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411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1. 礼记礼运指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体现了“小康”之世的显著特征是()A. 血缘政治特点鲜明B. 国家统一安定C. 民族交融日益加强D. 土地兼并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推断“小康”之世有着很强的血缘政治色彩,故A正确;据题意可推知“小康”之世指夏商周时期,此时推行分封制度,地方权力较大尤其是东周时期战争不断,故推知尚未实现统一安定,故B排除;题意没有体现民族问题

2、,故C排除;土地兼并出现在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后,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问题突出,题意并未体现该问题,故D排除。2. 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A. 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B. 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C. 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D. 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答案】B【解析】【详解】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

3、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3. 契约是人们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具有法律功能。在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的套语。下图是一份唐朝商品交换的契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这反映出A. 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表现B. 官府和贵族掌握着商业主动权C. 朝贡贸易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D. 契约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契约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体现

4、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题意强调契约,没有提及官服和贵族掌握商业主动权和朝贡贸易,故BC错误;契约与社会财富富无关,故排除D。4. 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这体现了A. 追求民主政治B. 主张经世致用C. 提倡公平法治D. 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公天下,认为君主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等,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追求民主政治,A项错误;主张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提倡公平法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5. “1860年以后,在中

5、国的外国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他们成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结果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参与了使中国人生活西方化的尝试。”这反映出 ()A. 西方殖民者真心帮助中国现代化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C.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清政府彻底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860年以后,在中国的外国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他们成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境地,B选项正确;西方殖民者真心帮助中国现代化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A选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有治外法权保护的外国人成

6、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选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D选项错误。6.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把改革旧的官商关系,推进民间工商业发展,作为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新人士和朝廷官员的建议下,清政府开始推行劝商、保商政策。1903年,清朝成立商务部,保护和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表明( )A. 清政府已转变了政府职能B. 维新变法取得了经济成功C. 改变了官僚资本优势地位D. 发展民营工商业成为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康有为等维新派、朝廷官员、清政府都支持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D正确;题意只能

7、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转变了政府职能,故A排除;题意没体现维新变法的经济成效,故B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官僚资本,故C排除。7. 从1912年到1926年间,“中国社会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对传统家庭权威的质疑,以及争取妇女独立自主的权力”,“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也有自己的职业,更有大批的女工进入工厂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 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推进妇女解放C.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D.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到1926年间,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影

8、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质疑“传统家庭权威”,争取妇女独立自主权力的社会现象增多,大量女性接受教育、有自己的职业,进入工厂工作,C项正确;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国人思想解放和新风尚出现的原因,A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到1937年国共对峙时期,B项错误;导致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项错误。8. 1949年2月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报告中说,“陕甘宁,晋绥老区、半老区,基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房屋、生产工具,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情绪,同时也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使恢复和发展经

9、济有了巩固的基础。”取得重大成果是由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B. 全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C. 土地政策符合国情和农民利益D. 七届二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2月陕甘宁等老解放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主要是因为政策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民利益,C项正确;1949年2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还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未在全国取得胜利,A项错误;全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召开的,D项错误。9. 下图体现了1933年到1949年故宫文物的迁徙。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 文物保

10、护工作的艰巨B. 中日民族矛盾的演变C. 中国内战造成的损失D. 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1933年到1949年间故宫文物从北平迁徙到上海、南京、重庆,再由重庆迁到南京、台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根本上反映出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D项正确;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是具体表现,不是材料要揭示的根本问题,A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的演变与1949年故宫文物的迁徙无关,B项错误;中国内战造成的损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0. 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195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

11、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旨在A.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B. 促进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C. 在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D.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可得出,1958年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无关,故A项错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完成,而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的历史,故C

12、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11.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据此可推知( )A. 文艺复兴十分推崇中国文化B. 中国瓷器为东西方贸易最主要商品C. 中国瓷器浸染人文主义思想D. 中国瓷器已影响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在其作品中描绘了大量中国的青花瓷,可以推理得出当时中国瓷器已影响欧洲人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艺复兴十分推崇中国文化,A项错误;中国

13、瓷器是东西方贸易最主要商品与材料主题不符,B项错误;中国瓷器浸染人文主义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2.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A. 美洲高产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B. 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C. 美洲高产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D. 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马铃薯均原产自美洲。据材料“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

14、人度过荒年”可知,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B选项正确;材料只举了中国和爱尔兰两个 例子,无法证明美洲高产农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16世纪末中国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无法证明美洲高产农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的信息,D选项错误。13. 马克思认为, “它(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表明巴黎公社A. 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制度B.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C. 建立了无产阶级性质政权D.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它(

