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期末测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 在周朝的文献中,经常出现“我邦我家”“我邦家内外”“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等表述。这说明西周A. 重新构建社会基本秩序B. 开创了国家管理新模式C. 注重政治与血缘的结合D. 实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邦我家”“我邦家内外”“君子万年,保其家邦”可得出其强调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重构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是新模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神,排除D。2.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A
2、. 铁犁牛耕B. 男耕女织C. 土地私有D. 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详解】由“耕火种”到“石器锄耕”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故方框中应是小农经济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即铁犁牛耕,A正确;男耕女织在空缺方框下方已经出现,排除B;石器锄耕是耕作方式,C是土地制度,两者不存在演变关系,排除C;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而非原因,排除D。3. 下图是 2019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春秋曾侯宝夫人墓的编钟,上有“余(曾侯宝)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的铭文,曾国最初“左右文武”(辅佐周王室),后来则“左右楚王”(臣服于楚国)。曾国“左右楚王”的史实反映出 A. 最初分封范围仅限于王族B. 诸侯有权
3、在领地继续分封C. 诸侯国联盟以反对周王室D. 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曾国最初是由周王室分封的,主要辅佐周王室,但是后来却臣服于楚国,这说明周王室逐渐衰微,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故D正确;西周初期分封制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故A错误;诸侯国有权在领地继续分封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国联盟反对周王室,故C错误。4.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A. 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B. 国家管理运用
4、法家思想C. 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D. 器物制造技术领先全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可知,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严格规范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故选B;材料涉及陶器、青铜器两方面,AC只说一方面,故排除;D项没有与世界同时期其它文明对比,不能得出此结论。5. 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 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 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答案】C【解析】
5、【详解】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富强,对外打击匈奴,军功强盛,因此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国家逐渐衰落,所以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由此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选C;皇帝喜好是影响汉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根据“以抒情为主”可知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汉代赋是主要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流行于民间,排除D。故选C。 6.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 创立中央集权B.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 杯酒释兵权D. 稳固大一统局面【答案】D【解析】【分析】
6、【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功绩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D正确;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出现,故A错误;秦始皇结束了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错误;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收归军权的措施,故C错误。7. 两汉时期,政府虽多次严禁百姓私自为血亲复仇,但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官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对血亲复仇者宽大处理,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A. 官员没有法律意识B. 社会矛盾尖锐C. 儒家伦理观念强化D. 中央集权削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两汉时期,血亲复仇屡禁不止,官员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到司法审判,故C项正确;材料
7、不能说明官员没有法律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说的是血亲复仇屡禁不止,不是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8.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 抵御了匈奴侵扰B.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促进了南北交流D. 有利于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为D;A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错误
8、;C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点睛】本题通过表格材料考查长城与大运河的共同点,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注意题干限制词“共同点”。9. 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A.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 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 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 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可知,材料体现了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地位不断上升,大运河主要是起到沟通南北经济联系的作用,C项正确;材
9、料体现了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地位不断上升,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隋炀帝时期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B项错误;大运河的开凿与西南地区经济没落无关,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0. 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A. 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 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 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D. 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
10、根据“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可以看出,唐朝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有所削弱,威胁到中央集权,A项正确;藩镇的分布与安史之乱的爆发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地方经济并不是很强大,因此不是根源,排除C;唐朝并没有因此迅速走向灭亡,排除D。11. 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B. 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D.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
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活跃,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选项正确。材料是对南宋整个社会经济的评价,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说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并没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了现代经济的某些特征,不能说明宋代已经实现了现代化,C选项不符合史实。12.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 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12、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故选A。13. 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B.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 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 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
13、,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A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 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C.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
14、(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表明此印本为活字印刷,说明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答案为C;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出现雕版印刷品,且材料没有体现雕版印刷,A错误;从材料“选字出力者”可知不是雕版而是活字印刷,B错误;材料中没有把西夏和宋代印刷术进行比较,D错误。15.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A.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B.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C.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D.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
15、小农玩物丧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可知其反映的是在清末时期中国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故选C;A与史实不合,因为此时英国尚未来侵略中国;B不属于评价的范围,只是对现象的陈述,排除;材料并不涉及维护天朝体制的问题,D错误。16.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一方面指示两广总督叶名琛“熟悉夷情,设法驾驭,操纵得宜,勿贻后患,朕亦不为遥制”,又警示其不可“意存迁就”。据此可知A.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 统治者举棋不定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D. “华夷
16、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熟悉夷情,设法驾驭”,可得出,当时咸丰帝仍然秉承“华夷之辨”的思想,故D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统治者举棋不定,故C项错误。17. 下图是1825-1885年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与鸦片进口值统计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注1856 1867年数字原缺)A.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十分严重C. 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被迫解体D. 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维持平衡【答案】A【解析】【
17、详解】由材料折线统计图可得知,中国茶出口值整体不断增加可得知中国茶叶出口越来越多,成为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正确;仅仅由茶叶、鸦片进出口值无法判断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白银整体是流入还是流出,排除B、D;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一过程较为缓慢,彻底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C。18.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与上述两个条件分别对应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
18、公车上书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清政府的统治和旧格局难以为继,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动势力,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让整个中华民族看到了新希望,两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并未打破人民对清政府的幻想,与“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A项错误;主张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并未使中华民族看到真正出路,B项错误;行动比思想保守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并未给整个民族指明出路,C项错误。19. 袁世凯:“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
