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70分)1.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一书中提出:“在宇宙的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从世界观上看,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 A.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B.赫拉克利特:世界是由一团活火组成的C.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D.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3.庄子外篇秋水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
2、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4.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5.管子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
3、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是在思考( ) 思维与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是否相互决定 人们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A.B.C.D.6.史蒂夫乔布斯创办的苹果公司让我们的生活因现代科技而充满了更多的可能。但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这样说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和前提B.哲学能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指导C.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哲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7.“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2016已经来了,我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
4、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A.B.C.D.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但瑞士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任何隐藏信号从此接收站传送到彼接收站,仅仅需要一百万兆分之一秒,由此推测任何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倍。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这表明( ) A.发挥意识能动性才
5、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C.客观物质世界本质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D.人们可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0.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
6、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布鲁诺的话说明(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A.B.C.D.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B.C.D.12.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措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这主要说明( ) A.物质离不开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是人脑的反映D.意识是人脑的
7、机能13.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这是因为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这表明( ) A.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能动的反作用B.人类的疾病大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C.意识活动常常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D.良好的情绪是保持人生理健康的前提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对此,我们( ) 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对待传统应该不放弃、不抛弃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应
8、该发挥先进意识的决定作用A.B.C.D.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欣赏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16.“人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积。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7.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
9、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做了比较准确的观察;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 ) 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B.C.D.18.下列词语中符
10、合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19.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下面选项中与此表达哲理相同的是(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抱薪救火,扬汤止沸C.户枢不蠹,流水不腐D.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20.下列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B.C.D.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体现了朴素的量变和质变观点。下列包含同样哲学道理的成语是( ) A.集腋
11、成裘B.风起云涌C.祸福相倚D.千虑一失22.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当年温州人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千精神”提醒我们( )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B.要看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D.要认识到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23.“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统计显示,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 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材料表明( ) A.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
12、人的意志为转移B.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C.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D.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24.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移动硬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25.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13、 ) 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A.B.C.D.26.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B.C.D.27.要
14、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发展地震科学,深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 A.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B.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C.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D.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28.我国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地上进行喷灌,地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说明( ) A.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C.规律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15、的发挥,人们在其面前无能为力29.“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A.B.C.D.30.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A.B.C.D.3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以改革
16、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决定中强调三个“着眼于”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B.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C.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靠实践来检验32.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真理只有一个”表明真理最基木的属性是 A.主观性B.普遍性C.唯一性D.客观性(2)“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的含义是( ) 实践是认识的
17、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B.C.D.33.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帖子,“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不是什么名表豪车,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其理论依据在于( )理想、信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高昂的精神使人振奋,萎靡的精神让人颓废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获得成功 A.B.C.D.34.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哲学,原因在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这说明( ) A.学习哲学能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B.真正的哲学可以为
18、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C.真正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基础二、非选择题:(计30分)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省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立足农业大省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测算,该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2万亩以上。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可带动1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千亿计的消费支出材料二:Z市借鉴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一是整合演艺娱乐业,扩大政府文
19、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演艺娱乐市场;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闲业,以“人龙舞”等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为载体,推动旅游文艺活动发展;三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发行等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材料二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20、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 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2)上述材料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
21、(每小题2分,计70分) 1.【答案】 B 【考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分析】题干观点认为世界的存在与上帝无关,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A观点认为,人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 B观点认为活火组成世界,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C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D观点认为天决定生死富贵,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体现,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名人名言为情境,主要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做好这类题目,需要阅读理解好名言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哲理剖
22、析,然后将题肢与题干对照作出选择。2.【答案】B 【考点】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解析】【分析】A不符合题意,“胸有成竹”说明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B符合题意,“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体现了主观决定客观,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不符合题意,“盲人摸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唇亡齿寒”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拔苗助长”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B。【点评】本题通过常用成语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每组成语,找出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把每组成
23、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不一致的,进行排除。其中“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体现了主观决定客观,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3.【答案】 C 【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解析】【分析】题干争论的焦点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C符合题意,排除B; AD观点都是强调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 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意可知,解答此题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答案】 A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4、 【解析】【分析】 D观点错误,应该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符合题意,BC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小,“创新、闯、实践”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切入点。5.【答案】 C 【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解析】【分析】 管子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朱熹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分歧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5、符合题意,排除;思维与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水、气、本原”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意可知,解答此题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入手,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 B 【考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解析】【分析】 A观点错误,应该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乔布斯的话强调的是哲学的重要性,因为哲学能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指导,B正确; C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错误,矛盾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 故答案为:B。 【
26、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关知识,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就可做好本题。7.【答案】 C 【考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解析】【分析】 观点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见,物质可以脱离意识; 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可选; 错误,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题干强调“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说明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可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知识,属于理解型选择题,“
27、流行语、社会事件”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 D 【考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解析】【分析】 A错误,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错误,实践决定认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决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C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说明人们可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为背景,考查意识的能动性等知识,是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9.【答案】 B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8、 【解析】【分析】 A错误,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其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正确;C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符合题意;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理解,学生根据课本所学内容知识即可作出选择,“ 根本原因 ”是解答此题的切入点。10.【答案】 C 【考点】自然界
29、的物质性 【解析】【分析】 “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布鲁诺的话说明地球的转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正确;观点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相关考点,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四选三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最为简单。11.【答案】 A 【考点】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解析】【分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正确;错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着各自的发
