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京市八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人体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可以进入血浆,A正确;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C.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C错误;D.血浆不能进入淋巴,D错误。故选A。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2、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调节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实例考查对体液调节概念的理解,以进一步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详解】二氧化碳是化学物质,化学物质调节生命活动、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属于体液调节,选B。【点睛】体液调节是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调节生命活动的现象。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也包括二氧化碳和血糖等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3.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导致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
3、制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说,“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此该药物阻止了递质分解,则该递质将持续作用于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点评:本题重在审题,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4.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 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 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D. B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均能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特异性免疫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病毒等寄生微生物先体液免疫后细胞免
4、疫,对于非寄生生物和外毒素,引起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B细胞不产生抗体,抗体只由效应B细胞产生。5.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 此浓度对小麦生长起抑制作用B. 此浓度对杂草生长起促进作用C. 两者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不同D. 此浓度对两者都起抑制作用【答案】C【解析】此浓度对杂草生长起抑制作用,A项错误;此浓度对小麦生长起促进作用,B项错误;由于杂草对此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因此此浓度对杂草生长起抑制作用,而对小麦生长起促进作用,C项正确;此浓度对小麦生长起促进作用,对杂草生长起
5、抑制作用,D项错误。6.免疫是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 青霉素抑制病菌的增殖B. 移植的器官不容易存活C. 花粉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D. 病毒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青霉素不是机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因此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不属于机体的免疫功能,A错误;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所以移植器官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过敏反应是
6、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属于免疫能力过强,C正确;病毒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免疫调节的概念和功能,明确免疫能力是机体自身具有的功能,体外物质消灭抗原不属于免疫。7.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A、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其尖端,向光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A中胚芽鞘不能接受光照,应为直立生长,A错误;B、图B中云母片能阻止生长素在右侧的向下运输,左侧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C、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C
7、选项为向光源弯曲生长,C正确;D、D图中结果为向放置琼脂块相对一侧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C。8.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射弧中屈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B. b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 a点受到有效刺激后膜内电位由正变负D. c处施加刺激引起的伸肌收缩属于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从图中结构可知,a上有神经
8、节判断a为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根据伸肌既与传出神经相连,又与传入神经相连,判断伸肌既是感觉器又是效应器,屈肌只与传出神经相连是效应器,A错误;由于b处是神经中枢,故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a点受到有效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错误;反射一般都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故c处刺激引起的伸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9.出现持续性糖尿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性摄入的糖过多 胰岛A细胞受损,分泌的激素过少 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激素过少 肾小球病
9、变,通透性增强 肾小管病变,重吸收功能下降A. 或B. 或C. 或D. 或【答案】C【解析】【分析】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回来,所以终尿中应该是没有葡萄糖;若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则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尿糖,据此答题。【详解】一次性摄入的糖过多,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出现短暂的尿糖,但是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浓度的能力,因此不会持续出现尿糖,错误;胰岛A细胞受损,分泌胰高血糖素过少,导致血糖浓度偏低,不会出现尿糖,错误; 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过少,不能降低血糖浓度,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持续性出现尿糖,正确; 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强,与尿糖无直接关系,可能会出现尿蛋白
10、,错误; 肾小管病变,重吸收功能下降,可能出现持续性尿糖,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详解】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正确;调节躯体运
11、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正确;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错误;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正确。故选A。11.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 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答案】A【解析】【详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A项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项正确;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C项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的受
12、体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D项正确。【点睛】熟记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和酶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2.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传递给味觉细胞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D. 味觉产生时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答案】B【解析】食物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味觉,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
13、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味觉形成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经过了突触,因此会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B正确;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容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C错误;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D错误。13.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A. 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B. 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C. 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D. 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实例:血糖正
