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杨村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该理论()A. 实践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 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C. 为新政权构建了理论支撑D. 消除了神权对政治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体现的是周朝对德治的重视,与夏商的天命观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主要是为新政权构建理论支持,C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早期政治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错误。故选C。2. 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
2、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姓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A. 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力B. 有利于维护嫡长子继承制C. 使异姓贵族的爵位得到提高D.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的世代通婚,结成亲戚之国,以姻亲血缘为纽带,强化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项正确;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世代通婚不会削弱周王室的统治力,项错误;有利于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是宗法制,不是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的通
3、婚关系,项错误;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的通婚不能提高异姓贵族的爵位,项错误。3. 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这一政策()A.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混乱B. 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 推动了民间经济的繁荣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强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按财产向国家纳税,严厉打击瞒报或少报财产、偷税漏税,重赏告发者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项正确;算缗告缗令并未引发严重的经济混乱,项错误;算缗告缗令保障的是政府的税收
4、,不是民间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项错误;算缗告缗令强化的是对工商业的控制而非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项错误。4. 侍中在秦代时为丞相之“史”(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汉武帝时以侍中为近臣加官,担任皇帝侍从,可出入宫廷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 中央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 封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C. 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D. 侍中取代丞相掌握行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秦朝时期的丞相属官发展到汉武帝时的皇帝近臣,侍中的权责从奏事发展为执掌国家决策,这一变化反映了相权的削弱和封建君主权力的强化,B项正确;侍中权责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
5、行政效率不断提高,A项错误;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侍中取代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5.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 传统价值观的变异B. 佛教成为主流思想C. 佛教思想的本土化D. 三教合流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作用的佛教,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繁荣,佛教徒的一些主张与儒学思想名异实同,甚至直接
6、宣讲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内容,反映了佛教思想适应中国国情,日趋本土化,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传统价值观出现了“变异”,项错误;中国古代佛教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三教合流“已经完成”,项错误。6.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 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C. 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D.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
7、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是有学府考试合格者、有自学成才者、也有皇帝临时下诏选拔者,体现了人才来源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A正确;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的内容,B错误;科举考试是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层层选拔的方式选举官员,C说法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体现了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但不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故D说法绝对化。7.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A. 商业交易成本降低B. 官吏豪商实力增强C. 商业
8、信用体系开始出现D.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柜坊”与“飞钱”都涉及到金融借货业务,这是唐代社会商业信用提高的表现,也反映出唐朝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A项正确;“柜坊”与“飞钱”不是官商勾结的体现,排除B项;“柜坊”与“飞钱”是民间的,不是官方的金融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只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D项错误。8. 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他们的做法()A. 有利于理学的思辨化
9、B. 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C. 有利于教育体制革新D. 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体现的是宋代理学家致力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因此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理学属于雅文化,市民文化属于俗文化,D排除。故选B。9. 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据此可知()A. 经济发展不利于地方行政管理B. 南宋时中央集权被大大的削弱C. 经济繁荣推动行政机构变革D.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完成【答案】
10、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厢坊管理体制从北宋时期仅限于州府城市,到南宋时期进一步扩展到县级市镇,体现了经济繁荣推动行政机构变革,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不利于”地方行政管理, A项错误;南宋时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完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A. 才能决定内阁学士的权力B.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的权力C. 张居正专权削弱了皇权D. 张居正专
11、权不符合法理【答案】D【解析】【详解】“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即张居正专权不合法理,D正确;内阁权力来自皇权,排除A;B与题无关,不是钱穆强调的主旨,排除;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并不能削弱皇权,排除C。11. 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 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兴盛B. 传统义利观遭到彻底颠覆C. 市民阶层的追求
12、浮华低俗D. 纲常伦理的教化功能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并结合诗歌的讽刺性质可知,当时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A正确;B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并不仅仅针对市民阶层,排除C;D不符合史实,拜金风气盛行不等于纲常伦理教化功能丧失,排除。12. 明清时期江南女性大规模参与以仿效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等为内容的纺织工作,其织品称为女红。其作品具有温和、幽静、含蓄内敛的风格,深得读书人的赏识,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 女红作品具有教化功能B. 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C. 女红生产迎合文人品味D. 明清之际社会
