来到之前“我”对妈妈的想象与妈妈到来时“我”看到的妈妈形象相对比,妈妈的“从容冷静”与“失魂落魄”相对比
32、,意在告诉人们:母亲虽然柔弱,却能在孩子闯祸时,勇敢地担当起所有的责任,坚强地面对所有未知的恐惧,无私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使其长大成人。这就是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从结构上看,与“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相照应,突出“我”对妈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 A.对卡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B.对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D.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18(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品酒【英】罗尔德达尔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有六个人在迈克家里举行宴会:迈克、他的太太和女
33、儿、我的太太和我,还有一个叫理查德的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就座后,我想起以前理查德两次驾临的时候,迈克都跟他用红葡萄酒打过小小的赌,要他指出酒的品种和酿造年份,理查德两次都赢了。今天晚上,我相信这样的小赌博还要再来一次。因为赌输是迈克心甘情愿的事,这样可以证明他的酒好得足可以辨认出来。迈克是个经纪人,说得确切些,他是一个以赌博为事业的人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讲道德的赌徒,所以他现在竭力设法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第一道菜是鱼,伴着一杯白葡萄酒。倒酒时,我见迈克瞟了理查德一眼,但理查德并没有去尝他那杯酒,而是全神贯注地和迈克的18岁女儿露易丝交谈。直到女仆端上烤牛肉,理查德才迅速喝下那杯酒。分
34、好牛肉后,迈克对大家说:“要换红葡萄酒啦,我得去拿红葡萄酒去。”但眼睛却望着理查德。“你去拿红葡萄酒?”我说,“酒放在哪儿?”“在我的书房里,上次是理查德帮我挑选的地方,书房里绿色公文柜的顶上。”迈克说。他匆忙出门,回来时双手抓着一只深色酒瓶。瓶上的标签向下,叫人看不出来。“喂!”他一面朝餐桌走来,一面叫道,“这一瓶是什么酒,理查德?”只见理查德慢慢地转过身,两眼移到那酒瓶上,扬起眉毛,微微皱着。“红葡萄酒吗?”理查德问。“当然。”“我猜想这是从一个小葡萄园那里弄来的。”“也许是,也许不是,这种酒很难猜到,”迈克说,“我不会强迫你跟我拿这种酒打赌。”“为什么?干吗不干呢?”他的眉毛又慢慢地拱起
35、来。“那么,好,赌注还是老规矩。”“你以为我不能把这种酒的名称说出来?”“我认为你不能。”迈克说。他竭力保持有礼貌,但理查德并不掩饰自己的鄙视。“你愿意增加赌注吗?”“不,理查德。一箱子酒已经够多啦。”“你真不愿增加赌注?”“老兄,我一点也不在乎,”迈克说,“你要赌什么都行。”迈克太太有些生气了。“迈克,菜快要凉啦。”理查德停顿了一会儿,慢慢地望了一遍餐桌边的每一个人。嘴角浮上一丝微笑说:“我要你以同意你的女儿和我结婚做赌注。”露易丝吓了一跳。“嘿!”她叫道,“不!那不是好玩的!”“这真是荒谬!”迈克说。“凡是你喜欢的我都愿意拿出来,”理查德高声说,“连我的两处房子。”迈克踌躇了一下,然后,他
36、朝他的女儿看了看,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微感得意的神色。“得啦,爸爸,这是一件荒唐的事!”“露易丝!请听我说。是他要下这个赌注的,我正在替你挣一笔财产!”“迈克,”他妻子严厉地说,“别再往下说了!”迈克并不理会妻子。露易丝最后耸耸肩说:“哦,好吧。”“好极啦!”迈克喊道,“那咱们这个赌就算打定了。”“是啊,”理查德说,“打定了!”迈克马上拿起那瓶酒兴奋地把每个人的酒杯都斟满。接着,每个人都注视着理查德的脸,理查德五十岁上下,却长着讨人嫌的面孔。他慢慢地伸出右手去拿酒杯,举到鼻子前面,把鼻尖伸进酒杯里,在酒面上移动,灵敏地嗅着。迈克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注意着他的每一个举动,迈克太太的脸绷得紧紧的,露易
37、丝也密切注视着。那个闻酒味的过程至少持续了一分钟。接着,理查德把酒倒了一半在嘴里。他歇了口气,让一部分酒慢慢地流进咽喉里去,然后把气憋住,让酒气从鼻子里喷出来。最后,他把嘴里剩下的酒含在舌头下面滚来滚去。我感觉他的嘴巴像一个大大的湿漉漉的钥匙,令人恶心。我想,这是一本正经的动人表演!他放下酒杯,得意洋洋地说:“啊,温柔而优雅!这是迪克吕城堡的小葡萄园产的,年份是1934年。”这时,我看见迈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大家也都在望着迈克,等待他把酒瓶翻过来,露出标签。“快些,爸爸,”他女儿说,“我要我的两所房子哪!”“等一会儿,”迈克说,“稍等一会儿。”他一动不动地坐着,脸鼓起来,面色苍白。“迈克!
