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27KB ,
资源ID:59795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79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南京大厂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早读报第6期.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南京大厂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早读报第6期.doc

1、作文专刊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6期 大厂高级中学高三1班主办 2010年11月25日主编:李大成 编委:王丹丹 肖含玥 黄艳萍 主编推荐 让我们来学点逻辑(三)诉诸公众 定义:意为“挟众”。“诉诸公众”有若干形式,但共同之处是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大家都这样。 示例:“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虽然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曾几何时,相当数量的

2、美国人都赞成种族隔离,但是这些人的意见却不能成为种族隔离符合道义的论据。这样的论证,是在诉诸我们期望与其他美国人协调一致的心理,从而认可其结论。 建议:确保没有要求读者因为其他所有人都相信、所有冷静的人都相信、相信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此等等,所以他也应该相信你的结论。谨记:流行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 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 定义:将人们的注意引向人身而非论证或者论据。这两类谬误的结论通常都是“不应相信某某人的看法”之类,而不能相信的原因则要么是因为某某乃是一个坏人(人身攻击)或者伪君子(你也一样)。涉嫌人身攻击的论证,针对的乃是对手本人而非对手的论证。 示例:“Andrea Dworkin出版

3、了若干专著,认为色情会伤害女性。但是,Dworkin是个丑陋的怨妇,因此不值得相信。”这里对Dworkin的长相和性格的刻薄描述,与她的论证是否有力毫无关系,因此,依此为论据乃是逻辑谬误。 “你也一样”谬误是指责对手实际上也做了他自己所反对的事情,因此他的论证不听也罢。试举一例:假定父母对你讲明了不能吸烟的道理,列举了很多非常好的理由,例如有损健康、费钱等等,而你则回答说:“你说的我不能接受,因为你在我这个年龄也抽烟。你也是这样!”但是,即使父母在过去也做过他们现在反对的事情,这一事实也无损于他们的论据(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费钱),因此,你的回答存在逻辑谬误。 建议:务必专注于对方的论证,而非对方

4、的品格。(当然,如果的确是在讨论某人的品格,则应例外:如果你认为“克林顿总统不值得信任”,那么证明他不值得信任的言行的那些论据就是与论题相关的,不属于逻辑谬误。) 诉诸怜悯 定义:“诉诸怜悯”是指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 示例:“我知道考试是依据答题结果给分的,但是我应该得A,因为我的小猫病了,我的车抛了锚,我又得了感冒,所以我的学习是很艰难的!”这里的结论是“我应该得A”,但是“得A”的标准衡量的是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知识运用情况。这里要我们接受的理由(挺过了艰难一星期的人应该得A)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给出的那些情况也许让人觉得相关,甚至觉得其结论值得考虑;但是,这些情况在逻辑上

5、确实并不相关,因此,其论证也是存在谬误的。再举一例:“向企业征税是不对的,别忘了他们的慈善捐款以及他们已经付出的生产成本有多少!” 建议:确保没有仅仅只是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认同自己的观点。习作选登独角戏盛佳一直很纳闷,没有观众的舞台前,那个在台上唱着独角戏的人还能被称做演员吗?“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远处孤零零地拿着话筒,夹在两座高大的音箱中间的主持人热情地跟“观众”打着招呼,实际上呢?他面前一个人也没有,他的微笑不知是对谁,他的挥手也不知是对谁,我突然觉得他可怜又可笑。 “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他拿起道具,打开音箱,音箱里猛然间窜出一段宏亮又让人感觉神秘的音乐,他的表演开始了。

6、跟所有的魔术师一样,开始总要制造出许多悬念来,他先将道具细细地在“观众”面前展示一番,确定没有问题再继续下一步。等到奇迹的时刻快到来时,他总会神秘一笑,对着“观众”仔细将手里的东西再展示一番,然后出现本该有人“哇!”的尖叫的场景。(尽管没有观众,表演却一点不马虎!可贵!生活中我们何尝不像他一样,不折不扣地进行着一个人的表演呢?)我用了“本该”,因为是没有,没有惊叹,没有人。午饭时间,他选得时间太不凑巧了。然而不知不觉,我却走近了一些。 他的表演仍然在继续,瘦小的身影在两个巨大的音箱间仿佛一下子就能被声波冲到天上。没有观众,一个人的表演总是显得那么浮夸,就像他身边大商场门前的氢气球,即使那么大,

