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新二中2019至2020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不论是周王的还是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大宗,长子,长孙也不一定是大宗,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
2、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秦朝的军国大事,
3、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
4、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
5、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
6、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相
7、当大的独立性,排除B项;秦汉时期土地私有,与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与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建立起来的“家天下”不同,排除D项。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8.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
8、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门下省B. 中书省C. 御史台D. 尚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C选项错误,御史台是唐朝的监察机构,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D选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春秋战国时期“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
9、要是由于A. 儒家思想正统化B. 小农经济的发展C. 专制制度的加强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士人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对政权的依附关系不强;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士大夫在思想上依附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依附政权,导致独立人格的匮乏甚至丧失,C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化与“士”独立的人格的变化无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匮乏无直接关系,排除B。科举制度的僵化的确会导致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丧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0.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
10、,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为了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11.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
11、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2.“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理
12、政务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明太祖需要的是一个能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含义,特别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能严格执行他决策的机构。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13、强内容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意义都要掌握。13.如果你到过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一见面(请皇帝旨)一述旨(拟皇帝旨意)一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一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一过朱一交发”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使军国
14、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只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自身毫无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通过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的叙述,说明了它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陪皇帝读诗作画方面的活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是反映了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说明它只是一个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而已,不能反映它“纵论军机,谋划战事”方面的职能。故D项错误。1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
15、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C.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这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帝的知识水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不再受限制”;皇帝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而是有可能侵犯到皇帝的权威,故D项排除。【点睛】“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
16、编纂起居注”是解题的关键。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
17、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B. 明、清C. 隋、唐D. 宋、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因此秦汉、隋唐、宋元时期君权、
18、相权,互为节制,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与之相背离的朝代”。17.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
19、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18.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
20、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19.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B. 中央集权制C. 郡县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21、: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及材料中“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可知皇位是血缘世袭的;这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宗法制;故选D。A项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项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其核心内容;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20.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
22、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D. 德国强租胶州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抢劫”“放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攻入北京城,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项符合题意,故选B。21.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马关条约开商埠B. 辛丑条约拆炮台C.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答案
23、】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西方列强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开始涉足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进一步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在华权益,故A项正确,排除B项;C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22.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答案】C【解析】“中国守
24、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项错误。23.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A. 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B. 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C.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D. 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据材料“
25、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故选A项。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把握。19世纪中期,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欧美国家,它们中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或者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它们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这就是当时的阶段特征或者说时代特征,明确了这一点,题目就迎刃而解了。24.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Victoria)女王。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下列属于她统治时期英国发生的大事有A
26、. 英国发动了两次对华的鸦片战争B. 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C. 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D.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故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是在181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5.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英国方面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
27、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缴纳。这说明南京条约A. 反映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B. 导致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贸易”“贸易机构”“公平”“进口关税”可知,南京条约反映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向中国输出商品、打开市场的要求,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鸦片贸易使英囯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南京条约损害中囯司法主权主要体现在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26.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
28、是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二十一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是因为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C项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27.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
29、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 监察体制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能力有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都是由中央任免并为中央服务的,其权力与职责无人监督,故易出现贪赃枉法的情形,C项正确。A项中“效能有限”,D项中“能力有限”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仅指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表面原因,未从根本上去解答此问题,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二、非选择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
30、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
31、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由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
32、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见: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结合所学,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
33、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9. 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
34、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统治者限制和分割相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2)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
35、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所以他们都不具有宰相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威胁,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达到意思即可3分(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扣住“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的关键词语作答,要强调君权加强相权削弱即可。(2)既要运用材料观点,又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归纳总结,关键是要突出防止宰相专权和吸取历史的教训等。(3)主要从权力、职能和是否有法定地位等角度分析,关键是要用内阁首辅不是决策机构的长官、内阁首辅和军机
36、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之类的事实去解释。(4)黄宗羲的观点是要明确即废丞相后,皇权不受制约,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然后具体解释“无善治”即政治不清明、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政治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之类的答案均可。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
37、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
38、行“以华治华”。【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中可见当时英国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而且要求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中,日本通过开设工厂,同样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而且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因此两个条约的共同点: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日对中国都进行经济侵略,但是侵略方式不同,英国以商品输出为主,日本通过开设工厂,以资本输出作为主要侵略方式。(2)新阶段: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的代理人,成为了列强侵略的工具。由此可知,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3)趋势:回答列强侵华的趋势,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可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在华的特权不断地加大,在政治上,列强开始实行通过控制中国政府来扩大对华的侵略,这也体现了列强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的趋势。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