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9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
2、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2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1)。其主要目的是图1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土地制度的制约C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法律规定的严苛4“树大分权,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财产。在中国古代
3、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这一习俗A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 B意在表明和保证公平公正性C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D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5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钱穆所 指“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在于A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C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6明太祖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据说有16种之多,形象差别很大。下图自左至石依次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收录
4、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以下解释最为恰当的是A左图: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失去真实性B中图:表明清朝极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 C左图和右图:形象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其真实面貌D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 7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传统朝贡体
5、系已经解体 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8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图1)。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图1A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 B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C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 D文化差异使列强不愿意与华人相处9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
6、侵略10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清政府已初步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中国律例的修订具有半殖民地色彩111921年10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载文指出,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虽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认为他们能解决问题,就大错特错了”,中国“还没有成长到足以获取尊重和显示力量的地步”。这反映出美国的主流媒体A对列强的外交规则有清醒认识 B低估了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C能够正
7、视中国问题出现的原因 D为美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行为作积极辩护12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C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 D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13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A强化了
8、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 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 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14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1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
9、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共55分。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逐年的疫灾县数和疫灾面积变化图材料二 咸丰年间,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倡议减赋,不仅“将钱粮宿弊,大加厘剔”,使朝廷赋税数年积欠得以清完,湖南民众也得到减赋总额约50万两的实惠。同治二年广东潮、廉、琼三府及南海等县在绅商组织下抗拒地方官吏利用厘捐财,引起朝廷重视。当时的上谕说:“抽厘助饷,原系一时权宜,万不得已之举,固不可任意苟敛,致怨言之兴。”广东海阳绅士郭廷集自同治三年至光绪十三年四次主持修复家乡被毁堤坝,
10、他的后人郭兆熊继承其志。江西东乡生员刘郁典,“每青黄不接,以谷贷人至秋。收则加圆木于斗底,名虽纳息,实未有赢利也。”据郭剑鸣试析晚清灾疫防治中以绅士为中介的政治整合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疫灾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疫灾防治中绅士的做法,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17(16分)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
11、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
12、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 国际关系
13、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 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
14、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19.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
15、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8分)2020高二冲刺期末历史试题916(16分)(1)特征: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元朝后期疫灾更密集;疫灾周期越来越短;疫灾县数和疫灾面积的变化具有一致性。(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原因:战争的影响;政局的动荡;自然灾害。(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2)做法:呈请地方减
16、赋;抗拒吏役敛财;倡议建立地方公共设施;组织灾民生产自救。(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启示:政府切实担负赈灾防疫的总责;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倡议建立民间组织赈灾救灾;强化赈灾救灾的组织领导。(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17(16分)(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2分)原因: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需要(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任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6分)(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6分)局限:在抵御列强侵
17、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2分)18.(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谈,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 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线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19.(1)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