7、绑在下面的石头一搬开,它还是很容易飞走,我觉得观众就是那块石头。(就近设喻,贴切生动!)“这次表演是本公司的宣传活动,下面我们有礼品相赠”一位大妈笑嘻嘻地跑上去,从他手里拿过赠品,半笑半捂着脸,估计是有些不好意思。也许,正是因为不好意思拿了东西就走人,她成了除我之外,站在舞台前面第一位观众。台下有了人,台上的自然更卖力,唱歌,跳舞会什么演什么,于是,台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之前,和他一起的估计是同事,站在台下用DV记录他的表演,我不在心里打趣地想,上网PS一下,也许可以弄成一幅人头攒动的场面,看样子,不需要了。后来一想,其实他一点儿也不可笑。一个为了谋生活而卖力地“唱独角戏”的促销员,无论如何,

8、都应该赢得一点尊重和掌声的。(为他鼓掌吧,也为我们自己!)胜利者芮思凡 他焦急地四处张望,衣服和裤子的口袋全被他翻了个遍。他多么希望有个人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了他丢失的1000元;又或者有位好心市民帮他擒到了小偷;再要不就是那个偷钱包的小偷跑过来跟他“五五分账”(“与小偷五五分账”看似无理的要求,实则符合人物的心理) 当他在原地等了1小时,当他看到周围的人都面无表情的向前走着时,他就知道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奢求。转而不停地咒骂小偷,骂到词穷后,猛然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太大意。明明知道这个菜场的小偷多,还把钱放在很浅的口袋里;明明知道钱带的太多会不安全,还在掏钱的时候拿出一沓红色。(过分地责己,

9、都是小偷惹的祸!) 他狠狠地攥着手,指甲嵌入肉里,勒出深深的印迹。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他的过失而导致的内疚,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记住教训。 他实在很不甘心,自己是个七尺男儿,那种卑鄙猥琐的小人竟然敢欺负到他头上来了,难道不要命了吗?但是自尊心告诉他:不可以找警察,那都是女人做的事;不可以让别人看出来。他因被偷而显得异常暴躁,虽说钱对男人来说都是身外之物,但他还是决定要像个英雄般的亲手揪出那个贼。 此刻,他想起在买猪肉的时候,有个人老往他这挤,难不成是他?可他当时为什么没在意那个人的手?又或者是同伙干的,他只是个帮手?那他们到底有多少人,一个小分队,还是一个团体?依照这种娴熟的配合,应该是个老手了,为

10、什么没被人举报,为什么没人查?他越想越害怕,双腿竟情不自禁地抖起来。 那怎么办?他不愿意让那个人开心的花着自己的钱,但又不敢将那人绳之以法。有口闷气堵在胸口,脑子里的思维正在激烈的斗争。“砰砰砰”不分胜负,他干脆坐在地上静静“享受”这场打斗。“咣!”一方惨败,他瞬间站起来,开心地哼着小曲回家了。(内心的争斗外化了,精彩!) 原来只要“换个角度”,“心胸开阔”点就什么事都没有啦!只要想成自己是个匿名的慈善者,把钱捐给穷人就行啦!胜利的那一方怕输者东山再起,竟一命呜呼了它,殊不知在战场上,只要有人认输,就切不可赶尽杀绝。这是最基本的道德。(阿Q复活了!) 可是谁在意呢?重点是我快乐了,我的心情变好

11、了。工作高国东 今天是我假期的最后一天。我突发奇想去爸妈工地看看。 我到时已是十二点,我想爸妈他们肯定吃过了,我跑到菜场买了些油饼当作我的午餐。 当我进门时,爸妈他们才吃,他们吃的是盒饭,还有我一份。妈告诉我这是“家主子”(装修这家房子的主人)买的。(点评:“家主子”方言,点出父母受雇于人的身份,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 吃完饭坐了一会,爸就开始工作了,妈向爸征求意见想睡会,爸有点不同意,因为他想着“工期”下面还有几家等着开工呢。(点评:“爸有点不同意”这里没有一般学生惯用的伪饰和虚情,赶工期是眼下最大的事情。真实、真切。)我对妈说:“妈你去休息会,我来帮你干。”妈就笑着对我说:“那你去把那堆水泥

