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5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0厦门市高三三模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 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22020株洲市高三联考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
2、5%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A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 B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C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 D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32020承德市高三一模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A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42020邢台市高三二模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52020贵阳市高三一模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62020赣州市高三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阴有贡
4、生吴听胪创办的华澄布厂,长沙有监生禹之谟创办的织巾厂,巴县有秀才杨海珊创办的火柴厂,厦门有生员孙逊创办的电灯公司等。这些现象反映了()A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官督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D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72020开封市高三一模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进口火柴(万罗)新建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年2383.58104.921916年2062.0741.421918年1334.0830.661920年848.43239.67A.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B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C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
5、进口减少D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82020长沙市高三三模下表是19361941年自贡盐产量表。国府西迁,当局更加倚重自贡盐税收入,1939年9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自贡建市。其设市()年份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产量(万担)316328457503519526A.体现了抗战大后方建设的特殊需要B表明了自贡盐业在全国的主导地位C是国民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D说明经济发展决定了政治民主建设92020芜湖市高三一模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
6、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102020武汉市高三调研据统计,1887年中国各种官田和屯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8%,此后逐年下降,到1933年已减至3.3%,国有土地迅速私有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政治运动冲击传统秩序B西学传播强化私有观念C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D政府顺应时势进行改革112020黄冈市高三一模下列表格数据信息可以反映()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7、)民国时期19121920年13.4%一战后19211922年4.5%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8.7%抗战时期19371945年2.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0.68%A.政权更迭致使经济政策变化直接影响了生产指数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C国共两党的关系是影响当时中国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D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22020秦皇岛市高三联考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北洋军
8、阀统治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3.2020大连市高三一模如图是晚清浅说画报中一幅题为战时赤十字会起矣的版画(部分)。讲述的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上海医院医学堂的女学生和另外一些女学堂的毕业生组成红十字会,到武昌前线帮助革命军的情形。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的需要B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C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142020吉林市高三二模20世纪30年代,有人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缠足问题,即“凡未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允许她订婚。已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许
9、她结婚”。这一主张的出现说明()A女子不缠足较为普遍 B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C政府强力推行不缠足 D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152020十堰市高三二模据统计,1872年创刊的申报77年间共发表约一万余篇灾荒报导的文章。除了客观陈述灾民处境,呼吁社会救援外,还涉及官员贪污、难民安置及救灾信息透明化等。这表明申报()A以灾荒报导为主要业务 B努力挽救社会公信力C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始终配合革命党活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0榆林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生产培育“种谷必杂
10、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材料二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据南浔志卷31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县志1853年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
11、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172020厦门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的报刊有很多关于宣传、讨论妇女问题的文章,涉及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时尚装束等方面。当时的文章看法不一,下面节选的是师亮随刊上的犯下作乱一文中兄弟二人对话的部分内容:小:哥哥,快走快走,那旁有吊颈鬼来了!大:青天白日的,那有什么鬼呀?小:你看那旁来的人,身上穿红着绿,脑壳上又是披头散发,毛发蓬蓬,肩膀还搭有勾魂帕,不是吊颈鬼来找替代是甚么?大:唉,老弟
12、,你真年幼无知,少见多怪,那里是什么吊颈鬼,是些时髦女子,用烫发钳子烫成的新式头式,肩膀上是搭的项巾,你怎么认成披头散发的吊颈鬼了啊!小:自古及今的美人,不下千万,头式不下百种,偏偏梳成这种如鬼魅,怪诞不经的头式,是何用意?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所述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课时作业51解析:据材料“1850年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鸦片占34%,棉布为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不能说明传统手工业已消失,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贸格局仍然是西方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棉布比重增加说明当时家庭棉纺织业逐
13、渐瓦解,体现了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英对外贸易中,英国显然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的工业品有一种天然的排外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显示出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滞销,仅从材料信息中不能推知中国与英国的贸易是逆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中国关税的问题,排除B项;由中国的茶大量外销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根据材料中“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重点是洋务运动虽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14、肯定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抵制侵略只是其积极作用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答案:A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答案:B5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
15、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贡生、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说明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A正确;题干列举的工厂数量较少,无法证明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材料所列工厂不属于官督商办企业,排除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答案:A7解析:由表格数据看出,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不断增多,使火柴进口
16、减少,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减轻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军阀混战不属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除D。答案:C8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西南的四川地区更加倚重自贡盐税收入,并且逐年增加,体现了抗战大后方建设的特殊需要,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B;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答案:A9解析:本题考查
17、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10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87年至1933年间,中国社会动荡,政治运动不断,政府更迭频繁,一直缺乏个强有力的政权来有效地控制中国社会,致使国有资产包括土地流失严重,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与西方思想影响私
18、有观念无关,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排除C项;1887年至1933年间的主要政府并未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措施,排除D项。故选A。答案:A11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一战后、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指数出现负增长,而这几段时期分别是列强卷土重来、日本侵略和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时期,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正确;政权更迭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直接影响生产指数,如1927年后并没有出现政权的更迭,但生产指数依然受到影响,排除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工业生产指数为正增长;
19、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工业生产指数为负增长,说明国共两党的关系不可能是影响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故选D。答案:D12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民国杂志、法币满地”和所学史实应该属于国统区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A项是1927年到1936年,B项是1912年到1928年;D项是1937年到1945年。这三项都未造成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局面。答案:C13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女医学生和女学堂的毕业生组建红十字会去前线支援武昌革命,说明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B正确;材料与市民文化消遣娱乐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改良后的旗
20、袍成为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且改良旗袍在中国大规模流行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排除;当时辛亥革命刚刚爆发,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不符合武昌起义的史实,D排除。故选B。答案:B14解析: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缠足问题,有人竟然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这说明了缠足问题很难解决,即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故B正确;女子缠足较为普遍,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意志,故C、D错误。答案:B15解析:根据“除了客观陈述灾民处境,呼吁社会救援外,还涉及官员贪污、难民安置及救灾信息透明化等”可知,申报对灾荒报导的文章起到了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故选C;申报对灾荒进行了报导,不能说明申报的主要业务是
21、灾荒报导,排除A;材料信息与挽救社会公信力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配合革命党活动”,排除D。答案:C16解析:(1)“基本特征”,据材料一中的“劳动分工、生产培育、工具技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细作、具有脆弱性等。(2)“主要变化”,据材料二信息“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由材料信息“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由材料信息“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并结合所
22、学知识得出: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等角度分析。(3)“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中的数据可知,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主要原因”,图中A区是19541958年,依据所学知识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分析;图中B区是19781985年,依据所学知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角度分析。答案:(1)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卷入
23、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3)趋势: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原因:A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B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7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兄弟二人的对话,对20世纪30年代初近代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并存的特征的角度,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近代
24、社会生活及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20世纪30年代初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原因角度,结合这时期时代背景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并存的特征。20世纪30年代,四川报刊讨论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女性装束时髦和追逐时尚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生活的近代化特征。这些现象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的结果。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西方的男女平等、自由等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时尚装束也传入中国。中华民国建立,颁布约法,宣布国民平等。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促进了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发展变化。但是,当时还存在对女性追逐时尚的嘲讽和否定,说明守旧保守的思想仍然存在。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传统的思想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