38、”他太太用尖锐的声音喊道,“怎么啦?”理查德望着迈克,咧开嘴笑着,两只细小的眼睛发出亮光来。迈克转过身子对理查德说:“理查德,咱们两个上隔壁屋子去聊聊。”“我不想聊,”理查德说,“我只想看酒瓶上的标签。”他那种从容自在的傲慢神气,表明了他是胜利者。突然,一旁的女仆,伸出来的手里拿着一件东西说:“先生,我想这是您的吧?”理查德掉过头瞟了一眼,看见一副眼镜,他踌躇了一会说:“是吗?也许是的。”并若无其事地收起来。“您把眼镜丢在迈克先生书房绿色公文柜的柜顶上,先生,您进餐之前独自进去了一下。”女仆接着说。迈克慢慢从椅子上坐直身子,脸上的血色恢复过来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
39、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围绕“品酒”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起伏多变,扣人心弦,特别是当理查德说出答案的瞬间,一种紧张的氛围渗透在字里行间。B.作者笔法细腻,在打赌的言谈之中把理查德和迈克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因胜券在握而坦然处之,一个因急于发财而焦躁不安。C.尽管迈克的女儿露易丝起初反对父亲拿自己当赌注,但在父亲的一番劝诱之下,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服了父亲的意志。D.小说多处采用“点睛”之笔来表现人物,如“瞟”“闪过一丝微感得意的神色”“睁得大大的”,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迈克求胜的急切心理。E.小说的结尾,机智的女仆把理查德精心布置的骗局揭开,其实作者在叙述过程
40、中曾多次设下伏笔,使突兀的结局显得并非偶然。(2)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具体分析其好处。 (3)小说中的迈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具体分析。 (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改为“赌酒”更合适,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D(2)“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令人信服。通过“我”对人物的感觉,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如对理查德的肖像描写。透露故事线索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我”问酒放在哪里。(3)虚伪庸俗。本是一个不讲道德的赌徒,却想通过品酒以追求高雅。喜欢炫耀(虚荣)。通过品酒来炫耀自己的好酒与品位。贪婪。为了两处房子,不惜用女儿做赌注。(4)示例一标题用“赌酒”更好
41、。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赌酒”是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其展开。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赌酒”更有利于表现迈克这个赌徒的贪婪心理和理查德利用“赌酒”这种不当手段获取利益的狡诈。从主旨来看,结局真相大白,有力地讽刺了“赌酒”行为的荒唐可笑和对赌徒们的批判。示例二标题用“品酒”更好。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尽管小说主要写“赌酒”,但真正精彩部分是“品酒”环节,也为下文情节的突转做铺垫。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品酒”符合理查德“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物身份,也符合迈克希望通过“品酒”来炫耀自己,表现其附庸风雅的心理。从主旨来看,结局真相大白,批判了理查德借“品酒”之名,干行骗之实的丑陋行径;也讽刺了迈克的自大与愚
42、蠢。来源:Z.xx.k.Com【解析】(1)C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服了父亲的意志”错,是在父亲的利诱下,加上她自己的贪婪才答应做赌注。D项,“都表现出迈克求胜的急切心理”错,每一处细节描写所表现的心理并不相同,特别是最后一处“睁得大大的”是一种被骗后的懊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海边,有一位老人刘建超新兵两手托着下巴,撅着屁股趴在窗口,不大的眼睛专注地盯着窗外的海滩。正是中午时分,蓝色的大海像淘气累了的孩子,静静地依偎着金色的沙滩小憩。几只悠闲的海鸥潇洒地在海空中舞着芭蕾似的姿势,给寂静的海面点缀了几笔跳动的音符。“哗哗”的海涛声又勾得新兵后背发痒:“班长,游泳训练不搞喽?”班
