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弥勒一中高二年级历史月考31. 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 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B. 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C. 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D. 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可以看出文字承载的更多是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事情,故C项正确;当时不是封建社会,排除A;功用没有重大变化,排除B;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2. 有学者论及
2、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这反映了A. 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B.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 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D.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风”是地方之音,带有地域色彩,而“雅”是天下正音,体现了多元性和统一性,即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C正确;“雅”为天下正音,说明当时并不是分裂动荡,排除A;“风”“雅”体现的不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差异,排除B;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3. 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即“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
3、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A. 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B. 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C. 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 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知,西周晚期已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进行征税,这是土地私有的体现,反映出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故D正确;西周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项;“重大变革”不符合史实,当时仍然是以井田制为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与分封,排除C项。4. 据国语记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乡中子弟之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
4、善,可得而举也”。这表明春秋时期A. 墨家思想得到认可B. 宗法制度走向瓦解C. 选官制度得以确立D.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了,春秋时期推行“考选制度”,“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这无疑打击了贵族对官位的垄断,使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墨家思想,排除A;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选官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5. 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
5、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 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持续强化B. 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 善治地方是汉代唯一的选官条件D.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开始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相继用“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视民如子”、“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代替严刑峻法,反映出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持续强化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与汉代选官无关,C项错误;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开始确立是在战国时期,不是西汉,D项错误。6. 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
6、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这种状况A. 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B. 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C. 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D. 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多种社会势力的存在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社会的大一统是现实需求,在思想上需求一种大一统的理论主张也就迫切需要,这种社会形势是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故D符合题意;汉朝实行的还是中央集权专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排除A;汉朝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没有陷入分裂割据,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故选D。7. 从唐太
7、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 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 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D. 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可以看出,唐朝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权力削弱,而不是其议政职能消失,排除D项。8.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
8、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A. 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B. 官商勾结破坏了经济秩序C. 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柜坊”与“飞钱”都涉及到金融借货业务,这是唐代社会商业信用提高的表现,也反映出唐朝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柜坊”与“飞钱”不是官商勾结的体现,排除B项;“柜坊”与“飞钱”是民间的,不是官方的金融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只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故D项错误。9. 唐代科举选
9、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A. 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 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为主考官到临时差遣官员为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进行监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促进了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故A正确;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科举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但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
10、故C错误;这一变化和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D错误。10. 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贩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这是白蛇传的最初原形。而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一变化说明明代A. 小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B. 儒家传统重义轻利观念遭到了颠覆C.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D. 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可知,市井小民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市民生活成为故事的题材,这说
11、明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这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排除A;遭到颠覆的说法过于夸大,否则怎么解释当时徽商“贾而好儒”的价值取向,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11. 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B. 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C.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出
12、现众多的训诫类史书,主要训诫宗室和权臣外戚,说明这两类人容易窃用君上大权,威胁皇权统治,通过训诫,更加强化明朝君主专制,说明当时的政治开明程度降低,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兴起,C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D错误。12. 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多年间,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据此推知白银的大量流入A. 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迫使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D. 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中国的
13、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可知,即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市场、物价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导致“价格革命”,说明白银的大量流入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大量白银流入市场,但物价仍很稳定,没有体现白银流入对推动商品经济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白银流入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13. 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反映出A. 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B. 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
14、竞争力C. 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D. 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中国生丝顶级定价权在洋行,所以会出现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说明列强通过生丝市场中价格的主导权,以低价掠夺中国的生丝,C正确;生丝品级是由列强制定,由此不能说明中国的缫丝业执行更严格标准,排除A;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题干未提及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D。14. 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这反映了清廷当时A. 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
15、同B. 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C. 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D. 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可知李鸿章对当时的北洋海军存在盲目自信的心理,说明他没有全面认识到清末海洋国防的危机,故选C;“广泛的认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此时尚未爆发战争,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费不足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B;1891年清政府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D。故选C。15.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A. 开始编练新军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 近代化努力基本
