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潜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恩格斯曾说:“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
2、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喙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有学者甚至说:“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
3、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
4、一兵说边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供(n) B. 潜(qin)藏 C. 喙(hu)突 D. 开拓(t)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边缘: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B. 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C. 耐受力: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D. 衍生: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3.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B. 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C. 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D.
5、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B.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C. 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D. 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5. 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答案】1. D 2. D 3. B 4. C 5. 说理方式的选择,说理语言的运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
6、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选项D,开拓tu。故答案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选项D,衍生:指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如
7、经过取代或水解) 。如衍生物,衍生品等。故答案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文句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选项对文句的理解进行认真的辨识。选项B,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故答案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
8、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潜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故答案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说理方式分析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说理特点的把握,进行合理的分析。本题题干要求是: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例如从说理论证的方式,类比论证说理: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就像鸡蛋最后能够
9、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喙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在论证的语言本文用语朴实无华,用平淡的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说理。【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10、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C. 刑于寡妻 刑:惩
11、罚,管教。D. 度,然后知长短 度:用尺子去量。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异乎三子者之撰B. 为长者折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C.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D. 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8.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B. 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C. 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D. 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
12、引起齐王警觉。【答案】6. C 7. D 8. D【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刑:给谁做榜样。故答案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
13、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选项A,“之”指示代词,那/结构助词,的。选项B,“为”替,给/做。选项C,“而”转折连词,却/连词,在时间顺序上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或事件,语法上称作“表顺承”或“承接”。选项D,“然”都是,如此这样的意思。故答案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
14、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是:“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侧重是在说人心。故答案选D。【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
15、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参考译文: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
16、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 群臣吏民,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_,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侯生曰:“将在外,_,_。”(信陵君窃符救赵) 恰同学少年,_;_,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冠者五六人,_ ,浴乎沂,风乎舞雩,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17、华侍坐) 谨庠序之教,_ ,_ 。(齐桓晋文之事)【答案】 (1).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 闻寡人之耳者 (3). 主令有所不受 (4). 以便国家 (5). 风华正茂 (6). 书生意气 (7). 童子六七人 (8). 咏而归 (9). 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
18、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寡”“孝悌”“颁”。【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课内现代文阅读。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完成小题。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