12、浆和和。”(点评:你想来就让你来,真实。)我心想这有什么难度,便回一声“哦。”当我拿起铁锹时,我后悔了,这水泥浆是纯用水泥灰和成的,它的粘性非常的大,我把锹拿出来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再翻二下就开始后悔刚才的豪言壮语了,我的手开始酸疼起来。我终于知道妈打我的时怎么那么有劲的,原来是从这练出来的啊。(幽默、自我解嘲,与家庭暴力无关) 爸这时严厉地对我说:“放下,干这有什么出息,给我好好读书。别给我添乱。”(自己干“没出息”的活也就罢了,绝不容忍儿子也干“没出息”的活!可怜天下父母心!)妈把灰和好后去休息了一下。我下面开始协助爸爸。 爸贴的是墙面瓷砖。他一块块的往上贴,我站在旁边帮他传砖,递水泥,

13、但这还是避免不了他上梯子下梯子。我父亲是个胖子,压得梯子晃悠悠,我稳住梯抬头看着他,第一次发现他后脑勺的一撮头发有些花白,这让我很惊讶。 爸把瓷砖贴在墙上,然后用木锤一点点的对齐,对平。看着爸那轻轻落锤的动作,像是精心雕刻一件艺术珍品,那种细致和专注,也让我很惊讶。(贴瓷砖的确要用到小木槌的,没有生活体验是不知道这个行当的诀窍的。) 过了一会,妈醒了,不,应该是被吵醒的。爸用切割机切瓷砖,那噪音非常大,而且飞起很多粉尘,我只有塞住耳朵,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我要走了,妈妈在我身后追了一句话:在外面别乱花钱。(“在外面别乱花钱”,一句习以为常的叮嘱,可是为什么现在听到这句话却感到无比的沉重和心酸呢

14、?)此时,我却打定主意要“乱花钱”了我要买一副墨镜,一打口罩,送给我爸。嘴嘴吃的都是肉叶晓丽家里平时都是爷爷一个人在家,所以爷爷生活一切从简,穿的简,用的简,吃的更简。爷爷喜欢喝酒,而且是慢酒,加之上牙和下牙配合的不够默契,吃菜又细,所以爷爷一顿饭会吃到一个小时左右。反正一个人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吃饭喝酒这一过程便成了爷爷每天最享受的时刻。爷爷生于一九四一年,经历了1959-1961年的艰难时期,所以对粮食十分珍惜。吃菜那是怎一个细字了得!晚上和爷爷坐在小桌子上吃饭,我以汤代饭,只是吃菜,很快就吃完了。爷爷则有滋有味有节奏地咪着他的小酒。我时不时提醒着爷爷要吃肉,爷爷总是说中午已经吃过了,而且吃

15、了很多块。我说那是中午的事而且吃的都已经消化了,现在是晚上了。可是爷爷又说我刚刚已经吃了几块了。天哪,爷爷吃菜总是以切的小块小块为单位,这细得!我强行给爷爷夹了菜,爷爷也吃了,依旧有滋有味有节奏地喝着小酒。爷爷吃饭时我把冷掉的汤又热了一遍给爷爷舀在碗里,然后坐在那里等着爷爷吃完后收拾桌子。爷爷只是吃饭,不吃菜,我说:“爷爷你吃肉哎!”“我吃的,嘴嘴都是肉。”“怎么可能,你没夹菜哎?”“用肉汤泡饭,嘴嘴吃的不都是肉吗?”(“嘴嘴吃的都是肉”韵味十足!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满足,一种悠闲自得的境界!)小小的心愿潘学书 一节平常的自习课,她的心一直都跳跃着,忐忑不安。班主任找同学谈话,叫走了一位同学。她

