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314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末测试(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周考试卷1(2020河南高三模拟)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2(2020山东高三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2、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君主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3(2020甘肃高三模拟)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A神权政治空前强化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4(2020山东淄川中学高三月考)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5(2020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周代

3、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6(2020湖南高三月考)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7(2020安徽六安模拟)我国的封建时代,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父母官”。这主要体

4、现了()A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B专制浓重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C“以民为本”的为君为官情怀D缺乏自主自立的民众政治依附8(2020福建高三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束族的作用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9(2020江苏盐城中学模拟)据礼记载:“天

5、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平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这说明周代()A注重等级差别和尊卑长幼伦理秩序B贫富分化严重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C等级森严,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D因类而异地形成了严格的宗法秩序10(2020天津高三质检)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 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

6、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11(2020湖北高三检测)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他们大肆宣扬“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贵族的宣传()A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B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C有利于当政者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表明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12(2020江西高三模拟)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7、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13(2020云南高三模拟)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14(2020山西临汾第一中学校模拟)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15(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下表是部分关于春秋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文献记载内容

8、诗经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驖: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冬,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多个鼓风皮囊)吴越春秋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表格反映了()A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C文献资料是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D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冶铁业的繁荣16(2020江西高三模拟考试)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

9、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7(2020安徽省颍上县第二中学高三模拟)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8(2020山西太原五中模拟)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各国兴修水利竞争

10、激烈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兴修水利利于强化统治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19(2020四川高三模拟)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 355 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 095 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D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20(2020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模拟)据许倬云统计,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共修建治水工程56处,18处在陕西,19处在河南,山西有4处,河北有5处,

11、安徽1处。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水患程度分布的差异 B区域治理政策的安排C农业灌溉事业的地位 D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21(2020福建高三模拟)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C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22(2020湖北高三模拟)自古至今,中国始终重视水利建设。下表中的水利建设()时间工程作用三国在太湖西南的长兴筑青塘拦截太湖洪水的泛滥,卫护沿堤的良田东晋筑吴兴以东的塘岸,西起吴兴城,东抵平望镇,长90里,称为获塘溉田千余

12、顷唐代唐元和二年(807),李素开常熟塘,也称元和塘,自苏州齐门北抵常熟,长90里。元和八年,孟简为常州刺史,开古孟渎。孟渎在党旗城西28里,南通运河,北入长江,长41里灌溉农田4 000余顷,还能增引江水济江A.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运输B利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消除了江南地区水旱灾害D使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23(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农业技术的进步C稳定的政治局势 D不抑兼并的政策24(2020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质检)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

13、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5(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26(2020广西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

14、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27(2020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B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C孔子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D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28(2020江西新余四中高三月考)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

15、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民本思想 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 D肯定汤武革命29(2020安徽高三月考)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30(2020山西高三检测)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31.(2015年天

16、津卷T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

17、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依据材料,概括至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10分)(2) 比较至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3)第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10分)32(2020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

18、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材料二: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201

19、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33.(附加题)(2015年全国卷II 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

20、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

21、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高三历史周考试卷答案解析1.D解析: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2.C解析: “及禹

22、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与材料中“益干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不相符,不能认定“诸侯推举”,故A项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B项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位”,故C项正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D项错误。3.C解析:根据“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神权政治空前强化,排除A;材料与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的信息,排除D。4.C

2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5.A解析:依据材料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答案为A项。B项,西周时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4、,建立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是秦朝,与材料中“周代”不符,排除;D项,初步形成家天下局面的标志是王位继承制,是夏朝,与材料中“周代”不符,排除。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薛邑为孟尝君封地,在相位时被贬薛邑,齐国国君重新起用孟尝君,孟尝君要求将齐国宗庙立于薛邑,宗庙落成后,孟尝君心安了,说明宗庙具有至高的权威,宗庙在薛邑如同社稷在国都一样不可冒犯,有利于保护孟尝君的地位与安全,故D项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度在战国时瓦解,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宗庙的权威性,而非阐述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王和卿大夫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7.A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

