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2讲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1)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士族势力强大。(2)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
2、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成。(3)思想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儒学出现危机;文学艺术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政治:(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建立“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
3、制。(3)同西域各族进行密切交流;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交往。2.经济:方面内容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经济盛行;农书氾胜之书;西汉发明耦犁、耧车、犁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形成全国性商业中心长安和“五都”;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3.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官方正统地位
4、,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士族制度形成;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方各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2.经济:(1)农业: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三国时马钧改进灌溉工具翻车,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推行;江南得到开发。(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烧制出成熟白瓷。(3)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有所发展。3.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出
5、现“三教合一”趋势;士人群体的形成。(2)科技文艺。项目成就科技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文人画注重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佛教与石窟艺术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修建串联总结数字法认识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考向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秦朝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推行
6、军功爵制度西汉中朝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的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趋势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于中央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拓展延伸】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
7、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5)地方势力突出: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备选要点】魏晋门阀政治1.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
8、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也具有消极影响。(1)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现象,降低了官僚队伍的素质。(2)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1.(视角1:秦朝法律)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
9、,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这说明() A.秦律不成体系,相关规定充满矛盾 B.秦朝的“法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军功爵制的推行维护了秦律的公平 D.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解析】选B。根据材料秦律规定“不别亲疏”“一断于法”的同时,明确了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法治”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故选B。秦律是比较系统的成文法,排除A;材料中同罪不同罚的规定与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无关,排除C;只是一条“同罪不同罚”的原则,不能说明秦朝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排除D。2.(视角2:秦朝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
10、: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选C。秦建立后所修建的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有利于官民出行,客观上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故选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朝建立已实现,排除A、D;材料主旨是强调秦修建的道路交通网络的客观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其修路的主观目的,排除B。3.(视角3:汉代中外朝制度)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
11、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制约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选A。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依据材料“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可知,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A正确。B错误,中朝可以制约丞相的权力,但材料并未体现;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错误,中朝没有监督三公九卿的权力。4.(视角4: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
12、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曹魏时期,“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A.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B.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D.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的扩张【解析】选D。材料中“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表明曹魏时期选官唯才是举,这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的势力,故选D;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就已注重德才和品行,排除A;B说法太绝对化,排除B;曹魏时期的选官并未改变贵族血缘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排除C。考向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一、汉代田庄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田庄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
13、、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剥削方式:田庄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要无偿为田庄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士族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
14、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士族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备选要点】全面理解汉朝的盐铁官营与重农抑商1.盐铁官营: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目的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行业收归国家经营内容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
15、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作用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2.汉代的重农抑商:历史背景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以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如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小农经济下的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打击商人活动,贬低商
16、人地位,加重对商人的赋税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历史影响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力量与惰力5.(视角1:汉代初期社会经济状况)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
17、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时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扩大人民生活来源,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当时经济的发展,故选B;减免租税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A;为民减负,开禁利民,与诸侯国实力的膨胀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放宽重要物资的开采权并不意味着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6.(视角2:汉代的经济政策)汉惠帝时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商人则
18、身居要职,如任用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桑弘羊主持计算。汉武帝此举()A.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B.规范了商人的行为C.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D.体现重武轻文政策【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出兵匈奴,连年战争消耗,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任用商人为官,进行经济改革,故选C。A说法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史实。7.(视角3: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 汉朝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
19、使用煤炭为燃料,用水排鼓风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可知,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已经成为可能,故B正确;表格反映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的发现,而非铁器的出现,故A错误;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故C错误;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手工业,故D错误。考向三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化一、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承(1)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
20、子出等。(2)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防止暴政等。(3)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发展(1)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2)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3)无为而治:天为百神之大君,覆育万物,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道家)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方法论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理想色彩和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的成分。而汉代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完全沦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二、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
21、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拓展延伸】法律儒家化的影响(1)将儒
22、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经义注入法律中并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8.(视角1: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秦朝至西汉初年,军功
