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797.50KB ,
资源ID:59451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45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6 第15讲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6 第15讲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宏观览要 内容主旨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手工业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商业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

2、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第15讲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的特点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时间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

3、播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西汉出现了铁制农具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出现一牛挽犁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

4、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二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4)评价积极消极3.田庄经济(1)概念: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土地

5、,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实体。(2)形成:汉代有权势的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佃农而形成。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公有”到“私有”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3土地兼并问题(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6、,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3)影响:抑制兼并的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有分成租(按比例分取)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形式。明清时期

7、: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户有迁徙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四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资产的标准变化1编户制度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2租庸调制隋唐时的赋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3两税法由于土地兼并严重,780年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

8、,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4“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摊丁入亩”和“地丁银”清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

9、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五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迁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 官营手工业1特点(1)由政府直接经营。(2)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军用品和贵族奢侈品,不面向市场。(3)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的推广及传承具有封闭性。(4)“匠籍”制度的存在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2表现(1)冶金冶铜:原始社会晚

10、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2)制瓷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已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并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

11、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出现了缂丝技术。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二 民间手工业1种类: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主,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私人经营,面向市场。2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3)隋唐

12、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4)宋元继续发展,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5)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6)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 享誉世界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获得了“丝国”的称号。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思考探究 推动小农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

13、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知识拓展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及小农经济。(2)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最本质特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3)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

14、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三者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名词解释 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田亩税,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思维点拨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15、。(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思考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新

16、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2)影响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对南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17、,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同时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易混易错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稳定了小农经济知识拓展 官营手工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的主要原

18、因(1)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机构冗杂庞大,效率低下,管理模式陈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逐渐走向衰落。(2)民营手工业的优势: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实行雇佣制,劳动积极性高。(3)劳动力:农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申亚力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五亩之宅,树之

19、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 教你读史1.史料一属于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3史料三为原始图片资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另一方面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史料运用1史料一、二、三分别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

20、经济有哪些主要特点?答:_答案史料一反映出古代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具有封闭性;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史料三反映出小农经济生产技术长期得不到发展,具有落后性、脆弱性。2根据以上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答:_答案(1)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1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自足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往

21、与合作。(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等特点。(4)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5)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

22、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

23、路,远漂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的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古书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其中船楼高达十余丈。唐时“中国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因此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五百艘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北宋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的中心,制造的大型远洋航船,可载粮万石以上,称万石船。明清是中国造船业走向衰落时期,中国被鸦片战争中西方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全

24、面打倒就是明证。教你读史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及外销简况。2史料二反映了中国的造船业历史悠久,造船技术曾长期领先世界,明朝以后我国的造船业逐渐走向衰落。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以制瓷业发展为例,说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答:_答案制瓷业历史悠久,技术领先,远销世界,深受国外喜爱和欢迎。2结合史料二中造船业的兴衰,谈谈你的认识。答:_答案(1)造船业在古代属于手工业,本质上却反映着科技发展,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体现着国家的对外政策。明清以前,中国一直领先世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繁荣昌盛,政府采取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因此造船业发达。(2

25、)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1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朝

26、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即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9全国卷T272019全国卷T242019全国卷T272018全国卷T252018全国卷T242018全国卷T262

27、018全国卷T412017全国卷T262017全国卷T252016全国卷T25 2016全国卷T402016全国卷T26 2015全国卷T242015全国卷T272015全国卷T26考频5年15考1(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查点知识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

28、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佃农只是通过租佃方式获得了土地使用权,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2(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考查点知识考查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程度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史料实证;(

29、3)唯物史观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3(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

30、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考查点知识考查北宋手工业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4(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

31、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查点知识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唯物史观;(3)史料实证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排除C项;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排除D项。命题角度1小农

32、经济的特点(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2租佃关

33、系的发展(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化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C两项;租佃关系在北宋并不居主导地位,排除D项。命题角度3经济重心的南移(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下表是西汉和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

34、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西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与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无关,排除C项。命题角度4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020广东佛山适应性考试)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

35、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小农经济的普遍形

36、成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 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第二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现象。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项。井田制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D两项。2(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二期末)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