43、长抱着一本书头也没抬:“不是不搞,是推迟。”新兵:“为啥子嘛?人家刚刚学会。”班长:“肯定是要来首长了。”新兵兴奋地转过身:“是啥首长,师首长?”班长:“大。”新兵:“那是军首长喽?我还没见过师首长呢。”班长甩过一句“新兵蛋子”,便埋头看书,不再搭理。新兵又返身趴在了窗口上,两只眼贪婪地舔着海滩。海滩上有了走动的身影。新兵瞪大了眼睛,忽然激动地高叫起来:“班长,班长,我看见首长了。大首长啊。”班长被新兵的喊声惊了一下,呵道:“咋呼啥?”新兵激动得脸发红:“班长,是他老人家,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啊!”班长放下手中的书也趴到了新兵旁边。海边,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精神矍铄、神态坦然地伫立在岸边,遥
44、望着海天一色的尽头。老人到来的消息如轻柔的海风吹遍海滨,人们聚集在浴场的围墙外。老人弯下腰掬了两捧水,缓缓地拍打着胸、臂,准备下水。他转过身,看到了围墙外的人群。老人问:该是战士游泳训练的时间喽。老人身边的人说,为了安全,训练时间推迟了。老人笑了:要不得,大家一起来嘛。老人身边的人向围墙外的人们挥挥手:首长让大家一起来。“噢”一片欢呼,人们雀跃着涌向海滩,围在老人身旁,问候祝福。老人微笑着向大家挥手:我们一起去问候大海吧。大家和老人一起游进蓝色的海洋,有的人就穿着长衣裤也跟着扑进了水里。新兵有些着急,“狗刨式”扑腾到前边,他看清了眼前充满传奇经历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喊了声:首长好!老人自如地徜徉
45、在海浪中,对新兵微微地笑了。新兵心潮澎湃,激动得忘了是在水中,笔直地敬了个军礼,人便要沉入水底。班长扯住新兵的胳膊,瞪了他一眼。老人问,是新兵吧?报告首长,已经入伍8个月。是刚学会游泳?报告首长,已经学会一个星期。你是水兵,不能当旱鸭子噢。报告首长,是!游泳不要怕呛水,熟悉了水性,你就会驾驭它喽。报告首长,是!新兵说:这是我的班长,我跟班长学游泳,要1 000米达标。老人换了个泳姿:班长是军中之母,班长也是军中之父。当好班长也不简单喽。班长一脸庄重:是,首长,我一定要当个好班长!海水渐渐涌起了波浪。老人在海浪中依然从容自若,谈笑风生。游到岸边,海风微吹,有了一丝凉意。老人不用人搀扶,健步走在柔
46、软的沙滩上。岸边,幼儿园的孩子们站成两排,拍着手喊着:爷爷好,爷爷好。老人眼中漾出慈祥的目光,他同夫人一起走到孩子中间,轻轻抚摸着孩子红红的脸蛋,对幼儿园的教师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你们的工作是缔造未来的工作,谢谢你们。老人和孩子合影,站好位置,老人忽然弯下腰,从一个男孩子的小脚丫旁捡起了几个小石子,他和蔼地摸着孩子的头:不要硌着喽。老人在人们的簇拥下上了车,向大家挥挥手离去。没有众车相随,也没有警车开道。第二天,老人没有来,带来的消息是老人已经离开本地了。新兵问班长:班长,不是说首长要来一周吗?班长说:还不明白啊,怕耽误训练。游泳训练,现在开始!来源:学#科#网Z#X#X#K是!新兵和
47、班长一同扑进大海。当上了营长的新兵,闲暇时,总爱支着下巴趴在窗口。他对老班长说:政委,我好像总能看到海边站着一位老人。老班长说:我也是。每年的游泳训练,营长都要做动员,都要讲老人的故事。(原文有删改)19(本题7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一开头,作者描写了新兵盯着海滩的神态,刻画出他对首长来视察的盼望,但是又不知道是多大的首长,作者通过神态刻画,巧妙地设下了悬念。B.文中没有明说是哪一位老首长,作者故意用了“老人”,因为“老人”更有亲和力,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所有人融在了一起。C.小说中描写老人边游边问,体现了他对新兵的鼓励;班长对待新兵的态度则较为生硬,老人对
48、其旁敲侧击,“老人换了个泳姿”其实也是换了个角度来教导班长。D.小说中写到“老人在人们的簇拥下上了车,向大家挥挥手离去。没有众车相随,也没有警车开道”,可见老人生活的简朴,而这样的描写更衬托了他人格的高尚。E.文章结尾处作者写到,新兵当上了营长,班长当上了政委,可见当年老人对他们的鼓励与教导在他们的成长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20(本题7分)请简要分析本文第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来源:Z_xx_k.Com21(本题7分)按要求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1)请简析下面句子中“舔”的妙用。新兵又返身趴在了窗口上,两只眼贪婪地舔着海滩。(2)下面句子中刻画了老人怎样的形象?海边,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精神
49、矍铄、神态坦然地伫立在岸边,遥望着海天一色的尽头。22(本题7分)文章临近结尾处写老人与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的情节,与前文似乎不大有关联,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合理吗?谈谈你的理由。【答案】19BC20(1)直接写出了大海的宁静之美与海鸥的活力;(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3)烘托新兵那颗青春躁动的心。21(1)“舔”字用了通感(移就、移情)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新兵对大海和游泳的喜爱之情。新兵渴望下海游泳,可因首长要来而不能去游泳,“舔”字表达出新兵此时不能游泳,只能用眼看的恋恋不舍的心态。“舔”字表达出新兵的天真与纯朴。(2)饱经风霜、精神矍铄、神态坦然,表现了老人已经到了超