14、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详解】细胞代谢是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总称,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催化,而酶发挥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稳态被破坏后,温度和pH等条件的改变,使酶促反应受到影响,从而使细胞代谢紊乱。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意义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14.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A. 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B. 中和体
15、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C.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肉毒杆菌外毒素为抗原,肉毒杆菌抗毒素为抗体,可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A正确。故本题选A。1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 被HIV
16、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即
17、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B、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识别HIV,从而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D、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故选:D。16.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B.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C
18、. 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答案】C【解析】过敏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抗体,说明该过程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B错误;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细胞最终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D错误【考点定位】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名师点睛】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
19、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17.工作人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萘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图1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促进作用的示意图,图2为萘乙酸促进枝条生根的情况。请据图1和图2判断,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A. 3 mgmL1B. 6 mgmL1C. 9mgmL1D. 4
20、.5 mgmL1【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实验结果先排除C项,显然是浓度过高抑制其生根。A项和B项浓度相差很大,而生根情况几乎一样,显然这两个不可能都是“最适浓度”,据图1生长素对生根促进作用的“浓度效应曲线”可知,A项3 mgmL-1相当于b点,B项的6 mgmL-1相当于d点,所以最适浓度应在36 mgmL-1之间。故选: D。18.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B. 子代A系鼠的浆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C. 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D. 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B系鼠和C系鼠的
21、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B系鼠皮肤是抗原,而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B错误;据图分析,移植C和B鼠的皮肤后,子代A鼠没有对C系鼠的皮肤产生排斥反应,说明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并没有改变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D错误。19.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里许多可以调节
22、人体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排便、排尿中枢等,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导的功能,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脊髓通过脊神经与人体大部分器言发生联系,来自人体大部分器言的神经冲动,先是沿脊神经进入脊髓,然后再沿上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脑;脑所发出的大部分神经冲动先是沿下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脊髓,再通过脊神经传达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从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如果脊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它所控制的身体相应部位就会发生感觉丧失或行动瘫痰。【详解】由分析可知,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正常,因受伤部位在腰椎处,因此可能是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出问题。综上所述, B
23、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都不能进行。20.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B. 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C. 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籽西瓜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答案】C【解析】A从其功能推断,西瓜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
24、激素,A错误;B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错误;C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点,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获得无籽西瓜,C正确;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答案选C。21.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
25、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答案】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
26、确,A、B、C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22.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 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 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C. 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 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
27、可知,A 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2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B. 刺激X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位于垂体C. 刺激X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位于大脑皮层D. 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作用于下丘脑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因此图中
28、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下丘脑,表示传出神经;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错误;B.刺激X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位于下丘脑,B错误;C.刺激X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位于下丘脑,C错误;D.靶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提高血糖浓度,D正确。故选D。24.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形成B. K+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 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D.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
29、膜外Na+大量内流【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考查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特点的掌握和对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及兴奋传导机制的理解,也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Na+在细胞外液中的含量很高,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主要因素,A正确.K+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特点是外低内高,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的外流有关,C正确.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点睛】离子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或者是主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钾离子外流