25、古代的家国同构。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父母官”没有体现等级森严,故排除B项;称皇帝为“君父”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而不是“以民为本”的情怀,故排除C项;题意无法体现民众的政治依附,故排除D项;称皇帝为“父”,称官吏为“父母”,体现了宗法社会下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故选A。8.B解析: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材料体现了编修家谱有利于凝聚宗室,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排除。9.A解析:根据题目关键信息“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

26、,诸侯十有二”,可知题干中各个级别官员拥有器具数量均有严格规定,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正确;题目材料主要强调等级制度的严格,并不能说明贫富分化严重,故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等级制度的严格,并不能说明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故C错误;材料表达各个级别官员拥有器具数量均有严格规定,无法体现“严格的宗法秩序”,故D错误。10.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无视礼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达1 016个”“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分封

27、制本身的局限性,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关于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的信息点,排除;B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夺,排除。1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材料中“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思想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周贵族宣传“天”“上帝”是天下各

28、族共有的神,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与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无关,故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12.B解析: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据材料“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正确;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不会走

29、向和谐,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错误。13.B解析:“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的大规模集体耕作,是由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决定的,故B正确;“千耦其耘”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A项“氏族公社”表述错误,排除A;C与集体耕作方式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中“人口高度膨胀”不符合史实,排除D。14.A解析:由材料“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可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受到关注,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的生产技术问题,排除B;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C项“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0、排除;材料并未就当时文学流派进行细致探讨,无法确知现实主义是否成为文学主流,排除D。15.B解析:根据材料的四则文献中提供的关于与铁和铁器相关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铁和铁器特别熟悉和重视,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差距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是文物等一手资料,并不只有文献,C选项说法错误;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D选项因果倒置。16.A解析:依据材料中“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反映了农业动力发生质的飞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

31、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17.B解析: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来搬迁到北京,这一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原因,B正确;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与材料中信息无关,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D错误。18.C解析: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执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成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兴修利于强

32、化统治,故C正确;材料反映战国时期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无法体现各国兴修水利竞争激烈,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19.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多,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土地粮食产量,所以会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变化,不能导致手工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与田庄经济的发展壮大没有直接关系。20.D解析:从材料中可

33、以看出,两汉时期,修建治水工程绝大多数在北方,这体现出两汉时期由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秉赋不同,导致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北方发展远远好于南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水患的分布差异和治理政策的不同,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灌溉的地位,故C项排除。21.C解析:与明代相比较,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种植双季稻的县有了明显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更多的县种植“双季稻”,可相对提高粮食产量,C项正确;材料中的双季稻是一年两熟,不能说成扩大了“农业生产范围”或水稻“耕种面积”,A、B项错误;改良作物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 D项错误。22.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可知,三国

34、时的青塘、东晋的获塘、唐代的元和塘等方便了农田灌溉,开发、发展了南方经济,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沟通南北交通运输的是隋朝的京杭大运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三国至唐代南方经济不可能超过北方,排除。23.B解析:宋代租税中粮食收入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反映了粮食产量特别是亩产量增多十分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国总量的增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局势基本较为稳定只是客观原因,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带来

35、的结果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与粮食产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2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强调的是政府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A选项排除;小农经济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无关,B选项排除;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主要和人口增加及土地兼并有关,C选项排除。25.D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

36、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26.A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

37、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27.D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由孔子到孟子,表达了对少数民族态度的变化,但不能说明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故排除A项;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中孟子观点的主旨,故排除B项;孔子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民族观念的反映,主要是不利于民族团结,而非不利于社会发展,故排除C项。孔子是对少数民族持蔑视态度,孟子是对少数民族逐渐接受认可,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故选D项。28.B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

38、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29.D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30.B解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

39、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31.【答案】(1)两者都制定了法律。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 两者都进入了强盛时期。两者都出现了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2)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 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非常相似。 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

40、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2.答案:对材料一的观点评述: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论据:材料中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对材料二观点的评述:论点: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论据:一是进行的社会调查得出结论(材料为调查报告),二是认为宗族制含有封建残余,三是宗族群体形成利益群体。33.【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