50、越物我、处事不惊的境界; “伫立”则透露了老人身上的军人气质,也写出了老人身体依然健硕。22合理。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对孩子充满了慈爱,这与上文老人鼓励新兵、强调班长的作用的用心是关联的,是对老人慈爱的进一步表现;同时,小说在这里安排了老人为孩子捡脚下的小石子这一细节,更体现了老人对孩子的细心关爱。这个情节看似与前面关联不大,实则进一步丰富了老人的形象,因此我认为作者的安排是合理的。(如果认为不合理,可以从情节安排的突兀这个角度分析,分析这个情节安排的生硬、不自然,为了刻画而刻画等。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但是不能得满分。)【解析】19(A项,小说开头对新兵神态的描写
51、,是为了表现他对外面海滩以及游泳训练的渴望,并非盼望首长;D项,这个情节的设置体现了老人行事低调,进而表现了他人格的高尚,而不是体现其“生活的简朴”;E项,新兵当上营长、班长当上政委与老人当年的教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20无21无22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破 晓 歌 声【美】雅典娜阿塔温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是我!”吉姆叫道。“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你好,沃特。”吉姆招
52、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你沙哑着嗓门参加合唱。”“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真是尴尬,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为什么不该?”“你不知道那首歌是德国人弗朗兹格鲁伯写的?”“那又怎么样?”“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
53、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佛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早上好。”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雅各布嗤
54、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来源:学科网“那又如何?”雅各布问。“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分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夜啊。“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不不,”吉姆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曲平
55、安夜”“挺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着。他试图扶起沃特,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黏糊糊的红色,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
56、节!圣诞节!”雅各布竖起耳朵,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伯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细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歌唱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选自译林2013年第3期,有删改)23(本题7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57、小说以歌曲平安夜为线索,串起小说中敌我双方的三个主要人物雅各布(曾经是音乐家)、吉姆与沃特的经历与变化。B.“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哨兵沃特的机警,也侧面说明吉姆的鲁莽。C.本文描写细腻而严谨,沃特受伤时“鲜血从沃特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接着“胸前染成一片黏糊糊的红色”,作者用写实的语言控诉着战争的残忍。D.作者讲“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暗指战争惨烈,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战场上的雪,为下文做铺垫。E.标题“破晓歌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破晓”象征着打破社会的黑暗迎接和平的光明,耐人寻味。24(本题7分)本文的行文构思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和分析
