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64.50KB ,
资源ID:59409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40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海丰中学2006届高三历史基础训练4.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海丰中学2006届高三历史基础训练4.doc

1、海丰中学2006年高考历史基础训练训练4 隋唐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2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北方经济的恢复 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隋朝政治腐败AB CD2隋统一的历史作用包括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A. B. C. D.3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取代北周 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C.开创三省六都制 D.大力弘扬佛教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B.适应商业发展需要C.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供统治者寻欢

2、作乐5以下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6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是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D江南河7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主要由于该地A商业十分繁荣B便以控制全国C水陆交通便利D位置邻近长安8公元617年,走水路由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A白渠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通济渠D广通渠江南河白渠永济渠9史书记载,隋文帝对各地储存的粮食和布帛可供正常使用五、六十年。以下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表明封建经济繁荣B说明封建剥削沉

3、重C反映隋朝统治腐朽D体现封建国家强盛10隋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隋炀帝的暴政B严重的灾荒C农民大起义D部将的反叛1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南北统一 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启中国盛世局面 大运河的开凿,巩固统一,促进南北交流AB CD12“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C.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充裕D.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13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B良好的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C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D唐太宗个人良好的政治素质1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

4、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15唐太宗能够虚怀纳谏的主要原因是A有名谏臣魏征B他是开明的君主C接受隋亡教训D三省六部制的要求16为广揽人才,武则天采取了以下措施贬杀当权的关陇士族 发展科举制 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破格录用有才能的庶人AB CD17与贞观之治相比,开元盛世的突出特点是A政治比较清明B国家强盛繁荣C民族关系加强D对外交往频繁18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AB CD19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来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发展生产力B.巩固上层建筑 C.调整生

5、产关系D.加强经济基础20史学界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B.打破关陇士族把持政权局面C.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D.重视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21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六部22封建农民起义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是A.秦末农民起义B.东汉末年黄巾起义C.隋末农民战争D.唐末农民战争2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24.以下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均田制破坏

6、两税法的实施 土地兼并严重 封建经济发展A. B. C.D.25下面有关兵制的内容,与唐玄宗有关的是A.不再实行军民异籍B.增加了军府的数量C.开始实行募兵制D.府兵地位不断下降26.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其作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轻徭薄赋有利于荒地开垦,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稳定的赋税 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A.B. C.D.27.同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两税法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A.它开始以夏秋两次收税 B.它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它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28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A.缓解了严

7、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29对唐朝“两税法”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以征收土地税为主C.在均田制破坏的情况下实行D.取消战国以来的人头税30.隋唐时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农民的身份是A.自耕农B.地主的佃农 C.国家的佃农D.农奴31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的破坏B.兵役繁重,士兵逃亡 C.府兵地位下降D.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32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其主要因素包括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兴修水利工程 中原大量人口南迁A. B. C.

8、 D.33唐代陶瓷业中的新产品唐三彩,主要产于A.邢州B.巩州 C.越州D.扬州34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封建经济繁荣B.科举考试的实行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35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36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措施有设立行政机构 采取和亲政策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经济文化交往A.B. C.D.37现今我国裕固族的祖先是A.甘州回鹘B.西州回鹘 C.黑

9、水靺鞨D.云南南诏38唐太宗和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A.发动正义的反击战争 B.加强行政管理C.注重经济交往D.实行册封制度39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盛行造成的后果有麻痹了人民,避免了社会矛盾激化 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统治者崇信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 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A.B. C.D.40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维持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41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A.扬州B.泉州 C.明州D.广州42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了

10、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缀术 唐乐 熬糖法 班田制A.B. C.D.43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后出现的 B都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结果 C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的良好的个人素质 D盛世时期,阶级矛盾非常缓和,不会出现激化的结果,也没有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44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 C赋税制度未发生变化,仍实行以人头税为主的征税标准 D对外交通更健全,交往更频繁45唐朝采取的措施中,给农民带来直接好处的是( )实行均田

11、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实行租调制“庸”的实行A B C D4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一原则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47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48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这表明( )A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时期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9唐朝中

