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974KB ,
资源ID:59629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62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3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3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导航课 标 解 读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的影响。2梳理古代社会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构建“时空观念”,认识法律和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感知乡约、族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时 空 坐 标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东周社会治理思想(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

2、,大国争霸,礼崩乐坏。(2)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3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4德治与法治之争(1)表现: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

3、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法律(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法律(1)特点:律令儒家化。(2)表现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法律(1)唐朝的法治演变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

4、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唐朝的礼治内容: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影响: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邢统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

5、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基层教化(1)理学兴起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传播: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乡约教化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延续: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

6、律合流。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以德治国”的继承与发展。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1)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

7、主专制统治的工具。(2)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秦汉时期的“律”与“令”“律”是经国家有关机构制定的比较成熟的并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令”是根据统治形势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议定程序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是对“律”或对现有的“令”起补充作用。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

8、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载:“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提示: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一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

9、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提示: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礼的力量。2论证观点对诸子百家的评价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谈认为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

10、改也”,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论证。提示:司马谈的观点是正确的。法家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专任刑罚、忽视教化。但对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有重大作用。同时,重法治、奖耕战、中央集权,对于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加速秦国统一进程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素养形成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历史观违背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

11、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法律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韩非的法治思想材料一韩非主张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示:观点: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专制统治;法由君主制定;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

12、封制瓦解,礼崩乐坏。2论证观点秦朝的法律材料二“或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可(何)论?赀徭三旬。”“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甲盗,臧(赃)直千钱,乙智(知)其盗,受分臧(赃)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夫盗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可(何)以论妻?非前谋也,当为收;其前谋,同罪。”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民法一说,而老百姓对此则唯恐避之不及”。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论证。提示: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古代中国的法律是统治者的命令,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体现,其目的在于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很多王

13、朝采取了轻罪重罚、严刑酷法的治理模式,如秦律的种种规定,而对于百姓的个人权利却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老百姓对此则唯恐避之不及。素养形成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1国家主义: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3德主刑辅: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

14、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5以法治吏: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全面认识以礼入法1进步性(1)推动了封建法律秩序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特权。(2)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局限性(1)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背离了法律原则,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观。(2)儒

15、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法律与道德礼仪高度混淆,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B根据材料可知,周人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因此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项;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

16、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项。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A法治 B专制统治C德治 D无为而治C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施仁政于民”,二者都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C项;A、B两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均排除。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B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

17、昏晓阳秋,相互结合,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D项排除。4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B由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18、材料体现的是儒家重德,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项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由此得出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的结论,C项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项排除。5明王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君主统治 B保证社会稳定C协调君臣关系 D突出法律权威A“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都可以威胁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故选A项;“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

19、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项。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

20、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可得出从现实需要出发的改革特点;从三国魏初沿用770余万字的秦汉旧律到魏晋时共27 600字,删繁就简;根据材料“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可得出刑法与行政法分离,突出伦理犯罪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可得出儒教经典开始影响法律的实施;根据材料“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得出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的解释;根据材料“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可得出儒学理念法制化。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独尊儒术”后儒教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