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432KB ,
资源ID:59722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722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C. 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加D.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

2、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A正确;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C、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D、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A。2.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雌性激素与耙细胞内受体结合B.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储存C. 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D. 乳酸与NaHCO3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答

3、案】D【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详解】A、雌性激素与靶细胞内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储存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C、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发生在

4、消化道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乳酸与NaHCO3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D。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B.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C. 突触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方向D.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3个神经元【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

5、经元,A错误;B、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C、突触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C正确;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C。4.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只能向N传递B. 刺激M点电流表指针将偏转1次C. 刺激M和N点都可以引起肌肉收缩D. 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6、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详解】A、由图可知,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既能向大脑方向传递又能向N传递,A错误;B、刺激M点电流表指针将偏转2次,B错误;C、由图可知,刺激M和N点都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反射弧中信息传递均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B.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并不组成细胞结构C. 小麦田鼠蛇这条食物链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 光照促进种子萌发表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

7、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在反射弧中信息传递主要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A错误;B、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并不组成细胞结构,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D、光照促进种子萌发表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错误。故选B。6.如图表示正常神经元

8、和某种药物处理过的神经元在接受相同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无离子进出B. 处理后的神经元不能恢复静息状态C. 处理后的神经元未产生动作电位D. 此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阻断了部分K+通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处理后膜电位未超过0。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而静息电位主要由钾离子外流维持。【详解】A、静息状态神经元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B、据图可知,处理后的神经元可以恢复静息状态,B错误;C、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未超过0,未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此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阻断了钠离子通道,D错误。故选C。7.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

9、的是( )A. 血糖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B. 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 血糖升高会直接剌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D. 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血糖升髙【答案】B【解析】【分析】1、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的调节:(1)胰岛素的作用: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10、;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详解】A、血糖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A正确;B、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C、血糖升高会直接剌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D、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髙,D正确。故选B。8.下列关于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些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治疗B.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服用促甲状腺激素C. 家蚕作

11、茧前在桑叶上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可提高蚕丝产量D. 养殖青鱼时通过注射促性激素能促进卵子和精子的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起不到作用。2、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详解】A、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A正确;B、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不能产生,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B错误;C、家蚕作茧前在桑叶上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可提高蚕丝产量,C正确;D、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养殖青鱼时通过注射促性激素能促进卵子和精子的成熟,D正确。故选B。9.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

12、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维持体温恒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感受寒冷刺激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B. 细胞代谢减弱,耗氧量降低C. 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并调控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抖D. 在寒冷环境中,健康人体的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致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2)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感受寒冷刺激的感受器位于主要分布在皮肤,另外还有内脏器官,A错误;B、健康人从温暖

13、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B错误;C、大脑皮层产生冷觉,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抖由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控制,C错误;D、在寒冷环境中,健康人体的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致相同,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抓住体温的产生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只要体温恒定,则产热和散热就是相等的。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部分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C.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体液调节广泛D. 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比神经调节缓慢【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

14、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正确;B、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正确;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广泛,C错误;D、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所以反应速度比神经调节缓慢,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

15、者之间的关系,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11.下列对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可表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乙释放B. 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如图表示其分泌存在分级调节C. 可表示性激素,该激素过多时可抑制乙的分泌D. 图中均通过体液运输,只有乙和下丘脑上才有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

16、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分级调节示意图。乙、甲表示腺体,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详解】A、此图表示分级调节,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若表示抗利尿激素与题图不符,A错误;B、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由图可知,可表示性激素,该激素过多时可抑制乙的分泌,C正确;D、如果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所以这些细胞都含有的受体,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免疫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B. 注射卡介苗属于免疫预防,输入抗体属于免

17、疫治疗C. 只有通过特异性免疫才能将人侵入体的病原体消灭D. 用人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可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学应用分为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等,主要包括:疫苗的应用,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器官移植等。【详解】A、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A正确;B、注射卡介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输人抗体属于免疫治疗,B正确;C、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可以将人侵人体的病原体消灭,C错误;D、利用抗体的专一性,用人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可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D正确。故选C。13.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18、( )A. 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B.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疾病C. 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最终使免疫系统瘫痪D. 给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输入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可恢复其免疫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

