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答案不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2.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
2、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3.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明朝(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
3、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5.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A.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增加B.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C.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效率D.解决了皇帝决策和指挥的问题6.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
4、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幕僚阶层改变着官员构成D.科举选官制度已出现危机7.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的特色机构,军机处自产生后,朝廷在为政方式上采取“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军机处与内阁权力分配上不对立C.清代中央决策中心发生变化D.军机处设立之后内阁成为“闲曹”8.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
5、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9.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不屑于向陪审团乞怜, 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 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的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公民比较缺乏演讲技巧10.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梭伦改革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而计算财产的
6、标准完全是个人土地上的收获。这反映了( )A.农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农业在雅典社会中的地位较高C.梭伦改革维护的是农民的利益D.雅典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11.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B.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C.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D.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
7、性12.在古代雅典,观看戏剧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活动。察集于同一剧场的公民观看同样的表演,经历同样的感受,这样相同的经历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之间滋生了一种共同的情感。这说明古代雅典戏剧( )A.消弭了公民间的差别B.践行了直接民主的原则C.增强了城邦的凝聚力D.培养了公民的责任意识13.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 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C. 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 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14.19世纪30年代,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在一次庆典中
8、,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C.专制王权曾一度出现复辟 D.君主立宪制仍在发展之中15.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这表明( )A.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B.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C.国家权力重心已转移D.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16.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
9、.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17.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来自12个州(除罗得岛州),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一半的人拥有大学学位;律师31人、种植园主12人、商人8人、实业家3人;55人中有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6人曾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B.社会上层对精英政治的普遍认同C.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D.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18.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
10、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A.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C.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主权,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或人民,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坚持天赋人权和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有效防止专制暴政C.限制了两党操纵选举的局面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20.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
11、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清朝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21.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22.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
12、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23.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2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认为,妇女缠足是
13、受到男人、礼教等的压迫。国共关系破要后,该观念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中逐渐淡出,而共产党则继续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开展反缠足运动。这反映出( )A.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B.新文化运动对国共两党的影响不同C.国民党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反对放足D.中共坚持革命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25.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
14、民运动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26.下表是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与农民党员在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导致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7年4月1928年6月1929年1930年7月工人所占比例(%)508109755农民所占比例(%)187766766766A.遵义会议后工作重心转移 B.城市武装起义的迅速发展C.农村土地革命的广泛展开 D.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27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
15、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28.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29.“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
16、节才能出现。”这可以用来说明( )A.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B.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C.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D.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30.有学者指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该学者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B.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C.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二材料题(共4题共计5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
17、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
18、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
19、的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理论基础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將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权力分配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
20、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24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
21、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派军队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
22、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一1931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简析其原因。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
23、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
24、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答案20.答案:(1)特点: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订立新的平等条约。意义与教训:部分收回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
25、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引起了列强的联合反对,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侵略(武装干涉),使得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被迫中断。(2)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因与国民政府关系发生变化,同时为保证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制衡日本等国。日本:一直反对革命外交,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等信息可从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订立新的平等条约等方面思考
26、作答。第二小问成功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收回部分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方面思考作答。第三小问失败之处,根据材料“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可从列强联合反对、武装干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中断等方面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苏联,根据材科“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可知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原因可从国共关系破裂、自身利益受损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日本,根据材料“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
27、权利”“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等可从一直反对革命外交方面回答;原因可从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方面思考作答。14.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
28、“三司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可知,明初三司在事权上互不统属,致使行政效率较为低下;根据材料一“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可知,在不违背中央集权的前提下,适当地授予地方行政长官相对集中的权力。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辖区大小不均”可知,明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注重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和材料二“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可知,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
29、高行政效率。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明清改革的时代背景,可知明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而清末新政的着眼点则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官体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可知,一方面因为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导致整个官僚队伍贪污腐化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官僚制度的不合时宜和落后,政府机构的臃肿而致使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二者差异出现的重要原因。12.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法治与古罗马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要求。阐述:古代罗马法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上的,是在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充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罗马疆域扩张的需要,故罗马法强调国家
30、至上;为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管理不断提高君主的权力。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革命的胜利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弘扬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所以西方法治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注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西方和近代的法治。考查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罗马法产生发展的历程、近代西方法治产生的条件等知识。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材料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
31、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12.答案:(1)特点:实行文官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考核内容全面,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的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官员更换频繁、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等问题。(2)不同: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考核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评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 有利
32、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可得出实行文官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据材料一“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得出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据材料一“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可看出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据材料一“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可得出考核内容全面,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等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883
33、年”可得出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据材料一“鉴于政党分胜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可得出两党轮流执政导致官员更换频繁、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同时也可反映出政府主管的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更要改变政府的形象等。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可得出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和政党色彩深厚,据材料二“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可得出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第二小问评述,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其办法和操作进程”可得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法制化,据材料二“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可得出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据材料二“国民党党义”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据材料二“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