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26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习题:1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十一一、选择题1(2015潍坊)“3月8日到12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失业的工人,缺粮、断饷的逃兵与贫穷的农民趁机加入”该事件使俄国()A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材料中“3月”“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的信息说明题干中所指的政府应该是一战时期沙皇政府,故此次革命应该是二月革命。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指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结果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故B项正确;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故C项错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故D项

2、错误。2(2015济宁)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政权C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答案】D【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已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的说法不准确;B项“无产阶级专制”明显错误;C项阐述的是革命的方式,材料未有提及;分析材料可以明确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政权的构成和组织形式,只有D项符合材料内容。3(2015厦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3、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尝试的政策计划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指19181921年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设想的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但该政策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选择A项。有效巩固工农联盟的是新经济政策,导致新经济政策废止是斯大林提出的工业化方针,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C、D三项。4(2015广东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故本题选C。5(2015泰州)“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比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部分恢复私有制实行商品贸易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禁止私人贸易ABCD【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小作坊”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部分恢复了私有制,故正确;依据材

5、料信息“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可知,当时恢复了商品贸易,故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错误;禁止私人贸易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即经济变革之前,不符合题意,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6(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列宁曾指出:“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除了在工人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发展商业并逐渐提高农业和工业的现有水平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此话意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A巩固工农联盟 B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由“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可知列宁强调新

6、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A项正确。B、C两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的途径和手段,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向社会主义过渡。7(2015广东雅礼中学)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内容。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

7、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项和D项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两项不合题意要求。8(2015邯郸)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

8、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A、B两项主要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项符合题意,斯大林上台后,苏联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执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D项是为C项服务的。故应选C。9(2015广东中山)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9、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答案】A【解析】由“殖民地”可知题干强调不合理的过度的索取。斯大林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不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大规模开荒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10(2015新疆模拟)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设问所给

10、的时间193519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苏联进行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的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故D项正确。苏联原为一个农业国,A项错误。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显成效,B项错误。C项是二战以后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11(2015南京)“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1、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赫鲁晓夫,故选C。A、B、D各项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12(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B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C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D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

12、的压制和渗透【答案】A【解析】由“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意识的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盟共和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相关信息,B、D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否损害国家的利益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

13、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材料二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材料三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

14、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遇到瓶颈的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答案】(1)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表现: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