19、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所以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A正确;B、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C、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最终使免疫系统瘫痪,C正确;D、给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输入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不可恢复其免疫功能,T细胞不能成熟,D错误。故选D。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横向放置的胚芽鞘中生长素仍可进行极性

20、运输B.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C. 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D. 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可通过较髙温度的处理解除【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调节的本质是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详解】A、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与胚芽鞘的放置方式的无关,A正确;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B正确;C、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D、脱落酸在高温下易降解,D正确。故选C。15.如图示意生长素浓度与生长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光性实验中,向光侧、背光侧浓度可能分别为a、cB. 幼苗横放较长时间后,幼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dC. 曲

21、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作用效果可能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d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d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d点后抑制植物的生长。【详解】A、向光性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低,生长速度慢,所以向光侧、背光侧浓度可能分别为a、c,A正确;B、幼苗横放较长时间后,幼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抑制生长,B错误;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由曲线图可知,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正确。故选B。16.下列关于种

22、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 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一定会越来越复杂D. 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

23、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蜻的密度等。【详解】A、跳喃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喃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A正确;B、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会越来越复杂,但若遭到破坏,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会变得简单化,C错误;D、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D正确。故选C。17.如图为鲫魚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可用S型曲线表示B.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维持在b点C. b点起该种群的环境阻力明

24、显增大D. b-c过程中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D【解析】【分析】由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速率,0-b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可知鲫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可用S型曲线表示,A正确;B、根据图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K/2)点,B正确;C、b点起该种群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C正确;D、b-c过程种群的增长速率减慢但是仍然增长,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D。18.气候干旱时,东亚飞蝗容易大量繁殖,甚至形成蝗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气

25、候条件不同,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不同B. 可通过耕垦湖滩荒地、释放天敌等措施对蝗虫进行生物防治C. 发生蝗灾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蝗虫可控制其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详解】A、蝗虫生存需要适宜为温度等环境条件,因此气候条件不同,蝗虫种群的环境

26、容纳量也不同,A正确;B、耕垦湖滩荒地不属于生物防治措施,B错误;C、发生蝗灾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蝗虫可破坏其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19.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临岸区到湖心区生物分布发生一定变化,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 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C. 稻田中的水稻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草原生态系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7、一)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

28、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从临岸区到湖心区生物分布发生一定变化,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的影响,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B正确;C、稻田中的水稻高低错落,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结构,C错误;D、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草原生态系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20.下列有关“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数量时,应将培养液直接滴在计数室底部B

29、.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前,应轻轻振荡试管以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C. 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弱,因此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D. 收集小动物时,主要利用其趋湿、趋光的特性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1、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2、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3、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

30、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详解】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错误;B、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C、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因此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D、调查收集小动物时,主要利用其趋湿、避光的特性进行,D错误。故选B。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各种微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 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生产者是指绿

31、色植物、根瘤菌等自养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B、分解者包含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B错误;C、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D、根瘤菌不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C。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

32、室效应是燃烧化石燃料等破坏了碳循环平衡所致B. 第二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C.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其结构和功能就越稳定D. 鸽子能“越千里回巢”,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温室效应是燃烧化石燃料等破坏了碳循环平衡所致,A正确;B、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摄取的能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中的能

33、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仍然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其结构和功能就越稳定,C正确;D、鸽子能“越千里回巢”,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B。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萤火虫发出光属于行为信息B. “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物理信息C. 动物的特殊行为只能对同种生物传递信息D. 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无机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

34、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B、“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涉及的因素为温度,体现了物理信息,B正确;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C错误;D、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来自是生物,D错误。故选B。24.各类人工生态系统稳定的维持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 实施必要的物质输人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C.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D.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能实现废物

35、资源化【答案】A【解析】【分析】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2、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详解】A、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实施必要的物质输人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B正确;C、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C正确;D、在人工生态系统中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能实现废物资源化,D正确。故选A。25.诗经小雅小苑中说“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说明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A. 捕食B. 寄生C. 互利共生D. 竞争【答案】A【

