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第三讲 文言文分析综合 考点三部曲考点课堂四面清专题全练通 文言文分析综合 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1)分析综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1年全国所 有高考语文试题,都对这一考点都作了考查;(2)分析综合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考查,是检验 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是每套试题 命题的必考项目。一、考点要求 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 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
2、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归纳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
3、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二、命题规律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
4、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011大纲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 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 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 不遣御史。洪武改
5、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 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 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 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 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 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 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 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
6、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本题此部分思路可参照第一讲助读锦囊“写人记事类文言文阅读指导”。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 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
7、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这一步的思路可参照第一讲“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 组是(3分)()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复以细故烦御史 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 B C D 解析:是熊鼎推辞做官以及这么做的原因;表现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答案:D 通过做上面的题目
8、,我们发现,做题时一定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脱离了具体语境将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做这类题可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与题干中相应的要求相对照。对照方法如下:相关文句 分析 是否符 合题意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太祖想让他做官,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既说明其不愿做官,也从侧面看出其孝道。否 复以细故烦御史 要联系前后文分析该句说明的问题。“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意思是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因此,此句是劝朝廷应当取信天下。否 相关文句 分析 是否符 合题意 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要联系前文事件分析。
9、熊鼎力排众议,准备释放无罪之人。他对案件仔细斟酌,办事踏实。是 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前文是说“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申冤”,本句说“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治罪不盲目,而是“鞫实”,然后才“立正其罪”。是 相关 文句 分析 是否符 合题意 按 历钩 考之,莫敢 隐者 这是熊鼎考查官吏好坏的办法,与之相关的文字还有“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意思是说“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就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
10、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其办事之精细求实可见一斑。是 相关文句 分析 是否符 合题意 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要抓住关键字眼分析。“知寇伪降”中的“知”,说明熊鼎的洞察力;“密疏论之”中一个“论”字,说明其办事的细密。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 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 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 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 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 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 才作罢。.C熊
11、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 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 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解析:C项,迁走的是方氏占据当地后担任官将的人,对明朝而言,这些人算不上官将,原文用的是“伪”,所以“凶恶残暴的官将”表述不对。答案:C 通过做以上题目,我们知道,做题时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中心和观点态度。以后遇到此类题目,我们可用下面的方法来具体加以分析。A项 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1)熊鼎卓有才能,处变
12、不惊。(2)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在松江平民钱鹤皋造反的时候,邻近地区的人大都惊慌失措,而“鼎镇之以静”。可见其“卓有才能,处变不惊”能“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可见其“深受邓愈器重”。“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对应“留在邓手下任职”。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 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母丧除
13、”,对应“为母亲守孝后”,“授德清县丞”对应“担任德清县丞”。B项 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1)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2)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1)朝廷布大信于四方。(2)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对应“维护朝廷威信”。“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对应“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1)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2)皇上这才作罢。(1)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2)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从“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
14、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可以看出;“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可从“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看出。从“乃不遣御史”可以看出“皇上这才作罢”。C项 题干内容相关句子分析(1)熊鼎治政有方。(2)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分部台、温”对应“分管台、温事务时”;“鼎尽迁之江、淮间”中的“之”,代“伪官悍将二百人”,其中“伪官”指方氏占据当地后担任官将的人,对明朝而言,这些人算不上官将,原文用的是“伪”,所以“凶恶残暴的官将”
15、表述不对。“民始安”对应“百姓方才安定”,同时也说明“熊鼎治政有方”。本项误点关键词语理解有误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1)坚持依法办事。(2)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从“平阳知州梅镒因犯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到“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可以推断“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熊鼎没有听从小吏禀告,释放了梅镒,可以佐证“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从“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可
16、知其“坚持依法办事”。D项 题干内容 相关句子 分析 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知寇伪降”对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对应“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对应“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同时也说明了“熊鼎面对
17、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来松江平民 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 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 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 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 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
18、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 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 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前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 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 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因犯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朝廷)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
