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9 ,大小:72.50KB ,
资源ID:59189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18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语文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语文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一、【2021全国乙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

2、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3、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

4、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

5、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项,“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

7、“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

8、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参考译文】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

9、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佑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仁轨的死罪,让乾佑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

10、有常设的音乐,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

11、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二、【2021全国甲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

12、:“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 ,然后北伐耳! 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 ,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

13、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14、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

15、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16、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项,“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

17、议和”错误。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答案】(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2)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

18、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

19、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皇帝的心意就此决定,于是问寇准说:“如今敌人骑兵奔驰突袭,而天雄军是我朝重镇,万一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会成为敌人的地盘。谁能够来守卫天雄军呢?”寇准就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赶快召见他当面晓喻,授予他敕令,让他立即行动。”王钦若到了宫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突然说:“主上亲征,不是臣子以困难而推辞之时,您是国家的重臣,应该能体会这个道理。”王钦若又惊又怕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

20、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二十万,常常放纵游骑剽掠抢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犹疑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的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黩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

21、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三、【2021新高考卷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

22、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

23、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

24、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25、?”“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26、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27、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答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

28、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2)“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

29、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

30、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

31、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

32、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四、【2021新高考卷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

33、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

34、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

35、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

36、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

37、檄即传布檄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故选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

38、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故选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

39、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题得分点有:遂,成;感激,情绪激动。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

40、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

41、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

42、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

43、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

44、乱不安了。五、【2021浙江卷T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答谢景山书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嗆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

45、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妾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妥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而鲁候,斯二各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

46、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瑕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白。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

47、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佛肸(x):人名,与孔子同时。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项,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唱,通“倡”,倡导。故选A。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内B.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惜其

48、用武而不终也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D.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被;介词,到。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项,副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

49、,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项,“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众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故选C。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50、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答案】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益陈己之所守/抑未知亲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

51、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字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8分)(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4分)(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4分)【答案】(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1)师:学习。意:精神。词:文词。何患:患何,担心什么。嗜:爱好。同:与一样。

52、所乐:所喜爱的。(2)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参考译文】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

53、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

54、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

55、,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

56、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五、【2021浙江卷T21-22】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樊迟问仁,子曰:“

57、爱人。”(论语颜渊)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21.(3分)(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1分)【答案】(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如:乡原,德之贼也,巧言令色,鲜矣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58、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3分)【答案】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

59、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称赞颜回贤德;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

60、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参考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六、【2021青岛一模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

61、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

62、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

63、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64、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

65、,排除A。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项,“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故选B

66、。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7、的能力。D项,“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故选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答案】(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

68、: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2)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14.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

69、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参考译文: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

70、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足破灭海贼。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

71、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

72、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只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 施琅

73、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徐施行。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七、【2021潍坊一模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

74、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 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

75、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

76、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注】前辈: 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B.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C.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D.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

77、断句能力。句意:监门官按照法律规定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志完除言官”中“志完”为主语,“除(授官)”作谓语,“言官”为宾语;“承君始望志完矣”中“承君”为主语,“始望”为谓语,“志完”为宾语,“矣”,句末语气词。据以上分析在“言官”后断开,排除AB。“志完遣客见承君”中“承君”作“见”的宾语,“以测其意”中“以”目的连词,“以”前段开,据以上分析排除D。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

78、学中的学官。B.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C.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D.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错误,赐对,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

79、。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D.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错误。与原文“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信息不符,曲解文意,只是说如果邹浩不站出来说话就绝交。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

80、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2)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答案】(1)(田昼)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2)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第一句省略主语“承君或田昼”翻译时补充上;“趣”,急忙;“平生”,平日里;“许”,赞赏;“何如”,是什么;“为”,担任。(2)“愿”,希望;“无”通“毋”,不要;“以”,因为;“满”通“懑”,烦闷;“止”只。14. 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答案】因为邹浩正直

81、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因为“其(田昼)人物雄伟,议论慷慨”“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因为邹浩向来胆小怕事无担当,所以田昼一直在激励他但一个正直敢言有担当的言官(谏官),所以,当得知邹浩敢于在朝堂上无所畏惧地规劝皇上时,田昼为邹浩的正义勇敢行为而高兴,尽到了言官的职责。参考译文: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前辈田况的风范。邹浩,字志完,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甚好。邹浩性格怯懦,因为与田昼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

82、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监门官按照法律规定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去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这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 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

83、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我却仿佛有些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好处。” 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都有所变化,承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田昼告诉他的子侄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 又一天,邹浩写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

84、: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去,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若有所思。我第二天就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气,责备他说:“假如你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汘,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毎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