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A,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4A(g)3B(g)C(g)H0,达到平衡时有30%的A发生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密度都不发生变化B若向密闭体系内再加入3 mol B、2 mol C,达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与原平衡相同C达到平衡过程中反应释放出的热量不发生变化D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大于30%解析:选A。选项A,虽然容器体积可变,但反应是一个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所以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由于气体的体积、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也不变。选项B,达到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不相同。选项C,反应释放出的热量随反应的
2、进行而增大。选项D,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小于30%。2(2013黄山高三模拟)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发应:X(g)3Y(g)2Z(g)H0,p2p1B反应:H0,T10,T2T1或H0,T2T1D反应:HT1解析:选C。反应中温度降低,A的平衡转化率升高,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p1,A错;反应中T1先达平衡,说明T1T2,温度降低,n(C)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T1,则温度升高,A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吸热反应,H0,D错。4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
3、中有如下反应:4NH3(g)5O2(g)4NO(g)6H2O(g)H905.9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4 mol NH3和5 mol 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905.9 kJB平衡时v正(O2)v逆(NO)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C平衡后减小压强,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增大D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中NO含量降低解析:选D。A项,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故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放出热量小于905.9 kJ,不正确;B项,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平衡时的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应为v正(O2)v逆(NO),故不正确;C项,
4、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总质量不变,而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增大,则平均摩尔质量减小,不正确;D项,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化学平衡逆向移动,NO含量降低,正确。5已知在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HQ kJmol1。向一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90%,放出的热量为Q1;向另一相同容器中加入2 mol SO3,在相同条件下,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Q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QQ1Q2BQ1Q2QCQ1QQ2 DQ1Q2Q解析:选A。两平衡等效。2SO2(g)O2(g)2SO3(g)HQ kJmol1起始:2 m
5、ol 1 mol0变化:1.8 mol 0.9 mol 1.8 mol平衡:0.2 mol 0.1 mol 1.8 molQ10.9Q2SO3(g)2SO2(g)O2(g)HQ kJmol1起始:2 mol 0 0平衡:1.8 mol 0.2 mol 0.1 mol变化:0.2 mol 0.2 mol 0.1 mol来源:学科网ZXXK所以Q20.1Q,所以QQ1Q2。6(2013湖北三校联考)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响的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Z均为气态B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C升高温度
6、时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右移动D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提高解析:选B。由图可知,在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Z的体积分数减小,即平衡逆向移动,所以X、Y中有一种是气体、一种是固体或液体,故A错误。因反应物中有非气体物质存在,所以恒容时只要平衡发生移动,混合气体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则密度必然改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B正确。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故C错误。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不能提高Z的产率,故D错误。7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已达平衡的反应C(s)H2O(g)CO(g)H2(g),当增加反应物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已达平
7、衡的反应N2(g)3H2(g)2NH3(g),当增大N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容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后,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ABC D解析:选D。不一定,如果增加碳的物质的量,由于碳是固体,平衡不移动;增大N2浓度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N2的转化率降低;有气体参加且两边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如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后,在恒压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则相当于减压,平衡会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8(2013铜川高三检测)可逆反应A(?)aB(g)C(g)2D(g)(
8、a为正整数)。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a2,则A为液态或固体B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来源:学科网CT2T1,p2p1D其他条件不变,增加B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增大解析:选D。由题中图2可以确定p2p1,加压时C%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气体反应物的计量数之和小于气体产物的计量数之和,若a2,则A为非气体,A项正确;由题中图1可以确定T2T1,温度升高C%降低,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0,B正确;其他条件不变,增加B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故K不变,D项错。9X、Y
9、、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A33%B40%C50% D65%解析:选D。由题意知X和Y是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的,故可取X和Y各1 mol,设X的转化量为a mol:X 2Y 2Z起始: 1 mol 1 mol0转化: a mol 2a mol 2a mol平衡: (1a)mol(12a)mol 2a mol达到平衡后,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即(1a)mol(12a)mol2a mol32,解得a1/3。
10、则Y的转化率2a mol/1 mol2/3,最接近65%。10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或“”、“”或“0。(2)反应可由反应、相加所得,CO2(g)3H2(g)CH3OH(g)H2O(g)的平衡常数K3K1K2,且随着温度升高,K3值减小,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30。因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故S0,由GHTS0时,反应自发进行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自发进行。(3)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且H30。缩小容器的容积,平衡正向移动;扩大容器的容积,平衡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1、但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从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H3OH,平衡正向移动;故符合题意的为B、C。(4)500 时,K3K1K22.51.02.5,此时c(CH3OH)c(H2O)c(CO2)c3(H2)0.30.15(0.10.83)v逆。(5)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正确;图B所表示的反应为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要高一些,B项错误;图C所表示的反应为反应,温度升高,K1值减小,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低一些,C项错误;图D表示反应,因H30,t2时降压,则反应速率减慢,但平衡不移动,t3时增加CO浓度,充入CO的瞬间,v逆突增,之后平衡逆向移动,v逆逐渐减小,直至t4达到平衡。答案:(1)
12、吸热(2)K1K2(5)A、D(6)如图所示12恒温恒容下2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2D(s)。2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 mol B,并测得C的浓度为1.2 mol/L。(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2)x_。(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_。(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_(填选项代号)。A压强不再变化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D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5)若向原平衡混合物的容器中再充入2 mol A气体
13、和2 mol B气体,在原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此时B的物质的量n(B)_。(6)欲使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与上述平衡相等,起始加入的A、B物质的量n(A)、n(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解析:(1)v(C)0.6 molL1min1。(2)n(C)1.2 mol/L2 L2.4 mol,n(B)2 mol1.2 mol0.8 mol,故x3。(3)n(A)2n(B)20.8 mol1.6 mol,A的转化率100%80%,B的转化率100%40%,故A、B转化率之比为21。(4)由v(正)v(逆),可知D不正确,因均指v(正)。由于x3,且D是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故A不正确,由,知B、C正确。(5)由于恒温恒容,再充入2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实为等效平衡。n(气)0,故A、B的转化率不变。n(B)21.2 mol2.4 mol。(6)由该类等效平衡的条件可知:n(A)n(B)2211。答案:(1)0.6 mol/(Lmin)(2)3(3)21(4)B、C(5)2.4 mol(6)n(A)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