16、知道,这位同学在这次考试中进步较大,所以班主任才会找他。可是她的成绩一般,没有什么起伏,所以老师从没有找过她。她感到很委屈,因为她学习非常刻苦用功,但她的成绩却一直徘徊在中游,她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门开了,那位同学进来,又一个同学出去了。她既羡慕又妒忌地盯着这位同学。她很矛盾:一方面想拼命地使劲学出点成绩来,让老师注意到;或者,自己成绩有个大低潮,这样也能引起老师注意。另一方面,成绩总是没有长进,也让她不免泄气。她多么希望老师会找她谈谈。她也知道,老师是很忙的。可是她不需要太多时间,只要一两句话就行,哪怕是批评。只要不要让她感到自己是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门又开了,班主任踱步进来,她用眼角

17、瞟着他。突然,她发现老师正慢慢地,一点点地靠近自己。她忽然觉得心“怦怦”地越跳越快。“老师来了,来找我了,来找我谈话了!”她那小小的心愿终于快要实现了。她激动地等着、期待着。终于,老师的手碰了碰她,她弹簧似的“噌”一下站了起来,紧张地盯着老师。老师却被吓了一跳,忙示意她坐下。然后指指她旁边空着的座位问:“她怎么没来上自习啊?”她的心一下跌到了谷底,冰凉冰凉的。唉,老师您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她这小小的心愿呢?(慢下来,再慢下来,放大,再放大,文章才能尺水兴波!)记叙文写作总结一、素质篇 1、勤于阅读记诵:课外的阅读和记诵往往对作文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请同学们务必养成勤于阅读呵记诵的好习惯。 2、造

18、语求新避同:可以凭空逗巧,意外出奇,雅致凝练,严谨理性,幽默俏皮,避免文中多句句式相同。(此项可以在往后的作文训练中尝试并提高)二、选材篇从自我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舍大同,取小异回顾经历,区别他人(一)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去搜寻自己的独特经历1、在外地或农村生活的经历(1)农民的性格(2)农村的变化(3)在历史的背景下的思考(4)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思考(5)在自然与人文的角度来思考(6)农村的老屋(参看站在老家的门口)2、社会变革给家庭、亲乡友造成的影响(1)父母下岗或离婚(2)父母的经商成功或失败(3)子女与父母的沟通(4)父母为子女求人、走后门等(5)全家出去旅游的经历(6)表哥、堂兄大学毕业

19、后找不到工作(7)所在的城市或农村发生的事件,如征地、拆迁、失火、公园免费、城管与商贩的关系(8)自己是艺术生,在求艺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9)自己曾经上当受骗过(二)从爱好、专长的角度,去挖掘自己独有的体验(三)从酸甜苦辣等情感体验的角度三、细节篇1、下意识的动作(如小小的心愿)2、细微的痕迹(如工作)3、勾勒细小的景物(如独角戏)4、个性神态(如胜利者)5、捕捉语言细节(如嘴嘴吃的都是肉)四、情节篇1、 悬念释疑(如莫泊桑项链)2、 误会生趣(如小小的心愿)3、 抑扬生变(如马克吐温雅普雅普岛的金喇叭)4、 突转起伏(如欧亨利二十年以后)五、布局篇1、 线索串珠法(如鲁迅药)2、 事件波澜法

20、(如沈从文生)3、 梦忆穿插法(如站在老家的门口)4、 块状结构法报刊时评梁从诫:今生为绿,来世为公10月28日下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首任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78岁。梁从诫先生因显赫的家世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后半生献身环保而为公众所知。他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世间已无梁从诫。即使他不发声,人们也习惯于从他的存在中寻求力量。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全社会都在为他的离去发出悲鸣。学者、政府官员、环保人士自不必提,很多企业家、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参与悼念。曾经,他的讲座只有5个听众。今天,当全中国都是他的听众,他却不再开口了。2006年,梁从诫遭遇交通事

21、故,从此病卧在家,逐渐思维模糊。逢年过节,当他的追随者们来到面前,他已认不清每个人的身份,但嘴里依然说着:“你是自然之友的,你是自然之友的”自然之友建立之初,发起人还没有“NGO”的概念,随着对中国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它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组织脉络,开始真正通向不设边界的现代公共生活。但它收获的挫败感,远多于成就感。梁从诫曾经每天接无数电话,电话的另一端,环境投诉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复一日。1998年,打击盗猎、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在赴京演讲后突遭解散,稍许高调招致了灭顶的命运。亲自协调演讲事宜的梁从诫,陷入了沉默。他对伙伴们无力地说:“怎么会这样?我心里难受。”他一次又一次强

