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记述出
2、处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史记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答案:B解析: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是一手史料,不能说可信度最高,故排除A项;史记汉书后汉书都属于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排除D项。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
3、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三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王国势力削弱,故C项正确。4.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该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A.东汉中央集权加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
4、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是指如果传达的是州郡官员以及门阀大族的指令,必须以霹雳之势完成,反映的实质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势力,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5.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朝代的历史()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答案:D解析: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
5、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政越来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故选D项。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道:“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起义()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D.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表明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D项。7.汉武帝时期,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赋()A.开创
6、了浪漫主义的先河B.旨在宣扬儒家民本思想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赋不仅有“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汉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C项正确。8.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A.纪传体通史史书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C.民间诗歌总集D.药物学专著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9.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7、相或乘牛车。上(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唐杜佑通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建立初期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经济形势是如何造成的?(2)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共同认识?由此采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参考答案:(1)经济形势: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原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等长期的战乱。(2)共同认识: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治国政策:“与民休息”政策。局面:“文景之治”。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据史书
8、记载:“自武帝以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其中,中朝拥有决策权。由此可知,汉武帝时()A.丞相权力受到削弱B.丞相不再负责全国政务C.实现行政与军政的分离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决策方式的变化,不涉及行政与军政分离,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知识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但热
9、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A.优先兴办教育B.科举制度的僵化C.背离传统礼制D.儒家思想的限制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优先兴办教育属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且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兴办教育的措施,故A项错误;汉朝没有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并不与传统礼制相冲突,故C项错误。3.下表为史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记述出处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汉书食货志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
10、车马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汉书匡张孔马传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四篇文章中均有与土地买卖相关的记述,如“卖田宅”“卖田百亩”“买田宅”“买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宋徐天麟西汉会要材料二(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
11、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材料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中原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摘编自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参考答案:(1)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