36、解析】【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详解】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故选A。26.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光合作用B. 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网C. 一般来说所在的营养级含碳有机物量最多D. 碳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

37、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分解者,4是大气中的CO2库,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7是呼吸作用,8是分解作用。【详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是生产者,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B、是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分解者,而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C、是生产者,一般来说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量最多,C正确;D、碳元素以CO2的形式在所组成的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D错误。故选C。27.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

38、叙述,错误的是A. 每个营养级都有能量输入、转化和散失等过程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提髙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A正确;B、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

39、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C、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故选D。28.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可逆的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都是呈负相关的C. 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演替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D. 在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40、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往返【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需熟练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两种类型关系、演替的影响及物质循环等内容。【详解】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不能改变,所以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不可逆转的,A项错误;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都呈负相关,但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如沙漠和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其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B项错误;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演替方向的影响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C项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指的就是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D项正确。【点睛】易错点: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的

41、关系: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呈负相关,但需注意特例如沙漠、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等。29.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引进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能保证其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 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2、。(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详解】A、引进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态入侵,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C、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能保证其结构和功能的协调,C正确;D、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故选A。3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B.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

43、的直接价值C.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属于就地保护D. 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

44、(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全球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等,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即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D31.下图表示某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其中字

45、母表示细胞,甲、乙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1)图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它主要是由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的_(填字母)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2)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受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细胞是_。(均用字母表示)(3)图中细胞C识别甲后发生的变化是_。一段时间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_ (填字母)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4)异体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是供体的器官会被受体免疫排斥,此时供体组织细胞相当于图中的细胞_(填字母)。研究发现,尽管药物有效控制了细胞免疫的各个过程,排斥反应仍然在器官移植中发生,这说明_。【答案】 (1).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 A (3). E

46、(4). D、E、F、G (5). 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6). D、F (7). H (8). 机体对供体器官的免疫排斥中还存在体液免疫过程【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的,其中的A吞噬细胞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2)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E浆细胞,受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细

47、胞是D记忆细胞,E浆细胞,F记忆T细胞,G效应T细胞。(3)图中细胞C是B细胞,识别甲后发生的变化是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一段时间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D、F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4)异体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是供体的器官会被受体免疫排斥,此时供体组织细胞相当于图中的细胞H靶细胞,研究发现,尽管药物有效控制了细胞免疫的各个过程,排斥反应仍然在器官移植中发生,这说明机体对供体器官的免疫排斥中还存在体液免疫过程。【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32.饮酒后,人体对外界剌激反应迟钝,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请分析回

48、答:(1)人醉酒后东倒西歪,与酒精麻痹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_有关。一段时间后血液中酒精被清除表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_。(2)研究表明,酒精可激活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导致Cl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_ (填“增大”或“减小”),从而抑制_的产生,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3)酒精降解产生的乙醛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的_结合,进而使心跳加快;另一方面,乙醛可以使毛细血管_,从而使人出现面色潮红的现象。上述过程属于_调节。(4)欲测试酒精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_ (填“适合”或“不适合”)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_。【答案】 (1)

49、. 小脑 (2). 稳态 (3). 增大 (4). 兴奋 (5). 受体 (6). 舒张 (7). 体液 (8). 不适合 (9).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干扰测试结果【解析】【分析】1.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2.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一旦识别并发挥作用就被灭活

50、,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详解】(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饮酒过量的人常常表现走路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小脑造成的。乙醇属于内环境中的外来物质,一段时间后,乙醇的浓度逐渐降低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根据题干知:酒精可激活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导致CI离子内流,会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仍为负电位但数值增大,导致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增大,从而抑制的兴奋产生,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人反应迟钝。(3)激素必须与相应受体结合,并识别后才能发挥作用,故去甲肾上腺素也必须与心肌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乙醒可以使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从而使人出现

