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889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甘旗卡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 分封制的推行B. “皇帝”制度确立C. 郡县制的确立D. 科举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所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

2、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故选C。2.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万民法。下列有关万民法表述正确的是A. 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B. 适用于罗马境内外所有人C.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 得益于最高裁判官的个人努力而设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特点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C正确;A是公民法的特征,排除;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B

3、排除;最高裁判官的个人努力只是万民法形成的一个因素,并非是主要因素,D排除。故选C。3.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A. 贵族阶层B. 工业资产阶级C. 城市工人D. 农业工人【答案】B【解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和贫民等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排除C、D两项,选择B项;贵族阶层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已获得选举权,与题目中的信息“1832年新获得选举权”不符,故排除A项。点睛: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

4、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地发展。4. 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A. 人权宣言的颁布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 巴黎公社的建立D. 十月革命的胜利【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故C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故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点睛:本题考查时间意识,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然后进行

5、排除即可。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848年,由此判定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5.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 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 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详解】试题分析:“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中心被外国驻兵所包围,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故此题应选B项。ACD项

6、中的内容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前就已经出现,排除。故选B。6.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A. 洋务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兄弟”、“一 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7. 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 社会制度落后B. 政府奉行妥

7、协投降政策C. 战略战术失误D. 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最终均告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故选A;BCD都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8. 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是指A. 五四运动B 中国共产党诞生C. 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 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可

8、知这应为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分别发生于1919年、1922年和1928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四十二年前(1921年)”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A. 八七会议B. 南昌起义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 北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与俄国革命“相反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

9、,但由于城市敌人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后率部队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说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故答案选C选项。A、B、D选项依旧是苏联道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0. 1937年8月,由于中国守军的坚守与反击,逼着日本不断把华北、东北和国内的日军调来增援,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尽管伤亡惨重,中国守军这种一边抵抗,一边准备第二防线,再准备第三防线,边打边退的战略谱写了十分悲壮的一幕。有关这

10、场战役表述正确的是A. 蔡廷锴、蒋光鼐是驻守淞沪主要抗日将领B. 迫使日本三易主帅,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 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全面抗战中战备防御阶段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中国军大量伤亡,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C项正确;蔡廷锴、蒋光鼐是抗日救亡期间二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台尔庄战役,排除B项;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排除D项。11. 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耻辱和记录了中国人

11、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签订南京条约 渡江战役 南京大屠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太平天国定都A. B. C. D. 【答案】B【解析】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故正确的顺序是组合,选B。12.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12、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A.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小农经济,19世纪末,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确立,排除A;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封

13、建君主专制政体,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B正确;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1911年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性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排除C;D只是时间和事件的简单对应,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革命”所在,排除D。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除内乱,

14、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请回答:(1)材料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有何不足?(2)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据是什么?此纲领是怎样具体实践的?结果如何?(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走上什么正确道路?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意义: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不足:没有提出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最低纲领。(2)根据:当时中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践:领导工人罢工失败,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结果: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15、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国共对峙。(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革命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经验。【解析】【详解】(1)从材料一的出处中共一大纲领,由材料“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可见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材料一的不足是没有结合当时我国国情提出民主革命最低纲领。(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见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依据主要是基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革命形势的需要,这说明此时中共已经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6、。第二小问,按照民主革命纲领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第三小问,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对峙。(3)国民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以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标志,中共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说明,不同国家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点睛】材料从对比中共革命纲领内容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共是如何走上探究中国革命性质,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道路的,这能体现出中共在不断走向成熟,但这一过程仍需较长时间和曲折复杂的经历。14. 阅读材料,

17、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一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时欧洲在专制官僚政治的历史阶段,曾经发生过两大运动,其一是启蒙运动,又其一是加尔文主义运动,欧洲专制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教育并不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反之,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

18、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类似观点:中国专制政体开端于秦朝并不断强化、专制政体是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形态等)论述: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前代的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各个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在强化官僚政

19、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和刺史制,通过察举来选择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另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不变的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巾国封建君主通过各级文武官吏对农民施行剥削榨取的权力转移。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包容性和专制性。(类似观点:中国古代专制官僚政治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态、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政治高度交融等)论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不仅包括官僚政治活动,还与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有

20、着密切而协调的联系,首先,中国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在官僚政治建立之后被强化,国与家相通,君权与父权相互为用。其次,法律和政治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工具,最后在思想文化上,社会主流思想是维护官僚政治的工具,如汉代董仲舒宣传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以及宋明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因此,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法律、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有利的影响,而且也变为官僚政治的一种机能、配合物。【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

21、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一官僚政治的支配”、“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结合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15. 材料 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斤,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 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

22、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 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答案】(1)有利条件:清政府希望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社会上逐步形成重视医疗卫生的观念;近代西医的传播,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中的官制改革为医疗卫生变革提供助力。(2)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

23、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对民生有所关注的态度,是清政府在特殊政治情境下维护统治所做出的努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改革存在诸多不足。但改革措施在-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定成效,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医

24、疗卫生改革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来回答。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

25、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再留在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12月份取消封锁,柏林危机平息。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的影响。【答案】(1)产生的原因:西方分裂德国,组建联邦德国;苏联

26、对东西柏林交通的封锁。平息的原因:西方经济实力强大;美苏双方不愿使用武力;苏联的退让与妥协。(2)影响: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推动了美国对西欧的扶持,加快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柏林危机,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柏林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等信息分析得出。柏林危机平息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决

27、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柏林危机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剧美苏对抗、导致德国分裂、推动美国扶持西欧和加快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等方面来回答。17.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王朝国力式微,内乱不止,河西之地大部分落入吐蕃之手。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即敦煌)汉人张议潮私下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张议潮出自沙州汉人望族,自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

28、一举成功。成功收复河西以后,张议潮归唐心切,第一时间向朝廷报捷。朝廷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之后,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蕃等部族的袭扰。河西地区是一个汉人与各西北民族杂居的地区,农业、牧业和商业并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治内出现了“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的景象。74岁时,张议潮卒于长安摘编自徐水平张议潮收复河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个人威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当地豪强的支持;民心的归顺。(2)影响:巩固了西北边疆统治秩序,强化了中央政府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恢复和发展生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事业进步;为后世河西地区的管理提供了历史经验【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汉人望族,白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得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2)依据材料中“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蕃等部族的袭扰。”“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等信息结合第(l)问中的管理措施及相关素所学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响。-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