16、达到目的C. 实业救国已成为资产阶级的共识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议事日程【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体现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选D;编练新军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近代化努力基本达到目的和实业救国成为资产阶级共识的说法都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C。故选D。16.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指出国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独善其身,乡党自好,畏国事为已累而逸之”。这一认识反映A. 国人安分守已恪守儒家伦理道德B. 家族乡土意识不利国家主义孕育C. 国家主要职能督
17、促国民独善其身D. 中国不缺乏西方提倡的个人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独善其身,乡党自好,畏国事为已累而逸之”等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国人追求独善其身,乡党自好,近代民族意识还未觉醒,即家族乡土意识阻碍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孕育,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国人未形成近代民族意识,没有强调国人安分守己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家主义职能,无法得出国家主义职能是督促国民独善其身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乡土意识不利于国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强调中国的个人主义,D项错误。17. 孙中山指出:“
18、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A. “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 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 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程中,义和团显示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梦想,D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强调的是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因受到中国人民抵抗而转变了对华殖民策略,“庚子赔款”加重中国百姓负担与孙中山强调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孙中山显然认为面对侵略,中国人的抵抗是有重大
19、意义的,排除B;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与题干中孙中山强调的方向不一致,排除C。18.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A. 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 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C. 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 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这些行为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还助推了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纂夺,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立宪运动失败了,排除B;C项“各阶层”表述错误,排除。19. 1916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
20、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A. 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B. 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D. 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认为民主政治实现的关键是民众觉悟,具有民主意识,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众的觉悟,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0.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
21、,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状况说明上海A. 利于孕育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B. 已经完成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C. 是中国西方色彩最为浓厚的城市D.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答案】A【解析】【详解】上海工厂众多,交通便利,有大量的工人,这构成了较为坚实的无产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有力力量,A正确;近代上海依然以轻工业为主,而且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上海的产业结构,排除B;题干未将上海和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其是西方色彩最浓厚的城市,排除C;新文化
22、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排除D。21. 如图是近代某时期华北晋察冀根据地普选时的场景,此举的目的是A. 响应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思潮B. 开启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C. 调动各阶层的参政热情一致抗战D. 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华北晋察冀根据地”判断可知此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进行普选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各阶层的参政热情,故选C;辛亥革命与“华北晋察冀根据地”不符,排除A;“华北晋察冀根据地”不属于苏维埃民主政权,排除B;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故选C。22.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
23、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A.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
24、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3.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 批判国民党忽视工业建设B. 说明抗日战争的经济损失C. 强调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D. 指引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分析,指出了国内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
25、问题,为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毛泽东的主旨意思不在于批判,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24. 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等信息,结合1953年
26、时间信息,可推知是服务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排除A;B项“实现”一词不妥,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5. 为了增强说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演说的时候,常常借鉴和模仿戏剧表演中的肢体动作和情感手段,将听众引向“愤怒”、“嫉妒”和“怜悯”。据此推论,这一独特的演说方式A. 彰显了城邦民主特色B. 丰富了公民文化生活C. 增加了城邦决策风险D. 误导了公民理性判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这一弊端增加了城邦决策风险。C正确;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中的演说方式容易使公民失去理性,作
27、出感性决策,排除。故选C。26. 希腊人认为,他的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地位。问题不在于为一个人挣得他的权利,而是保证他处于他有资格所处的地位。这表明古希腊人A. 强调公民应无私奉献B. 聚焦个体与城邦的关系C. 重视民主政治的繁荣D. 肯定公民群体利益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他的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地位”体现的是希腊人用个人和家庭关系来形容个体与城邦之间的紧密关系,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希腊是城邦利益至上,D排除。故选B。27. 罗马法规定:鸡、鹅等家禽即使逃出饲养人的控制范围,也不
28、属于无主物,任何人不得以获利为目的而企图占有,否则会被认为实施了盗窃。这说明古代罗马A. 注重规范公共道德B. 严厉打击盗窃犯罪C. 不能占有无主物品D. 反对不当得利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罗马法规定,任何人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企图占有逃出饲养人的控制范围家禽,否则会被认为实施了盗窃。这说明古代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反对不当得利行为,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的公共道德,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打击盗窃犯罪,故B错误;这些家禽不属于无主物品,故C错误。28. 如表是1617世纪中外金与银价格比较表,这一现象A. 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为欧洲资本积累提供了商机C. 表明欧洲经济落
29、后于中国的状况D.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1580年中国银价高、金价低,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再联系所学知识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这为欧洲资本积累提供了商机,故B正确;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并没有加速发展,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欧洲与中国经济的好坏,排除C;D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29. 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
30、,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 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B. 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D. 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印刷术传入使得英语逐渐突破口语化和地方性的语言,受众日增,印刷品的广泛传播使得英语书写逐渐固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在英格兰的广泛使用,利于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D正确;题干仅仅涉及英格兰地区,而且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时间晚于15世纪,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印刷术对英语传播的重要性,而非宗教改革,而且英国的宗教改革时间是在16世纪,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是英国经济的发展,而非英语的传播,排除C。30.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31、忏悔录一书中讲到:“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这反映了卢梭A.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B.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C. 带有浪漫主义倾向D. 科学诠释了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由“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可知,卢梭不赞成过度理性排斥感性,符合浪漫主义反理性的特点,故C正确;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没有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科学诠释”,排除D。31. 文艺复兴期间,匠人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这说明文艺复兴A.
