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4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2、,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第(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
3、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4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
4、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
5、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14(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
6、赋税 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解析:选B。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但二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理财;而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故答案为B项。11(2013高考天津卷)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废除政教合一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走苏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农业A BC D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凯末尔改革的目标是在建立现代化国家、接受现代意识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土耳其改革没有走苏俄式发展道路,只是学习苏联
7、的五年计划,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工业,不是农业,排除含有或的选项。14(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赵武灵王(前325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2: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
8、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1)根据材料1,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2,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
9、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挖掘服饰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军事、利民、便用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和各国富国强兵的目的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2“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土耳其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要从服饰改革对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其影响。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
10、求富国强兵。(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人。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35(2013高考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
11、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第(2)问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41(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
12、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2: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1、2,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1,概括“事商贾”
13、带来的危害。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正确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第(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况“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雅典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社会发展的情况,说明其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
14、13高考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材料2: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1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D上帝用恩典统治
15、,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1中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以及马丁路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马丁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故A、B两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体现了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维护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体现了上帝用恩典统治,故D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也是由上帝建立的,并非与上帝无关,故本问答案为C项。第(2)问根据材料“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
16、民主的和共和的”并结合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的教会组织等概括归纳。第(3)问概括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答案:(1)C(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土,反封建不彻底。24(2013高考江苏卷)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
17、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2: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3: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8、(1)据材料1,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2,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3,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解析: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3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