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166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历 史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了鲁、宋、郑、许、曹诸国在葵丘

2、会盟,订立盟约共五条,其中两条是:“敬老慈幼,无忘宾旅”,“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表明()A这次会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发展商业是诸侯自保的主要手段C商贸交流推动国家趋向统一 D争霸战争促进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意思是不要弯曲堤防(而以邻为壑),不要阻遏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而不报告(盟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诸侯自保主要手段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国家趋向统一,与材料中“葵丘会盟”的春秋争霸的开始不符,排除C项;战争会促进军人政治地位提高如军功授爵,材料也并未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2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

3、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秦朝规定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反映了中央除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之外,御史大夫及其属官主持上计工作,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财政

4、经济的重视,未体现中央内部行政、监察和军事的相互制约,排除B项;秦朝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是御史大夫负责经济工作而非检察权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经济工作的管控,并非增加赋税,所以中央财政收入不一定增加,排除D项。3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因地制宜的统治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答案】A【解析】题干“今皆

5、赋役之,比于内地”是指元朝在边远地区也采用了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故选A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是指边疆地区也采用了与内地汉族一样的统治政策,所以不是因地制宜,排除B项;题干不是在比较元朝与唐朝的疆域范围,而是在比较两个时期不同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题干说到了边疆地区也都采用内地的赋役政策,但没有提到财政收入的问题,排除D项。4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可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A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 B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C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

6、盾 D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可达1000多人”,可知清代通过密折奏事制度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各位官员地真实情况,故选A项;密折制度与明朝厂卫并不一样,排除B项;密折制度只是加强了对官员地监管,并不会激化官员之间地矛盾,排除C项;密折制度并不属于古代监察制度,排除D项。5恩格斯指出,雅典全盛时期,每个成年男性公民平均有18个奴隶,但是随着财富的集中,大批自由公民陷入贫困化,自由公民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与奴隶劳动竞争,而这

7、被认为是可耻的,也不会有成效,于是他们把整个雅典引向灭亡。恩格斯认为导致雅典灭亡的是()A直接民主制度 B繁荣的工商业 C发达的奴隶制 D公民的自尊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雅典成年男性拥有多个奴隶,而这些奴隶最后却成为他们经济的竞争者,最终导致了雅典的灭亡,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直接民主制,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自由公民的经济困境对雅典灭亡的影响,并未提及对工商业的繁荣所带来的危害,排除B项;公民的自尊心是基于奴隶制基础上的比较而来,并非恩格斯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6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

8、任何实质性的修改。”由此可见罗马法()A是罗马长期阶级斗争的产物 B注意不断借鉴外邦人的法规C以自然法为最高指导原则 D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可知,罗马法不仅适用于当时,对后世也基本适用,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罗马法适用于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但并没有说明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的,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了罗马法的包容性和适用性,并没有提到它的发展与外邦人的法规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提到其指导原则,排除C项。7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

9、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A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 B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C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 D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不参与斗争,并不能保证文官素质,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监督与制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官体制改革的作用,并不是政党斗争,排除C项。8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邦联政府无权

10、制定统一关税。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一切征税案例均由众议院提出;同时,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包括关税及国产税,有权调整国外及州际贸易等。上述变化()A体现了众议院与参议院矛盾尖锐 B说明了国会掌握全部财政大权C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反映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不够完善【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可知联邦宪法增加了美国中央政府的征税权和管理国内外贸易的权力,有利于美国以国家的整体力量来发展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在关税方面的区别,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国会,材料没有涉及两院的矛盾,排除A项;美国国会

11、是立法机构,掌握财政大权属于行政权范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关税和国内外贸易管理权发生变化,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9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亦无权推翻政府。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分离到毫无干系。这部法律()A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 B不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C直接引发了巴黎公社运动 D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分离到毫无干系”可知这

12、部法律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故选A项;据材料“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可知这部法律能够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排除B项;据所学巴黎公社的爆发是由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引发的,排除C项;据所学1875年宪法颁布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排除D项。10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答案】B【解析】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不依赖

13、海外贸易,与材料“封锁沿海”“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相符,故选B项;“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主要是不重视,愚昧无知,与材料中“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不符,排除A项;“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是因为作用不大,而非自断补给,排除C项;毫无影响,说法片面,排除D项。1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有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台湾人民更是发布“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这说明()变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学习西方进入制度层面A B C D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可知,材料只涉及有人提出变法主张,不能得出变法群众基础广泛,故错误;全国人民怒斥清政府说明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故正确;从全国人民坚决的态度及提出的主张和发布的檄文,可以说明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故正确;从提出变法主张,可知此时学习西方进入制度层面,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较大而进趋难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B戊戌变法要改良中国政治C辛亥革命是