3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 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C. 有助于推动技术的进步D. 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地位显著提高,这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C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工匠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无关,B排除;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无关,D排除。故选C。32. 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利用国家权力,制订高额关税以及各种限制进口措施,防止外国商品竞争,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其实质和下列哪种经济思想最接近A. 新自由主义B. 重商主义C. 凯恩斯主义D. 自由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制订高额关税以及各种
33、限制进口措施,防止外国商品竞争,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可知,该贸易政策主张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与外国商业竞争,从而增加国家财富,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B项正确;新自由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均强调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排除AD两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C项。故选B。33. 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A.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
34、展B. 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C. 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D. 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调整政策,确立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议会是英国的立法机构,掌握立法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民众的抵制议会的立法权,排除C。【点睛】34.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论,同年,北美英属殖民地为反抗英国的压迫发表了独立宣言。
35、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确立B. 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实践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D. 启蒙思想对欧美的深远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同年,北美英属殖民地为反抗英国的压迫发表了独立宣言,提出追求自由、幸福、“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后,材料显示是工业革命时期,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论不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D错误。35. 20世纪初,美国大法
36、官频繁受理契约自由和产权案子,来保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30年代中期,最高法院对罗斯福新政立法表现出前后判若两人的立场变化。这反映了美国A. 社会环境影响司法判决B. 司法程序存在严重缺陷C. 立法与行政的权力制衡D. 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初,美国大法官保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30年代中期,“最高法院对罗斯福新政立法表现出前后判若两人的立场变化”,即大危机时期美国司法支持国家干预经济,说明社会环境影响司法判,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大法官、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与立法与行政的权力制衡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美国司法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判决,无法体现民主政治发
37、展,排除D。36. 1921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到1922年底,中小企业出租已达4000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这表明苏维埃俄国A. 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B. 通过加强干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C. 重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D. 探索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在1921年开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试图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1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可以判断出是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A正确;新经济政
38、策主要是放松对中小企业的干预,B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是这一政策的特征,C排除;材料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探索,D排除。故选A。37. 1958 年苏联作家的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用俄文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及苏联,以让这里的人民读到该作品。美国的做法旨在A. 利用名著效应获得商业利益B. 推动与苏联的思想文化交流C. 以文化冷战为武器对抗苏联D. 借助民间力量缓和美苏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即苏联”体现了美国在
39、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渗透,宣扬“思想自由”,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属于文化对抗,故C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商业利益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对苏联来讲是“文化对抗”而非“文化交流”,故B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间力量,故D错误。故选C。38. 经互会同西方二十四国集团的贸易额,1961年为43亿美元,1970年为137亿美元,1975年上升到731亿美元;除贸易外,东西方经济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贷款、生产合作、联合企业、技术转让等方面。这说明20世纪70年代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 冷战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对抗C. 区域集团影响世界经济秩序D. 世界多极化格局
40、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虽然处于冷战对抗状态,但双方的经贸合作依然在继续,故选 B;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排除A;经互会和西方二十四国集团不属于区域集团,排除C;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强化,排除D。 39. 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影响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下降B.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后果D.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
41、【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B;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后果是两极格局结束,排除C。【点睛】40. 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据此推测,为引力波假设提供基础理论的应该是A. 相对论B. 生物进化论C. 量子论D. 万有引力定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
42、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并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知,为引力波提供基础理论的是相对论。A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对于物种起源的一种学说,B排除;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C排除;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与引力波的时空观不符,D排除。故选A。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提出“阴阳不调,疾从外来,病由心生”,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张仲景践行“医乃仁术”的信念,奔走于民间,救民于水火,并撰成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有感于百姓因病受困,疾呼“人命至重,
43、有贵千金”,其名著千金方30卷记载800多个药方近千种植物药,形成中医“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基本治疗方式。历朝的太医院重金刊印医书药著,神农本草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唐本草本草纲目等3000多种中医著作流传至今.摘编自乔远山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等材料二 17世纪,维萨里医生通过实体解剖创立人体解剖学。18世纪以来,关于病菌感染、外科手术、细胞病变等方面的研究使西医获得巨大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显微镜、听诊器、血压计、电动体腔镜、化学验血剂、手术操作台等不断出现,战争频繁使阿斯匹林、盘尼西林等化合药大量使用。19世纪中后期,西医在我国得到广逆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