30、造成的。25.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31、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考点定位】血糖调节,胰岛素【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相关知识,弄清题目所给图形中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示判断出相关过程变化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26.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
32、不弯曲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
33、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27. 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 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 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C.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 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非独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4、,A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适当喷施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B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脱落的作用,故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环境因子也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D。28.如图是A、B细胞间倍息交流的概念模型,其中表示信号分子。下列与之相符的叙述是A. 若A为卵巢,B为下丘脑,则是促性腺激素B. 若A为T细胞,B为B细胞,则是淋巴因子C. 若A为胰岛B细胞,B为肝细胞,则是胰高血糖素D. 若A、B为两个相邻的神
35、经元,则是糖蛋白【答案】B【解析】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若A为卵巢,B为下丘脑,则是雌性激素,A错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若A为T细胞,B为B细胞,则是淋巴因子,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若A为胰岛B细胞,B为肝细胞,则是胰岛素,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若A、B为两个相邻的神经元,则是神经递质,D错误。【点睛】理清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免疫、血糖的平衡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各选项。29.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
36、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影响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详解】根据表中弯曲角度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可知,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
37、角度逐渐减小,A正确.与对照组比,低浓度外源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外源生长素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从图表中无法判断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有没有影响,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根向背光一侧弯曲,所以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单侧光照射,结合运输抑制剂组分析,显然单侧光可能影响了根部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点睛】分析实验组时要和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该实验有空白对照组和运输抑制剂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30.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
38、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 A. 当生长素浓度为10-8 molL-1时,促进根芽茎的生长B. 若解除顶端优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须低于10-6 molL-1C.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D. 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molL-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浓度等有关,并且根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10-8 molL-1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错误;生长素浓度大于10-
39、6molL-1时抑制芽生长,生长素浓度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生长,因此若解除顶端优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须低于10-6 molL-1,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抑制根、芽、茎的生长,C错误;根对生长素特别敏感,由于重力原因,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向地侧,背地侧生长较快,背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10-8molL-1, 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解,明确生长素对根、芽、茎均具有两重性;并且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之前表示促进作用,交点之后表示抑制。31.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
40、垂体和下丘脑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
41、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详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32.下列曲线显示了使人体获得免疫力两种方法。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B. 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C. 采用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D. 当一个人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采用方法进行救
42、治【答案】A【解析】方法表示免疫治疗,是在患病时给患者注射抗体,以消灭抗原,方法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体液免疫,B错误;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C错误;当一个人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采用方法进行救治,D错误。33.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由于运动神经元中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发生变异,导致D丝氨酸分解酶功能降低,进而使激活神经的D丝氨酸增加并蓄积,破坏了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引起肌肉萎缩,以下设想不能起到治疗作用的是()A. 植入正常的神经干细胞B. 将变异的D丝氨酸分解
43、酶基因替换C. 注射能够提高D丝氨酸分解酶活性的药物D. 注射药物提高肌肉细胞上化学递质受体的灵敏性【答案】D【解析】植入正常的神经干细胞,可以通过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运动神经元,A项正确;将变异的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替换为正常的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可以产生D-丝氨酸分解酶,B项正确;D-丝氨酸分解酶功能降低,可以注射能够提高D-丝氨酸分解酶活性的药物进行治疗,C项正确;“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运动神经元中D-丝氨酸增加并蓄积,与肌肉细胞上神经递质受体无关,D项错误。34.在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和身体生长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的激素主要是A.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C. 生长激
44、素和胰岛素D. 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阅读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生理作用,不同的激素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据此答题。【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发育,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两者协同作用与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和身体生长,A正确;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发育、新陈代谢等,而胰岛素的作用是降血糖,B错误;C.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而胰岛素的作用是降血糖,C错误;D.肾上腺素可以升血糖和增加产热量,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调节水、盐平衡等,D错误。故选A。35.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下