12、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50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51唐朝时生产工具有了较大改进,具体表现是( )耕田的农具更科学合理了 灌溉上更省力了 用焦炭作冶炼燃料 制瓷不用手工了A B C D5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回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此材料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C唐政府重视城市

13、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53下列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是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重要时期 B唐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C唐朝时期是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的开始 D唐朝的长安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54对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代历史学家认为:“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不足为后世法也。”这表明他的( )观点符合儒家思想 观点过于片面 民族观过于狭隘 认识比较肤浅A B C D55下列各族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西域各族 越族 契丹族 吐蕃族A B C D5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后世师之,用回纥以诛安、史,

14、用沙陀以破黄巢,而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病中国而自绝其胤。”这段话表明王夫之:( )抨击唐朝的民族政策 谴责石敬瑭割地以引契丹贵族势力向南扩展的卑鄙行径 不反对唐民族政策,觉得关键是采用政策的人 认为向少数民族借兵会导致少数民族势力扩大侵入中原地区A B C D57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政治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8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

15、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59位于运河与长江汇合处的商业都市是A益州B苏州 C扬州 D杭州6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A南北朝时期B隋朝统一后C安史之乱后D五代十国时61唐朝城市固定交易场所市中“柜坊”的职能是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B兼营旅店贷栈和交易场所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62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上升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说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AB C D63下面关于唐朝时扬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对外贸易重要的商埠B是当时重要的专瓷产地C是江南物产的重要集散地D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16、64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和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时,中原汉族政权分别是A东汉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东汉和隋朝 D西汉和隋朝65下列各少数民族中,其首领未接受唐朝册封的是A东突厥B粟末靺鞨 C回纥D南诏66唐太宗和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A发动正义反击战争B加强行政管理C比较注重经济交往D推行册封制度67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最重要贡献是A发展了吐蕃的经济文化B实现了唐蕃间长久和平C加速了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友谊68毛泽东说:“唐玄宗前期会当皇帝”,下列史实符合此论断的是开元盛世 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推行册封制 与南诏、吐蕃发动战争AB CD69唐朝政府在

17、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完整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A黑水靺鞨B南诏 C回纥D吐蕃70关于下列民族的由来,连线不正确的是A吐蕃藏族 B回鹘维吾尔和裕固族C南诏白族和彝族D靺鞨蒙古族71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B封皮罗阁为云南王C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D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2唐朝疆域四至,不准确的一项是A东至大海B南及南海C西达咸海D东北至外兴安岭73安史之乱期间,出兵帮助唐朝平叛的少数民族是A南诏B回纥 C吐蕃D突厥74在汉唐对外贸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是A丝绸B瓷器 C纸张D荼叶75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A印度B波斯 C大食 D日本76唐朝和

18、天竺的友好往来主要表现在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两国交往以佛教为纽带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天竺数学发展 天竺各级学校教授儒学AB C D77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表现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任用外国人在唐朝做官 同意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 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AB CD78唐朝开展对外交往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促进了手工技术的提高B使唐朝经济文化更加繁荣C扩大了唐文化在世界影响D使唐朝的统治发生危机79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政治制度领先世界各国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80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

19、确的是A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B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C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D三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81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是A吏部B户部 C礼部D工部82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C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83隋唐以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C有利于选拔人才D得到完善发展84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D人头税被废除了85唐朝中后

20、期,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是A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B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C它适应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D限制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86说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A剥削形式的转换B征税标准的改变C人身控制的松弛D征税对象的扩大87有关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下列各项中最主要的一项是A南北统一,疆域辽阔B民族众多,关系融洽C政治稳定,经济发达D对外开放,广泛吸收88隋唐时期,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项目有建筑 雕版印刷术 天文 医学AB CD89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产生这一特点的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B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1、C庶族地主的崛起D唐朝统治者调整政策90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A科举制实行B造纸术发明 C唐朝强盛D社会安定91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儒学大师是A韩愈B柳宗元 C刘禹锡D孟浩然92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体现出唐文化的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C影响巨大的特征D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93下列有关隋唐文化的论述,正确的是唐朝皇帝大都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隋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韩愈和柳公权 莫高窟最精美的壁画,大都是隋唐时期的作品 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AB CD94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