23、地主势力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西汉中期以后逐渐衰微,从知识阶层中崛起的新兴地主势力不断发展,到东汉时期形成士族地主,其势力久盛不衰。这一社会阶层的变动反映出()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B.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秩序稳定 C.儒学的政治地位日趋加强 D.重文轻武理念成为治国共识【解析】选C。依据西汉时期的历史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太学的主要教授内容是儒家经典,之后入朝为官,知识阶层逐渐兴起、壮大,C正确;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知识阶层的兴起,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秩序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知识阶层的兴起不能代表汉朝重文轻武成为治国共识,D不
24、符合史实,错误。9.(视角2:传统伦理道德)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佛说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因契合中国古代传统主流观念从而流传,是外来文化借助主流观念而不是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D说法太过
25、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进行比较,排除。【备选习题】(视角:新儒学的影响)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解析】选B。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灾害发生,可判断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王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
26、;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D。江苏高考新高考(2020年)2020年2019年2018年山东等级考海南等级考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3年1考)T21秦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文化(3年1考)T2T2从秦汉到魏晋的传承与新变(3年1考)T2考查特点(1)命题思路:注重对秦汉魏晋时期特别是汉代历史的考查,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经济发展特点、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利用图表、文献史料等创设情境进行命题考查。(2)素养考查: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探究分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及阶段特征,
27、客观理解历史事物,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特征考点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2019全国卷T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汉武帝时期朝廷制作“皮币”强行要求诸侯王购买的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表明了朝廷的目的价值导向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中汲取
28、经验,有助于服务现实【解析】选C。白鹿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皮币”为诸侯王献礼所用,并非通用货币,故A错。材料没有反映思想统一的内容,故B错。材料只能说明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并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错。1.(2017全国卷T25)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
29、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制度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错误;材料信息是西汉朝廷直辖郡级政区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为朝廷解决边患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中央政权控制的区域越大,说明诸侯王国控制的区域会缩小,故D错误。2.(2015全国卷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
30、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外戚是指皇后或者嫔妃娘家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趁机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故A错误;外戚干政对“家天下”的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故B错误;外戚封侯或从外戚中挑选执政大臣,说明了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正确;解决王国问题后,外戚干政现象依然存在,故D错误。 考点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文化(2020山东等级考T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
31、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汉武帝前后的政策变化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先秦至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价值导向统治者政策对社会发展影响【解析】选B。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B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山东东部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发展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3.(2020全国卷T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
32、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田官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农民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通过屯田达到仓廪充实的效果,这说明一些流民与土地相结合,成为屯田户,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屯田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其中大部分土地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错误,排除;屯田的主观目的是解决军粮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业商品化的推动并不明显,B错误,排除;屯田的目的是解决南迁的流民问题而不是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因果
33、颠倒,排除。4.(2019全国卷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促使汉初思想逐步融合的主要因素。汉初采纳道家学说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统治,故选C。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基本解决,A错误;百家争鸣指各学术派别自由发展,与材料中主流统治思想对其他思想吸收不符,B错误;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政策,与兼收并蓄不符,D错误。【备选真题】1.
34、(2019全国卷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教造像的影响,而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造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A、B、C错误。2.(2018全国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
35、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
36、,故B正确。3.(2017全国卷T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根据“大者倾郡不可胜数”可知多人发家致富,说明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前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
37、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错误;“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不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错误。考点三从秦汉到魏晋的传承与新变(2020全国卷T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素养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情境载体以商周到汉代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的形制变化价值导向关注古代经济发展【解析】选B。结合图文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货币得到发展的共同原
38、因在于其本身具有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因此商品交换是其发展的内在原因,B正确。三类货币中商周时期使用的是贝币,A错误,排除;货币的形制能够反映文化特色和不同时代的审美,但其主要决定点应是其实用性而不应为是否美观,C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尤其是金属货币得到较快发展,此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D错误。5.(2016全国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五经”
39、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为正统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错误。6.(2016全国卷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
40、】选B。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这里的“国家档案文献”主要应该是有关国家制度的记述;萧何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汉初的史实,汉承秦制,判断B符合题意。汉初盛行的是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实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不正确。材料中“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说明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与材料无关。 (2016全国卷T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
41、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三体石经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正是楷书之前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所以B正确;A由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如果是要统一文字就应只有一种字体;C材料无法说明,且三国时期流行的字体应是隶书,但三体石经是三种字体并存;D的说法有误,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已统一文字,而且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就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情境】百家争鸣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商君书去强篇 材料二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
42、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摘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考查要求:落实综合性与应用性考查要求。(2)情境载体:以古代的法治思想为载体,以商鞅的思想主张和汉代的“春秋决
43、狱”为切入点。(1)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类型:“历史解释”。(2)体现考查核心素养水平要求: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参考示例(1)主张:严刑峻法,慎用赏赐。社会背景: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有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扩大了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专题能力提升练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3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无锡模拟)嬴政统一六国后,
44、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长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长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地方自主权完全被剥夺D.地方割据彻底消失【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后尽管地方长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长官一直由中央任命”可知,秦以后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反映了在统一政权下,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B。材料说明的是官员任命而非官员选举,排除A;完全被剥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地方割据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导致的,只要在封建社会就不会消除,排除D。【拓展延伸】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不同(1)先秦贵族政治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秦