30、展变化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是古今不变的,也不是循环往复的, 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规律的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对题干古诗词的理解,然后再结合题肢进行哲理剖析,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12.【答案】 B 【考点】意识的起源 【解析】【分析】A观点错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巴甫洛夫的话强调的是意识离不开物质, 即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故B正确,C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首先需要阅读理解好题干所表达的寓意,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
31、对照。13.【答案】 A 【考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解析】【分析】 题干强调的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不是意识活动常常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 A正确,C不选;B表述欠妥,因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D表述不科学,应该是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意识的反作用的知识,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然后用所掌握的知识判断题肢是否符合题意,难度适中。14.【答案】 D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说明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32、一 , 符合题意; 观点错误,对待传统应该是“扬弃”; 观点错误,错在“决定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统一的相关知识,是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简单,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判断所给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再作出正确选择,难度适中。15.【答案】 A 【考点】实践的特点 【解析】【分析】 一千多年前不能登月,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欣赏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说明不同时代,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是不同的,也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A正确;BC观点都是实践的特征,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33、的特征,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实践的特征的知识,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然后用所掌握的知识判断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6.【答案】 B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题干观点强调的是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意义,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AC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 无所不知 、不能用 ”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意可知,解答此题要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入手,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
34、案】 A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 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人们对火星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体现了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符合题意;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获取真理性认识,说明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符合题意;观点错误,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观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人的认识可以成为真理性认识。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相关知识,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错误的选项,
35、从而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18.【答案】 D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一概而论是指忽视了事物的个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与题意不符; 三人成虎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不选; 百感交集体现的是意识的知识,与题意不符,排除C; “千虑一得”体现的是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即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认识发展规律的知识,是考查学生通过对成语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答案】 D 【考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解析】【分析】 “不谋全局者,不足
36、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强调的是必须重视整体的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反映意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A;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体现的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B; “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体现的是运动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 “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是用国与家的关系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整体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整体与部分的知识,是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答案】 A 【考点】发展的概念 【解析】【分析】 通过描写树木的生长,长江后浪推
37、前浪的现象,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符合题意;描写的是春天江海的美景,与题意不符;与寓意相同,可选;描写的是瀑布高,水流急,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属于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好题肢名言表达的意思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再结合题干筛选答案。21.【答案】 A 【考点】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解析】【分析】A体现的是积少成多,是量变与质变的观点,符合题意;B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与题意不符;C体现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与题意不符;D体现的是认识的局限性,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量变与质变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成语寓意的理解,提醒
38、学生平时需要多加积累知识。22.【答案】 C 【考点】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解析】【分析】四千精神”体现了任何事物的发展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AB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D观点错误,意识不起决定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发展道路的知识,属于理解型选择题,“ 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 ”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 B 【考点】联系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题干强调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说明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
39、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符合题意;A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观点错误,错在“自身的需要”;认识事物的方法很多, 系统优化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该观点表述太绝对,D不选。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联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错误的和材料无关的选项,即可作出选择。24.【答案】 C 【考点】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C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错在“总处在”,事物既有渐进的变化,
40、也有显著的变化;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没有涉及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 录音带、软盘、光盘、移动硬盘 ”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意可知,解答此题要从发展的知识入手,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答案】 D 【考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解析】【分析】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且与题干不符,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题干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排除。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
41、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排除。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题中要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就要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入选。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孤岛现象就是部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入选。 故答案为: D。【点评】此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6.【答案】B 【考点】尊重客观规
42、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27.【答案】 D 【考点】哲学的作用 【解析】【分析】 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是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D正确; A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观点错误
43、,应该是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C观点错误, 应该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实验提供指导。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哲学的作用的相关考点,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提醒学生注意哲学有正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28.【答案】 A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解析】【分析】 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 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说明 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A正确;B观点错误,错在“ 改变或创造规律 ”;C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D观点错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44、,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29.【答案】 A 【考点】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正确;错误,应该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观点错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能混淆。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相关知识,是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简单,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判断所给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再作出正确选择,难度不大。30.【答案
45、】 B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分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符合题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符合题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体现的是重视量的积累,与题意不符,排除;“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选项古诗词的理解,提醒学生平时需要多加积累,对于四选三的选择题,解答时用排除法最为简单。31.【答案】 C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 决定中强调三个“着眼于”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
46、导实践,C正确; A观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认识; B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知识,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必须正确理解和解读材料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32.【答案】 (1)D(2)C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分析】 (1)“ 真理只有一个 ”说的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认识,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D正确,其他观点都不是真理的特征。(2)“ 不依靠主
47、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有关真理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然后用所掌握的知识判断题肢是否符合题意,难度适中。33.【答案】D 【考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解析】【分析】“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说明高昂的精神使人振奋,萎靡的精神让人颓废,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获得成功,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说法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排除;说法错误,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
48、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34.【答案】 B 【考点】哲学的作用 【解析】【分析】 A表述有误,应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材料体现的是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B正确;C观点与题干无关,排除;D错误,应该是学好哲学有利于开展工作, 但不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基础。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型选择题,“哲学、帮助”等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意可知,解答此题要从哲学的本质入手,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计30分) 35.【答案】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发展
49、的实际,确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道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要积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健康发展。(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考点】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信息;其次,要联系教材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说
50、明。学生可结合材料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等方面来分析说明,把观点与材料对应起来组织答案。 (2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本题的问题指向是 “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哲学的有关知识,但没有明确的知识限定范围,学生通过分析设问可知本小题考查的是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知识,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故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确立城镇化发展
51、的科学道路。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要积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健康发展。 (2)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点评】本题以城镇化健康发展和Z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为话题背景,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唯物论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6.【答案】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
52、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本题
53、的知识范围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知识范围限定明确,切入点小,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信息;其次,要联系教材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说明。学生可结合材料从认识具有反复性,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等方面来分析说明,把观点与材料对应起来组织答案。 (2 )本题要求学生回答上述材料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 。 本题的问题指向是对我们有何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知识范围的确定不明确,通过分析设问可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故学生要根据材料和认识论
54、的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1)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 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点评】本题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为话题背景,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