22、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95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地方政府 D广大农民96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9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确保财政收入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98技艺水平高是唐代手工业的一大特点,下列成就符合这一特点的有: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23、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代出现 纺织品吸收了波斯风格 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A B C D99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政治上的共同趋向是:A统一本民族各部落B建立本民族的政权C接受唐朝的领导D与唐朝皇室通婚100隋唐对世界科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首次把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准确掌握太阳运行的规律 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 发明了望、闻、问、切的医学诊断法A B C D10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有四部医典 B唐高宗编订了唐本草C白居易的新乐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D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创作的102唐都长安,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原因是:( )唐朝经济发

24、达,文化繁荣,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吸收外来技术和文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ABCD第卷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0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浙、绝祸乱之萌也。 摘自新唐书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3)材料二反映府

25、兵制有哪些特点?府兵制的实施有何影响?(4)除三省六部制与府兵制外,唐朝在制度上还有哪些创新?答案:(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行的政令应驳回。(3分)(2)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3分)(3)特点:军民合一、兵将分离。利: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弊:加重了府兵的负担;兵将不熟,影响军队战斗力。(3分)(4)

26、完善科举制,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2分)104阅读下列材料:唐朝元和(806820年)末年,大臣李渤上疏唐宪宗请免渭南摊逃户赋税疏:臣自出使,力求利病,窃知谓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四十余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余户;其他州县,大略相似。其弊所自,起于摊逃,约十余内有一家逃亡,即摊赋税,使九家共出税额,长定有逃即摊。似投石井中,不到底不止。摊逃之弊,户不尽不休。此皆聚敛之臣,竟剥下以奉上,惟思竭泽,不虑无鱼,伏乞诏书,绝其摊逃,以见在户家产钱财为定,其余有欠,且特恩免之。计不数年,人必归于农矣。夫农者国之本,本主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此而云太平者,是侫邪之臣也,伏乞陛下察

27、而逐之。全唐文回答:(1)据材料概括回答唐朝元和末年在县乡基层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2)李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3)评析李渤对逃户问题的分析。(1)大量农民弃农逃亡;均摊逃户的赋税,使在乡农户的赋税负担加重,摊逃导致新逃户的增加;地方官吏对农民课以重税,使官府控制的人口减少,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4分)(2)官府按实际家产征收赋税,免除逃户负担。以杜绝摊逃来吸引逃亡农民归农务本,恢复正常的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分)(3)揭示地方官吏盘剥和摊逃是导致农民逃亡的主要原因;指出摊逃既危害农民利益,又不利于国家稳定。但作为地主阶级一员,认识不到这是由于腐朽的

28、封建制度造成的。(3分)105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材料一梁武帝(萧衍)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文章写得很好),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材料二高锴知贡举(掌管科举考试事务)为礼部侍郎,阅三岁,颇得才实。 新唐书高锴传材料三唐长庆元年的一次科举考试后,因有人上告取士的做法不公正,皇帝让知制诰(官名)白居易等重加考试。考毕,白居易在其奏状中说:“伏料自欲重试进士以来,论奏者甚众。盖以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册,兼得通宵,得通宵则思虑必周,用书册则文字不错。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

29、就,若比礼部校不同。” 白氏长庆集回答:(1) 材料一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有什么变化?简要分析评价这一变化。(3)长庆元年那次考试与后来重考考试相比较,在考试方法上有哪些变化?改革考试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是指选拔官吏只看门第,不看才学。说明上述选拔官吏方法上的弊病是社会问题,选贤能的人也不能例外。(2分)(2)改变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知识分子,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是历史的发展和进步。(2分)(3)前者考试是允许应考者带书,而且不限定考试的时间;后者考试不允许带书,而且只限定在点完两根蜡烛的时

30、间内完成。有利于选拔人才,维护了自己的统治。(5分)10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唐中叶以来)法制小隳驰,田亩之所在人者,不能禁其易卖,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 通考材料2:(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主:土著;客:外来户),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贪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以土地定户籍)而地著(依靠土地务农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新唐书杨炎传材料3: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资产少者则其税少。曾不悟增产之中,事情不一。