22、烈地感觉到:封建主义的鬼魅,依然游荡在这个千年大国的上空。 他私下里质疑:“我们到底能改变什么?”在执掌自然之友的最初几年里,梁从诫空前谨慎。作为缔造和保护这个稚嫩机构的人,他彼时的孤独几乎无人可诉。多年之后,当我们的国家在现代道路上走得更稳健之时,无人了解他那时的落寞。然而,这就是他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价值。我们不能想象,在并不久远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凭借名门之后的特殊影响力,“自然之友”这样一个试图以民间行动贡献于社会的机构,怎么可能掀起一定的社会波澜;我们更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凭借政协委员的特殊影响力,“保护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书,怎么可能送达国务院副总理的手中?滇金丝猴的生存困境,又怎么能得

23、到缓解?同样不能想象,如果不是梁从诫本人过硬的家学素养、极佳的英文和国际交流能力,英国首相怎么会回信赞同禁绝藏羚羊绒贸易?今天,当成龙在公益广告中一遍遍地说着“没有贸易就没有杀戮”之时,人们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是惊世骇俗之念。后人将更难想象,在政治上刚刚解禁的那个时点,如果不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和特定影响力,中国民间公共参与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历史无法假设。西南联大避居重庆李庄时,林徽因女士曾对幼小的梁从诫说:如果李庄沦陷,就证明中华大地已经倾覆,自己就跳江而去,绝不当亡国奴。可就在战事难测、颠沛辗转的途中,梁思成先生依然要求学生每天削好铅笔,对功课不得有丝毫马虎。不问他人如何,做自己应该做好的

24、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素养。梁从诫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他同时体会着最强的生命能量和最深的无力感。直至今日,自然之友还是一个挂靠在中国文化书院下面的二级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初生和幼年,也许在客观上依靠文化的传承,也许要在特殊的佑护下呼吸,却也必须在某一个时刻斩断依赖,突破自身,有勇气和能力与童年作别,靠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真正站立起来。梁从诫的独特影响力,正是他运用个人影响、高层私交撕开了公民行动的一角,但同时他也必须将自然之友推离这样的行动模式。这是梁从诫遭遇的悖论,是民间环保运动遭遇的悖论,也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强大悖论。我们祈祷:世间再无梁从诫,祈祷中国不再需要以强烈的

25、个人色彩,来推进现代精神的奠基。祈祷日后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自你我这些普通人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向先生的背影深深致敬,并且彼此勉励。风动桂花香桂花的香气来得太突然。事先不知躲在哪里秘密练兵,勤力修炼,直到秋风大旗挥动,花香跟着一起浩荡我以为,秋风一阵紧似一阵,桂花的香气能流淌起一条河,一条江,浩荡向前,是不留一点退路地释放。桂花的香,甜而温暖,是俗气的。不像梅、兰,清雅是清雅,可总爱在幽谷孤芳自赏,和平民生活有着距离。桂花闹在红尘,公园、路旁、庭院,任何场所都可以,都不嫌。一树风动,香去八里十里。恰如辛弃疾说的,桂花一点宫黄,染教世界都香。我想,所有的桂花,都长了一颗热情、率真的心,一朝绽开,

26、满腔的爱,都倾了凡尘。环城路旁的桂花也开了,去晨跑,听秋虫微弱喘鸣,看太阳一点点抬高。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甜丝丝的香,感觉全身每个细胞都被花香浸润了。很幸福。桂花瘦小,仔细看,如同刚煮开的小米花。怯怯地藏在树叶的背后,毫不出彩。然而馥郁的花香盖过了外表的平凡。桂花教人明白,不因卑微而废香,不因渺小而不竭尽心力,在风里,露里,香得自在。人可能看不见,听不到,可是有生命在,就少不了呼吸。一呼一吸,花香入鼻,叫人记得,这是活着的好。(摘自2010/11/4扬子晚报有删改)嘿!你朋友从水乡绍兴来,普通话说得还可以,因此,他放单儿自己出去逛了逛这北方大都市。感受一番北方九月的秋高气爽,观赏着车水马龙、摩肩接

