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峰二中2018级高三下学期考前压轴卷文综试卷命题与审核:文综组 2021-06-02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卷(选择题 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诗经中,“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这表明诗经A. 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B.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 C. 渗透着贵族政治色彩 D. 揭示了礼乐制的弊端25文帝和景帝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从产业结构上看,“以末致财,用本
2、守之”现象逐渐兴起;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逐渐丧失;从消费结构来看,按爵位等级享受消费权力的体系逐渐走向混乱。西汉政府为改变这些现象A. 加大对私营工商业的投入 B. 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C. 建立了不同的区域性市场 D. 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26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据此可知,朱熹意在说明A. 体悟天理须得躬身实践 B. 读书必须讲求循序渐进 C. 儒学道统发展影响深远 D. 理学以道德教育为目的27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产粮区,但自明朝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3、而逐渐成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据统计,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A. 古代经济发展地域的不平衡性 B. 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的变化28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力量并不强大,但因清朝地方权力非常有限,以致天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广西直捣南京。而随着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一度半瘫痪的清朝地方政权得以恢复重建,改变了与太平天国的力量对比,给太平天国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说明A. 太平军的统治区域得以扩展 B. 太平天国运动自身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4、 C. 汉族地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D. 清廷权力结构变化影响太平天国的兴衰29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暴动是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因此必须要“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 努力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B. 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独立性 C.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D. 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30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这意味着抗战胜利A. 实现了民族
5、独立 B. 增强了民族意识 C. 促进了民族平等 D. 建立了民族国家31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8月底9月中旬12月底人民公社(个)87301698926578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3778812212325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30.465.399.1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432847814637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 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 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 反映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2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
6、的主要原因在于A. 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 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C. 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D. 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33有史学家说:“英国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据此可知,英国A. 议会改革的创新精神 B. 积极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 C. 工业革命带来的富强 D. 殖民扩张造就了殖民帝国34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35“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
7、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下列作品与这段文字材料反映的风格一致的是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格尔尼卡 第 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
8、班超、班勇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路,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到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海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李丽华浅析中
9、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中国文化原本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化、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中国特有的完
10、整的文化体系但是凭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别国的道路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脉络。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化西传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响,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42.(12分)1905年的中国材料一 1905年部分大事记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
11、序幕。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10月京张铁路开工。材料二 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
12、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材料四 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 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12分)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
13、府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组建成一支有7300人的“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至1899年6月正式成军后驻扎在京畿要地。1900年春,除袁世凯部右军为新建陆军、聂士成部前军接近新建陆军外,其余各军均仍旧制,装备则大多为新式武器。武卫军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民国后纳入北洋军系统。右军和右军先锋队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未与八国联军作战,保存了实力,成为1905年改编新军第5镇的基础。武卫军仅两年即瓦解。摘编自刘凤瀚新军志(1)根据材
14、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武卫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武卫军。(7分)46.(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蔡和森(18951931年)旅法勤工俭学期间,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改造中国与世界”,主张从学说史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确证,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后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1921年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一文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将其同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结合起来。在蔡和森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
15、题。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5年),指出要形成适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要求的“自己的理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尽管蔡和森一生很短暂,但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探索确立了典范。摘编自王浩斌、陶廷昌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和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形成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和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贡献。(7分)历史参考答案: 2428 CBADD 2933 ABCBC 3435 BD 41.(1)特点:汉代主要西传的是以丝绸为主的物质文化以及养蚕
16、、丝织技术;唐宋到元发展到西传科学技术,特别是四大发明;明清时期发展到西传哲学思想、理论观念。(6分)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力大;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长期畅通;新航路的开辟。(6分)(2)影响:传入了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了科学分类并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6分)评价:西学的引进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拯救中学的时代巨流,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其最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道路”。(7分)42.
17、评分标准:等级 描述 等级三 观点清晰,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论述;能准确梳理出历史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内在联系;史实充分,分析全面准确;逻辑严密。等级二 观点清晰,能够从两个角度论述;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史实比较充分,分析不够全面;逻辑清楚。等级一 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一个角度论述或没有角度;不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仅罗列史实;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逻辑混乱。 示例: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和瓜分,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在战争中宣布中立,充分暴露了其腐朽落后的本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在政治上不得不做出转
18、变,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各种思想主张。既有孙中山等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又有严复等改良派坚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化,还有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介绍到中国。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科举制废除,新式教育发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塑造大量的新式知识分子;京张铁路开工,促进交通近代化;清政府删除刑法中野蛮落后的条款,也表明中国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1905年是中国螺旋式上升的一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鼎故革新的总体特征。
1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等结论,然后联系所学或材料信息进行说明论证。由于题目要求多角度论述,因此对每一结论都要说明。如对“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的论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京张铁路开工”等信息,来说明在法律、政治、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进步趋势。同样可以根据材料信息论述“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
20、杂发展的一年”“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据此解答本题。45(1)特点:以北洋新军为基础;以保卫京津要地为主要目的;建制新旧混杂;装备多为新式武器;存在时间短暂。(任意1点2分,4点8分)(2)评价:效法西方进行武器装备、操练和建制,促进军事近代化;抗击八国联军,抵御外辱,具有进步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镇压义和团,具有反动性;部分发展成为北洋军。(任意1点2分,4点7分)46(1)条件:国际工人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蔡和森的个人成长经历、革命意志与不懈努力。(8分)(2)贡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翻译和撰写论著,推动理论研究和传播;提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实现途径,起到典范作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