15、矛盾发展的产物 D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指的是由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也就是戊戌变法来改进社会,“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指的是辛亥革命,“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指的则是辛亥革命是戊戌变法失败而不得已采取的举措,故选C项;题干是从“改进政治”的角度来说的,洋务运动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排除A项;B的说法符合史实,由“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可知B的说法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是从“改进政治”的角度来说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的,排除D项。13据统计,1931年4月,全国的中共党员

16、,除苏区外,不足11500人;城市中的党员人数仅4000人左右,其中工人党员人数不足一半;受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除满洲外,不足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可说明()A中国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B农村根据地群众基础薄弱C中共城市工作受到削弱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1年4月,全国的中共党员,除苏区外,不足11500人;城市中的党员人数仅4000人左右,其中工人党员人数不足一半;受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除满洲外,不足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党员中工人人数下降,说明城市工作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阻碍,故选C项;中国革命的

17、目标一直是反帝反封建,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农村根据地群众基础牢固,排除B项;1933年9月1934年10月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时间,排除D项。14表1为19441945年华中、华北部分地区敌后根据地战斗情况统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表1根据地时间战斗次数解放地区面积(平方里)解放人口数量(万)华中根据地1944100000余500太行根据地1944295334800395晋察冀边区1944下半年194576225冀鲁豫边区194461945627350000余500余太岳区1945上半年9次较大攻势2303090冀中区19453265500458A敌后战场率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B华中、华

18、北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敌后战场孕育出巨大的抗战力量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华中和华北的抗日根据地作战次数多,解放的地区和人口也很多,这足以说明敌后战场有着巨大的抗战力量,故选C项;题中的信息可以显示敌后战场在战略反攻,但是并没有和正面战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率先转入战略反攻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仅提到了华中、华北战场,没有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是主战场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仅仅说到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华中、华北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没法体现国共合作,排除D项。15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齐齐哈尔市市长的朱光在齐齐哈尔工作简单介绍报告中说:“我

19、们占领齐市后,能否保确保,尚难肯定。故主要工作应是宣传党的各种政策,接收和掌握政权,镇压反动,肃清市里的反动残余武装,使市民复业、复工、复学,安定秩序。”该报告()A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 B表明东北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C为中共中央工作中心转移积累了经验 D体现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愿望【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要工作应是宣传党的各种政策,接收和掌握政权,镇压反动,肃清市里的反动残余武装,使市民复业、复工、复学,安定秩序”可知主要工作是稳定秩序,巩固政权,为中共中央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城市积累了经验,故选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齐齐哈尔,

20、无法代表整个东北,排除B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可知当时还没有建立新中国,排除D项。16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已有二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多个版本,发行量达几千万册,是全世界传播时间最长、流传领域最广、发行数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政治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这种恒久的生命力源自于()A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政治智慧 B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C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衰落 D其基本原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自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D项;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政治智慧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史实

21、不符,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曲折,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衰落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17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工会是最广泛的组织,现在它在形式上仍然是独立的组织它能够而且应当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直接参加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组织群众来监督这些机关的活动,建立对整个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监督、调节的新机关。”由此可知,列宁这一主张()A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要求 B具有强烈的革命理想化色彩C否定了俄国的专制制度 D符合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据材料“直接参加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体现列宁列宁对工会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渴望体现人民的监督,故选B项;列宁这一主张是不成熟的,排除A项;苏维埃共

22、和国制否定了俄国的专制制度,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18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答案】A【解析】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材料中“1953年4

23、月”“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相符,故选A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得到落实”与材料中“1953年4月”不符,排除B项;“人口调查登记”不等于计划生育,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与材料中“1953年4月”不符,排除D项。191984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的谈话中指出: “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 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这说明()A“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B“一国两制”是就

24、香港问题提出的C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基础 D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84年邓小平同英国首相谈话中指出,香港问题解决需要三方都能接受方案,如果做不到三方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而三方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这说明“一国两制”是三方都能接受的现实选择,故选A项;“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最早在香港问题上实践,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而非港人治港,排除C项;依据材料,香港稳定的前提是“一国两制”,而非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201954年6月3日,中国和印度政府于同日分别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

25、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尼赫鲁总理致贺电说,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缔结的这一协定加强并巩固了印中两国的友谊。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B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推动了亚非会议达成合作协议D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B【解析】“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缔结的这一协定加强并巩固了印中两国的友谊”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解决中印历史遗留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缔结的这一协定加强并巩固了印中两国的友谊”,表明和平共处得到印度的认可,无法得出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排除A项;推动亚飞会议达成合作协议的是周恩来提出

