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174.91KB ,
资源ID:59565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56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三次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三次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于都二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周练(三)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D人性的退化2尚书盘庚曾说:“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就是商王朝的宗族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其中以王室血亲贵族为主。由材料可知商代A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B商王靠政治联姻加强中央集权C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3在商代,上至祭祀战争,下至生育、疾病.婚姻嫁娶、田猎、出行等等,商王都要占卜,询

2、问上帝、先公.先王以及自然神衹的意见,然后决定何去何从。这反映出商代A王权政治尚未形成B“家天下”观念形成C神权色彩十分浓厚D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4商代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认为“天命”不可转移,祝、宗、卜等神职人员对军国大事起着重要作用;西周时期,则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必须“敬天保民”神职人员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较低。这种变化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B说明周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C反映了民本思想的逐渐产生D有效防止了殷商贵族的叛乱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

3、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6在殷周政权交替之际,西周一度由全族兄弟共同承担义务,分享权力。西周中期,政局较为安定,出现了土地、财货有限的局面。为了顺利集中权力,统治者采取的举措是A大规模分封同姓贵族B剥夺殷商贵族封地C推广有嫡庶之别的宗法制D强化对周边各民族的控制7据史料记载,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20世纪80年代,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宗法等级制森严B青铜冶炼技术成熟C周朝统治中心在随州D分封制遭到破坏8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

4、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9春秋以前,贵族有姓又有氏,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也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反映了A贵族已经被百姓所取代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崩溃C诸侯地位已高于周天子D宗法观念影响已经消失10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分封制进

5、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11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皇权受到相权制约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2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评价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贽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

6、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13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公元前212年,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A法家思想权威树立B重农抑商的推行C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秦朝的长治久安14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

7、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5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对诸侯领地在区域划界上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以避免地方割据,但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这说明A郡国并行留下割据隐患B地理因素难以根除地方叛乱C汉初中央集权制度失灵D汉以地方管控加强君主专制16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独尊儒术B实行中外朝制C颁布推恩令D推行均输平准17(高考原题)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

8、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18邝土元在中国经世史中指出: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在宋代帅、宪、仓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最为重要。地方财政都在转运使手中,由其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地方更无储存。据此可知,宋代转运使的设立A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B削弱了地方威胁中央的物质基础C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充实了中央财政使宋代政权强大19(高考原题)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

9、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二次过关题)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21(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C中原地区

10、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22(二次过关题)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23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各项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选项概念解释A汉代贤良汉代选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和出身,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B唐代政事堂唐代在中书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C宋代枢密院宋代设枢密院总理财政,长官为枢密使,以分散

11、宰相的权力D元代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AABBCCDD24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A统领六部,成为行政中枢B参与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C名存实亡,不能牵制相权D地位提升,但仍须服从君权25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

12、阁位高权重B表明中央政府权力加强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26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A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B完善了中枢机构C导致了军机处的废除D提高了决策的效率27清朝中期以前对颁授历法书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颁朔典礼是国家级典礼,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B凸显大一统帝国的权力象征C加大开发边疆进行前期准备D表现政府对农业的特殊重视28乾隆时江南

13、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频繁 B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C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较普遍291832年,英国“阿美士德”号军舰沿中国海岸线侦察半年多,详细记录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处的地形、气候、物产、军备等情况,这些地方正是南京条约指定开放的通商口岸。这表明英国A对华侵略蓄谋已久B扭转对华贸易困境C强化在华武装力量D改变了侵华的模式30鸦片战争爆发原因,费正清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

14、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材料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未揭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3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 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321856年,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时,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

15、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普通民众只关注一己私利B清王朝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国人的民族意识较为淡薄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33“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材料说明A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探索救亡图存 B甲午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传统宗藩体系彻底崩溃 D中国“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34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以此为契机,德军远东舰队强行整

16、陆胶州湾。而在此前两个月德国就已通知俄国,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在不久德国占领胶州博时,俄国外交大臣即刻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德、俄如此对华的根本原因是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矛盾很激烈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D列强在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3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領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事件导致了A督抚势力受到了牵