19、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
20、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10. “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如何理解“瘦”的含意及其实际表达效果?11. “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可能给中国语言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意作说明。12. 选段中的语言运用有比较突出的特色,选择一个角度作概括,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0. 不够生动活泼,不够切实有力(或:语言无味,空洞单薄)。将心理上的嫌恶转化为视觉上的难看,更加富于形象性(或:照应前文“瘪三”这一比喻,将难读的特点更加形象化)。 11. 一些并不适用的方面可能会混进来。 12. 参考角度:句式;修辞;口语化。明确概括一个角度,并根据这一角度稍加分析即可。
21、【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弄清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例如本题中“瘦”从含义的角度是指: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很显然此处“像瘪三一样”是在将语言匮乏的人进行打比方,形象生动的体现了语言匮乏者的形象,其表达效果有形象生动的作用,让人们可感可触。【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意思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意思的理解认真作答,最好是用文本语句进行答题。例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可能给
22、中国语言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意作说明。根据对文本意思的把握,本题参考原文内容如下: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语言特色题要从语言的本身入手,例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华丽辞藻、善用比喻等等都是语言的特色。本文语言特色如下:本文语言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谚语,
23、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赖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点睛】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13.在“文化经典解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中选定1题,完成相应
24、要求。(1)文化经典解读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论语泰伯中的句子,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句中所包含的学习态度。(2)文学名著阅读平凡的世界结尾,孙少平在是回乡还是留城上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简要复述相关情节,并请结合整部作品评价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答案】(1)根据所示语境,结合相关文字或认识,就“学”的态度作理解、推断或补充;根据需要将答题内容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来呈现。(2)根据题目提示,就相关情节作简要复述,结合整本书对人物形象作鉴赏评价;根据需要将答题内容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来呈现。孙少平不安现状、崇尚自由、追求理想的知识农民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
25、化经典阅读及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1)文化经典阅读,一般要先弄清楚文化经典的意义,例如本题中的句子意义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弄清了句子的意思后,结合现实生活去深入的思考其现实意义。(2)名著阅读要注意结合对名著的情节内容的把握,要注意把握全文进行赏析人物的形象,例如本题赏析孙少平的形象:一、坚强不屈的奋斗者:苦难的农村家庭铸就了孙少平的坚强意志。困窘的家庭使他过早地明白事理,他不畏苦难,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沉稳的心态。尽管在上学时面对众多家境不错的学生他有过自卑,会每次吃饭时最后一个到食堂领取自己那个“非洲”黑馍,
26、会在面对馍筐时怔一下,内心自尊心深深触动。为了节约粮食,他每天只在学校吃午饭,早、晚都搭着好友金波的自行车回家,但自卑心并不能使他堕落和软弱,反而使他变得坚强、带他走入了书的世界,这看似不能改变的弱点成了他最初的垫脚石。书籍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少平,使他一步步成长,一点点坚强。在学校时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思想,引发自己的思考,回家教书却每天期盼着田晓霞寄来的报纸、书刊来滋润自己干涸的心。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生活,凭着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他宁愿放弃家中平稳的农民生活,到城里做揽活的小工,哪怕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苦役一般工作,他也咬紧牙弯着腰一步步向自强靠拢;哪怕到大亚湾那个褐
27、色的世界做着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煤矿工人,他也依旧怀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心,拼搏着属于自己的未来与期待。在作者笔下,孙少平的坚强不屈与努力奋斗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二、热情向上的生活者:孙少平曾在给兰香的心中这样写到“首先要学会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确实这样,孙少平永远怀着一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的心。在县城揽小工时他可以以“一块五”的低价“贱卖”自己却依然诚恳的为人工作,甚至不惜得罪收留自己的舅舅。他的品质如此,无论怎样生活都保持正义、善良的品行,哪怕再苦再累也不熄灭对生活的热情。师傅出事以后,孙少平勇敢得挑起了照顾惠英嫂
28、和明明的责任,在为了师傅打了安锁子以后却与他成为兄弟,反倒最后为了救安锁子将自己推入生死边缘,经历又一场苦难。生活这个残忍的屠夫不仅夺取了他的挚爱,还在他脸上留下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也许有人以为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但相反的是他不仅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还回到了那个惠英嫂与明明翘首企盼的大亚湾。三、爱情悲剧的牺牲者:当孙少平手里拿着田晓霞记录的爱情日记时, 他的心里是翻腾的,呼吸确实静止的。一个带他走入精神世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爱人就这样毫无预兆地离他而去了。留下的是那个记载着浓浓爱意的本子,上面写着“我深深爱着我的那个“掏煤”男人”那个美丽大方、才华出众、性格倔强意志坚强的女孩是如此的美好与
29、高贵,她深深爱着这个有着豁达、诚实、深沉人格魅力的男人。两人都有着超俗的思想与品质,相互吸引走到一起。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生活对孙少平坚强不屈的人生赞赏,但这确确实实是一场注定的悲剧,或许是作者跨越不了那最艰难的一步,将晓霞送到少平身边,只能将她淹没在洪水里,以一个悲壮的生死相隔来结束这段恋情。此时的孙少平是脆弱的,失去爱人的心破碎地摇摇欲坠。他成了作者笔下爱情悲剧的牺牲者。然而,这场爱情的悲剧并没有使孙少平的生命从此黯色,反而把他推向一个更好的舍命层次。经过苦难锤炼与爱情洗礼的孙少平最终成为一块“黑金”,没有耀眼的金色光芒,只默默地在社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最崇高的人生价值。四、