44、中医司,先后将20多万中医从业者安置到各类医院,开办中医进修学院,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1955年,北京中医研究院成立,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开发中成药。摘编自陈竺西医与中医的对话(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医与近代西医相比具有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省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重视中医的意义。【答案】(1)特征:病因源于人与自然的失调;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脉问诊,按方抓药外的治疗方式:国家力量推动共发展。原因:古代中医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植根于农耕文明:封建政府的重视。近代西医受科学理性思想影响;植根于工业文明;频繁战争的
45、影响。(2)意义: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医疗事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巩固人民政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解析】【详解】(1)第一问特征,根据材料“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 ”可知病因源于人与自然的失调;根据材料“其名著千金方的基本治疗方式。 ”可知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脉问诊,按方抓药外的治疗方式;根据材料“历朝的太医院重金刊印医书药著,3000多种中医著作流传至今 ”可知国家力量推动共发展。 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思想文化、经济状态和社会情况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可知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医疗事业
46、;根据材料“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 ”可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巩固人民政权;根据材料“北京中医研究院成立开发中成药 ”可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42. 福泽谕吉和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中国发生的变革也非常关注。阅读材料,间答问题。材料一 日中两国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止于外形。中国国民与西洋人接触已有百年,其交接的方式只有商业贸易,外来者为利而来,内应者为利而应。交往的动机,除了利以外一无所有终究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国人能够开化。摘编自福泽谕吉必须摒斥清国风(1884年)材料二 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发表评论道:“所谓革新党者之所为,其策划未可谓尽
47、得其当。窃料其事难成,果不出数月,其党立败,进锐退速,自然之理必俟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而以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弼,然后能创立大英业也”。摘编自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关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归纳这一认识出现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伊藤博文的观点。【答案】(1)认识:中国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商贸方面,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成功。时代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全方位学习西方历程;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洋务运动未改变封建制度,仅学习西方“器物”。(2)评析:伊藤博文认为维新派策划不当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这有一定的道理;他把变法成
48、功的希望寄托于明君的出现和卓越人物辅佐,属于英雄史观,是不恰当的。他没有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解析】【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日中两国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止于外形。中国国民与西洋人接触已有百年,其交接的方式只有商业贸易,外来者为利而来,内应者为利而应”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商贸方面,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成功。时代背景:根据“摘编自福泽谕吉必须摒斥清国风(1884年)”可知此书写于1884年,联系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
49、方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即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全方位学习西方历程;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洋务运动未改变封建制度,仅学习西方“器物”进行回答。(2)题目要求用唯物主义史观评析,就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看待,同时要认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等,这些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所谓革新党者之所为,其策划未可谓尽得其当。窃料其事难成,必俟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而以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弼,然后能创立大英业也”结合所学可知伊藤博文认为维新派策划不当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同时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明君的出现和卓越人物辅佐,属于英雄史观,是不恰当的。他没有看到变
50、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学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进展,更需要科学、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摘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我认可材料中的“科学研究也为赞
51、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论证:科学研究带来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17 到18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机器大生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19世纪,法拉第等人提出电磁感应理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发电机,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进人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结论:总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促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52、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才获取有效信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科学研究和政治、经济相互推动强化的关系,从科学研究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拟定具体的论题,如可以选择我认可材料中的“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角度,结合科学革命推动政治、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回答。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晏阳初(18901990),中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愚、穷、弱、私,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关键就是从事“人的改造
53、”的教育工作。因此,他主张分别通过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对国人实行根本的改造,达成民族再造之目的。他认为平民教育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全民参与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平民教育;二是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原则,即从中国国情出发,所教授的东西必须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他还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其中学校式教育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形式。他先后在河北、湖南、四川等地设立平民学校,其编辑的平民千字课,在1922年到1928年间,重印13次,销量几乎占全国4亿人口的1/40。后来,他把平民教育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被称作“世界平
54、民教育之父”。摘编自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答案】(1)通过教育对国人进行根本改造;教育应遵循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的原则;应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2)有利于扩大教育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世界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解析】【详解】(1)根据“对国人实行根本的改造,达成民族再造之目的”得出通过教育对国人进行根本改造;根据“一是全民参与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原则”得出教育应遵循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得出应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2)根据“全民参与原则”得出有利于扩大教育的范围;根据“主张分别通过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对国人实行根本的改造”得出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根据“从中国国情出发,所教授的东西必须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根据“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得出为世界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