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
2、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
3、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
4、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
5、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1. 下列对于“苏轼的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 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和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 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是苏轼的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A.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B. 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 “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自己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B.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
7、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D.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司马迁评传张大可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
8、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
9、,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
10、。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刎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
11、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像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士”,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
12、,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
13、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4.下列对司马迁著书的内容和所写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忍辱发奋,在史记这部传世之作中写下了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悲怨。B.司马迁把对世情的感慨,对专制君王的认识,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C.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如王蠋、田横、李广、项羽等。D.史记中写了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如勾践、伍子胥、季布等。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
14、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C.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D.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6.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老土枪赵志广这是一杆没有枪栓的老土枪。郝铁爹年轻时是郝家村的民兵队长,曾用这杆枪打死过十几个日本鬼子,也正是凭响当当的
15、战功,稳稳地在村支书的宝座上坐了五十多年。爹死后,郝铁成了村支书。郝铁膝下只有一子,起名郝楠。受爹的影响,郝楠特别喜欢打枪,初中毕业后,说啥也不上学了,整天闹着要当兵,说能打真枪。郝铁点头说:“好男就该去当兵!”郝楠在部队每次打靶都是第一名,当上了班长。郝铁得知后,乐得脸上开了花。第三年,郝楠打回电话说:“战友都在为转志愿兵的事给当官的送礼呢,至少得送两万块钱,我也想转志愿兵,咋办?”郝铁当时就火了,冲着电话嚷嚷道:“一分钱也没有,让转就转,不让转就回来,请客送礼的事,想都别想!”秋天的时候,郝楠流着泪脱下了军装。退伍后,郝楠进了县交通局。去上班前,郝铁指着老土枪对郝楠说:“你爷爷是老革命,老
16、子英雄儿好汉!你得保住你爷爷的这块招牌,决不能变色走邪路,不能丢了爷爷的脸!”郝楠点头。公安局收缴枪支弹药的时候,这杆老土枪被定性为革命文物,特批留存,但严禁再使用,郝铁把枪用油擦得铮亮,高挂在墙上。郝楠很得局长赏识,被招赘做了女婿,没几年又被提拔为副局长。后来,局长退休,郝楠当上了局长。虽说儿子入赘不太光彩,可当上局长,这可是件祖坟冒青烟的事,郝铁感到很自豪。这天,郝铁正坐在院门口,一辆小轿车停在了跟前。下来一个胖子,郝铁仔细看看,不认识,正纳闷儿,胖子说话了:“是郝铁大叔吧?我姓刘,是你儿子郝楠的朋友。”郝铁忙让进屋。胖子从皮包里掏出一沓钱放到桌子上说:“大叔,这是二十万块钱。咱县里要修一
17、条柏油路,我想把这活儿包下来,郝局长不给面子,你老给说说情吧!”郝铁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看得心里直痒痒,一抬头,看到墙上的老土枪,耳朵边仿佛“砰”地响起一声枪响,惊得脸上没了血色,急忙把钱推回胖子说:“我家可是老革命家庭,你这一招不灵!”胖子灰溜溜地走了。胖子走后,郝铁天天看着墙上的老土枪发呆,突然一拍脑袋,把老土枪摘下来,小心用布包上,坐上公交车就进了城。一路上,郝铁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儿子家里没人,郝铁就坐在门口等,日头过午了,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到了跟前,郝楠从车上下来说:“爹,你来也不打声招呼,我好派车到家接你。”郝铁看看小轿车问:“这是你买的小轿车?”“我这
