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届高三八省联考历史预测模拟卷 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往往“以王命讨不庭(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不朝于王庭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相标榜。相应地,讨论天下如何“定于一”也成为各家各派的中心话题。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 华夏文化认同广泛C. 华夷观念影响深远D. 礼乐制度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愿望,排除A项;华夷观念影响深远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以王命讨不庭”“尊王攘夷”“定于一
2、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诸侯的“以王命讨不庭”“尊王攘夷”、各家各派的“定于一”都体现了当时以传统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化被广泛认同,故B项正确。2. 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首都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 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 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 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 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答案】C【解析】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反映
3、了汉代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相比秦代更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故A错误;首都规划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故B错误;首都规划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故D错误。故选C。3.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 有利于富国强兵B. 推动了边疆的稳定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流民是背井离乡、生活无着落的农民,是社会稳定的隐患,解决流民生计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
4、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屯田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富国强兵不是客观上的效果,而是屯田制的主观目的,A项不正确;许下是今河南许昌,不是边疆地区,B项不正确;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可吸纳流民,解决流民生计问题,流民不会南迁,C项不正确。4. 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A. 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 北方民族关系紧张C. 军事实力非常强大D. 国家疆域得到扩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5、根据材料中的“向其君长称臣”等怀柔政策,再到太宗时击败突厥,以军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唐初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灵活调整民族政策,故选A项;由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对突厥采取怀柔政策,周边环境相对稳定,排除B项;由唐前期的妥协政策可得出,在一段时间内唐朝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初民族政策的转变,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疆域面积扩展与否,排除D项。5. 明代洪武四年起实施“开中法,政府为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晋商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借此累积大量资本,成为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这反映出
6、当时A. 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B. 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C. 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放松D. 长途贸易制约金融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晋商的发展原因在于明政府在北边地区实行开中法,而山西商人距离北边较近,占据了区位优势,由此兴起,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A正确;商人群体的兴起并不能导致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排除B;晋商兴起得益于开中政策,而开中政策本身是抑商政策的表现,C排除;盐引具有兑换功能,这体现了金融创新,排除D。6.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A. 主张与外国人
7、平等相待B. 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C. 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D. 仍然固守天朝上国尊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长期以来,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外国公使进京在清政府看来是不符合礼节行为,外国公使进京会扫尽天朝颜面,因此千方百计加以阻挠,故选D;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是平等对待外国人的做法,排除A;这样做是为了颜面,“免除关税”说明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开始和外国人直接交往了,排除C。7.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 孙中山不计较
8、个人名利的品质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临时政府与正式政府相对,根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需要国民大会讨论通过,而当时中国尚未统一,无法举行国民大会,所以总统和政府都是临时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B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夺取权力,维护民主共和,A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孙中山的品质,C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的支持内容,D错误。8.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对考据学持不同态度。胡适认为考据学“像侦探访案、法官断狱,具有科学精神”;严复认为其“复古”、“繁琐”和“门户之见”,妨碍科学和哲学进步,戕害民族心灵。他
9、们的争执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 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原则B. 以科学改造国民的特点C. 学术和政治斗争相交织D. 使考据学研究更为深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适和严复都以“科学”为出发点,分析考据学的作用,表达个人态度,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重视用科学改造国民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两人的争论与新文化运动组织、原则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政治斗争,两者争论不能推进考据学的发展进步,CD两项错误。9.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
10、东旨在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C.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D.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意在强调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故D选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毛泽东强调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