17、制B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C民族资本的蓬勃发展D列强势力的加速渗透36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37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目的C帝国主义侵华策略转变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

18、打击38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宣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时人对废科举的态度反映出A民主革命不断发展与成熟B科举制度仍然具有优越性C改革者自身思想的不彻底D时代剧变影响了价值判断39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课时54519361111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课时20884310注重传授西方文

19、化知识 课程内容倾向于经世致用 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ABCD40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过半年的考察,五大臣不惜斥重金从国外购买回一批动物,放在北京新建的万牲园中,在之后却只是在梁启超等人事先写好的有关实行宪政的文章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清朝政府复命。这些历史细节折射出清朝A改革政体的必要性 B改善民生的迫切性 C外交方针的荒谬性 D走向败亡的必然性二、主观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曾下过诏书,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

20、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郎官之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竞是少数。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南北朝及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

21、基本消退。“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一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交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弊端。(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选官制度发生的最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影响。(10分)历史周练(三)答案解析1B。2A。据题意可知,商代与王室“共政”的主要以王室血亲贵族为主,体现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说明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故选A;商代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B;贵族的世袭特权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排除C;商代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3C。材料说明商代人们与神灵的

22、关系十分密切,大小事情都要征询上帝和祖先.神衹的意见,这反映了商代神权色彩十分浓厚,故选C项;材料中“商王”表明,商代已建立王权政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天下”观念,故排除B项;夏代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D项。4C。相比于商代重视天命的神秘色彩而言,周代国家治理中更注重德,同时周代的神职人员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也较低,由此说明西周的国家治理中人文色彩更加浓厚,而“敬天保民”的思想正是民本思想的突出体现,C正确;西周并未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周代受到神学的影响小而非摆脱神学的束缚,排除B;西周时期,殷商后裔武庚叛乱,排除D。5B。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

23、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6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的权力和财产继承问题,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7D。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

24、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故D正确;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说明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A错误;B项不能反映出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故C错误。 8D。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

25、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9B。“百姓”由春秋以前专指贵族到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民众的通称,说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选B;A、C不符合史实,排除;D表述太绝对,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0C。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使平民得到了封爵的机会,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因此,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故C选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被破坏,不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平民可因军功封爵,享受不同待遇,爵位世袭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选项错误;秦国的军功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D选项错误。11D。为了避皇帝的讳就把

26、字的读音进行了改变,由此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地位和皇权至上,D项正确;避讳反映的是皇帝地位独尊,而不是原始民主色彩,A项错误;避讳不能体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相权,更没有体现丞相对皇帝的制约,C项错误。12D。由材料信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故C错误。13C。材料中秦朝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

27、新道”,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与树立法家思想权威无关,故A项错误;道路的四通八达,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出社会秩序安定,相反,有秦一代,修建如此多的道路,加重了百姓负担,不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故排除D项。14B。由材料信息“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秦朝郡守可以根据本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具有与国家法律同等的作用,这说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正确;虽然秦朝建立了一套基层治理体系,但“完善

28、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大,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不是分权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虽然秦朝郡县拥有一定自主权,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15B。由材料“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对诸侯領地在区域划界上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以避免地方割据”“但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可知地理因素难以根除地方叛乱,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从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16C。从图示反映的封国人口远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远多于中央辖郡等信息来看,说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为此汉武

29、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排除A项;实行中外朝制主要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排除D项。17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18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收

30、入都被运送到中央,使地方没有足够大的物质力量威胁中央,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财政问题,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转运使的设立虽然充实了中央财政,但却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并不能使宋代政权强大,故D项错误。19C。根据材料“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体现的是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选项符合题意。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考古进行推测出来,A选项排除。历史叙述是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的,B选项排除。历史事实的考证需要多方面的论证,D选项排除。20C。21D。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

31、质”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2D。2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D正确;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和才能,非出身,A排除;唐朝的政事堂设置在门下省,A排除;宋朝总理财政的是三司使,C排除。故选D。24D。材料“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体现的是张居正执政时期,内阁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仍然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D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不能统帅六部

