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时空观念线索特征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爆发,无
2、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鸦片战争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压倒了华夏的武备,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2)一批
3、官僚士大夫勇敢地冲破闭关锁国的樊篱,树起“经世致用”的旗帜,寻求御敌之方。2代表(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3影响(1)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2)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2概况(1)初步提出:1861年,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
4、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系统阐释: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具体揭示了中学(旧学)与西学(新学)的内涵,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3评价(1)积极:“中体西用”的理论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2)消极: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强调维护封建体制,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消极作用。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兴起了维新思潮。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译作天演论。3代表人物(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孔子改制考把孔子塑造成托古
5、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从而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指出变法的根本在变官制。(3)严复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曾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概念阐释】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狭义而言,指晚清民初欧美学术思想的传入。【易错提醒】林则徐、魏源学习西学主张改变封建制度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
6、、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主张改变社会制度。【轻巧识记】用“一、一、二、二”归纳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易错提醒】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新学”一般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康有为这里的“新学”则是指新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康有为认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轻巧识记】维新变法思想【名师点睛】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所谓“思想
7、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史料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说明魏源认为西方比我们好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战舰,二是枪炮,三是士兵训练方法。这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层面。“中学”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学说。(1)海国图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其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试评价这一思想。(2)依据劝学篇指出张
8、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史料第二段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提示 (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评价:积极方面,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消极方面,对中国的落后没有充分的认识。(2)直接目的:实现国家富强。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
9、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而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史料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定康有为建议:“勿
10、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皆以变法而强”说明康有为强烈要求变法图强。“勿去旧衙门”等措施反映出康有为畏首畏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比康有为救亡决定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提示 变化:史料第一段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而第二段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原因:一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
11、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3)评价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12、;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一、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异同1在目的上: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同之处是洋务运动还有另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2在方法步骤和实践上: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不同之处是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撤职而中断。洋务运动则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实践。3
13、结果相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也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对点演练】1民国学者萧一山称,晚清革新运动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即“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以下对这三个时期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海防时期”是接受新知识的发轫,代表人物有魏源等B“洋务时期”是革新事业的启幕,重在练兵制器之说C“维新时期”注重政治和法律的学习,主张君主立宪制D三者都作了普遍的宣传,并启悟国人认识到改革之必要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所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第一个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等;第二个时期洋
14、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第三个时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三个时期都没有作普遍宣传,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目要求。二、19世纪60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西学东渐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19世纪60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前)19世纪末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领导者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重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点演练】2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
15、“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选C。兴民权体现了学习西方从制度上改造中国的主张,这明显体现了对传统的挑战,是典型的“在传统外变”。“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都固守传统中国文化制度,属于“在传统中变”;“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1魏源是中国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提出的“师夷
16、长技以制夷”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他的代表作是()A资政新篇B孔子改制考C海国图志D天演论解析:选C。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代表作,故选C。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作品,A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作之一,B项错误;天演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严复的代表作,D项错误。2下图是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幼童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留下的合影。这一合影反映的史实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解析:选B。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正好处于洋务运动期间,故选B项。3 “欲自强
17、,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C顽固派 D革命派解析:选A。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商”“速立宪法”等,由此判断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A项。4 19世纪末,在学习西方的历程中,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要求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其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 B魏源C康有为 D孙中山解析:选C。“要求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故选C项。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
18、”,“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在此,梁启超主张()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C因循守旧 D变法革新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及对顽固派的驳斥,体现了变法革新的思想,故选D项。6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
19、良的愿望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的“三世说”,体现了民主思想,借助进化论和儒家思想对专制统治进行了批判,故选D。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编制年表或一览表。提示 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所属阶级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及代表作品主要作用特点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重在学习军事技术);海国图志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使中国富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劝学篇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资产阶级郑观应、王韬学习西
20、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并与洋人进行商战;盛世危言是康、梁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次”,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成功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严复
21、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提示 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2)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提示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22、)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主张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积极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是未涉及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借机询问鸦片、英国海军及汽船的情况,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林则徐所学习的内容,便于他了解西方,为后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从器物方面了解西方,未涉及思想领域对列强的抵制,故D项错误。2魏源的海国图志:“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
23、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据此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B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C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D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解析:选B。材料只是客观介绍蒸汽机这一对中国人来说“奇巧”的东西,并没有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材料出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描述的是蒸汽机的运行原理,故B项正确;魏源在著作中将蒸汽机称为“有益之事”,表达了对西方科技的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内推广和使用蒸汽机的信息,故D项错误。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
24、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解析:选A。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中,洋务派为代表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4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这说明袁世凯()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
25、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解析:选C。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表明仍是忠君的封建军队,“新军”只是新在武器,不是真正近代化的国防军,故A项错误;材料中“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表明是初创时期,直到后来形成北洋派系才威胁中央,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编练新军”相符,故C项正确;虽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即洋务运动失败后,但“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表明指导思想未变,故D项错误。51894年,郑观应首次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刊行,很快
26、便受到各方高度重视,“都中各处求者”“络绎不绝”,发行量也极其可观,先后于1895年和1900年修订再版,“闻各省书坊辗转翻刻,已售至十余万部之多”。材料表明()A传统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社会巨变促使人们思想变化C自然经济解体促使商业发展D中国的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解析:选B。1894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重要时刻,此时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并不断再版,表明“轻商”的传统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的调整、自然经济解体与商业发展的关系;该书的“商战”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不能据此判定中国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6梁启超指出:“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
27、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然后可以言变法;必深信变法之可以致强,然后可以言变法。”这说明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浓厚忧患意识B以救亡图存为目的C冲破因循守旧观念 D以高度自信为基础解析:选B。梁启超指出“言变法”的前提是认识到国家的强弱之源和忧危意识,表明变法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救亡图存。忧患意识、冲破因循守旧观念、坚信变法可以至强,均是变法的前提之一,不全面。7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
28、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明维新思想中包含有“仁”的特点,而“仁”的思想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是维新思想中关于宇宙本质的探讨,属于哲学范畴,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一种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故D项正确。8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29、其目的是()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解析:选B。根据材料“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可知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根据材料“君不甚尊”,可知不是宣扬民主共和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彼西洋者”,可知严复主张学习对象为西方,西方只有两种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存在君民平等,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材料论述近代民主政治,而非招贤纳士,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误于荀学至拘陋,中乱
30、于刘歆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继荀子之后败坏孔学的先后有叔孙通、刘歆、韩愈、程朱。宋恕则认为,自汉以来,儒家实亡,此后的所谓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之学”。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变法维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说成是“与时变化”、创立“选举”等制,向望“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使人们相信,“变法维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奴隶制社会的孔子资产阶级化了。他认识到,与其打倒孔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孔子,为我所
31、用。“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万平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等维新派关于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维新派对孔子和儒家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如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和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说明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改造了孔子的学说,使原有的儒学严重变质和败坏,是以儒家为名,行法家之实。第二小问态度,
32、据材料可归纳出维新派把孔子地位抬高,贬低后来的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可知维新派要实行变法维新,就把孔子抬了出来,“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需要的维新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打扮成一个改革者,把儒家学说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目的,根据“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可知维新派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名义之下进行改革。第三小问原因,材料中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说明原因主要是借助儒家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同时又可以在强大的中国社会保守势力面前自保。答案 (1)观点:抨击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篡改了孔子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说严重变质和败坏;汉以后的儒家学说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实。态度:尊崇孔子,批判后儒。(2)说明:维新派把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时代的孔子装扮成维新的改革者。目的: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旗号下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理念。原因: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这样做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由于中国社会保守势力强大,这样做还可以维护自身安全。-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