58、。25(本题7分)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这三处各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6(本题7分)结合文本,通过分析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答案】23BE24分镜头式(或答组合式、蒙太奇式、画面对照式)。同一战场,四个画面:(1)英军战壕中士兵吉姆与沃特的对话;(2)德军战壕中士兵雅各布和卡尔的对话;(3)沃特临死前,吉姆与沃特唱平安夜;(4)雅各布跟唱平安夜,双方停止拼杀,歌声飘荡于星空。25(1)第一处写沃特与吉姆回忆战前在教堂唱平安夜的情景,尽管沃特唱砸了,却没有死亡的威胁;第二处写沃特临死前与吉姆一起唱平安夜,希
59、望用歌声表达大家对和平的渴望(或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第三处写德国士兵雅各布受到对方阵地歌声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用母语跟唱平安夜。(2)好处:形成对比,突出主旨,表达交战双方对战争的厌倦。26(1)沃特喜欢象征和平的圣诞歌曲,并不因为歌曲的作者是敌方国家的而改变,他渴望和平与安宁,临终前唱起平安夜。(2)雅各布迫于无奈而参战,在战前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音乐家,战时却成了老气横秋的战士,战斗把他变硬了,战争让雅各布变得冷漠,甚至麻木,更“不相信奇迹”。(3)平安夜把交战中敌我双方的心连在一起,战争尽管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无法改变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说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是不分国籍、不分敌我的。【解析】2
60、3(B项,“侧面说明吉姆的鲁莽”错,无中生有。E项,“打破社会的黑暗”错,应是打破战争的阴霾。)24无25无26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牵挂翁头“阿姨,您上次给我编的手链让同学给抢走了。您再给我编一个吧。”“你选珠子吧。”“大姐,我又来买帽子了。”“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我的帽子都是在她这儿买的。你都见过的,还行吧?”一位中年女人对身边的同伴说。“阿姨,这款发卡便宜一点吧,我总来你家买东西。”“好,行,谁让咱们有缘啊。”女店主欣喜地接待着这些顾客,她太爱她们了。要知道,顾客的一句话,比你说一车话都有号召力。业务做到这份儿上,你也就只有欣赏的份儿了。她享受着全过程。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又吃
61、中午饭了。她叫了一道鱼香肉丝,她最爱吃这道菜了。香辣适中,酸甜适口。美美地吃了一餐。早上沏的茶还没顾上喝一口。现在她慢慢地品着。她是个勤快人。业务闲了,就整理货柜,货架。整着整着,女店主的脸慢慢晴转多云了。她在那里愣神儿了。“大姐卖货。”对面柜台的姑娘大声提醒着。“嗯,要什么?”“来一盒棕黑色的焗油膏。” “没有。”“前些日子我在你这儿还买了一盒呢。”“今天没有。”女店主没心思给他在柜子里找。“阿姨,这眼影什么颜色的好看?”“自己看。”女店主爱答不理的。“怎么这样!”姑娘嘟囔着离开了。“大姐,我看你今天有心事呀!”这是平日里比较对脾气的几个姐妹中的一个。常到这儿与女店主聊家常,也买东西。“我们
62、那位拿货到现在还没回来。”“他还赶回来吃饭吗?”“不。”“那还急什么?现在堵车堵得厉害。”“他骑车。”“吃饭的人也多呀。”“那批发市场的大排档,没那么多人。”“他没手机吗?问一下不就是了。”“别提了,我劝他买部手机,他总说派不上用场,总是拖着不买,你说这没手机,连他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补一点什么货了。就那么固执。”“大哥是为了给你省钱。”“省钱,也得省得是地儿呀!”“现在急也没有用,一会儿指定回来。”“我也是那么想,但还是着急。” 女店主心里嘀咕着。“大姐,这项链卖多少钱?”那姐们儿,见大姐没心情,就主动地当上了义务售货员。“二十。”“十八行吗?”“不行!”“你那项链是多少钱进的?喊才喊二十
