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88.50KB ,
资源ID:59693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69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深圳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深圳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1、广东省深圳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 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 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 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 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

2、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 依靠雄辩的言辞就能在雅典取得政治地位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答案】C【解析

3、】【详解】根据材料依靠雄辩可以获得优越地位而非政治地位,为此雄辩是为了更好的参与政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智者学派是服务雅典人民参政而非激发雅典人民参政的热情,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在这个国度只有依靠雄辩才能够获得优越的地位,为此促使了专门教授人们雄辩的智者学派的诞生,故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权利但是并没有体现公民必须参与的义务,故D选项错误。3.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A. 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B. 消

4、极遁世的处世态度C. 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D. 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等内容,可见黄老之学兼采“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C项符合题意;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项不符合题意;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4.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

5、材料反映了三省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5.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

6、,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A. 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 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 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D. 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可以看出唐代重视市场诚信,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坊市关系问题;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6.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

7、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A. 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B. 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C. 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D. 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言官专职弹劾百官,皇帝要求言官德才兼备,实行任职回避,限定选任资格,本质意图是为弹劾百司、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故B选项正确;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是对材料上述举措的概况,不是本质意图,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人才的选用,不是培养,故C选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出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的意图,但不符合材料问的本质意图,故

8、D选项错误。7.1545年12月,基督教第19届公会在德意志特伦特召开。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基督教公会这一做法旨在A. 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B. 规范基督教的教义C. 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D. 应对宗教改革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可知,基督教公会在肯定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的同时,也肯定基督教的传统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应对宗教改革冲击,维护基督教的地位,因此

9、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宗教改革的冲击,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不是最主要的目的;B选项错误,“口传圣经”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规范基督教的教义;C选项错误,该措施主要是稳固基督教会的地位,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不是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人们曾想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通过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这都无济于事。这可以用来佐证A. 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B. 文艺复兴兴起得益于天主教会的日趋衰落C. 宗教改革是欧洲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D. 启

10、蒙运动发生主要催化剂是瘟疫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欧洲气候的变冷和黑死病的肆虐促使人们去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人们对于整个基督教信仰的体系都产生了怀疑,宗教的神圣性被打破,对于信仰的质疑产生了最早的宗教质疑和反宗教的运动,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明确反映西方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时天主教会依然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15、16世纪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9.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

11、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A.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B. 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C. 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D. 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

12、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10.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A. 对自然风光的热爱B. 对政治现状的不满C.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8-19世纪”“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体现了文学艺术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追求,实质上反映的是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的一种反思和担忧,故

13、D项正确。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不断提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煤、石油的过度开采,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并非实质原因,故A项错误;对政治现状不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理想社会应该是指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11.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A. 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 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 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 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反映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

14、中期急剧上升,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故金银比价上升,故D正确;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B错误;当时中外贸易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理解材料数据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学生可以发现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如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土地政策B. 赋税政策C. 政治形势D. 自然灾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体现

15、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如东汉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下降,而唐朝前期、北宋时期和明清等时期上升,说明经济指数发展变化主要受政治形势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历史时期并没有明显的土地、赋税政策变动,AB两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指数,但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13.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B.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

16、业革命D.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的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人口分布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地理的变化,D正确;图中没有体现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无法体现城市化问题,排除A;从图中看不出工厂制度和工人阶级队伍,排除B;没有与其他国家比较,看不出英国人口的优势,排除C。14.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

17、推知,此次柏林会议A. 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B.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 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D. 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可知柏林协议主要为商品自由流通服务,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在对殖民地的争夺异常激烈,A选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贸易原则确立,C选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选项排除。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

18、,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扩大中外贸易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筹建轮船招商局的意图,并未提出这一企业的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几被洋人占尽而作自

19、强之气”,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抵御外侮求富求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排除其它选项。16.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 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

20、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17.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角度矛头政治层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思想层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批判孔予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A.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 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 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