11、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材料内容没有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与否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后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选项错误。10.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布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特点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可以组织作业组,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文件发布后,这些规定得到农民的拥护,并很快取得成效。这一文件的发布表明( )A. 农村改革源于各级政府领导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C.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D. 人民公社旧体制受到普
12、遍质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先行先试,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途径和方式,受到农民的欢迎,这表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农村改革的根源是旧体制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各级政府领导,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发生在1978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左”的错误观念尚未清除, “普遍质疑”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 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
13、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C. 公民与奴隶趋于平等D. 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古代雅典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随意卖掉奴隶,奴隶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说明古代雅典具有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正确;古代雅典,只有公民享有民主,奴隶无法享受民主,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材料反映古代雅典具有人文精神,公民和奴隶不可能实现平等,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2. 1
14、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通过新航路运往世界各地。这反映出A. 资产阶级势力开始壮大B. 中国市场已被列强打开C. 亚非等地成为原料市场D.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15世纪时,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商品与农作物通过新航路运往世界各地,说明世界各地之间建立了联系,即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的商品交流的范围扩大,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和亚非等地成为原料市场,排除AC;中国市场被列强打开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B。故选D。13. 史学家瑟诺博斯在法国史一书中认为,
15、法国1875年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 际办法”。由此可知,瑟诺博斯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A. 缺乏民意基础B. 契合政治实情C. 确立共和体制D. 内容简要灵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史学家瑟诺博斯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仅是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虽不符合各派的理想,但具有现实的实用性,这部宪法是时代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政治实情,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推测出1875年宪法缺乏民意基础,故A项排除;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排除;“内容简要灵活”属于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
16、现,故D项排除。14. 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照国名的英文顺序依次排列。这反映出( )A. 美国控制了反法西斯同盟B. 各国的意识形态趋向一致C. 国际强权主宰了国际秩序D. 中国得到相应的国际承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家宣言。从材料信息看,联合国家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首签,其他国家则按照国名的英文顺序依次排列,这说明四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出中国人民艰苦抗战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得到了相应的国际承认,故选D项;美国控制反法西斯同盟的说法不符
17、合史实,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四国的地位是由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决定的,与国际强权主宰国际秩序无关,排除C项。15. 19651981年,美国国内出版的反映越南战争的文学书籍(包括小说、回忆录、报告文学等)多达116种。这些作品大部分来自实地经验,即使小说也多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叙述。这反映了此时美国( )A. 写实主义成为主导B. 文学作品关注当下C. 民众反战情绪高涨D. 出版印刷产业繁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651981年,美国国内出版的反映越南战争的文学书籍大部分来自实地经验,即使小说也多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叙述”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反映越南战争的文学书籍大
18、多数来自实地经验,说明当时的美国文学关注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一时期写实主义成为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民众对于越南战争的关注,但无法体现民众的反战情绪,故C项错误;关于越南战争的文学作品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出版印刷业的繁荣,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6分,17题 15分,18题12 分,19题12分,共计55分)16. 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利之所在,民归之。韩非子材料二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墨子不得以
19、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韩非子(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评析材料二所反映的义利观有何意义。【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义。(答荀子主张道义主义,韩非子主张功利主义也可酌情给分)相同之处: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决策的思路。(2)意义: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值取向;商鞅变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国家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
20、利观,打破旧贵族的义利观;义利观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当利益。【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一“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可知,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一“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利之所在,民归之”可知,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义。第二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从荀子和韩非子阶级、时代背景分析作答即可。(2)“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义利一体,实现方法要灵活;韩非子的义利一体、依法制义的新的义利观,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