30、理想主义的化身:从小说以及各种评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孙少平的人物形象近乎完美。从最初的自卑少年逐渐成长、坚强、追求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身上是没有缺点的。而从艺术源于生活的角度看,他的形象过于理想化,才会让他从一开始出门闯荡就表现出年轻人少有的成熟,然后构建孙少平的形象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作者谨慎地打磨着孙少平的形象,细腻地抹去任何有碍他“铁人”形象的地方。从孙少平初涉社会的稚气,到故意安排黄原城揽工接受苦难这一情节,逐步使孙少平的形象提升,愈渐高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孙少平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生于贫困,长在逆境,于是极力摆脱困境,通过竭力汲取知识来摆脱思想的平庸,通过身心的
31、磨练来使自己成长。作者塑造了一个有着深度灵魂的形象,他与作者内心是想通的,路遥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生活经历一部分赋予少平,才让他的形象如此可爱。孙少平的形象是理想的化身,是触动我们心灵的完美形象。但如果将孙少平的形象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一个只能存在于作品当中的理想人物,有批评家说过,路遥自身是很自卑的,这种自卑很大程度上源于贫困,以至于他连去北京获奖的路费都只能向他弟弟借,所以是否可以将孙少平的形象理解为路遥对人生形象的理想化,是在那个年代里理想人物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但是无论如何,从孙少平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的人创造的不平庸的人生,他的宽厚
32、无私、自强不息、坚韧顽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
33、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注】八骏:传说中
34、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造父:古之善御者。 厖(mng):毛色杂乱。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辟易:退走。 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备乘舆之阙 阙:空缺,空额。B. 外厩先,盗北 北:败走,败逃。C. 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右:亲近,偏袒。D. 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其奚以先我B. 以驾王之乘舆乃参以外厩C. 戎事用之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D. 则皆饱而骄食充则力强16.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故天下之马无遗良因此天
35、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B. 马之良驽莫能差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C. 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D. 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B. 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C. 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D. “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18. 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答案】14. D 1
36、5. B 16. C 17. C 18. 文章以“马”来比喻人才,以“马”的不同境遇来讲统治者(主事者)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D,“师”建立军队。故答案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
37、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选项A,“其”指示代词,那些/反问或疑问语气词,为什么。选项B,“以”介词,用。选项C,“之”代词,战马/结构助词,的。选项D,“则”却/才能。故答案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
38、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选项C,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外厩的养马人彼此不和睦。“不相能”彼此不和睦。故答案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导致周夷王无马可用的原因分析有误。原文意思是:由于(官府下发的)粮食难以为继,这一命令对于天闲厩和其余几类马来说
39、,只是空有其名而已。于是,养马人各自赶着他们所养的马在野外反复践踏,看见庄稼就啃着吃 。老百姓无法耕种, 那些年老体弱的人都饿死了,那些年轻力壮的都逃跑到强盗那里去。这四类马(的遭遇)像老百姓一样死的死,逃的逃。故答案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特点赏析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整体的寓意的特点进行把握文本的创作特点。刘基郁离子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
40、、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参考译文:周穆王得到八匹骏马,(驾着它们)去拜谒了西王母,归来时又(驾着它们)去讨伐徐偃王,结果消灭了他。(周穆王认识到马的重要性,)于是修建了天闲厩、内厩和外厩三种马厩。八骏马喂养在天闲厩里,每天供料一石;那些稍次一等的马喂养在内厩里,每天供料八斗;再次一等的马养在外厩
41、里,每天供料六斗;那些比不上这三等(标准)的马被称作散 马,每天供料五斗;更差一等的马,称作民马,不在官马的饲养之列。周穆王又任命造父为司马,所以天下良马没有一匹被排除在外(埋没在民间 )。穆王驾崩了,造父去世了,八骏也死了,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此后只好按出产地以及毛色来区分。冀州北部一带出产的纯色马,被看作上等马,养在天闲厩,用它们驾驭周王的车队;那些毛色驳杂的马,被列为中等马,养在内厩,用来弥补天闲厩良马 的不足,战争时征用为战马;冀州以南,济水、黄河以北地区(出产的马),养在外厩,供诸侯、周王的公卿大夫驾车使用;长江、淮河以南出产的马定为散马,供传递消息、运送东西 和干各种杂
42、活时用,重大的任务不让它们承担。那些养马人的待遇,依据他们所养马匹的等级,像造父过去的做法一样(分出等级)。到了周夷王时期,出现盗贼的变乱,内厩的马应当参战,这些马却都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逃跑,于是用一些外厩的马来补充。内厩、外厩的养马人彼此不和睦。内厩的养马人说:“我们的马是专给天子驾车用的。”外厩的养马人说:“你们的马吃的草料多而干的活儿少,为什么(打起仗来)反而让我们的马冲在前头呢?”双方争执不下,被周王知道了。周夷王和大臣们都偏袒内厩的养马人。不久,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相遇,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逃走。(强盗逃走后)内厩的养马人和马又冲上前去,周夷王
43、认为他们都有战功。在此情形下,外厩的养马人和马都意志松懈。强盗们乘机攻了进来。内厩的人马首先逃跑,外厩的人马看到这种情况却不去援救,也逃走了。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安定环境里(为天子)驾车,天闲厩的养马人把情况告诉了周夷王,周夷王只好下令征召散马。养散马的人说:“作战崇尚战斗力,马吃得饱才能战斗力强大。(比我们的马)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起战事,我们的马战斗力小,而且一直劳累不堪,恐怕也不能担负起作战这样的大事。”周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感到惭愧。他安抚养马人让他们回去,并且下令(内厩之马、外厩之马和散马)和天闲厩的马享受同等待遇。可是,由