27、踵的大街盛景。我问他出行几日,有何不便?他迟疑片刻,说出了心里话。他说城市公交车多车大很是方便,但人也多,上车时,前面堵住了,说了几句请让让,却效果甚微,怎样称呼对方、怎么说才得体?他说叫同志吧,根本没啥反应。自己也知道,这个称呼有点老了或许也太严肃。就是在工作单位,人们也很少这么称对方了,大多都在姓氏后挂上官衔儿,什么李总、王处,或者刘工、张秘之类。最近听到称同志,还是在一次老厂长的追悼会上,主持人在读悼词时,说了某某同志几十年爱厂如家等等。有时是几位女人堵着,说声女士请让让,又觉得“女士”太文绉绉,而且,这个称呼好像是对年岁大一点使用为妥,面前的女人才二十左右吧,不行。呼小姐?这可得慎重考

28、虑。几十年前吧,这是称资产阶级的,谁也不想沾上边儿。近些年“小姐”又臭了街,连在饭店点菜,都不兴称“小姐”了,得叫“服务生”,或“服务员”。前几年在北京,最时髦的是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叫“师傅”。师傅,有技术有本事的人,徒弟叫着显出个辈份儿,旁人称着有股尊重,受听。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师傅们大多下岗分流了,有的提早十几年就“光荣”退休,有的工厂破产,工龄买断,上街自谋生路去了。这种光景下再喊一声“师傅”,不是自讨没趣吗?听他唠叨这些,我笑说你们南方人啊,想得可真多,一句称呼也犯得着这样费神?你跟我走。我们说着唠着走在街上,刚好来了一辆公交车,我说咱去月牙湖逛逛。说着,我前他后上车。前面人堵,我一运

29、气:“嘿,你!”效果出奇好,真是芝麻开门,没费劲,我俩进入车中间。朋友翻白眼看我,我说看什么看,你这绍兴佬,时代不同了,阿Q小D那精神也得使使了。(摘自2010/11/19扬子晚报)吴非专栏学校的老树我参观学校,并不在意人家的办公楼教学楼有多气派,那些都是有钱就能办到的,对热衷搞基建的校长们就更不在话下。可是老树就不同了,只要想到几代人的青春曾徜徉在这样的老树下,你就会充满感激,充满敬畏。我们这些在学校工作了半生一生的人,记忆中都有这样的老树。有位教师来信,说假期出门旅游了七天,回到学校,看到老校园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百年建筑,只留下一片废墟,如剜心头之肉,不禁老泪纵横。可是校长轻描淡写地说:

30、学校要发展,瓶瓶罐罐总要打碎一些的。老教师悲愤地只反问了校长一句:“你家里的古董为什么舍不得拿出来砸?”现在的一些暴发户校长都有这个毛病:他不是从这个学校读出来的,也不想长期在这里呆下去,所以他就不会尊重这里的一切,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不会像老教师一样爱护。他只要他的“政绩”,所以他的破坏力一定远远地高于他的创造力。拆房子,盖房子成了“政绩”,像个暴发户,身上簇新簇新的。我视野所及,好多所谓的百年名校,校园里一幢老房子也没有了,连大树都是花巨款买来的。没办法,人和人想的不一样。几年前,学校搞基建,要从标本林边上移走几棵老树。几个民工在挖,为了省事,他们刨断了一些树根,然后几个人合力摇动

31、树干,嘎拉嘎拉作响,又掰断一些根,然后起出。我的同事刘老师路过,见了很心疼,上去阻止,说:“你们这样挖,树会死的!请你们立刻停下来!”民工觑她已是个老太,料想是无权之辈,漠然地说:“我们听主任的,主任叫我们停我们才能停。”救树如救人,刘老师立刻去找主任。主任无奈地说:“是校长让挖的,他不发话,我们不好停。”刘老师只得去找校长,校长听后释然,笑着要她放心,告诉她:“移栽是花木公司承包的,树弄死了他们会赔的。”没想到刘老师听了脸色变了,脱口而出:“可是世界上少了一棵树!学校里少了一棵树!”等到我们再去看那树时,只剩下一个坑了。这是移走的,还有移来的。我在山东一所学校参观,校长带我参观校园,看到移种

