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商主义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D官营商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主张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保护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此后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古代中国长时期的“抑商”政策不符,排除;B项错误,只是汉初的政策;D项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
2、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2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 “唐三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陶瓷业进步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用来赞誉闻名于世的越窑青瓷。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B项正确;A项提及的是青铜器,排除;C项提及的是丝绸,排除;D项提及的是唐朝的彩陶,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进步陶瓷业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
3、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形式,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题干这段唱词反映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基本状况,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商业,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市场,排除C;D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
4、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应用,汉朝时候出现了耦犁和二人一牛的犁耕法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是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B项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D项是现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5、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以后,如果你是一名西欧商人,要到东方去,你会( )A、乘飞机飞往东方 B、利用帆船探
5、寻到达东方的新航路C、发动战争侵入东方 D、利用汽车绕道东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点。正确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14世纪前后”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C项与题干“商人”信息不符,排除;D项错误,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排除;B项表述准确,14世纪前后正值欧洲新航路开辟时期,B项正确。故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概况及意义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包括( ) 交通运输业 机器制造业 汽车工业 电力工业 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6、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工业部门的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工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等,据此排除含有或者的BCD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工业、电器制造、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迅速发展,并且对一些国家工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符合史实和题意,即A项正确。故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7、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单纯学习西方科技 B、没有采取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制度C、没有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 D、西方列强极力阻挠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知识
7、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西方列强的阻挠、顽固派的破坏、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以及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等。可知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体西用”,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C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是外部客观原因,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概况及认识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A、面粉业、纺织业 B、机械纺织业 C、交通业、冶炼业 D、烟草业、化工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
8、题考查的是“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况。根据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的信息,可知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两个行业是面粉业、纺织业,均属于轻工业范畴,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重工业,排除;C项提及的是重工业,排除;D项提及的是重工业,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时期的状况9、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A、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进行 B、中心环节是建立各种责任制C、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D、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结合所学
9、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1978年12月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是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项“各种责任制”说法错误,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D项提及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表述不准确,排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0、经过改革开放,成为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 ) A、珠海 B、厦门 C、深圳 D、汕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知识点。结合中国对外开放史实可知,改革开放后,深圳作为首批开放的经济特区
10、之一,经济迅速腾飞,由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快速转变为一个国际型的大城市,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D三项与深圳一起成为首批中国开放的经济特区,但没有获得题干“一夜崛起的城市”称号,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进程11、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各项重大问题B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C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
11、说法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C、D两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错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发表的,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12、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 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对外开放概况。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央政府
1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深圳、珠海是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B项错误,海南建省是在19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才提出的。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概况13、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AB CD 【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概况14、到2000年末,我国的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
1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通讯业的进步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话的普及说明了通讯工具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进而证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表述准确,使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中国电话使用总量世界第二位与中国疆域辽阔没有关联性,D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讯业的进步概况15、“第四媒介”指的是( )A电话 B手机 C互联网
14、 D电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考点: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概况16、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纽约股市暴跌B市场和消费的矛盾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C【解
15、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C项正确;A是经济危机的表现,排除;B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是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席卷世界的原因,排除。故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概况17、1933年罗斯福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句话说明(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
16、坏性强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是在1929年;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只强调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问题;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根据材料信息“交换手段、工业企业、农场主的产品、千万个家庭”,说明经济危机的范围广、破坏性强,B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故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征18、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为美国夺
17、取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 C、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的生活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干信息,注意题目中关键的“根本”二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排除;B项与与题干要求明显不符,排除;C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罗斯福新政概况及认识19、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安德罗波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A【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知识点。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揭开序幕”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揭开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19531964年)的改革,之后是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其后是安德罗波夫(19821984年),最后是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综上可知,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革概况20、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新”体现在( ) A、举办公共工程 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 D、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答案】D【解
19、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即“新”,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项正确。A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B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C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罗斯福新政概况21、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B、它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 C、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
20、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D、它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新经济”的认识与理解。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不正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有其周期性规律,美国“新经济”也不可能真正摆脱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美国“新经济”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A;C项符合“新经济”特征,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表述准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新经济”2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措施是( )A、把
21、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C、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D、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的是“余粮征集制”,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工业方面,排除;B项提及的是商品贸易,排除;C项提及的是义务劳动制,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概况23、最能说明斯大林模式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是( ) A、1925年苏联国
22、民经济基本恢复 B、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C、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 D、1975年苏联经济进入停滞阶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知识点。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1925年时“斯大林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C项与题干“积极作用”要求不符合,排除;D项错误,1975年时期,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时期(19641982年);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此时期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19241953年),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概况及认识2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
23、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知识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相同,即都是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项正确;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方面;B项错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D项说法错误,二者经济改革均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
24、概况及认识25、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思想领域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D军事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即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形下将改革方向转向政治领域,最终改革失败。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戈尔巴乔夫改革概况26、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 )A雅尔塔体系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布雷顿森林体系
25、 D维也纳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是经济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政治体系,排除;B项错误,是一战后的世界政治体系;D项错误,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故选C。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
26、的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7、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联合国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组织是二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据此可知,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联合国是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组织,C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概况28、当今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
27、是(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欧共体 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据此可知符合史实和题意,即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不是区域性经济集团,据此排除含有的A、B两项;欧共体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经济组织,不符合题意,据此进一步排除含有的D项。故选C。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概况2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 A、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B、世界
28、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C、世界市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D、全球经济形成为一个整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资本,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排除;B项“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30、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
29、享受风险和机遇 B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C都主张实行贸易高度自由化 D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有不同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别,享受的机遇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具体主张肯定不同,C项错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D项表述客观,正确;A项“平等”一词错误,排除;B项“相同”一词错误,排除。故选D。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与认识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1题16分,32
30、题24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该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的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的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苏共决议汇编材料三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时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
31、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以带有小农民在居民中占优势所造成的特点的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材料四 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政权可怕的地方。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反映了苏俄哪一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一指出其实施的背景。(6分)(2)材料二又提出了什么措施?反映了苏俄哪一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其实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有人认为由材料一的措施转向材料二的措施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试结合材料四的内容加以说明。(4分)【答案】(1
32、)措施:实行余粮收集。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6分)(2)措施:实行粮食税。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小农经济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提高当时的劳动生产率。(6分)(3)观点:不正确。理由: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控制这国家的经济命脉。(4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措施”,紧扣材料一信息“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该下列基础进行分配”、“其余的粮食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收集中心”等,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实行余粮收集。关于第二小问,回
33、忆、再现所学知识,即苏俄实施了巩固新生政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关于第三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本问考查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等,即可直接把握到答案,即实行固定粮食税。关于第二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即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关于第三小问,紧扣材料二、三信息“粮食
34、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时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小农民在居民中占优势”等,分析、认知,重点注意从以下维度展开:小农经济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提高当时的劳动生产率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本问考查的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对题干观点作出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观点不正确。其次,紧扣材料四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展开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理由充分。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政治上,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经济上,国家经济命脉的公有制主体地位(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属于国家资本主义范畴)。考点
3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概况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俄新经济政策概况及认识32、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36、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0分)(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4分)(3)我国应该怎样从策略上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0分)【答案】(l)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冷战结束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和
37、平的环境。(10分)(2)评价: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也遇到了发展的机遇,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机遇,和发达国家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方法,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要学会一种“双赢”的思维,正确看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4分)(3)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除害。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及“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
38、经济体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答出五点既得10分)【解析】(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建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题展开分析和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积极应对、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世界经济合作等。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