44、于(官府下发的)粮食难以为继,这一命令对于天闲厩和其余几类马来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于是,养马人各自赶着他们所养的马在野外反复践踏,看见庄稼就啃着吃 。老百姓无法耕种, 那些年老体弱的人都饿死了,那些年轻力壮的都逃跑到强盗那里去。这四类马(的遭遇)像老百姓一样死的死,逃的逃。周夷王失去了马,连军队都不能建立起来,天下一派萧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 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
45、鸟作窝。 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19. 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消退之快。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20. 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9. B 20. 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解析】【19
4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B,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理解有误。“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故答案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赏析的综合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本诗在曲江看花吃酒,正
47、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
48、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
49、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到平江路去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走到哪里去呢?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
50、我们伸手可触摸,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等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己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这就是平江路了。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己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
51、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己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
52、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这是从前的平江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的跳动。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里看一看。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
53、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往前走。渐渐地到了下班时间了,人多了起来。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问道:“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知道”,小孩答。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煳煳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河面上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但随便地这么
54、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不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这一种的生活在从前是不稀奇的,只是现在少见了,才会有人专门跑来看一看,因此在这一个长卷上,除了生活着的平江路的居民,还会有多余的一两个人,比如我,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
55、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这些横线竖线,己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的心里,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2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A. 作品记录了一次在平江路散步的经历,其间穿插有对苏州旧貌的回忆,在对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B. 文中说“我们失去了财富”,那些承载着苏州记忆但如今已不复见的老街
56、,也是这样一种“财富”。C. 作者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D. 文中写道,有人想往河里扔垃圾但最终没扔,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E. 作者喜欢的耦园,不仅仅有精湛的园艺可供鉴赏,更是一处回避纷扰、让人放松身心的栖息之地。22. 作品中说,“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23. 结合文意,解释“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这句话的含意。24. 作品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
57、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答案】21. BE 22. 承接前文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牺牲等表述,流露出因为这种牺牲而产生的失落;也包含着对平江路能够得以保存而感到的庆幸,为下文写承载着苏州历史记忆的这一老街区作了铺垫。 23. “外来的人”是指我不是在平江路出生和长大,不是平江路的居民;“又不是”是指我生长的地方原本也如平江路一样(走一走平江路就像走进了自己的过去),有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24. 答案示例: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那里能唤起对古城的记忆。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代表着苏州旧日的情调。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在那儿走走,让人
58、心里感到踏实。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富有文化气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A,在对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理解有误。作者以“散步”(闲适)心情,水墨画的技法(写意)表现平江路的古韵,表达作者对苏州悠久历史与古典文化的眷恋。选项C,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古城已然不复如从前,作者便表现出对古老文化被现代文明替换的隐忧,但没有激烈言
59、辞来批判,仍然只是淡淡地隐含在字里行间。选项D,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曲解文意。文中只是写了这么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没有其他的用意。故答案选BE。【2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要从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去分析作答,首先要注意审清题意:作品中说,“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本句子出现在文本的中间部分,所以从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平江路古城得以保存的欣慰,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古城保护的意义的重大的呼