21、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

22、认识A. 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 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项正确;“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23、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D项错误。【点睛】“直接过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

24、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A.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 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 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

25、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21.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A. 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B. 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C 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26、D. 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也称为经济危机,是空前严重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都大幅度下降,比如美国直接下降了50%,失业人口超过了1500万,这也是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近半数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即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选项正确;“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到医疗科技进展的

27、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选项错误。2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学习工科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科技

28、人才,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我国当时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能反映工科人数最多的原因,排除。23.下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B. 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D. 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绝大部分是亚非国家,这主要是因为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

29、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国家主要亚非国家,排除A项;美国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故选D。24.1959年,茹志鹃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笔细腻,清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说明当时A. 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浓厚B. 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C. 新中国的文艺成就被完全抹杀D. 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发展。材料中文学人物的描写被

30、刻意要求政治化,是文学批评政治色彩浓厚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文艺评判政治色彩浓厚,不是说明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B错误;C中完全抹杀说法绝对,C错误;材料中体现出文艺评判政治色彩浓厚,不是说明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D错误。25.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并在会谈中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同时呼吁西欧各国应该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同苏联交流和接触。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采取这些外交活动主要是因为A. 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B.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C.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D. 美苏两极对峙进入胶着状态

31、【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法国访问苏联、主张欧洲联合以及与中国建交,充分说明法国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A正确;题干未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如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排除B;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变化与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社大无关,排除C;材料主旨是法国外交政策,而非美苏关系,排除D。26.针对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禁核条约,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亚非国家和英、法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据此可知,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A. 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B. 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

32、位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 实现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均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可知,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尚未涉及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两大阵营的信息,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受到削弱,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且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

33、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7.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影响中国战略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 中苏关系恶化B. 中美关系正常化C. 经济建设的需要D. 日本和欧洲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目的

34、之一,是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故C正确;中苏关系早已经恶化,此时正处于逐步改善时期,排除A项;从材料中战略改变来看,此时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不是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了,排除B项;日本和欧洲崛起在60-70年代,不符合新时期这一时间,排除D项。28.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A. 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 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D. 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即引力不像其

35、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揭示了时空的特点,这应该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牛顿的经典力学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不符合题意,排除B;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是普朗克的量子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29.有学者把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15年);第二个时期,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第三个时期,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

36、划分注重了A. 国际关系的变革B.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C. 时间的不断更替D.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说明世界格局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第三个时期没有战争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时间更替不是主要划分依据,故C项错误;第三次世界格局出现与大国对历史影响就没有直接关系,故项错误。【详解】 30.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材料说明

37、A. 第三世界开始崛起B. 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C. 欧美国家日益哀落D. 新的国际秩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相比以前有了显著的上升,受经济力量崛起的影响,在国际格局必将会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正确;第三世界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A排除;欧美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C说法错误;新的国家秩序尚在形成之中,D排除。故选B。31.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

38、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

39、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答案】(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

40、,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解析】【详解】(1)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和“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根据材料“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可知,注重疾病预防。(2)原因:依据材料“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

41、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根据材料“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城市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根据材料“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可知,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根据材料“根据材料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可知,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中国19世纪经济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

42、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思想文化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

43、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

44、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45、。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

46、流。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涉及到的是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可根据材料“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得出工业革命开展这一信息,并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去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如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再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

47、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

48、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答案】(1)变迁特点:商税征收制度化(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表现:商税与地税分离;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广泛设置税务机构;加强对商品产权的保护等。(2)原因:商品生产者吸取唐末五代对商税横征暴敛的教训;政府严格管理各地商税征收的

49、结果;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战争的影响。(每点,任)作用: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1)特点: 根据“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概括得出商税征收制度化。表现:根据“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概括归纳。(2)原因: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根据“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翔苛刻的征商弊制”得出吸取前代征商弊制的教训;根据“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得出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作用:分别从促进商业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后世赋税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总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