18、俩工资哪能买得起车?这是单位给我配的专车!”郝楠回道。“你是局长就有特权了?就能用公车办私事?”郝铁沉着脸训,训得郝楠哑口无言。进了屋,郝楠问:“爹,你来找我有事?”郝铁压低声音说:“前些天有个胖子来咱家了,给了我二十万块钱,想包活儿。我来是给他说情的。”郝楠说:“准是刘胖子,也来找过我,给我十万块钱,我没要,把他轰了出去。你赶紧把钱还回去。”郝铁说:“儿子,这次是二十万呀!爹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你就让他包了活儿吧!”“爹,你怎么越老越糊涂了?贪污受贿超过十万块钱就是杀头的死罪!你想害死我吗?郝楠急得直跺脚。“哈哈哈!”郝铁一听,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禁不住笑出声来:“儿呀,这下爹就放心了
19、。那钱我根本没接,也把他轰走了。” 郝铁拿出老土枪递给郝楠,问道:“你还记得这杆老土枪吗?”郝楠说:“爹,哪能忘了呢?爷爷是老革命,用这杆枪打死过十几个鬼子爹,放心,我决不变色走邪路!”郝楠看看老土枪,再看看爹,两眼模糊起来。 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郝铁影响,郝楠喜欢打枪,他上学不求上进,郝铁就支持他去当兵。事实证明,当兵这条路选对了,郝楠在连队出了名、当了班长。B.郝铁看到刘胖子送了那么多钱,一时间动了心,可当他看到老土枪后,清醒了过来,马上打消了收礼的念头,坚决把刘胖子赶走了。C.郝铁进城时,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忐忑不安;进城后见到儿子
20、很清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高兴地笑了出来。D.小说赞扬了郝楠继承父亲身上的革命精神,拒绝诱惑,牢记老土枪的精神,不忘职责使命的传承精神。8.郝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9.文章以“老土枪”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
21、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22、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23、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4、。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5、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9分)初到黄州 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粱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朱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捡校官例,折支
26、多得退酒袋。”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15、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7、(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 “_,_。”(2)惨象, _;流言,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_。沉默呵,沉默呵! _,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稀疏、简约的画面撷取了物质世界的一瞥一茎野草,一截枯枝,还有一只_的飞鸟。为了它的到来,曾忆城不得不耐心等待,可见他创作过程的良苦用心。这种创作方式和传统水墨画家为让下笔瞬间的动作能够凝练并准确表达心灵影像所做的精制功课_。他的探索还包括引起恐怖遐想的Dachau系列组图,它们展示的是一个_的纳粹
28、集中营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空间及器具。曾忆城拍摄的画面并不是对其思想的简单诠释和描绘,相反地,是他的思想形象地化为画面。这一系列的尝试,体现了曾忆城_地完成了对传统最深切的尊重。苏格拉底说“不假思索的人生毫无价值”。我们有理由充分地认为人的大部分摄影活动和认识是草率的、肤浅的。从专业圈子里的狗仔队对名人的无耻追拍以及时尚界的张扬拍摄,到业余选手单一无味的旅游快照以及无休止的随意自拍,摄影技术已经无可救药地被这个世界用滥,用低,用得不假思索了。事实上,摄影师们认为一张照片不一定与其拍摄对象一致,或者用怀特的话说,“我们拍摄时,不仅仅要拍物体本身,还要拍出它的弦外之音”。在他们看来,()。17、依次填
29、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期而遇并无二致臭名昭著举重若轻B.不约而同并无二致恶贯满盈驾轻就熟C.不约而同大同小异臭名昭著举重若轻D.不期而遇大同小异恶贯满盈驾轻就熟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有理由充分地认为人的大部分摄影活动是草率的、摄影认识是肤浅的。B.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的大部分摄影活动是肤浅的、摄影认识是草率的。C.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的大部分摄影活动是草率的、摄影认识是肤浅的。D.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的大部分摄影活动是肤浅的、摄影认识是草率的。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30、隐喻可以运用来摄影,而被当作一种语言传达诗情画意B.摄影可以被当作一种语言传达诗情画意,而被视为隐喻C.被当作一种语言来传达诗情画意,摄影可以被视为隐喻D.摄影可以被视为隐喻,而被当作一种语言传达诗情画意20、下列句子中加线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是寡人之过也 臣请入,与之同命B.以乱易整,不武 而乃以手共搏之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于是荆轲遂就而去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
31、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22、下面是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的微信对话,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5分)秋月:贤弟,别来无恙?春风:久仰了,老兄一向可好?有什么事情请告知,我会关照的。秋月:愚兄的确有事相求,想当面详聊,昨日劳步府上,岂料铁将军把门,遗憾失迎。今天中午请您小酌,恭敬不如从命,请勿回绝。答:四、作文(60分)请以“_ 的青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请将题目