45、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B. 据图推断IAA和GA3混合使用后具有协同作用C. 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D. 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会减少【答案】D【解析】据题图分析知,本实验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或共同使用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中除激素的因素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称为无关变量;图中“?”处理相当于空白对照,所以处理方式是加等量蒸馏水,A正确;据图推断IAA和GA3混合使用后促进作用增强,说明二者具有协同效果,B正确;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
46、特点,所以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是因为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正确;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所以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不一定减少,D错误;答案是D。【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1、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时要注意其作用的两重性,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问,其中单子叶植物适直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2、用生长素处理而获得无子果实,果实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未改变。分离该种无子果实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所得个体仍为正常
47、个体。 3、植物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生长素能由低浓度的顶芽部位向高浓度的侧芽部位运输,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植物在单侧光照下,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即向光性。其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5、琼脂等不能感光,不会影响生饫素的运输和传递,而云母片、玻璃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6、生长素主要在具有分生能力的生长旺盛的部位产生,如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有光无光均可产生。二、非选择题36.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
48、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_等途径来增加机体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答案】 (1). 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加速代谢 (2). 抗利尿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神经-体液 (5). 细胞膜
49、上【解析】【分析】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有感受兴奋、传导兴奋、作为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中枢及内分泌功能。图中下丘脑参与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其中腺体A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详解】(1)寒冷条件下,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增加产热量;机体还可以通过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加速代谢等途径来增加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相对平衡。(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50、,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非糖类物质等,使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由于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进入组织细胞,因此其作用的受体应该位于细胞膜上。【点睛】下丘脑地位和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37.如下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
51、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1)图甲表示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_免疫过程,细胞、细胞和细胞中可以识别抗原信息的是_。(2)如果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则患者体内受损伤严重的是_淋巴细胞,患者自身的 _方式会受到影响。(3)图乙中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发生反映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_。二次免疫反应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于_。(4)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人体感染HIV病毒后,两年内HIV的浓度变化是_,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抗体消灭。【答案】
52、 (1). 体液 (2). 细胞、细胞 (3). T(或者细胞) (4).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 (5). 免疫记忆 (6). 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 (7). 记忆B细胞 (8). 先升高后降低【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是T细胞,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是B细胞,是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是浆细胞。分析乙图: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的浓度,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详解】(1)图甲免疫过程中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细胞
53、、细胞和细胞分别表示T细胞、B细胞核浆细胞,其中B细胞核T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信息。(2)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丧失。(3)图乙中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发生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功能;根据乙图分析可知,再次免疫应答具有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等特点;在二次免疫反应中,浆细胞主要来自于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4)据图分析可知,人体感染HIV病毒后,两年内HIV的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或者过程的名称,明确图乙中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38.下图表示正在
54、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表示_,神经递质以_方式释放至_。(2)若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则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是_,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3)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据图推测,会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_(可多选)。A体内产生蛋白M的抗体 B某药物使蛋白M失活C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D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4)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
55、一种常用抗抑郁药。请结合上图分析,MAOID能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_。【答案】 (1). 突触前膜 (2). 胞吐 (3). 突触间隙 (4). 由低变高 (5). 由负变正 (6). ABC (7). 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起抗抑郁作用【解析】【分析】图示中膜释放神经递质故属于突触前膜,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在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构,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挥功能后被降解酶讲解。【详解】(1)图示中膜释放神经递质故属于突触前膜,
56、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对K+通透性增加,引起K+外流,细胞Y保持静息,静息时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增加,引起Na+内流而兴奋,兴奋时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若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Na+内流进细胞,故膜内Na+浓度变化是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3)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据图推测,会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体内产生蛋白M的抗体与蛋白M结合,使蛋白M无法与神经递质结合,A正确;某药物使蛋白M失活,使蛋白M无法与神经递质结合,B正确;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使蛋白M无法与神经递质结合,