26、“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无关,排除D项。21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A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C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瓦解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2001年上海峰会【答案】C【解析】略22下图是王同学在学习美苏争锋一课后所做的课堂笔记(部分)对于该笔记的描述正确的是()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冷战是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并加速其形成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框架两极格局瓦解意味冷战结束

27、、雅尔塔体系瓦解A B C D【答案】D【解析】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故正确;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故正确;雅尔塔体系指二战后期至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重新划分世界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格局,它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这意味着意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31957年,煤钢共同体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前夕,美国总统艾森豪成尔宣称:“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

28、胜利的那一天更 加美好。”他甚至还表示: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欧洲合众国的诞生。这表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剧变B西欧国家通过罗马条约实现了政治联盟C美国视联合的西欧为对抗苏联的战略基点D欧洲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美国经济霸权的巩固【答案】C【解析】由材料“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可知美国总统认为欧洲共同市场的建成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胜利,可以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有利阵地,故选C项;“导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罗马条约实现了经济联盟而非政治联盟,排除B项;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利于美国经济霸权的巩固,排除D项。24国际政治

29、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 的,又是发展变化的。有关二战结束后的格局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被美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取代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一超多强”国际格局己形成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并推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A B C D【答案】B【解析】由材料“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可知政治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错误;由材料“

30、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可知50年代后随着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正确;“一超多强”是一种趋势,国际格局并未形成,故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第三世界的发展,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第II卷本卷共3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指出分封制的实质。(8分)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

31、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2)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32、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的措施。(4分)【答案】(1)特点: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为纽带;天下共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6分)实质:统治集团的利益分配制度。(2分)(2)原

33、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2分)说明: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理想化地把美国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二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限。(8分)(3)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等。(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为

34、纽带;根据材料一“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国家,诸侯可以如法炮制”可得天下共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质是统治集团的利益分配制度。(2)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得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二“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

35、,理想化地把美国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二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限。(3)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等。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

36、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37、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

38、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过渡性临时性,起临时宪法作用。(任答2点,4分。)作用:推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促使革命性质变化: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

39、程。(任答两点,每点2分,4分。)(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每点2分,如答阶级基础变化给1分,共6分。)原因:巩固革命成果。巩固新政权。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创造条件(或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条件。或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任答两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

40、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出民主性;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得出革命的彻底性;据材料一“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得出运用立法手段;据材料一的条文可知其涉及国体、革命事业、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得出全面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过渡性临时性,起临时宪法作用。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的第一条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半

41、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据材料一中第二条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使革命性质变化: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据材料一中第十七条内容并联系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内容,得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及比对材料一第一条的内容,得出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比对材料一的第二条内容,得出用国家根

42、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并比对共同纲领,得出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革命成果;巩固新政权;据材料二“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创造条件(或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条件。或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2

43、7(12分)有学者指出:从历史来看,世界政治格局从诞生到现在总共有五次重大变化,其中第四次是二战后,第五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甚多地区,尤以北方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希腊政府无法应付此等局势,希腊军队,人数不多,配备不良。其必须有军备之接济,方可使希腊政府之权力达于全国。希腊除美国之外,无其他国家可以向之乞援,无一国家愿意,亦不能以必需之物供应希腊民主政府。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1947年3月12日)材料二 这样,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

44、,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1947年9月)材料三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整体走向是由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逐步转变。但很显然当前世界既不处于单极格局统治,也不处于相对稳定的多极格局统治,而是处于一种新旧格局分化组合的交替期李德俊、毛和荣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及动因(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国会演说的指导思想,并列举其他配套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宣言”应是哪一国家主导下发表的?二战后,该国与美国互相敌视的主要因素

45、有哪些?宣言的发表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新旧格局分化组合的交替期”呈现出什么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答案】(1)指导思想:遏制共产主义(苏联)。(1分)措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2分)(2)国家:苏联。(1分)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2分)问题: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已出现。(1分)(3)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分)特征: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分)(4)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对比发生变化。(1分)【解析】

46、(1)第一小问指导思想,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是杜鲁门主义,可得遏制共产主义苏联。第二小问措施,结合经济上、军事上可得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2)第一小问国家,据材料二选自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可得是苏联。第二小问因素,接结合材料二“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和所学可得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第三小问问题,结合材料二“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可得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已出现。(3)第一小问原因,据所学可得苏联解体。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三“既不处于单极格局统治,也不处于相对稳定的多极格局统治”和所学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可得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4)综合材料大国综合国力的升降可得综合国力的对比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