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785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A. 统治的地域中心B. 汉文化影响范围C. 封建政权的称谓D. 中华民族的总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铭文意思是,周武王灭商后,就公告天下说:我从“中国”开始,治理天下的万民,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指西周的统治中心,所以A正确;西周时期,“汉文化”还没有形成,排除B;西周属于奴隶制社会,排除C;西周时期,“中华民族”没有形成,排除D。2

2、. 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据此可知,当时A. 多元一体民族观念确立B. 文化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C. 黄河流城是发展生命线D. 防范大戎是周的核心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而这些诸侯国躲在黄河流域,说明黄河流域是发展的生命线,故选C;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的确立是在秦统一以后,排除A;据图示内容无法看出文化中心的转移倾向,排除B;周的核心任务明显不可能是防范犬戎,排除D。故选C。3. 195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指示江西省委烧制能反映中国民族特色的“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礼赠送给斯大林。为更充分表达毛泽

3、东的深刻用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决定增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替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现在,这套“水浒故事瓷盘”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瓷盘外交”直接有利于A. 支持抗美援朝战争B. 打破西方大国封锁C.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D.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51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泽东以“水浒故事”制作瓷盘并印上“替天行道”等内容,不仅表明中朝等国的反帝决心,还表明中国政府对苏联支持的感谢,这有利于争取到苏联对战争的支持,故选A项。中国在1949年就已与苏联建交,共同对抗西方大国的封锁,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

4、除;C项在1953年开始,排除;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不是“瓷盘外交”的直接影响,排除D。4. “深刻的反省。口口口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制的一部分。口口口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口口口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B. 中美联合公报C.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D. 中日联合声明【答案】D【解析】【详解】日本曾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此,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有日本对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刻反醒,故选D;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5、国的合法权利,不符合“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BC不符合“深刻的反省”,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深刻的反省”“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联系中日建交的史实分析解答。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按照“亲、诚、惠、rong”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根据你对中国相关外交政策的理解,这个“rong”字应是A. 熔B. 荣C. 容D. 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为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遵循“亲、诚、惠、容”的理念,“亲”强调的事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诚”强

6、调的事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惠”在于“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容”则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C项正确;排除A、B、D项。6.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 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 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

7、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7. 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

8、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 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 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 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答案】A【解析】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是跨制度合作,丰富了“一国两制”内容,故A正确;“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无法体现“独特的优势”,排除B;CD选项无法体现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独特的优势”,排除CD。8.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

9、速增长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要性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的评价中既肯定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同时指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不可能战胜反动派,这一评价意味着中国的工人阶级必须找到同盟军,这是其推翻反动派的必要条件,即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正确;题干只提到了工人阶级,并未提到农民,排除A;1922年至1923年,无产阶级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北洋军阀,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9. 19世纪60年代,如图所

10、示地区最迫切的政治诉求是A. 统一B. 民主C. 争霸D. 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该地区是德意志地区,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所以此时该地区最迫切的政治诉求是统一,而不是民主、争霸和独立,排除BCD,故选A。10.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A. 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B. 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 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D. 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每

11、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并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有所增加,才会出现材料中提及的现象,故可以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众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B正确;担任官职的机会较大,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公民可以广泛的参与国家管理,并不是显示其弊端,C错误;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D错误。故选B。11.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 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B

12、. 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D. 扩大失业救济范围【答案】C【解析】撒切尔夫人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撒切尔夫人不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要产业私人可以经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缩小失业救济范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也多次提到“民主”,如“天唯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这说明A. 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同根同源B. 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影响中国C. 商朝政

13、治具有典型的民主特色D. 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在古希腊,民主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在中国,“天唯时求民主”中的“民主”是人民主人的意思,所以二者的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故D正确;古代中国一直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没有真正意义的民主,而西方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东西方民主政治不相同,不是同根同源,A错误;在先秦时期与西方交流很少,中西方频繁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始的,所以说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影响中国不准确,B错误;材料中“天唯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体命于成汤”的含义是上天让成汤来当人民的主人,民主也就是人民的主人,并不是真正地民主,故C错误。13.

14、“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希特勒微笑地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材料从侧面反映苏联A. 战时共产主义成效显著B.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突出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D. 二战后的改革成就辉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可以看出,苏联在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故材料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突出,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成

15、就,而不是弊端,排除C项;此时还处于二战时期,排除D项。1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以睦邻政策取代了此前以武装干涉为中心的拉美政策,并于19341939年先后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这一变化A. 标志着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B. 阻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C. 表明美国改变了殖民主义立场D. 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1934年至1939年美国正出于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改变对拉美的政策,实行睦邻政策,同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政策的转变和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利于美国向拉美国家出口商品,扩大美国的商品市场,D正确;美洲经济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A

16、;美国政策由武装干涉转向睦邻政策,有助于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B;美国政策的转变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未改变其殖民主义的立场,排除C。15. 如图是从1929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图(横向数轴表达的是年份,纵向数轴代表的数据)。依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B.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C. 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D. 经济体制创新是美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表信息可知,罗斯福新政以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

17、是上升的,而且幅度比较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罗斯福新政对经济体制的创新有密切关系,故D项表述正确;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错误;显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16. 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A.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B. 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C.

