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328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试卷满分:9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基础知识选择: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霓裳(chng) 憔悴(qio) 六幺(yo) 嘲哳(zh) B铮铮然(zhn) 间关(jin) 荻花(d) 凄凄惨惨戚戚(q)C佛狸祠下(f) 钿头(din) 贾人(g) 徙(x)D訇然(hng) 殷岩泉(yn) 须臾(y) 虽有槁暴(p)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

2、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3对登高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 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 幅写

3、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 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 实观照的结果。4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 )(3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 B C D 5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

4、项。( )(3分)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 业的愿望。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6. 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

5、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二、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11题。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

6、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xi xing。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23个月。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

7、为687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比地球长了近40分钟。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19601970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19701990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1990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 xn sh 探测,其

8、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7.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暇想 着陆(zhu) 巡视 潜移默化(qin)B暇想 着陆(zho) 寻视 潜

9、移默化(qin)C遐想 着陆(zhu) 巡视 潜移默化(qin)D遐想 着陆(zho) 寻视 潜移默化(qin)8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B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C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D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材料二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

10、”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

11、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

12、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9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B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C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D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1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B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

13、避难所。C“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D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1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7题。(共20分)史论上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对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

14、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

15、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

16、善矣。(有修改)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卒之论其效 卒:最终B而用实相资焉 资:帮助C旌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D故本周礼以为凡 凡:平凡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史何为而作乎 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B以其名知之 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C然弗验之行事 后之人其务希迁、固D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 则规无所效其圆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君子不待褒而劝 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B经或从伪讣而书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C安能事为之褒贬 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D嚣嚣然冗且僭 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

17、知高低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B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C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D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1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17.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6分)18默写:(6道小题,共12分) (1)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 “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 ,此时无声胜有

18、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 ,卷起千堆雪。”(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 , 。” (6)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宋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

19、若满芳洲。【注】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的途中。沉累:指屈原沉湘。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就是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杜若:一种芳草。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

20、,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D.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20.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

21、、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

22、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

23、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24、。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21下列对这

25、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2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

26、答。(6分)2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8分)六、语言基础运用,完成后面24-25题,共6分。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突发的性质。 。 。 。 。 。24将下面五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晚宴上第一次遇见朱丽叶时,立刻被朱丽叶那妩媚动人的姿色所吸引,一见钟情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整天忍饥挨饿,根本没有审美情趣,【甲】碰到最美丽的景色,【乙】不会产生感觉,【丙】谈不上美感的萌发了美感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美感纯属某种“直觉”的心理现象当客观美与审美主体的美的观念相一致或越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时,

27、美感就突然萌发出来其实美感之所以突然萌发,是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分不开的ABCD25给第句甲、乙、丙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却也 B不论也就C就是也更 D只要 就更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选择: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1 A2 B3 C4 B5 D (两首词不都是借景抒情)6. C(“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错,应是情景交融)二、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7.(3分)C 8.(3分)D 9.(3分)A 10.(3分)D 11.(6分)参考答案: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

28、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评分标准】3个要点,每点2分。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12.(3分)D13.(3分)D 连词,那么 (A因为;当作 B凭借;来 C代词;的)14.(3分)A 15.(3分)B 16.(2分)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17.(6分)答案要点:每一点2分。相同点:(1)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2)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不同点: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

29、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

30、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

31、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假使后人不知道历史就去看经书,那经书所表彰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善事,所贬斥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恶行。所以我说: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假使后人不精通经书,就去专攻历史,那事物的称号就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惩戒和劝勉也就不知道来源于什么。所以我说: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

32、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而书写的,有的是由于隐瞒忌讳而不写的。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都只能是适宜于教化罢了。所以我说: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的一篇本纪、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其中的美恶得失固然不是能够一一数清楚的,那么在它文末几百字的“论”“赞”中,又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像春秋一样让天下人一举一动都有可遵循的准则呢?所以我说: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

33、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王通、陆长源等人那样扬扬自得冗长而不知高低(模拟圣人的经书),那就很好了。 18默写:(5道小题,共10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 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5.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19.(3分) B【解析】“比喻”不当,应为“拟人”。20.

34、 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案】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全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抒发满腹的忧愤和凄凉之意。“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

35、政治的向往。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21 B【解析】A项,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项,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社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D项,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

36、浪漫主义手法。 2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答案】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2)杜甫的苦寒人生 (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2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8分)【答案】(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六、语言基础运用,完成后面24-25题,共6分。24(3分)A 25.(3分)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