63、,十八怎么都不卖呀?”那姐们儿送走了顾客,低声地问。“你刚才一问,我随口一说,把进价告诉你了。”“心不在焉,心里还惦着大哥哪。这有什么可急的,他又不是孩子,都是成年人了。”“他骑车呀,又带那么多货。”“你看谁来了?真不经念叨,大哥你可回来了,可把大姐给急死了。”“你去哪儿啦?” 女店主只说了一句。眼泪便扑簌簌掉了下来。见这情景,女店主的丈夫也懵了,原本愉快的心情也荡然无存了,忙解释道:“今天天气好,凉爽,又是换季时候,我多跑了几个批发点儿。进了不少的新货。”“你不要命了?骑着自行车还去那么多地方干什么?”“大哥你这岁数,也该悠着点儿了。”“你不知人家多急吗?怕你出事。”女店主的丈夫握着她那冰冷
64、的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让你买手机,你就是不买,临时补货都没地方找你,回来晚了,你倒是说一声呀,害人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生意没法做了。”“买,买,这样吧,把你那手机给我,你再买一款新的。” 女店主的丈夫忙说。“真的?”女店主笑了。(有修改)27(本题7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题目“牵挂”是作品的“眼睛”,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同时“牵挂”也是对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B.作品中的顾客有的对女店主阿谀奉承、套近乎,有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态度生硬。C.作品中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女店主吃中饭的情景,表现女店主的惬意和对幸福生活的知足。D.“那姐们儿”心直口快,批评女店主
65、做生意心不在焉,反衬女店主的多情与多愁善感。E.对女店主丈夫的描写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能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他勤劳、节俭,而且关心妻子。28(本题7分)作品的开头和中间两次写了女店主与顾客的对话,女店主两次回答顾客时的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29(本题7分)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30(本题7分)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女店主对丈夫的牵挂,却用相当大的篇幅写她做生意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27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C得1分,选B、D不得分。28开头部分回答顾客用语有礼,多用祈使句、感叹句,显得客气而热情。中间
66、部分回答顾客多用疑问句、否定句,句子简短,显得极不热情、极不耐烦。29女店主是一位对顾客热情,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做事勤快,关心体贴丈夫的女性形象。但当她心中有牵挂时,就无心做生意了,对顾客也极不热情了。30描写她对顾客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衬托女店主对丈夫的牵挂之深,突出了作品的主旨。女店主由做生意的惬意到无心做生意,情节曲折,避免文章平铺直叙。【解析】27B项,“对女店主阿谀奉承”“斤斤计较”和“态度生硬”不符合原文意思,文章写顾客与女店主的交流是为了突出女店主生意好、人缘好。C项,“对幸福生活的知足”,文中并无明显的体现。D项,“批评女店主”有误,且文章写主动帮助女店主的“
67、那姐们儿”不是为了反衬女店主的多情与多愁善感,而是为使情节流畅。28开头部分的“你选珠子吧” “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是祈使句,显得热情而客气。“谁让咱们有缘啊”是感叹句,也是店主热情的体现。中间部分的“嗯,要什么”是疑问句,显得不够专心。“没有” “今天没有”是否定句,简短而不耐烦。29从开头部分顾客与女店主的对话可看出女店主对顾客的热情;与顾客的交往、自己吃菜品茶,都表现出她很会享受生活乐趣;空闲时整理货柜是勤快的表现;丈夫外出进货没有及时回来,她牵挂万分,担心出事,是关心体贴丈夫的表现;牵挂丈夫时,与顾客的对话中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情绪。30作答本题可从形象的刻画、主旨的表达和艺术技巧三方面
68、去思考。用相当多的篇幅写女店主做生意的情景,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揭示了女店主对顾客从热情有加到极不耐烦的转变的原因是对丈夫的牵挂。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如果直接写丈夫外出进货未及时回来而引起女店主的牵挂,则显得平铺直叙,情节不够曲折。31(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