57、C正确;神经递质发挥功能后才被降解,故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不能阻断兴奋传递,D错误;故选ABC。(4)结合图示分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能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起抗抑郁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39.当萌发水稻种子的根长至6mm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用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IAA)的琼脂片贴在根尖表面的一侧,进行黑暗或光照处理,24小时后,测量并记录处理后根尖的弯曲度,结果如下表。
58、 处理方式弯弯曲度/备备注黑暗0垂直生长黑暗(贴有1mg/L IAA的琼脂片)37.5向含有IAA的琼脂片方向生长黑暗(贴有5mg/L IAA的琼脂片)41.3向含有IAA的琼脂片方向生长单侧光照39.6背向光生长对贴有含IAA琼脂片的一侧照光43.7背向光生长加剧请回答问题:(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主要由植物体的_部位产生,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相对集中分布在_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上图所示的装置中,水分能满足萌发水稻种子生长所需,但是萌发的种子与下部的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这样设计实验便于进行单侧琼脂片处理以及_。(3)上述实验表明,_、 _会影响根尖的生长方向。(4
59、)黑暗条件下,根尖的弯曲度随琼脂片中IAA浓度的_而增大;据此推测单侧光照条件下,根尖背光生长的原因是_。(5)为了进一步验证根尖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还需用锋利的刀片将根尖剖开,测定_和_的生长素含量。(6)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细胞壁在酸性条件下会伸长,进而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生长素受体等,请根据这些信息,写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答案】 (1). 幼嫩/特定 (2). 生长旺盛 (3). 调节 (4). 测量根的弯曲程度 (5). 单侧光 (6). 生长素浓度 (7). 增加 (8). 单侧光引
60、起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9). 向光侧 (10). 背光侧 (11). 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H+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外,降低pH,促进细胞壁伸长,进而细胞生长【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生长素相关知识,要考生首先从题图和题干及表格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详解】(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主要是由植物体的幼嫩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萌发的种子与下部的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单侧琼脂片处理及测量根
61、的弯曲程度。(3)上述实验说明,根尖的生长方向受到单侧光、生长素浓度的调控。(4)黑暗条件下,根尖的弯曲度随琼脂片中IA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据此推测单侧光照条件下,根尖负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5)为了进一步验证根尖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还需用锋利的刀片将根尖剖开,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预期结果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6)根据题干中信息,推测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可能是: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生长素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H+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外,降低细胞膜外环境中的pH,促进细胞壁伸长,进而细胞生长。【
62、点睛】1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等具有分裂能力的部位合成,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分布部位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非极性运输物质的运输不受形态学上下端的影响通过韧皮部的运输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等单方向外力的作用下会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尖端处的横向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40.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
63、.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2)据图初步判断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填序号)。一次性摄糖过多低血糖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填序号)。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自
64、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答案】 (1). 氧化分解 (2). 肝糖原分解 (3). 胰高血糖素 (4). 甲、乙 (5). 大脑皮层 (6). (7). 【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3h甲、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值,丙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并氧化
65、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
66、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正确;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错误。【点睛】
67、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为三类:1缺乏胰岛素;2体内有胰岛素的抗体;3体内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第一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3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41.胎儿在子宫内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攻击;出生后其器官移植到母体,母体会发生免疫排斥。科研人员对小鼠进行研究,上述现象可能与子宫中CD11b巨噬细胞及其周围分布的交感神经有关,且交感神经损毁后,母体流产率增高。(1)分娩出的胎儿器官移植到母体后作为_刺激母体产生_性免疫反应造成免疫排斥。(2)研究人员进行系列实验如下:实验组小鼠:每天注射1次2ml 6-OHDA溶液损毁交感神经,连续5天后于清洁级条件下受孕。对照组小鼠:每天注射1次2ml 生
68、理盐水溶液,连续5天后于清洁级条件下受孕。实验一: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孕小鼠,分别检测子宫壁CD11b巨噬细胞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比较图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子宫巨噬细胞数目结果可知,实验组的数值明显_对照组的数值,说明CD11b巨噬细胞对小鼠子宫免疫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可_母体对胎儿产生特异性免疫。实验二:为了进一步研究子宫内CD11b巨噬细胞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受孕第5天子宫壁各部位CD11b巨噬细胞数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CD11b巨噬细胞主要存在于子宫的_部位,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发现,当小鼠交感神经损毁后,子宫中的MCP-1(可促进巨噬细胞迁移)显著上升,综
69、合表中全部数据,推测MCP-1对CD11b巨噬细胞的影响是_。推测交感神经损毁小鼠的流产机制_。【答案】 (1). 抗原 (2). 特异性 (3). 实验一: 低于 (4). 抑制 (5). 实验二:内膜 (6). MCP-1可促进CD11b巨噬细胞由子宫内膜向外膜迁移 (7). 交感神经损毁,导致MCP-1增多,促进巨噬细胞由子宫内膜向外膜迁移,造成内膜巨噬细胞含量下降,使得特异性免疫加强,导致流产【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实验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70、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详解】(1)由题意分析可知,分娩出的胎儿器官移植到母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造成免疫排斥。(2)实验一:根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小鼠情况,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每天是否注射1次2ml6-OHDA溶液,因变量是子宫壁CD11b巨噬细胞数量。据柱形图可知,实验组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数值,说明CD11b巨噬细胞对小鼠子宫免疫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可抑制母体对胎儿产生特异性免疫。实验二:分析题干表格实验数据可知,CD11b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数量最多,肌层和外膜数量较少。研究发现,当小鼠交感神经损毁后,子宫中的MCP-1(可促进巨噬细胞迁移)显著上升,综合表中全部数据,推测MCP-1对CD11b巨噬细胞的影响是MCP-1可促进CD11b巨噬细胞由子宫内膜向外膜迁移;推测交感神经损毁小鼠的流产机制是:交感神经损毁,导致MCP-1增多,促进巨噬细胞由子宫内膜向外膜迁移,造成内膜巨噬细胞含量下降,使得特异性免疫加强,导致流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熟悉免疫调节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结果分析解释并得出结论是答题关键。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