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l)思厥先祖父(ju)暴霜露(p) 抱薪救火(x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n)燕赵之君(yn)洎牧以谗诛(j) 邯郸(Hn)(dn)草芥(ji) 日削月割(xu)为国者(wi) 胜负之数(sh)下咽(yn) 殆尽(di)二、一词多义(1)速(2)兵(3)故(4)得(5)与(6)非(7)向(8)以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2、(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2)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事实上。(3)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五、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
3、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2)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用兵的功效。(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4)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5)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句)译文:齐国不对秦国亲附。(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译文:(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译文: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8)举以予人。(省略句)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4、第二个“为”字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资料链接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主要作品著有嘉祐集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
5、,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1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散文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是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文化常识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6、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启用“八大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文本鉴赏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_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2课文第二段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_答案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接下来
8、,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词,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却如弃草芥;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课文第三段的论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答案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随之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
9、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完备周密。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4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_答案本段是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古讽今,给北宋当权者提出了警告,勿蹈秦国灭亡六国的覆辙。作者的观点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对比论证本文在一个“赂”字上,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契丹、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
10、。定义: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是指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特别适合本身就含有对比因素的题目,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等。2写法指导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三要求”(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手法。(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要找准所要对比材料的差异。(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3迁移运用请以“开卷有益”为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_【参考示例】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毒害人,甚至能置人于死地。吃药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作用。读书是有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人有好处。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不好的书可以让人深受其害。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开卷”只是在有益的前提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所以,真正会读书的人,首先是一个独具慧眼,会选择书去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