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630.50KB ,
资源ID:60125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12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A. 北京人B. 河姆渡文化C. 仰韶文化D. 龙山文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群指的是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元谋人、北京人是代表;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荣,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是代表。由此可知,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北京人,故A正确;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

2、社时代,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故BCD错误。2. 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A. 设置十三州郡刺史B. 实行推恩令C. 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 确立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地盘和势力,故B错误;发兵平定地方叛乱、确立察举制度

3、和监察地方无关,故CD错误。3.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

4、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4.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 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

5、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C正确,B错误;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是否先进,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联系所学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分析解答。5. 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A.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B. 宣政院印C. 驻藏大臣令牌D. 达赖喇嘛金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正确;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清

6、朝设立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ACD时间不符合“元朝”,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6. 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A. 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 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C. 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 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B正确。秦朝建立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故A错误。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故

7、C错误。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故D错误。7.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 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

8、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8.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C. 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来看,种植棉花获利大,因而农户开始大范围种植棉花,这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商品化趋势强化。故

9、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政策,没有废除,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棉花的农户逐渐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衰败,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排除。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A. 鼓励发展私欲B. 突出个性自由C. 主张实行分封D. 反对理学禁欲【答案】D【解析】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

10、;“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A、C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B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10.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 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 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 反

11、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根据“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表明商人和官僚把他们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这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绅衿商贾拥有大量田产,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判断得出商人和官僚把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上,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积累。11. 林则徐说:“烟不禁绝,国日贫,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

12、用之兵。”这句话旨在A. 说明鸦片输入危害B. 抨击政府军备废弛C. 建议增加财政收入D. 提出扩充军队数量【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鸦片如果不禁绝,中国将日渐贫困,十年后不仅财政流失,军队战斗力将大大下降,所以林则徐强调的是鸦片输入危害,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没有涉及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充军队数量的建议,故CD排除。12.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A. 历史事实叙述B. 历史过程的描述C. 历史原因的分析D. 历史结论的阐释【答案】D【解析】【分

13、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故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项错误。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故B项错误。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13.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下列侵略与抗争史实搭配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B. 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C.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迎战敌舰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廊坊大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

14、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始于1875年,是要解决边疆危机,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线,故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邓世昌在黄海迎战敌舰,故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义和团廊坊大捷,沉重打击八国联军的嚣张气焰,故D不符合题意。14.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189

15、4年”“丁汝昌”“ 北洋兵舰”“ 日本”“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以上皆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15.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材料中“北京”“使馆大街”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

16、外国驻兵保护,因此这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并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也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虽然清政府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干丈,但是西方列强也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故C错误。16. 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 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B. 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

17、本质C. 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D. 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所谓“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这些借口都不能作为日本阴谋发动侵路战争的原因,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上述“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没有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也不能表明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

18、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A. “自强求富”B. “百日维新”C. “和平外交”D. “东南互保”【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共同抵抗八国联军。而在天津和北京相继失陷后,慈禧太后却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向列强议和。最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总督、巡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项。A、B、C三项从时间和内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18.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A.

19、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信息可知,这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及革命者漠不关心,所以需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药的真正主旨是唤醒民众,使其思想解放,不只是抨击封建统治;C选项错误,药的主旨主要是唤醒民众,与民主政治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只是这部小说的手段,不是真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9. 学者贺麟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

20、而使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推进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 肯定西方思想的优越性B. 带有急功近利的主观性C. 有助于重估儒学的价值D.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这位学者的观点,新文化运动有“洗刷扫除之功”,将儒学重视社会责任和家国天下的特点展示在世人面前,“推进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有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儒学价值的再认识,C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新文化前后知识分子对儒学态度的变化,与西方思想的优越与否无关,也不是在指责新文化运动的急功近利,材料分析的是传统文化因新文化运动“现代化”,无

21、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ABD三项错误。20. 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A. 国民党黄埔创办军官学校B. 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C.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D. 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是在1926年7月,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B错误。1927年9月,按照八七会议的精神举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22、,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D错误。21. 孙中山曾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说:“革命党推翻满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双十日,今天是民国十三年的一月双十日,所以这个会期同武昌起义的日期,都是民国很大的纪念”该会议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B. 中共一大C.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D. 国民党一大【答案】D【解析】“民国十三年”指1924年。结合所学,A是1905年,B是1921年,C是1912年,D是1924年,故排除ABC,选D。22. 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

23、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下列可作为其主要理由的是A.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B. 会议开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C. 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D. 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主”,说明中国共产党人能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故D项正确;A是意义;B是二大任务;C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名师点睛】遵义

24、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23.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

25、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形成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下的“统一”主要指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故选D项;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是在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与材料中西安事变时间不符,排除A;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尚未正式实现合作,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24.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的示意图,其变

26、化得益于1920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 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A. 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厂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36年,我国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国资本的比重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故选D;1920年清政府已经不再存在,排除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这一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而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排除C。25. 2

27、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 历史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可知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故D项正确。十四年抗战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反映。故A项错误。历史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而不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八年抗战”到“十四

28、年抗战”概念的转变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故B项错误。中国抗战十四年的概念是有铁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不确定。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

29、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

30、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材料三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

31、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答案】(1)时代精神:“大一统”。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3)军事征服统一漠南蒙古,分定各部边界;实行盟旗制度(或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当地王公为盟长、旗长);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务。【解析】【分析】【详解】(1)时代精神,根据材料“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等信息可知

32、,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是“大一统”。作用,根据材料“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文化蕴涵的“大一统”思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措施,根据材料“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可知,唐太宗对吐蕃采取武力征服措施;根据材料“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等信息可知,唐太宗采取和亲的措施。意义,根据材料“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唐朝和西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同时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

33、药典籍等传入吐蕃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推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吐蕃文化的传入中原,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3)根据材料“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可知,清朝采取军事征服统一漠南蒙古,分定各部边界;根据材料“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合数旗为一盟”等信息可知,实行盟旗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还采取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务。2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

34、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

35、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刚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材料三 毛泽东提出了

36、“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在实施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答案】(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连锁反应: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五族

37、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用“中华”一次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3)措施: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影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解析】【详解】(1)根据“1839-1842”可知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根据“1856-1858”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根据“1894-1895”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战

38、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带来的连锁反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别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2)原因:根据“ 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根据“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得出“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得出用“中华”一次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根

39、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3)措施:根据“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得出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

40、“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休制变化的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

41、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答案】(1)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2)影响: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或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

42、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得出:固有的满汉矛盾;由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千涉地方政务”得出:列强侵略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得出:地方实力的增强。(2)“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得出: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信息“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得出: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由材料信息“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