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60KB ,
资源ID:59405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40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戊戌变法》复习学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戊戌变法》复习学案.doc

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1898)【考试要求】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认识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_输出,掀起_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_、_成为时代潮流(必要性)2、甲午战争后,_有了初步发展(根本原因),_登上历史舞台,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必要性)3、康梁_思想的广泛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准备,并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可能性)4、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光绪帝和一些开明官员支持变法以巩固统治(可能性)二、目的:_(首要目的);_(根本目的)三、内容: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鼓励官民_,裁撤_,举荐

2、_;2、经济上:鼓励发展近代_和交通运输业,改革_,兴办_;3、文化上:改革_制度,废除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4、军事上:精练陆军,扩建_注意:变法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_制度等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_和_四、评价: 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_运动、_运动和_运动。2、进步性:促进了中国的_特别是思想解放。政治上:揭开了中国政治_的序幕;经济上:为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_作用(最大功绩),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社会生活上:促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_五、失败原

3、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_和_2、直接原因:触及了强大的_的利益,在其反对下失败;3、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1)对封建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批判封建制度; (2)组织领导和依靠的力量: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了群众; (3)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幻想; (4)策略和措施:策略上激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跟上,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六、教训、启示: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2、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归纳小结】一、认识“改革”:实质:对生产关系和

4、上层建筑的调整; 目的:适应形势、富国强兵、挽救危机、巩固统治, 结果:都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二、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愿望; 2、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策略方针是否得当(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三、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1、改革者必备的才能:勇于探索、坚决斗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讲究策略、灵活多变;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务;勇于为改革献身。 2、改革者的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四、判断改革成败与否,不以改革者个人的生死结局为依据,而是以改革措施是否继续推行或改革目的是否达到为依据;五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有哪些?1.经济基础不同: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9世纪中期的日本2.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_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者,完成了扫清敌对势力的任务,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 3.改革的阻力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中国:戊戌变法前,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依然强大,改革的阻力很大。4.改革的国际环境不同:日本: 中国: 六、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1.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俄国:

6、日本:中国: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改革,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中国:前期光绪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产生的影响:俄国:日本: 中国:七、历次改革对待旧势力的态度和策略态 度或措 施策 略梭伦改革_、_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崇尚_,手段_ 商鞅变法_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不畏权贵,严刑峻法明治维新改革之前,“武装倒幕”;改革中,通过_等措施巩固革命成果戊戌变法变法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_权威进行舆论宣传;变法策略比较_,_【课堂反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你

7、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

8、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2分)(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2、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

9、,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一一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 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 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

10、,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 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 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一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 戊戊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文第一章也。 一一梁启超康有为传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分)(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2分)(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分) 【课后作业】背诵相关知识点,准备默写;做全真模拟卷七选择题、材料题部分.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