31、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囷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变而终岁无利。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徭税;效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陆宣公奏议回答: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税法。内容应包括其实施的原因、特点、作用和弊端。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国家收入减少。(3分)特点:以土地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2分)作用: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2、,遏制了官吏的盘剥。(2分) 弊端:出现了商业和农业负担不均的现象,导致人民负担加重,两税法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分)107阅读下列材料:(突厥)颉利之败也,其部落来降者甚众。酋豪首领至者皆拜将军,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诏议安边之术。朝士多言“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弊日久。今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宜)分其种落,俘之兖(州)、徐(州)之地,散属州县,各使耕织,百万胡虏,可得化为百姓,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可常空虚(无须防守)矣。惟中书令温彦博议请:“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河南五原塞下,令其部落,得为捍御,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负(欺负)之心”太宗竟用其

33、计,于朔方之地幽州至灵州,置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都督府)以统其众。通典边防回答:(1)大败颉利后,唐太宗对前来归附的突厥人采取什么政策?(2)“朝士”和温彦博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唐太宗采纳了哪一主张?为什么采纳这一主张?(3)简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唐太宗大量册封突厥贵族,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2分)(2)分歧:是否要将突厥人迁至内地分散居住的问题。(2分)采纳了温彦博建议。(1分)借鉴光武帝对待南匈奴的成功经验,保全其部落,仍留其在原地居住,守卫疆土,发展经济。(2分)(3)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发展了少数民族经济,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安定,故其民族政策值得肯定

34、。(3分)108阅读下面关于唐文化圈的几段论述:材料1: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材料2: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形成一种君臣关系。材料3: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即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

35、的向心力。唐文化的繁荣,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3辑回答:(1)据材料1,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2)材料2与材料3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观点更正确。(3)吸收唐文化后得益最大的是哪一国?它是怎样“缩短与唐王朝的文化上的差距”的?举例说明它对唐文化是怎样“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的”?(1)唐帝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领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2分)(2)材料2认为唐文化圈形成是唐朝对周边国家“用军事的

36、、政治的、文化的”等强制手段形成的。材料3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先进文化对周边落后国家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使周边国家引进唐文化并结合本国特点加以吸收和消化形成的。材料3的观点正确。(4分)(3)日本。为缩短与唐王朝差距,13次派“遣唐使”来长安,大力传播唐文化。仿照唐制改革行政制度,仿长安城的样式建造都城,各级学校教授儒学等。(4分)10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免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率,荡为浮人(流民);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乃诸作两税法,德宗善而行之天下便之,

37、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引自旧唐书材料二令就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到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引自陆宣公秦汉材料三(贞观元年十二月)上(唐德宗)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无它徭,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引自资治通鉴材料四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渭南县天源乡本有四百余户;今才有一千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略相似。摘自旧唐书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征收丁税的弊端。(2)材料二的“官税”指什么?“私家收租”指什么?(

38、3)材料三“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唐朝赋税改革的认识。(12分)(1)收入多的富人免了丁税,没有收入的贫人担负丁税,使农民破产而成为流民。(2分)(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向政府所交的税叫官税;“私家收租”指地主向农民征收的田租。(2分)(3)地主阶级把新增加的“官税”转嫁于农民。(2分)(4)农民承受不了地主阶级转嫁的赋税。两税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唐代的阶级矛盾。(2分)(5)两税法的规定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但封建政府实行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地主阶级利益。(4分)110在以迎外与仇外两种

39、态度反复交替为特色的中国历史中,唐朝确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欢迎的一个时期。长安和巴格达一样,成为国际间著名人物的荟萃之地。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和波斯人从西方到长安同朝鲜人、日本人、西藏人和印度支那的东京人相会,并且同中国学者在渭河之滨那座古城的壮丽亭台中共同讨论宗教和文学。文学活动本身是唐代的特殊光荣。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全世界闻名的,另外还有许多别的诗人,画家与雕刻家的造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树立了历代散文典范的是大儒韩愈,他以反对佛教方面的勇敢辩论而闻名。杜佑所著的通典是一部政治史方面的杰出的散文著作。有趣的是,在唐代的诗人和散文家当中,有许多人受到道家很深的影响。可是对科学史家