32、百司,AB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C排除。故选D。25D。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机构,但其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因此可能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明代把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压得很低。而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成为一个单纯的办事机构不能威胁皇权,故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其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现象,A项错误;内阁不是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反映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C项错误。26D。材料中的“奏折”没有经

33、过传统的其他部门的审核,皇帝一个人决策,减少了中间的办事环节,明显提高了决策的效率,D正确;清朝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材料中的密折根本没有经过中枢机构,B错误;清朝并未废除军机处,排除C。27B。根据“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可得出清政府强调由中央向地方及边疆地区颁授历法书,彰显了大一统帝国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农业,排除D。28B。尽管地主拥有较多土地,但均是出租给佃农耕种,说明当时江南的农业生产形式主要是个体农耕。故答案为B项。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没有改变土地

34、所有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用途,不能反映农业商品化生产状况,排除D项。29A。材料反映了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就对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进行了详尽侦察,这说明其对华侵略蓄谋已久,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两国贸易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显示英国武装力量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英国侵华模式的改变,故D项错误。30C。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是因为清政府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观点未揭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不正确的,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故A错误;材料未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

35、义性,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故D错误。31B。根据材料“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可知,克勒拉德恩认为中国开放的口岸有限,使得英国对华通商有限,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需求,B正确;A与克勒拉德恩言论无关,排除;克勒拉德恩并未提及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状态,排除C;1854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32C。在中英军队对峙期间,山区居民对待英国军官和记者的态度说明当时的民众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民众民族意识淡薄,并非是只关注一己私利,排除A;1856年时清王朝尚未失去民众的支持,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

36、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排除D。33A。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由“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躍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进而推动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救亡图存活动,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觉醒的作用,而非引发瓜分狂潮,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宗藩体系崩溃,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故排除D。34C。材料反映19世纪末,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列强实力大增,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是俄、德在华瓜分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山东的已成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两国未争夺中国山东,故A项错误

37、;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德两国侵占中国权益,未涉及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清”可知俄、德两国在瓜分中国的过程存在利益勾结,题目问原因,此项反映的是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C。3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即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东南督抚不顾清政府与各国宣战的命令,和各国驻沪領事达成协议的“东南互保”,导致了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B项正确;东南互保并未使地方督抚势力受到牵制,A项错误;东南互保并未促进民族资本的蓬勃发展,C项错误;东南互保事件并未加速列强势力的渗透,D项错误。36C。依据题干“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

38、、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此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AB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其中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规定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C。37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

39、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不再追求割地和开埠等内容,转而利用清政府“以华制华”来维护其在华利益,这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故选C;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国际地位并没有提高,故排除A;列强并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故排除D。38D。袁世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其认为只有废除科举制才能促进国家富强,而严复将废除科举制类比为“废封建,开阡陌”,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社会转型时期,时代剧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认为科举制度应当废除,D正确;题干涉及到的人物并没有提倡民主革命的,排除A;题干涉及的言论均主张废除科举制,因此

40、不能认为科举制仍然具有优越性,B排除;题干中严复对于废除科举制的态度并不能证明其思想觉悟不彻底,排除C。39B。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表明重视西学,故正确;依据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的信息可知,除了科举制下的“读经讲经”,课程更加关注实用,故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教育内容中增加了自然科学等近代学科,说明其教育逐渐近代化,正确;B正确,A概括不全,排除;1904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因此清末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维新变法人才,错误,排除C、D。40D。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主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预备立宪,但在考察途中五大臣

41、却从国外购买一批动物,并且篡改梁启超等人的文章,这说明清朝统治阶层的腐朽,进而说明清朝走向败亡是必然的,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改革政体的必要性,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改变民生,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外交方针的荒谬性,故排除C。41(1)特点:由地方长官定期向中央举荐;官僚贵族子弟、平民子弟均有机会入仕;读书与入仕相结合。(6分)弊端:地方掌握荐举权,容易造成地方豪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同时,无法保证推荐的公正性,容易滋生腐败。(4分)变化:由察举制转变为科举制,中央政府与皇帝掌握了官吏的选拔与任免权。(2分)影响: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士人政治进入新阶段;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共8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