13、发生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仿效名家折枝花卉等为内容的纺织品(女红),以其风格深得读书人的赏识销售大好,反映了当时女红生产迎合文人品味,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女红作品具有“教化”功能,项错误;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与材料主旨不符,项错误;明清之际“社会发生转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项错误。13. 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 中体西用思想已萌生B.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C. 中国科技已注重理论探究D. 中西方科技差距不断拉大【答案】B【解析】【详
14、解】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向弟子推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和农政全书等介绍西方科学的书籍;中国的天工开物等书籍向国外出口,反映了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项错误;中国科技已注重理论探究与材料主旨不符,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方科技“差距”不断拉大,项错误。14. 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A.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 都没有揭示战争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 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 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
15、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15.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失业情况却日益严重。有人用“失业之人,如恒河之沙”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现象A. 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渐趋向于没落B. 表明中国的
16、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过于缓慢C. 是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导致D. 造成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同时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这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因此导致中国失业人数激增,说明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C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A ;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才会导致这一时期失业人数激增,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排除D。16.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
17、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A.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B.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D.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错误。【点睛】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
18、的事件。17. 如表是申报早期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时间系列报道内容18731875年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发表新闻和评论达60多篇18761877年针对淞沪铁路事件发生的中外矛盾,刊登文章详细论述铁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益之处18831885年报道和赞扬了黑旗军的抗法壮举,刊登了描述福建海战的文章,发表了主战的言论,抨击中法新约A. 一些媒体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 清政府利用社会舆论推动近代化C. 进行政治变革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D. 时政新闻报导成为报刊杂志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申报注重社会舆论监督,发表开启民智的文章,推进近代化,主
19、张抵抗外来侵略,反映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A正确;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内容中没有政治改革的信息,且C项表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提供的数据样本较少,不足以得出当时报刊杂志主流内容,排除D。18.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应考者寥寥”。1867年,仅有98人报名,录取30人,最终到馆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异常顺利,报考者达394人,经初试、复试,最后录取到馆达108名。这一变化说明A. 教育救国成为社会共识B. 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C. 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D.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京师同文馆的招考由“应考者寥寥”到异常顺利,说
20、明“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促进了京师同文馆的招考,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B项排除;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新政,排除C项。故选D。19. 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A. 工业文明时代B. 古代爱琴海文明C. 两河流域文明D. 古代罗马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垚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以国家或地区名称来命名的,前四章讲的是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第五章是古希腊,那么第六章应该是在希腊之后的罗马,故选D;工业文明属于近代史内容,与“第一编农业文
21、明时代”并列关系,A错误;爱琴海文明属于“第五章古代希腊文明”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再独立一章,B错误;两河流域文明属于西亚文明的一部分,C错误。20. 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这些措施( )A. 体现了城邦公民普遍平等B. 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C. 保障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D. 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答案】B【解析】【详解】共餐制和公民随时服兵役等举措有助于强化公民集体意识,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自由权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排除D。21. 伯罗奔
22、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B.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来看,雅典城邦的这一决定反映出直接民主制下受决策者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雅典民主与理性无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城邦的
23、惩罚措施是针对外邦人,并非本邦公民,排除D项。22.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斯特瑞普西阿德斯让儿子斐狄庇得斯向苏格拉底学习逻辑,从而在法庭上胜诉,驱逐了前来向自己要债的债主。斯特瑞普西阿德斯回家后在宴会上被儿子暴打,斐狄庇得斯还向众人证明“儿子打父亲”是合理的。阿里斯托芬意在A. 宣扬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B. 扩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C. 揭露和批判民主政治弊端D. 维护社会伦理和城邦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当时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及辩论术的发展,出现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阿里斯托芬讽刺、嘲笑这一一现象,意在维护社会伦理和城邦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能体现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
24、但阿里斯托芬并非意在宣传这一功能,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阿里斯托芬不仅反对智者学派的思想,也反对苏格拉底的主张,是在批评而不是支持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主要是社会风气和社会状况,而不是政治状况,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23. 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立法者制定了“丧廉耻”制度。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的同时宣告其“丧廉耻”;但凡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便可在选举时将该人从名单中剔除。“丧廉耻”制度A. 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B. 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C. 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D.