60、吁。【2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但是两者在选取句子上有所不同,前者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本题中划线句子“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含义上“我是一个外来人”说明古城苏州的变化我已经不认识他了,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古城风貌变迁的叹息,但是作者又说:“但我又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古城文化得以保存
61、的惊喜和欣慰。【2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到原文中去筛选内容,这类试题要注意立足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题干问的是:作品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原文文本的筛选,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伸手可触摸,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
62、,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己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
63、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5.新年刚刚到来,在这一时段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印象深刻的生活片段。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一个“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场景。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一个“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安排。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某一设想发表意见。【答案】窗花与“福”: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
64、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本题是特殊语言场景的表达,包括古代文化习俗的理解。本题要注意特殊场景的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场景。例如选择“迎
65、新年”主题活动场景,考生可以调动自己对中国“迎接新年”的习俗,然后注意在描述主题活动场景的时候,语言表达要简洁、通顺,要注意字数的要求,要注意场景描述的生动性。26.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推移,一般指时间、形势、风气等方面的移动或发展。我们也可以借其来表现、介绍或评价我们自己的某一段生活历程。以“推移”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答案】推移假如记忆清晰如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记住和忘记一些东西,然而有的人却想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然而,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记忆里的人却少之又
66、少,如果我的记忆清晰如初,我会做很多有趣而快乐的事情。比如:我会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些的事情,可以是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可以是小时候的一些趣事,还可以是我小时候的那些天真有趣的事情。如果我有超强记忆力的话,我会破迪士尼世界纪录。因为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会背圆周率背很多位的圆周率,如果我第一天看了一遍就会背了,第二天我就会很轻易地背下来,而且很多年都不会有人破我的记录。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记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一切,而且永远以不会忘掉。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一切,这些我都不会忘掉,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的时刻。我还会记住中国所有的辉煌时刻,因为这
67、些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为国家想起一切重要的大事以及小事,还有记住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我还要多看新闻,这样才能密切关注我国的一切动向,以便记下来。为后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最大的帮助。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记住我经常找不到的东西。可是,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就不会有丢三落四的毛病了,我所忘记的东西在什么地方,以及是什么时候放的。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把它运用到我的学习当中,因为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只要记住了,就不会忘记,而且永远以不会忘记。当老师让背课文的时候,我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背下来,而且以后就不会忘掉了,老师讲的
68、例题也都会了,老师讲的要点也都会了,考试的时候就不用怕了。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把我的童年趣事全部都记起来,将来一想,便会全部都想起来,想起自己当时有多么的天真,想起自己当时有多么的无知,再想想现在,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自己已经永远告别了童年,喜的是自己升入了初中,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这就是我为什么悲喜交加的原因了。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把我该记住的东西全部都记住,为祖国记住更多的事情,为祖国多做贡献。如果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话,我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一篇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作文所给的一段材料的导语:推移,一般指时间、形势、风气等方面
69、的移动或发展。考生要抓住对导语的分析,寻找写作的角度,考生可以根据导语材料中的理解和把握,从“时间推移”“形势变化”“风气的演变”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的角度。把握住了写作的角度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结合自身现实,要注意从自身对“推移”命题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身边人和身边事件,进行充分的写作,注意在作文中把握住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注意能充分的体现出作文的生活化,这样作文才能接地气。【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
70、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
71、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
72、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
73、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