15、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选项正确;巴黎公社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偶然爆发的工人运动,不是必然的,工人也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所以不能说巴黎公社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选项错误;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德意志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错误。14. 有学者认为:某一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而是通过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甚至有的企业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16、这一时期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新航路开辟B. 第一次工业革命C. 第二次工业革命D. 第三次科技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与科学密切结合,企业与科学联系密切,故C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与技术无关,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联系不密切,故排除B;D不是最早,故排除。15. 下表的四条曲线分别反应了巴西、德国、印度、日本在1950年至2010年城市化率的具体变化。其中符合日本的曲线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中四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德国和日本在1950年时城市化率是比较高的,2

17、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和城市化率逐渐超过了德国,因而符合日本的曲线是,B项符合题意;曲线的发展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化率一致,A项不符合题意;曲线描述的城市化率起点较低,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曲线的发展明显快于曲线,所以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巴西、印度的城市化率,CD两项不符合题意。第卷(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明时期的江南孕育了大量杰出的人物。除了科举制度,家庭或家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文化教育的核心,多与科举有关,也与政治生活、报效国家的期许相关。很多内容,更关乎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化的核心叙述。松江人何良俊强调,拥有家族经济力量和文化资本的家族,不是让子弟依赖家世与财富地位

18、随俗放荡,而是重视子孙的培育和教诲。袁仁是一个精通天文、地理、书法、兵法、水利、医学等多种领域的全才型学者。下面是博学又善于教育的袁仁的两封书信:书信1:写给妹夫沈扬“延师教子,不当专论文艺,亦须性行醇淑,志节高迈者,庶幼学有所薰习耳。”书信2:写给三子袁裳的老师文徵明“裳儿颇聪慧,弟不教习举业,而遣就门下学书,愿老丈先正其心术,而后教之执笔。今天下类重科目,而轻实学。”选自冯贤亮读书、养心、立品:晚明江南的士人生活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明时期的江南社会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材料选自晚明时期江南学者袁仁的两封书信,袁仁是晚明时期一个精通天文、地理、书法、兵法、水利、医学等多种领域

19、的全才型学者,是当时江南地区一些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其书信是研究晚明时期江南社会的第一手史料。书信1为袁仁写给妹夫的书信,强调聘请老师不光要看其才学,更要看其品德。可用于研究晚明时期艰难地区士人的家族文化、地方的人文培育等。理解生活样貌及明清的时代变革,明清江南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发展。书信2为袁仁写给其子的老师文徵明的书信,强调当时的学风为“重科目”“轻实学”,希望先“正其心术”。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科举考试情形,学风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家族教育、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袁仁的书信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晚明时期江南社会士人的家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他的书信是晚明时期江南社会的一个缩影。

20、【解析】【详解】本题要求分析两封书信的史料价值。首先从材料的来源来源来说,这两封书信是晚明学者袁仁的书信,是当时全才型学者,而且是江南地区一些重要事件的亲历者,所以这书信是研究晚明时期江南社会的第一手史料。从书信内容上来说,第一封书信涉及的是聘请家庭教师的标准问题,由此可反映当时清江南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发展。第二封书信涉及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科举考试情形,学风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家族教育、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由此可知袁仁的书信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晚明时期江南社会士人的家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是晚明时期江南社会的一个缩影。17. 进入近代以来媒体制造并引导舆

21、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已经成为常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时,秘密聘请了一个美国专家作为国家宣传战的总指挥,这个人就是美国纽约论坛报的记者豪斯。豪斯很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方式,在他有计划的包装下,西方媒体对中国与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潮流与共识。比如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这是当时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亚特兰大先进报说,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当时美国公众中有一种说法,把日本称为“东方美国佬”,觉得跟日本人很有认同感,实际上是媒体包装出来的。摘自雪珥的

2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材料二 1911年10月13 日泰晤士报报导:“北京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对革命者毫无保留的同情,对腐朽脆弱的清王朝鲜有怜悯”;“外国人和国人对革命者的目标都表达了同情,外国人中主流的观点是列强真正不干涉革命”。1912年1月22日,泰晤士报在中国总理和孙逸仙一文中指责孙中山违背承诺, 称“由于孙中山电告袁世凯,一方面要求北方不得成立临时政府,另一方面要求袁世凯在列强承认共和政府之前不能加入共和政府。其结果,势必导致南北各省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在袁世凯正在对清廷施压之际,这是一份令其感到屈辱的电报”。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对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产生

23、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郭永虎的近代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公众对中日双方的态度区别,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报道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态度: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文明进步,是朝鲜的解放者;嫌弃中国,认为中国野蛮落后,是朝鲜的压迫者。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善于利用包装宣传,引导舆论争取同情;中国处在封建社会,认知落后,没有认识到新闻舆论的重要性。(2)特点:密切关注;开始时同情革命,主张不干涉;过程中为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制造舆论。影响:对英国政府对华