21、军功等措施以利为出发点,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实现了秦国的富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被打死9名士兵,档案中留下了他们个人情况的资料:士兵年龄身份家庭情况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三十五岁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左营守兵吴灿生年二十五岁鸟枪手妻傅氏,男顺意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鸟枪手妻孙氏左营守兵王大猷年二十九岁鸟枪手母吴氏右营战兵邱明禧年三十九岁弓箭手祖母林氏,母 刘氏,妻陈氏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鸟枪手母余氏,妻黄氏,男光灿前营战兵胡满才年四十七岁鸟枪手男印蓝后营战兵周瑞安年二十二岁鸟枪手继父厂,母徐氏,弟举后营战兵吴振胜
22、年二十四岁藤牌手父俊,母林氏,兄词,弟贤材料二 清军绿营、驻防八旗的士兵,分马兵、战兵、守兵三种,每月领取粮饷,其标准分别为0.3石、2两,0.3石、1.5两,0.3石、1两。材料三 1838年,湖广总督林则徐称:“窃思人生日用饮食所需,在富侈者,固不能定其准数,若以食贫之人,当中熟之岁,大约每人有钱四五分,即可过一日,若一日有银一钱,则诸凡宽裕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清代历史档案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清代历史档案清代历史档案是清代历史的原始记录,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手史料档案反映了清军士兵的家庭情况、清军
23、士兵的粮饷和19世纪上半叶清朝人的生活成本,反映出清军士兵面临以下问题:他们一般都上有老下有小,其粮饷养活士兵本人还可以,但难以维持家计,需要从事第二职业或者勒索、受贿等,这无疑会削弱清军的战斗力材料内容清兵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大多娶妻生子,母亲亦大多健在可用于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士兵的战备情况鸦片战争中参与对英作战的清军士兵,每年饷银为1224两,口粮为3.6石可用于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士兵的收入情况与生活成本鸦片战争前,一人一年正常生活需要合银1536两可用于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士兵的生活成本【解析】【分析】【详解】通过材料一这份档案资料(样本)可以推测,清兵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
24、大多娶妻生子,母亲亦大多健在。材料二表明,鸦片战争中参与对英作战的清军士兵,每年饷银为12-24两,口粮为3.6石。材料三按照当时货币的换算比例,鸦片战争前,一人一年正常生活需要合银15-36两。三则材料分别讲述了阵亡士兵的家庭情况、清军士兵的粮饷和19世纪上半叶清朝人的生活成本,反映出清军士兵面临以下问题:他们一般都上有老下有小,其粮饷养活士兵本人还可以,但难以维持家计,需要从事第二职业或者勒索、受贿等,这无疑会削弱清军的战斗力。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现代是英国,而目前将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古老欧洲的工业和贸易如果不愿意像16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工业和贸
25、易那样衰落不振的话,如果不愿意让英国和法国变成今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荷兰的话,就必须做巨大的努力。再过几年,在我们面前将会出现一条固定航线,从英国通往查理斯,从查理斯和旧金山通往悉尼、广州和新加坡。这样,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交通航线的作用;大西洋的作用将会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一样成为内海。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国际述评(一)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里包含了对时代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给我们很多启示。请从材料里提取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 启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太平洋地区的崛起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正确性。说明:马克思
26、、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就是当时的大西洋时代,他们认为就像历史上大西洋时代取代地中海时代一样,未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太平洋时代会取代大西洋时代,这是他们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形势作出的预测。工业革命在推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非欧洲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促进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19世纪末,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国,并且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一直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而英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日益下降。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比较严重,但“太平洋市场”中的美国却呈现繁荣景象,二战后“太平洋市场”进一步巩固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洋市
27、场”的重心有向日本倾斜的态势,传统“大西洋市场”仍有很强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依靠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主导权,美国经济迅速复苏,甚至进入巅峰状态。中国的庞大消费能力和美日韩等国的优质商品和先进技术等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崛起,彼得太平洋市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正确性。总之,这个围绕太平洋而形成的繁荣市场,将当前的世界历史定格在了太平洋上。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一些思想家,都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界定世界历史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太平洋时代”更确切地说应是“经济太平洋时代”。太平洋时代的来临,既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又是历史发
28、展的必然结果。当然,环太平洋地区的种种优势与趋势所发展的方向确实正指向太平洋时代。(10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启示: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说明略)示例三启示:太平洋时代到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说明略)【解析】【分析】【详解】首先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即他们认为未来太平洋时代会取代大西洋时代,就像历史上大西洋时代取代地中海时代一样,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进而分析促进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其次,要明确太平洋时代不仅是美国崛起的时代,而且是环太平洋国家的时代,其中也包括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崛起,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中
29、国作为太平洋国家崛起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意义,认识到完整意义上的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必然性和曲折性。最后,从上述思考中提炼出一个具体的启示,相关启示要客观明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时要做到史实准确,表达清晰。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
30、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答案】变化
31、: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入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变化:根据材料“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可归纳出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可归纳出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根据材料“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可归纳出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解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英国社会的变化可知,关于解释可从新航路开辟及英国的殖民扩张带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棉布的价格优势、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