51、面色潮红的现象;上述激素及乙醛等化学物质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4)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干扰测试结果,故欲测试酒精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适合作为测试对象。【点睛】本题通过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为实验材料,考查有关稳态、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知识,同时渗透有关探究实验过程中实验个体的选择、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基本实验技能。33.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摘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和2,4-D是其常用措施,这两种物质对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1、2所示。请据图回答:(1)脱落酸主要由植物的_等部位产生,对留树保

52、鲜_(填“有利”或“不利”)。(2)由于植物体内的激素具有_的特点,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进行相关实验,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能长时间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控制无关变量的原则是_。(4)分析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结合图2我们可以推测赤霉素和2,4D是通过_起作用的。【答案】 (1).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2). 不利 (3). 含量少、提取困难 (4). 植物体内没有相关的酶对其降解 (5). 喷施物的种类 (6). 确保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7). 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同时喷施这两种物质降低落果率效果更好 (8). 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含

53、量【解析】【分析】1、分析图1曲线可知,与对照组(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均能降低落果率,当同时喷施赤霉素与2,4-D时降低落果率的效果更显著,二者属于协同关系;2、分析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与对照组(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均能减低脱落酸含量升高的速率;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脱落,赤霉素和2,4-D均能延缓果实脱落,脱落酸与二者之间属于拮抗关系。【详解】(1)脱落酸主要由植物的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产生,对留树保鲜不利。(2)由于植物体内的激素具有含量少、提取困难的特点,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进行相关实验,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能长时间发挥作用是因为

54、植物体内没有相关的酶对其降解。(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喷施物的种类,控制无关变量的原则是确保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4)分析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同时喷施这两种物质降低落果率效果更好;结合图2可以推测赤霉素和2,4-D是通过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起作用的。【点睛】对于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的记忆及不同植物激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理、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4.科学家研究了某一自然区域内的黑线仓鼠种群,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若要绘制出该曲线图,需要先采用_方法估算该种群

55、的种群密度;除了数量特征外,该种群还具有_特征。(2)根据图示假定黑线仓鼠的数量在第1-5年的是一个恒定的值,在此期间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大体呈_型,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_年。(3)一段时期内,该种群的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若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写出两种种间关系)。(4)黑线仓鼠主食作物种子造成经济损失,但作为食物链的一环,黑线仓鼠在生态系统的_和_这两大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空间 (3). J (4). 10 (5). 竞争、捕食、寄生 (6). 物质循环 (7). 能量

56、流动【解析】【分析】曲线中=1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维持相对稳定,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时,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1时,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1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故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10年。(3)一段时期内,该种群的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若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竞争、捕食或者是寄生。(4)黑线仓鼠主食作物种子造成经济损失,但作为食物链的一环,黑线仓鼠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

57、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不大。35.某自然保护区在地震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毁损,下表为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恢复时能量流动的数据单位为103kJ/(m2a)。请回答:生物种类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呼吸散失未利用人工输入生产者14323700植食动物a05492肉食动物0250052 15 1b(1)震区局部植被已不复存在,但由于_条件基本保留,所以震后植被恢复属于群落的_演替。(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该保护区能实现生态恢复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用文字描述),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营养级储存在其有机物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经_释放到自然界。(4)能量值

58、b为_103kJ/(m2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答案】 (1). 土壤 (2). 次生 (3).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自我调节 (5).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 (6). 一 (7).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8). 5 (9). 12.7%【解析】【分析】分析表中能量传递信息,抓住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进行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是传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固定能量100%,这是要注意不能把人工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看成是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

59、人工输入的能量的总和。【详解】(1)震区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该地区演替的类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该保护区能实现生态恢复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储存在其有机物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到自然界。(4)根据表格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4+3+23+70)=110103kJ/(m2a),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14+2)103kJ/(m2a)=(a+0.5+4+9)103kJ/(m2a),则a=2.5103kJ/(m2a),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5+b)103kJ/(m2a)=(0.25+0.05+2.1+5.1)103kJ/(m2a),能量值b为5103kJ/(m2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群落的相关内容,区分初生和次生演替的类型,结合表格分析数据,得出各营养级的能量值是解题的关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