37、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3(2019湖南长沙一模)考古发现,从仰韶、龙山遗址到商代、周代的豫北古代遗址都无大的洪水淤积层,极少发现有洪水现象,洪水遗迹多为汉代以后留下的。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中央集权体制的不断完善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区域气候条件的突然变化D大型水利工程的逐渐破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洪水遗迹多为汉代以后留下的”并结合所学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普及、秦汉建立统一的多

38、民族国家等知识进行综合性思考可知,国家统一、农业发达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A、B、C三项都与此有关,但其变化的根源应是经济方面的因素,B项正确。洪水的发生促使人类兴修水利工程,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2019安徽定远中学高二周测)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C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D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诸侯四起,

39、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对诸侯争霸兼并的形势,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现出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D项正确。鸿沟位于关东地区,而非关中地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大梁的经济功能,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排除。5(2019吉林长春实验中学高二期末)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未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中控制

40、的土地数量较少,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6(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指百姓免费为官府提供劳动力,中国古代的徭役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

41、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三位一体化的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B解析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选B项。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人身自由的问题,C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D项错误。8(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地区崇宁元年(1102年)嘉定十六年(122

42、3年)江南东路24.927.9两浙路30.732.9江南西路27.737.7荆湖南路1722.5福建路1625.4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1102年到1223年,即1127年靖康之变后,从北宋发展到南宋,在此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这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集中问题,C项错误;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9(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明清

43、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项。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两项。10(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

44、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B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11(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45、”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湖地区纺织业很发达,苏州震泽镇丝织业很发达,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很发达,景德镇制瓷业很发达,这反映了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D项正确。A项是在明朝中后期,且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是在宋代时期,排除;材料未具体说明当时手工业的生产水平,排除C项。12(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据史料记载,明代江西省的农民往往“外如石工、缝工、木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

46、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这折射出明代()A政府对经商政策放宽 B社会各阶层变动频繁C传统经济政策被动摇 D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可知,明代江西省的农民在耕作之余外出从事手工业工作,折射出农民通过手工业与市场紧密联系,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区域西汉(2年)东汉(140年)隋(609年)北宋(1100年)明天顺清嘉庆东部季风区97.35%9

47、9.35%99.23%99.54%99.97%97.93%秦岭淮河以南26.68%46.82%27.21%62.30%72.26%68.24%材料二“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康熙年间,汉人已经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年间“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乾隆以后,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一般而言,人们也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垦殖称为“跑口外”。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48、“走西口”“跑口外”对西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稳定性,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原因: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特点:不平衡性,人口分布比例有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南方增大,并超越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原因:政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发展,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上,两汉以前,北方农耕经济明显优于南方,人口分布主要在北方;后北方生态遭破坏,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2)影响:对于口外一些地区的农业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影响草原地区生态环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东部季风区一直是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比例总体上升。第二小问,第一个特点的原因

49、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第二个特点可以从北方的战乱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人口迁移是迁往蒙古,而草原如果利用不合理会导致沙漠化,因此对这个问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根据材料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可知大量移民的到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可知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14(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者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史料一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

50、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史料二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史料三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史料四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史料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史料六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

51、恒性。史料七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年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史料八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组合:史料一、史料四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

52、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等,传统工艺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示例二)组合:史料四、史料六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

53、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如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为民众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如饮茶,中医等。这些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示例三)组合:史料六、史料一、史料七看法:对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说明:中国的传统工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使然,传统工艺不受重视,仅有两部专著,很多工艺缺失,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2016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做了初步的尝试。(示例四)组合:史料六、史料二看法:中

54、国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它必将受到重视与善待。说明略。(示例五)组合:史料五、史料三、史料八看法: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说明略。(示例六)组合:史料三、史料七、史料八看法:我国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承续国家文化命脉、保持民族精神。说明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若组合史料一与史料四,便可以根据材料“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手工业发达,传统工艺闻名于世,然而统治者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遏制手工业发展,而手工业者也注重技艺的家庭传承,造成手工技艺的分散。然后从古代经济政策、社会结构造成技艺难以传承、古人忽视技术创新的思想观念、工艺水平精湛闻名于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