19、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这反映了A. 袁世凯主张维护民主B. 袁世凯感到无奈痛心C. 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D. 北洋政府虚伪的面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体现的是北洋军阀政府的爱国之情,反映的是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安徽、江苏、贵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
20、然变为民国了。这体现出A. 清政府并非是辛亥革命推翻的B. 此次政权更迭并未出现大的社会动荡C.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D. 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引发各地响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可知,在武昌起义后,从帝国到民国政权的更替上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材料没有涉及此内容,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不是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引发各地响应,而是各地承认民国政权的过程相对和平,D项错误。21. 1919年,我国外贸入超1619万关两;1920年外
21、贸入超猛然达到22062万关两;1921年外贸入超则达到创纪录的30487万关两。这一现象A. 导致民族工业发展势头受挫B. 反映北洋军阀扩大对外开放C. 表明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D.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入超现象严重,这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扩大开放的体,排除B;入超不一定的资本输出,排除C;材料与民族工业的经济结构无关,排除D。22.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
22、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结合材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共产国际控制了中国共产党B. 共产国际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方向C. 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工作D. 使中共彻底丧失了发展的独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说明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工作,故选C;A项“控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道路的方向”,排除B;D项中“彻底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23. 下表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些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关于下表的说法准确的是 行业 1913年 1921年 增长量 发展速度% 年均增长率% 棉纺 1
23、423 9842 8819 6916 2735 面粉 885 3257 2372 368.0 1769 缫丝 1603 2253 650 1406 400 卷烟 138 1680 1542 12194 367 水泥 285 880 595 4032 1513 火柴 294 746 452 3088 1234 合计 4628 18658 14430 4032 1904 A. 民国初年的重工业发展最迅速B. 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C. 工业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地区D. 北洋政府的政策阻碍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些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统计表
24、,表中1913年到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卷烟业等行业的增长量和发展速度均有显著增长,故B项正确;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北洋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24. 有学者认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那十余年,更是一个年年翻新,几乎可以说一年一个样的激变时代。其间我们熟悉的五四五卅和北伐,都曾被亲历者视为历史转折的里程碑,这样的历史足够惊心动魄,却也让当事人无所适从。当然,在不断的转折中,也有一个总的趋势。”下列各项,体现了“总的趋势”的是A. 无产阶级逐步掌握革命领导权B. 反革命
25、势力走向衰落C. 越来越多的人从言说走向行动D. 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国人在思想解放的同时,更加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五四运动则是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心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五卅”、北伐战争则是革命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所以,C项正确;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与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均在1927年以后,AD两项排除;反革命势力虽然遭受打击,但并没有走向衰落,B项排除。故选C。25.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师长余洒度仍然坚持“直攻长沙”的意见。毛泽东坚决反对再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
26、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 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B.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C. 在农村推动土地革命D. 维护党中央路线的严肃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坚决反对再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说明其意图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C项正确;北伐已经结束,时间不符,A项错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不是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B项错误; 维护党中央路线的严肃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6.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
27、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1年时抗日战争时期,材料所述时“三三制”原则,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时间不符,A项错误;国民革命的是19241927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三三制原则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项错误。27.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事当局重新划分了全国战
28、区,共设立10个战区,同时增设了苏鲁战区、冀察战区为游击战区,并提出要用整个国民党军中约三分之一的部队开展游击战争。这反映出当时( )A. 国民党意识到游击战的决定性作用B. 国民党希望分化共产党的军事力量C. 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D. 国民党军因形势变化调整方针策略右图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武汉会战后”属于相持阶段,“同时增设了苏鲁战区、冀察战区为游击战区并提出要用整个国民党军中的约三分之一的部队开展游击战争”可得出国民党对游击战有所重视,而以前国民党主要是会战、阵地战,表明国民党军因形势变化调整战略战术,故选D项;材料中国民党只将“约三分之一的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29、不能体现它意识到游击战的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国民党的游击战也是针对日军的,排除B项;材料所示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游击战,看不出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排除C项。28.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 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 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作好军事准备【答案】B【解析】【详解】“把
30、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表明中央军委的这决定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故B正确;集中各区优势兵力的说法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5日-13日,故C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D排除。故选B。29. 1956年2月,毛泽东说:“美国是不好依靠,它可能会给你一些东西,但不会给你很多”,“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毛泽东旨在说明A. 打破美国对华封锁的重要性B. 新中国的建设面临重重困
31、难C. 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必然性D. 争取苏联授助是外交的重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的必然性,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30.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反映了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到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
32、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人思想的解放,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这是中共能够不断开拓“新理论”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A项是推动新理论出现的外在因素而非内在或主要原因,排除;题干不能体现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B排除;C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31.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
33、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答案】(
34、1)从“和亲”(或:和)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2)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3)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任举其中一例即可)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解析】【分析】【详解】(1)据材料“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国力贫困,对匈奴采取“和亲”;据材料“到了汉武帝时期,
35、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了反击战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有军事征服、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等。(3)举例:结合所学可知,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意义:统一结合所学可从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等方面回答。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
36、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僵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
37、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方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四: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统治权
38、力的分工体现了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3)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四所作出的选择有什么相同点?(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内容。根据材料四指出主要错误。【答案】(1)皇权至上,君权神授。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本质区别: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一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三权分立。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3)都主张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
39、区域的胜利。(4)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主要错误:认为中国革命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革命胜利。【解析】【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可归纳出皇权至上,君权神授;原则: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本质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一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特点: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的是三权分立
40、;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原则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3)相同点:根据材料“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可归纳出都主张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区域的胜利。(4)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错误:根据材料“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可归纳出认为中国革命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革命胜利。-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