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鉴赏(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送别诗的产生背景、标志、常见意象、内容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解题思路。 2能根据所学对相应的送别诗进行鉴赏解读。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提供的有关送别诗的材料,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并提出问题。 2在记忆有关送别诗知识的基础上做“自主检测”。3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检测”题做题情况的批阅,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做当的拓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与高考接轨,提前为应对高考做准备。2领悟送别诗的内涵与魅力,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惜别深情,感受诗人的心境与情怀,在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素养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预习任务一送别诗简介:1、产生背景: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
2、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2、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字眼。3、常见意象: 时间:傍晚、月夜植物类:杨柳、梅花、春草(萋萋)动物类:雁、寒蝉、瘦马物:行舟、羌笛、浊酒自然景象:(秋)雨、(愁)云、晚风、雪、月、流水、远山地点:阳关、长亭、古道、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灞桥、南浦(泛指分手的河边) 4、内容主旨:直接抒写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借
3、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有的重写劝勉、鼓励、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
4、体。 5、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6、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细节描写、白描二、鉴赏送别诗的解题思路:找出诗歌写了什么景,明确送别双方的处境、心情。 根据景物形成的意境,判断诗歌的基调,明确诗人的心情。 根据背景、送别双方的处境心情等思考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自主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
5、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 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
6、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问题意见古代诗歌鉴赏(七)自主检测一、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清秋节。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二、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