24、政策施加影响;配合帝国主义侵华政策。【解析】【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得出西方公众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文明进步,是朝鲜的解放者;根据材料“西方媒体对中国与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潮流与共识”“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得出西方公众嫌弃中国,认为中国野蛮落后,是朝鲜的压迫者。原因:根据材料“日本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时,秘密聘请了一个美国专家作为国家宣传战的总指挥”得出日本善于利用包装宣传,引导舆论争取同情;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的角度去分

25、析,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了和美国一样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彼时仍处在封建社会,认知落后,无法意识到新闻舆论的重要性。(2)特点:据材料“1911年10月13 日泰晤士报报导”“1912年1月22日,泰晤士报在中国总理和孙逸仙一文中指责孙中山违背承诺”得出英国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密切关注;据材料“1911年10月13 日泰晤士报报导:北京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对革命者毫无保留的同情,对腐朽脆弱的清王朝鲜有怜悯;外国人和国人对革命者的目标都表达了同情,外国人中主流的观点是列强真正不干涉革命”概括得出开始时泰晤士报同情革命,主张不干涉;据材料“1912年1月22日,泰晤士报在中国总理和孙逸仙一文中指责

26、孙中山违背承诺”“在袁世凯正在对清廷施压之际,这是一份令其感到屈辱的电报”得出其在革命过程中为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制造舆论。影响:据材料“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对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得出泰晤士报的报道对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施加影响;再从革命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则不难看出,泰晤士报的报道是在配合帝国主义侵华政策。18.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正是无数有骨气中华优秀儿女,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咬紧牙关,保证了中国能够从如此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走出来,并且向前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物 事迹王进

27、喜(1923-1970)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淦昌(1907-1998)他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新中国的成立急需核研究方面的人才,王淦昌毫不犹豫放弃了申请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国。1961年,组织希望

28、王淦昌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改为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实用性研究上。王淦昌只说了一句话,我愿意以身许国。此后17年,他化名王京,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多年以后,当亲人和王淦昌说起这段经历,王淦昌只是非常平淡地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焦裕禄(1922-1964)1962年,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当时,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

29、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据三位模范人物并结合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相关史实,自拟题目,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的骄傲”的理解。(三位模范人物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任选其一,结合具体的建设领域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主题:英雄模范的奋斗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谱写了无数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王进喜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之中。他带领钻井队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

30、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时间“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再结合所给材料,可围绕英雄模范的奋斗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事业发展为主题,来展开论述。论述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政治、外交、经济情况、中国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爱国精神等角度来回答即可。19. 博览会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人对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

31、会期间的伦敦和北部工业重镇曼彻斯特进行了比较:前者人山人海,后者的大街上冷冷清清,许多店铺门上挂着牌子“去展会了,两周后回来”。还有来自493所学校的35000名学童有组织地参观了水晶宫。水晶宫不仅是科学、进步和文明的展示,它还是一所学校,将新的原料介绍给制造商,并把工业及其意义传达给广大民众。王浩强在(工业革命的盛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载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3期)(1)编写一幕发生在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伦敦万国博览会的重要展品;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根据伦敦万国博览会的情况并结合

32、所学知识,说明博览会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答案】示例: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1851年地点: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会馆水晶宫玛丽:这就是水晶宫,好壮观,好美丽呀!约翰:是啊,这是用钢铁和玻璃构建起来,是大英帝国工业的骄傲。要看我们工业的成果,我们还得看专门展示机械的展厅,那里有大功率的蒸汽机、火车机车、各式机床,不仅进行静态展示,还有真的机器运作展示。走吧,我们这就去看看。玛丽:哎呀,真幸运!阿尔伯特亲王正在观看新式印刷机的演示,大家对博览会真重视啊。约翰:看完这个展厅,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国家的展厅。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来参展,真是琳琅满目。玛丽:那是的,我们英国成了“世界工厂”,成了世界贸易的

33、中心了,世界各地围绕我们转。约翰:是啊!快看,还有中国人参展,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展厅吧,看看有没有我们需要的产品,要想着如何把我们工厂的棉布卖给他们。(2)从博览会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作答: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传统的东方诸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掠夺地。从博览会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作答: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伦敦等城市规模急剧扩大,还涌现出一批工业重镇。工业革命也促进了英国乡村的改变,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工业革命也给英国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污染等问题

34、突出。【解析】【详解】(1)对话场景: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明确主题,从材料中的“水晶宫不仅是科学、进步和文明的展示,它还是一所学校,将新的原料介绍给制造商,并把工业及其意义传达给广大民众”等内容中提取信息,确定主题,如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接着整合相关要素,如对话发生在1851年即工业革命后,地点为伦敦万国博览会,人物可以是包括亲王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然后利用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设置相关人物和对话具体内容,包括博览会的重要展品、人们的观感、博览会的意义等;解题过程中注意主题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说明:首先了解题目为论证题型,论证问题为“博览会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分析1851年英国举行博览会的条件、目的和影响等,说明英国的博览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论证博览会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这一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