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44KB ,
资源ID:60318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31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4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4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二节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及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一、继承皇位,登基称帝1征战四方的年轻将领(1)李世民出身于陇西军事显贵世家,年轻时就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的壮志。(2)617年随李渊起兵太原,开始了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2玄武

2、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军功扩大,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双方矛盾激化。(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与齐王。(3)结果: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贞观。特别提醒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1条件(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静以抚之”的施政方略。(2)吸取暴君拒谏饰非而导致国亡教训,勇于纳谏。2表现(1)推行屯田,奖励垦荒: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兴修水利,力倡节俭,社会秩序繁荣

3、安定。(2)广求贤才,知人善任:广开才路,广求贤才,广兴学校,发展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善用人才,留下“房谋杜断”等成语典故,群贤毕至,人才济济。(3)求谏纳谏,从谏如流:在唐太宗倡导下,谏诤之风盛极一时,魏徵是最有名的诤臣,这能使太宗集思广益,避免决策的失误。三、四方拥戴的“天可汗”1原因:进步的民族观,主张华夷一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表现(1)突厥:派大将李靖统兵击败东突厥,俘获首领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并给予其优厚待遇。北方各族纷纷归附,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域:平定高昌,统一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3)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汉藏的关

4、系。3意义:中国进一步发展为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提醒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四、晚年的奢纵与自省1奢纵:贞观后期,唐太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2自省:一些大臣及贤妃徐惠等进谏,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促使太宗反省,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愧为一代明君。特别提醒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及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1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

5、出的政治家。2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对唐太宗的认识史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

6、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用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史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认识到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画线信息是对李世民的正面评价。(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戒奢勤俭;注重民族团结等。(2)史料二中李世民的变化有何影响?提示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料

7、简述理由。提示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穿始终。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史料一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也说“只见以夏变夷,未见以夷变夏”。而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史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武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画线信息说

9、明唐太宗对贵华夏而贱夷狄的儒家传统民族思想有了突破,唐太宗认为华夏与夷狄平等。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之为土司制度。(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突破传统民族政策的原因。提示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出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2)依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提

10、示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5)和平往来是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主流。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和评价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2)经济上:强调“心存百姓”思

11、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3)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5)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贞观之治”的表现(1)革新政治,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3)完善科

12、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4)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3评价(1)作用: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二、正确认识唐朝科举制的完善1原因(1)

13、根本上是北魏以来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2)士族地主腐朽没落,不学无术,但仍然垄断着仕途,且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国家巩固统治。(3)唐太宗的个人推动。2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科举制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也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14、、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戊午年B癸卯年C己未年D庚申年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学理论中文学常识的正确理解。与“午”对应的是马,故A项正确;与“卯”对应的是兔,故B项错误;与“未”对应的是羊,故C项错误;与“申”对应的是猴,故D项错误。2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

15、民夺取了皇位。3四位同学围绕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中哪一项最准确()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他所处时代、基于他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看他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4“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

16、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教训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鼓励群臣直言进谏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BCD解析: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善于纳谏,不拘一格降人才。主要原因在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文轻武是北宋时期的措施,排除。5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它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体现A;“凡事皆务本”体现D;“不夺农时”体现C;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知

17、B项表述错误。6唐太宗对隋亡深有感触,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为此采取的治国策略是()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夺农时,轻徭薄赋颁布的法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ABCD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对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解,均为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治国策略。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的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解析:选D。本题可用排除法解题。首先可排除A、C两项,因为这两项为并列关系,可一并排除。再结合教材内容比较B、D两项为并列关系可知,B项为盛世的表现而不是条件,经济

18、没有得到大的恢复发展,人口不可能大量增加,排除;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8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唐太宗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的主要表现B唐太宗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促进了这一局面的出现C证明了唐太宗“战而后和”策略的正确性D唐太宗对各族“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关键信息是“西北各族”,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在祖国的西南而非西北。9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

19、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10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B。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A、D两项本身表述有错误的选项;而C项

20、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可知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j: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21、。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解析(1)注意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鞠(j:审问)案禁系之权”得出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

22、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2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

23、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

24、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解析(1)在材料中体现三种意见,如“朝士多言”“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温彦博以为”,只需简要概括提炼,再分条列出即可;(2)在材料中也有明确信息,如“上卒用彦博策”等,其作用可结合材料联系教材去归纳;(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2)方法: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历史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3)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