40、来说,唐代却不如后来的宋代那么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完全不同。唐朝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着重于科学技术方面。(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回答:(1)据材料归纳李约瑟评论唐文化的观点。(2)你如何看待李约瑟的观点?(1)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期,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文学在唐朝有突出的地位,唐朝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大诗人。唐朝在绘画、雕刻、史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唐朝受道教影响很深。但唐代科学不如宋代,唐代文化偏重人文主义。(8分)(2)观点比较客观,可以看出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评价充分。(2分三、问答题111汉高祖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实行过“和亲”政策,试比较二者的差别?你如何看待古代

41、史上的“和亲”政策。(11分)区别:背景不同,汉初的和亲是在战败后被迫接受的屈辱性和亲;唐初的和亲是建立在唐朝的强大、唐先进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的基础上,双方是平等的。(4分)结果不同,汉朝初年的和亲并没有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匈奴仍然经常南下进行侵扰活动,直到汉武帝时,双方诉诸战争才解决了边境问题;唐朝的和亲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4分)如何看待:肯定:“和亲”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同时也补充和丰富了汉文化。(3分,肯定或否定只能选择一种,总分不能超过11分。)否定:“和亲”政策使女

42、子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失去她们应有的幸福。“和亲”政策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时,“和亲”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制止战争的作用,如西汉。只是满足最高统治者色欲或权欲的需要。112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13分)名称,原因,表现。例: 名称:贞观之治或唐前期 (2分) 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6分)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

43、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5分)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113唐朝的对外关系有何显著特点?为何具有此类特点?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作用?特点: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与亚洲、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往来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2分)原因: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疆域辽阔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开放的对外政策。(4分)作用:使唐文化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4分)114唐朝时期,无论是内部的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周边关系,都表现出空前的盛况,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边

44、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对外关系则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试分别阐述这四个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表现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唐朝大一统的局面长期稳固,内地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边疆民族受吸引和影响,社会、经济明显进步,同时也对汉族产生影响,共同构成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2分) 多样性:A、边疆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社会形态不尽相同,吐蕃、南诏处于奴隶社会,黑水靺鞨比粟末靺鞨落后;B、各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唐以定居农耕生活为主,北方的突厥、回纥以游牧为主;黑水靺鞨放牧猪群,也经营原始农业,粟末靺鞨和南

45、诏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吐蕃族有游牧生活,也有农耕生活;C、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特征也各不相同。(3分)原因:统一性与唐朝大一统局面相关。多样性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的背景密切相关,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环境、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民族发展不平衡有关。(1分)(2) 表现二:开放性和包容性。 开放性:A、唐与亚洲的日本、朝鲜关系密切,经常有留学生来华;B、唐也与印度有密切的联系;C、唐的影响甚至远播欧洲、北非;D、唐的政治制度、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包容性:A、肯于吸收、包容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吸纳异域文化的长处,使中华文明有了更大发展。B

46、、印度佛教的传入;阿拉伯人传入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分)原因:唐朝对于中外交往的指导思想、外交政策是最开放的,对于外族能采取开明的、开放的政策与原则。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是原因之一。(1分)115结合政治常识及有关史实评析唐太宗的“存百姓”的统治思想。(1)“存百姓”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封建地主缓和与农民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阶级利益。(3分)(2)“存百姓”的思想本质含义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 ”,通过休养使人民生活改善,从而具有较强的承受力。故“存百姓”从根本上讲正是为能更好地剥削百姓。因而其思想

47、仍然存在阶级对立与斗争。(3分)(3)“存百姓”思想是剥削与休养的对立统一,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共存的客观现实的反映。(2分)(4)但唐太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励精图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推动了历史进步,应予肯定。(2分)116杜甫忆昔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反了开元盛世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试对这首诗作一简要评价。 (1)景象:人口、户数大量增加。粮食产量高、质量好。粮食储备多。(2分)(2)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官人选,出现封建时代前所未有的盛世。统治者注重兴修水利。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3分)(3)评价:这首诗基本反映了唐朝全盛时期的状况,但“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夸大其辞。(2分) 117概括说明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特点和历史地位:全面繁荣:(举出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世界领先:(举出领先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举出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10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