32、的几棵大树,已经枯死。我很奇怪,为什么要移种这些大树呢,不容易活的。校长说:“唉,有几棵老树才像名校。”他没说错。可是这树是从别处买来的啊,它们原来在人家的老宅静立百年,在村子口守望百年,也许是主人破产,也许是不肖子败家,一朝被收买,来装点“名校”了。这校长是个有良知的人,说:“谁愿意做这种事?被逼的。你看,死了一半,每棵三五万元呢。”不说了,心里难过。(摘自吴非的博客2010-11-8 20:11:00)要相信孩子们的道德心近日,媒体传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的照片:一位白发老大爷站在身边,7名有座位的中学生坐着不让。照片与另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同时受到了网友的关注。

33、事情发生在南京,又因为我是教师,所以不能不发表意见。7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有没有其他原因,我不了解。这里只能就事论事。目前,绝大多数人仍然把在公交车上青年是否给老人让座视为品德问题。本次媒体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让座?”时,认为“基本的品德教育跟不上”的占 79.1%。可是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没有哪所学校教育学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向教师学习,也向一切人学习。而反映在学生身上的品德问题,很多也是社会风气问题。假如认真地考察,可以发现,学校的品德教育水平仍然高于社会。就拿这个“让座”问题来说,中学生在公交上不给老人让座的比例很低。我的许多学生一

34、向乐于助人,至于在公交车上让个座位,是不足挂齿的。相当多的青年仍然认为,不管怎么样,应当把座位让给老人。本次媒体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这些学生该让座吗?”认为“该让,累不能成为借口”的占 75.2%;认为“让不让,由个人决定 ”的占20.0%;认为“可以不让,他们学习很辛苦”的仅占 4.8%。在回答“如果您恰巧那天很累,但旁边站着一个老人,您会让座吗”时,仍有 90.3%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会”。因而,那7名中学生的行为不过是偶然的。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们的道德心。当然,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曾有学生埋怨,他们在公交车上基本没有坐的权利,几乎任何人上来他都得让。他们经常感到“坐着的压力”,如果

35、在公交车上坐着则简直就是罪过,如坐针毡。曾有学生说过,生了病在车上也不敢坐。有些身体还很硬朗的老人(往往也只有五六十岁),一上公交车就盯住中学生,使中学生感到委曲。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在公交车上见到有位子也不坐,反正迟早是要站起来的。作为老教师,我了解自己的学生,也相信他们是诚实的。我们能不能了解一下中学生在想些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再观察一下老年朋友又是怎么看这样的问题的呢?有学生说,早晨他在去学校的车上,听到无人售票车的刷卡器连续不断地读出“老人卡”、“老人卡”时,他就干脆站着打瞌睡了。要不无意间又会招致“道德谴责”,还要担心不留神被人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我的老年朋友曾说,他的孙子上小学就经常给人

36、让座,到了高中更不用想有座位。他疼孙子。我想,如果他把全市中小学生都当作他的孙子,他也许不会难为他们让座。同样,如果所有的中学生都把这白发老人当自己的爷爷,也就不至于有那张“现眼”的照片了。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变得简单了。时至今日,我仍然每天都能看到中学生给老人让座,我的心充满温暖和感激,就像他们把位子让给了我一样。但我的确也经常见到缺乏礼貌的老人,他们的表现有时简直不可理喻,他们不言谢,也不谦让。于是我也经常想,这些老人在青年时代或少年时代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所以对那些缺乏文明习惯的学生,在批评他们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还得反思一下:成人社会给孩子们作了什么样的榜样?(摘自吴非的博客2010-11-

37、14 20:44:00)文言趣读乌有先生历险记编者按乌有先生历险记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仿古自编。故事中信息量极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及能力训练之要点,文中隐含逾半。认真读此文,效果颇佳。加之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曲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于是,枯燥的文言复习也平添了几分乐趣。一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二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

38、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39、。三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

40、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四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山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阵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者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擒。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若何物狂夫,擅失吾寨,其

41、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能延医活友为恨耳,唯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五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

42、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间闻巨啸,回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六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见一矢已贯于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趋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谒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以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否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

43、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日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七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桮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炙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贡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