45、朝官僚政治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2)先秦贵族政治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秦朝官僚政治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3)先秦贵族政治下君主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秦朝官僚政治下君主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4)先秦贵族政治下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秦朝官僚政治下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2.西汉初年,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分)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A.希望重建西周制度B.意图放弃无为而治C.意在加强中央权
46、威D.有利于诸侯巩固统治【解析】选C。根据材料“众(分)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可知,贾谊通过割地定制和定礼制两项措施,使诸侯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这些措施不是为了重建西周制度,而是通过封国制来维护汉初的政治统治,排除A;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B;根据材料“众(分)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可知,诸侯的势力被削弱,诸侯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排除D。3.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
47、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到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作为朝廷选官授职依据的九品中正制,说明通过选官方式加强了中央权力,A正确;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不能保障公平公正,B错误;选官权的上移不是为了迎合豪强地主,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催生了门阀士族,D错误。【加固训练】汉书后汉书及现存汉碑中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僚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
48、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选B。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僚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孝廉”绝大多数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故选B;察举制初期能够有效选拔人才,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C;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4.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人”,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令”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
49、长官。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图()A.扩大官吏来源 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打击豪强地主 D.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解析】选D。“大行人”的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以“大行令”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意在重塑中央与诸侯的关系,试图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题干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儒学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排除B;题干主要针对的是诸侯而非豪强,排除C。5.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A.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B.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C.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
50、性D.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解析】选D。根据“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可知,材料强调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影响国家治理,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排除A;由“民不足而可治者未之尝闻”“不顾廉耻”可知B错误;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6.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以后,原来因盐铁铸钱致富的商人,大都衰落。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据此,范文澜意在说明()A.汉代商业发展陷入困境 B.官营手工业的垄断范围发生变化C.政府抑商手段有所改革 D.政府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解析】选
51、D。由材料“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可知,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后,一些商人投放钱贷,或囤积商品获取高额市场差价,说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故D正确;汉代商业也并未陷入发展困境,A错误;材料强调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后商人逐利方向的变化,而非官营手工业垄断范围的变化和政府抑商手段的改革,B、C错误。7.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
52、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滥发钱币,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错误。8.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
53、识主要源于()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C.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D.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解析】选D。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认可,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C排除。9.(2020揭阳一模)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
54、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由此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推动统治思想走向成熟,故选D;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B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排除;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为汉朝推翻暴秦寻找合法性,排除C。10.右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
55、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解析】选B。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该织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可知织锦工艺高超,无法得知织锦的制作过程,排除C;依据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汉代时期,排除D。1
56、1.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解析】选C。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没有体现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故D错误。12.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57、、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中外文化交融增强D.三教思想趋于融合【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增强,故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经济受到影响,A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B;材料只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并未涉及道教,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12分,14题12分,共24分)13.(2020徐州模拟)(12分)古代中国地
58、方管理几经调整变化,于今有重要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一百零三个,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算适宜。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地方郡级政
59、区设立了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一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政权。这样一来,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地方管理上与前代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末年地方制度的调整及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
60、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封邦建国”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知,西周分封制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材料一“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一些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第三问,异姓贵族分布于边远地区有助于扩大疆域;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政权;分封制将
61、贵族分封在不同区域,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少数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可知,东汉将临时性的刺史所属部改为州牧掌管的州,使州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改两级行政区为三级行政区。第三问,根据材料二“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可知,农民起义,郡政府无力镇压,因此中央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调整。第(3)题,从两则材料不难看出,随着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
62、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呈现不断加强趋势。答案:(1)措施:实行分封制。(1分) 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3分) 影响: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政权;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2分) (2)差别:秦朝实行郡县制。(1分) 调整:将临时性的刺史所属部改为州牧掌管的州,使州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改两级行政区为三级行政区。(2分) 原因:农民起义,地方郡政府无力镇压。(1分) (3)认识: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2
63、分)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比较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
64、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根据材料,提取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2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解析】本题分两步作答,首先提取信息,然后进行说明分析;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主要从路线、管理、货物三个方面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总结,可以得出信息一,从路线上看,宋朝比唐朝、汉朝更远。由于经济的发展,造船业与航海技
65、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由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发展到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甚至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可以提取信息二,管理越来越规范。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可以提取信息三,交换货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因而海外贸易特别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答案:信息一: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2分)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业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信息二: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2分)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部分财政问题。(4分)信息三:管理越来越规范。(2分)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