32、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明确体裁,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2020-2021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答案】1. C 2. A 3. C【1题详解】C项,“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说法错误。原文是说“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见并不是“不仅仅”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故乡了。故选C。【2题详解】A项,“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可见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3、,并不能说他对故乡感情日益淡漠。故选A。【3题详解】A项,“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可见原因是异乡的风景足够好,所以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而不是因为苏轼长期处于“无家”状态,所以他有时会贬低自己的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一定程度”是指故乡的具体化有一部分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造成,并非完全是“对异乡的排斥”造成。D项,“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
34、隔的超越”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应该理解为“异乡的故乡化”,而不是“泛化了的故乡”。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4解析原文是说“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答案A5解析B项,“全方位展示了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不正确。C项,此文没有介绍史记的体例。D项,“表现对国事、世事的关心”不对,应是“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答案A6答案司马迁认为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能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就是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因此,
35、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7、A解析:1.“上学不求上进”文中无据,文中只说他想当兵,没有说他上学不求上进的事。8、.正直,讲原则:儿子转志愿兵坚决不请客送礼;拒绝刘胖子的巨额贿赂;反对公车私用;有智慧:为了考验郝楠,假意为刘胖子说情;有传承精神:继承了父亲的老土枪,也继承了父亲身上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并把它们传承给当局长的儿子,警醒儿子时刻铭记身上的责任。9、“老土枪”是小说的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老土枪”而当兵,因“老土枪”而警醒,用“老土枪”去试探儿子;揭示主旨:“老土枪”象征着郝铁家祖孙三代身上的正气、正直,讲原则,有信
36、仰的精神。10,D, 11,B 12B 13 14、B【解析】“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15、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找到了自已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来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的题意,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16(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已使我目不忍视,尤使我耳不能闻,我懂得
37、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17解析“不期而遇”侧重指“遇到”了,而“不约而同”意为事先没有约定而行动或意见相互一致,语境意为曾忆城拍摄中遇了“一只”“飞鸟”,所以用“不期而遇”。“并无二致”强调两者是相同的,“大同小异”是说“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句意是强调相同,故用“并无二致”。“恶贯满盈”的对象是人,不能是“集中营”,用“臭名昭著”指“集中营”的坏名声人人都知道,符合语境。“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用于句中切合语境。“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语境中说到“探索”,可见如何尊重摄影传统,又有自己摄影的创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8、由此看来,强调了拍摄之难,故用“举重若轻”。答案A18解析A项“充分”在句中作状语位置不当,应改为“理由”的定语。B项、D项“摄影活动”与“肤浅”、“摄影认识”与“草率”搭配不当。答案C19解析根据前文段,所填的是一句结论性的句子,语境叙述对象应是“摄影”,且重点论述的是“摄影”作为一种“语言”能传达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只有D符合语境,与前文衔接恰当。答案D20、B 21、A22解析初次见面才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关照”指关心照顾,不能说自己“关照”别人。“劳步”是敬辞,用于请人或感谢人来访,不能用于自己去见他人。“失迎”是客套话,因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向对方表示歉意。“恭敬不如从命”是客套话,多表示接受对方盛情款待或赠送的谦言。答案“久仰”改为“久违”;“关照”改为“帮忙”;“劳步”改为“拜访”;“失迎”改为“返回”或“而返”;“恭敬不如从命”改为“敬请赏光”。23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