69、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
70、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
71、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
72、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
73、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74、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答案
75、】(1)E C(2)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3)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4)具体分析: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
76、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不恰当,这是对马兰花的一种关心和提醒,属于人之常情。B项,“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不正确,马兰花丈夫的行为是小市民普遍会有的。D项,“精明”在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
77、。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马兰花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对她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到麻婶住院的消息后的反应;她去看麻婶却没有提钱的事;她与丈夫因为六百元钱的事情屡次争吵;她忍让丈夫,但也会据理力争;等等。然后进行分点作答。(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情形进行分析,挖掘其内心世界,并分析这样写
78、的效果。具体分析时,要先从文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不同表现,结合上文来分析是什么人或什么事让马兰花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麻婶死后丈夫因钱厉声指责马兰花,她的哭是委屈的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却没有流下来,表明马兰花的隐忍。第二次流泪,是在丈夫一次次拿钱说事后,此时的马兰花认为丈夫不明事理、斤斤计较,对他的行为很气愤。第三次流泪,是在麻婶女儿寄来信后,麻婶女儿的知恩图报让她感动得流泪,此时她的心情也是释然的,因为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考生应看到这三次描写,一次比一次深入,丰富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结局的美好也突出了文章的温情主题。第卷(共9分)三、语言知识基础:共3题 每题3分 共9分32下面
79、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答:【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是“构图要素”,二是“寓意”。再结合题干中的“保护地球水环境”这一背景,寓意就应该容易理解了。在回答时除了“鱼”、“手”、“清流”和“污水”外,还要看到“手”挡住了“污水”,这点集中体现了这一图画的寓意,也就是保护水环境
80、、拒绝水污染。33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答: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形中的构图要素,一是这些构图要素体现的意义。这个图形,从整体上看,是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而和平鸽是由许多旗帜组成的。从和平鸽的角度分析,它象征着和
81、平、和谐;从旗帜的角度分析,这些旗帜代表着不同国家,象征着各国团结起来,维护世界和平等。34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答: 【答案】【答案示例】我介意。虽面带微笑,但捂鼻子的动作明确地告诉对方,你抽烟我是十分介意的。较于其他两幅手势图,该图用更委婉的方式告诉对方,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勿抽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手势代表的不同意义,二是在劝阻抽烟方面起到的与其他手势不同的效果。比如认为“我介意”这幅手势图好,可以从图画内容及手势意义、劝阻的效果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