18、 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D. 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并结合经济危机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得出,美国政府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并消毁大量农产品,这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危机中的救济,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规律,排除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与联邦制的确立无关,排除D。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

19、产生于20世纪A. 一二十年代B. 三四十年代C. 五六十年代D. 七八十年代【答案】C【解析】【详解】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因此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18. 罗斯福智囊团的骨干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说,“为什么凯恩斯理论和富兰克林政策之间在学者们看起来是一种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罗斯福生活于一种不仅是凯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气候之中”。这说明A. 国家干预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B. 罗斯福新政践行了凯恩斯主义C. 英美的经济学理论始终保持同步D. 凯恩斯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政策【

20、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政策存在相似,是因为两人和其他更多人都对当时的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得出了相似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者有相似之处,罗斯福新政践行了凯恩斯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材料无法证明英美经济学始终同步,C错误;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危机导致的,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影响,D错误。故选A。19. 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经济学派对比了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这说明此时

21、期A. 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干预是大势所趋B.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C. 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D. 政府需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滞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可知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产生低通货膨胀率,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失业率,题干现象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中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的假设,故B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干预提高就业率,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政府需扩大开支都体现了国家干预措施,而20世纪70年代主要

2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国家干预成效不大,排除CD。故选B20.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解析】【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

23、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21. 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B.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D.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

24、,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22. 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这说明中共中央A. 试图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B. 总结了“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C. 反思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D.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八大报告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价值规律,即承认市场的作用,结合当时的时

25、代背景可知,这一结论是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C正确;这一结论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排除A;八大召开时期我国一五计划尚未完成,排除B;这一时期我国是计划经济模式,排除D。23.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A. 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 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

26、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并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消除顽固守旧思想,故A排除;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故C排除;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联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4. 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A. 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B. 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C. 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D. 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

27、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商办企业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且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与外国交流便利频繁的上海、广东,可见当时商办企业主要是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商办企业行业分布并不广泛和均衡;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当时中国商办企业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当时中国的商办企业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秀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

28、,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荷兰借助上述主张A. 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B. 为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辩护C. 使得航海条例宣告破产D. 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初荷兰具备对外殖民扩张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所以,他们会提倡海上自由,主要是为自己在海上进行殖民扩张和贸易运输服务,这就为荷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B项符合题意;1588年英国已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A项错误;航海条例是1651年颁布的,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

29、。26. 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德斯密斯,在他的诗歌荒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财富在积累,人口在调零.这种现象A. 是专制统治的恶果B.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C.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D. 固化了社会的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土地正在遭遇厄运”“财富在积累,人口在调零”可知,这是对英国圈地运动的描述,而圈地运动有助于工业革命发展,C正确;圈地运动发生时英国已经确立了民主制,排除A;圈地运动并未导致革命,排除B;圈地运动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二、材料题27. 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材料一 材料二 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

30、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材料三 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德国下降了47%。国际贸易总价值减少65%以上。为摆脱危机,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1931年11月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美国国会也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税率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实际平均

31、税率达53.2%。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圈和各国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材料四 (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取材料一图文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特点。(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额大幅减少的原因。(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答案】(1)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从商观念转变;商帮的出现。(2)特点:对外贸易额增长迅

32、速;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3)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国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设置关税壁垒,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4)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解析】【详解】(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商品流通范围大,南北方之间或东西部之间的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从材料一的文字看出,明朝中后期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从商观念转变;根据材料

33、一“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商帮。(2)根据材料二“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可以看出英国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材料二“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根据材料二“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可以看出英国这一时期在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3)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至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大危机,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方各国工业生产下降迅速;根

34、据材料三“为摆脱危机,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圈和各国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设置关税壁垒,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4)趋势:根据材料四图片所示信息可以看出,199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约为0.1万亿美元,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

35、易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生活出工朝食对应现时232412345678910地支午未申酉戌亥时辰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生活夕食收工入眠对应现时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表1:古代计时:一天划分成十二时辰材料二 京张铁路开行时刻表(清末)京门枝路第七次下午往西行车十点开西直门十点四十三分到三家店十点四十八分开十点五十四分到门头沟表2:清末计时:一天划分成24小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36、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计时不精确;以自然现象作为计时方式;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2)变化:时间观念越来越精准化;时间意识逐渐增强;引入了近代西方计时方式;融入了世界统一的计时系统。原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需要精确的计时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需要与世界计时方式接轨;近代科技发展,计时方式进步;城市化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生活节奏加快;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西学东渐)。【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出工”“收工”可得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从

37、“对应现时”可以看出计时不精确;从“ 日出”“食时”可得出以自然现象作为计时方式;从“鸡鸣”等信息可得出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2)变化:根据“十点四十八分”可得出时间观念越来越精准化、时间意识逐渐增强;根据“一天划分成24小时”可得出引入了近代西方计时方式、融入了世界统一的计时系统。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需要、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和图2分别为16世纪初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情况据武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比为例等

38、绘制材料二 图3和图4分别为18世纪晚期中国、英国商品贸易情况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张亚东(18世纪英第一帝国的贸易与经济成功等绘制(1)观察图1和图2,概据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的相同点。(2)观察图3和图4,指出中国和英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答案】(1)具有地城性,分布不平街;在多种行业出现,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集中在工商业市镇;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2)特点: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或国内长途贩运);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或海外贸易发达)。原因:经济基础: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英国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对外政策:中国实行闭关政策,英国实行

39、殖民扩张政策;社会观念:中国重农抑商,英国重商主义、新教伦理;交通运输:中国商帮形成,长途贩运繁荣,英国交通工具先进,海运发达;生产组织:中国是传统手工业,规模较小,英国实行工厂制度,规模大。【解析】【详解】(1)根据“图1和图2”,可从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都具有地域分布不平衡,多种行业出现,主要行业有纺织业,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16世纪初)等分析总结。(2)特点:根据图3和图4,可从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分析回答。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中国可从自然经济为主,实行闭关政策,长途贩运繁荣,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手工业等分析总结;英国可从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海运发达,实行工厂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