19、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 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 多次投诉都不能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 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 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 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 吏的好坏,于是就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 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 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洪武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
20、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了。1整体感知,以人为本 无论是传记类文章,还是古代小说类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理解文言文时,考生要先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考生要通过分析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职位的变化等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按照事件给文段划分层次,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注意有关人物性格
21、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3认真比较,把握细节 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22、先后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者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其次,应坚决坚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的答题原则,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人物)、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特别提示 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
23、进行综合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 .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
24、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
25、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
26、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选自聊斋志异)注 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弯:拉弓;指开弓射箭。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翳形术:即隐身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静以觇之 觇:暗中观察 B倚剑危坐 危:端正 C烛之,则纸人 烛:用烛光照 D卜之而爽 爽:心里踏实.解析:D项,“爽”,错。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公乃自卜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急击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皆为犬血模糊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审视,则土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竟
27、然”的意思。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C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答案:C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3 分)()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公方骇,鬼则弯矣 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解析: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与任侠勇武无关;说的是卜人。答案:C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
28、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B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C.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 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 决拒绝了。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 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 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解析:C项,“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的说法不妥,假如他不相信,就不会给仆人占卜了。答案:C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4分)译文:_(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3分)译文:_(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
29、人于死,以神其术也。(3分)译文:_ 参考答案:(1)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2)(于公)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3)(于公)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参考译文: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
30、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 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你三天之内当死!”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于公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
31、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
32、一片的,已经砍碎了。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瞅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拨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火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
33、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于公从大鬼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
34、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原来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
35、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22 分)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
36、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注 胠(q):打开;橐(tu):袋子。崛峍(l):高峻陡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37、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 一:统一 B往往伏而不出 伏:埋伏 C庶几狎而得之 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困而归 困:困顿 解析:B项,“伏”,蛰伏。答案:B 7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 气节自高”的一组是(3分)()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 也,遂欲往游焉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独其诗可行于世 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A B C D 解析:写他要到东南游玩;是贤士喜欢和他交往;写他的诗作流行。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8、(3分)()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的人,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味的好作品。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解析:D项,“在曼卿诗作之上”无根据。答案:D 9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译文:_(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3分)译文:_(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4分)译文:_ 参考答案:(1)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
39、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故”“游”“阴”各1分)(2)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的时候,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适”“何其”“壮”各1分)(3)在他将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叙”“因”“悲”“衰”各1分)参考译文: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够广泛结识当代的贤人豪杰。然而,我还是认为国家统一天下,停止战争,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的时间已有四十年了,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
40、发现的人才。我想去追随他们、寻找他们,却无法办到。后来,我终于找到那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开朗豪放有远大的志向。当时掌权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去求得苟合。他没有地方抒发意愿,就常常和平民百姓、乡村老人,痛快地尽兴喝酒游玩,到了癫狂的地步也毫不厌倦。我疑心那些隐居而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也许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找到他们,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他们两人相处欢娱,没有一点隔阂。曼卿在饮酒中隐蔽自己,秘演隐居在寺庙中,他们都是有奇才的男子,然而他们都喜欢做诗来自己取乐。当他们尽情饮
41、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当时的贤人,都愿意跟他们交往,我也时常到他们的住处去。在十年中,秘演 向北渡过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没有遇上合意的事情,不得志地回来了。曼卿已经去世了,秘演也年老多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然亲眼看见他们的盛年和衰老,而我也快衰老了。曼卿的诗极为清新,可是他特别称道秘演的作品,认为它高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伟,他的胸怀宽阔刚直,他既然学习佛教,就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了,只有他的诗可以在世上流传,可是他懒散,不会珍惜自己的作品。他已经老了,打开他的诗囊,还找到了三四百篇,都是令人喜爱的作品。曼卿死后,秘演寂寞茫然,没有了去向。他听说东南多奇山丽水,山顶悬崖高峻陡绝,江水波涛汹涌澎湃,非常的壮观,就想到那里去游历。这可以知道他年纪虽然老了,而志向还依旧存在。在他将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