25、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罗马“丧廉耻”制度体现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有利于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民主制度,故A选项错误;C项中“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丧廉耻”制度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选项错误。24. 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因此在这个时期奢华的墓葬纪念物几乎看不到。这说明( )A. 贵族是雅典城邦的主体阶层B. 雅典政府侵犯了贵族的权利C. 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D. 公民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答案】C【解析】【
26、详解】材料“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筑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格限制,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体现了古代雅典的人文精神,C正确;雅典城邦贵族只占少数,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的利益,排除B;集体荣誉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25. 苏格拉底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传统希腊神话的内在冲突。他指出,希腊神话中的神经常互相争吵,互相攻击。一个神所喜欢的却是另一个神所厌恶的,反之亦然。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 是坚定的无神论者B. 对神话进行理性审视C. 质疑希腊神话的价值D. 反
27、思雅典的城邦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苏格拉底明确地质疑希腊神话的内在冲突,怀疑神的崇高地位,对神话进行了理性审视,故选B项;苏格拉底质疑希腊神话的内在冲突无法证明他是无神论者,故排除A项;苏格拉底质疑希腊神话的内在冲突,并非质疑神话的价值,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反思雅典的城邦体制,故排除D项.26. 中国古代素有修成德、服远人的传统,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不绝于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
28、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编自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材料二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丝银之路”(如下表)。航线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备注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澳门日本长崎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
29、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澳门马尼拉墨西哥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中国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丝和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大循环“丝银之路”。(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交流范围遍及亚洲国家;交流内容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路线有两条:一个陆路、一个海路。 原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唐朝
30、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交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便利了中外交流。 (2) 特点:以特色产品贸易为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居于出超);以澳门为中心;贸易范围扩大(链接三大洲);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客观上推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高产农作物引进、出现西学东渐,如利玛窦来华,徐光启、宋应星吸收西方科技成果);但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可知,交流范围遍及亚洲国家;根据材料“他们
31、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可知,交流内容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据材料“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可知,交流路线有两条:一个陆路、一个海路。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而开展,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便利了中外交流。 (2) 特点:根据材料“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可知,以特色产品贸易为主;根
32、据材料“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居于出超);从贸易中转看,以澳门为中心;根据材料“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可知,贸易范围扩大(链接三大洲);从商路的主导群体看,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根据材料“中国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丝和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大循环丝银之路”可知,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银之路促进封建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银之路客观上推动早期
33、中西方文化交流(高产农作物引进、出现西学东渐,如利玛窦来华,徐光启、宋应星吸收西方科技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银之路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收入单位:万两支出单位:万两田赋 2508.8漕粮 656.2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商品厘金税 1295.2关税(1893年) 2198.9地方关卡收入 100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 222.9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 合计约 8897.9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广西、
34、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海关行政费用 247.8公共工程 150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满洲防务 184.8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 480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铁路建设 50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 合计约 8897.9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金,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
35、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首先,从收入情况看,田税仍是数量最多的税种,说明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厘金税、盐税等合计已超过总额1/3,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税收入占很大比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其次,从财政支出看,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可知这是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说明没有实现政治转型;从现代化军队和北洋水师等的支出较大说明洋务运动的推广,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军事领域支出费用很大,说明了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国家安全形势严峻。铁路等经济社会建设支出最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代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总结:清政府财政困难,需依靠借外债实现财政平衡,
36、反映出当时中国正处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既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也开始了努力摆脱危机的尝试;既保存着传统的农耕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工业经济。【解析】【详解】本题答案相对开放,如材料中收入情况来看,田税仍是数量最多的税种,说明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厘金税、盐税等合计已超过总额1/3,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财政支出看,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可知这是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说明没有实现政治转型;从现代化军队和北洋水师等的支出较大说明洋务运动的推广,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军事领域支出费用很大,说明了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国家安全形势严峻。铁路
37、等经济社会建设支出最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代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最后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28. 材料 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回国后,正值“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约占当时中国所造卫星的1/3。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1999年,7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
38、星”功勋奖章。此时,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摘编自任腾飞孙家栋: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1)贡献:参与中国导弹事业;设计建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带团到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上了国际舞台;参与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研制;为我国迈向太空时代贡献一生。(
39、2)精神:爱国主义;对科学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严于律己,不畏艰难;责任与担当。【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可得出,孙家栋参与中国导弹事业;根据材料“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可知,孙家栋设计建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根据材料“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可知,孙家栋带团到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上了国际舞台;根据材料“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可知,参与
40、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研制;根据材料“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可知,孙家栋为我国迈向太空时代贡献一生。(2)精神:根据材料“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等可以得出爱国主义、对科学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严于律己、不畏艰难、责任与担当等精神。29. 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
41、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完成
42、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可得出明治政府的推动;根据“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根据“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得出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根据“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得出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根据“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得出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2)影响:根据“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对日本近代化示范作用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