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333.50KB ,
资源ID:5943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43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10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10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

2、配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评价(作用)(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

3、,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特点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旧政策而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

4、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意义(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理论上: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模式1形成(1)工业化之路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

5、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2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1)经济

6、苏联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

7、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3)评价积极性: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改革逐渐停滞,苏联陷

8、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思维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易混易错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

9、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维点拨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思维点拨 苏联模式带给我们的教训(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思维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苏联模式”都排斥商品

10、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正确的;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列宁这一思想,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易混易错 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思维点拨 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的特点和成效(1)特点: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2)成效: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执

11、政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都达到鼎盛。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考探究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坚持群众路线;要抵制“和平演变”,维护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

12、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

13、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3史料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史料“改良主义”“国家调节”说明恢复市场和商品货

14、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谈谈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答:_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根据史料二、三,指出苏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答:_答案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重要变化?答:_答案由直接过渡转变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15、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体制造成的

16、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

17、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出苏联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并给苏联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2史料二以“但是”为界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个改革家,第二个方面说明其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开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3史料三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渐

18、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答:_答案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2针对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并结合史料二进行评价。答:_答案改革:(1)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9、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3如何认识史料三的观点?答:_答案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存在的问题(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

20、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存在的问题单纯的公有制,人为的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缺乏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一,质量低劣。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为追求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了积累资金,对农民剥削过度,农业发展长期

21、停滞落后。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并造成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2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项目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3.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

22、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9全国卷T352018全国卷T352017全国卷T352017全国卷T342016全国卷T342015全国卷T34考频5年6考 1(2019全国卷,35)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

23、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考查点知识考查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

24、,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2(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查点知识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

25、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

26、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考查点知识考查苏联模式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选B项。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未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C、D两项错误。命题角度1新经济政策(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

27、,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克服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其发展社会经济,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A项错误;苏联模式确立是在斯大林上台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命题角度2苏联模式(2019陕西汉中高

28、二期末)苏俄建立前的沙俄时代,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1917年苏俄建立后,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俄国就完成了工业化。其主要原因是()A俄国优越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B苏联的集权体制激发了国家潜力C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苏联损失较小D苏联重工业路线高新技术更新快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集权体制下,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社会资源,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基本实现工业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建立前俄国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未发生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D

29、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命题角度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下表是19611975年苏联政府农业投入情况表。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预期)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肥料(百万吨)164065据此分析,这一时期苏联()A已全面突破苏联模式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日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农业发展资金的大量投入,各类农业机械的广泛

30、运用,体现出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项。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发展农业也是在集体农庄之中,并不是为了农民利益,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发现效益不高,转而发展工业,因此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济南模拟)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920年相比

31、1921年俄国民众生活状况“更惨”的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为解决材料所面对的困境而推行的举措,排除A项;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西方国家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在十月革命后没有发生变化,即苏俄国内情况恶化应该从内部找原因,排除D项。2(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1920年,列宁提出了全俄电气化的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口号。而后他又指出,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据此可知列宁()A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明显B明确实施

32、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要求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牺牲D认为工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完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工业化设想的变化,“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体现出列宁重新规划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实践转为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的道路,故选B项。材料没有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2020河北衡水摸底)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以每年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

33、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 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以每年16.9%的速度递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在农村实行了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A、B两项均是在斯大林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4(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925年苏联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联共(布

34、)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表明苏联()A苏联模式已形成 B工业发展资金得到解决C新经济政策被废除 D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均是斯大林在其国家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后采取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业发展资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排除B项;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C项。5(2020西南名校联盟月考)1926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

35、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苏联模式答案C解析米高扬强调谷物市场完全被政府控制,粮食价格可以随意降低或提高,这都表明政府在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没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违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排除A、B两项。苏联模式是在1927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排除D项。6(2019四川成都三诊)到1925年底,苏联与除美国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又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次年,还被西方国家正式接纳为国联成员,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这表明苏联()A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36、B全面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C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D尝试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这有利于其进行国内经济建设,C项正确。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大萧条”达到高峰,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现答案C解析结合

37、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化迅速实现,从而减少了对外国机器的进口,故选C项。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排除A项;经济危机并未对苏联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排除B项;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无关,排除D项。8下表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综合表格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产品项目时间煤(万吨)石油(万吨)生铁(万吨)钢(万吨)1913年29109204204201928年35501160338430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68001900800830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7500220010001040党的十六大

38、报告中追加数1700实际完成数(1932年)64402140616592A领导层急于改变落后面貌B经济稳健发展依赖重化工业C钢铁工业整体上没有提高D煤化产业决定工业化的成败答案A解析结合1928年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中间的调整情况可知,最佳方案、追加数都未能落到实处,这体现了当时苏联领导者急于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态,A项正确。9(2019湖南株洲一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

39、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使得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0(2019辽宁协作体模拟)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政策D苏联的经济体制

40、改革开始启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0年,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增长过快,影响了社会生产,于是苏共中央对此进行了批评,农业集体化进程暂时放缓,但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世界性危机没有对苏联产生影响,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1(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

41、经济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答案A解析材料“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项。12(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

42、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修正,排除A项;B项只是部分原因,不能解释工业增长,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0广西隆安开学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沙俄/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

43、展的情况。1913192119231925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周一良、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下图所示为19501984年中国、苏联粮食产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2)根

4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和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答案(1)变化: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立法手段调控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变化趋势:中国方面,迅速增加;苏联方面,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的差距拉大。原因

45、:中国方面,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苏联方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或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是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罗斯福通过立法的形式调整农业生产,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

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而苏联则是不断下降。第二小问,中国方面可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内容进行作答;苏联方面可结合苏联模式的束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进行作答。14(2019江西新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47、。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现代史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述和评价: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新中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如根据材料“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模式特点以及对于中国工业化影响等角度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